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应用对策研究

摘要: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既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难题。因此,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转变教育思路,依托和利用新媒体,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利用网络育人资源,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媒体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建立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毕业论文的范文,代写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教育论文投稿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 数字电视、报刊、手机网络等媒体形式的推陈出新,新媒体逐渐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影响了他们的时间分配和对学习的态度, 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给传统的高校学风建设带了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减少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负面影响, 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一、新媒体已成为主流传播形态和新的环境因素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 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名词。 不同组织机构、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标准对“新媒体”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 目前,比较认可的新媒体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2]。 新媒体种类繁多,主要有网站、移动电视、搜索引擎、微博、微信、手机报等。

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和匿名性,传输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与共享性的特点。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 使每位使用者可以同时具有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实现了两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传播。 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 ID, 真实的个人信息却可以随意填写。 这一特点让众多使用者可以随意交流, 发表现实生活中不敢发表的观点。 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或发布信息。 而作为新媒体典型代表的互联网, 已将世界联成一体,实现全球信息共享的最大化。据 CNNIC 第

34 次报告,截至 2014 年 6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 6.32 亿,互联网普及率 46.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 5.2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比例达到 83.4%[3]。 因为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点而得到了众人的青睐和广泛使用, 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媒体传播形态, 成为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文化形态和交往方式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新媒体对学风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

1. 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服务,拓宽了求知渠道。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 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介的有机结合, 融合了图、文、声、光等多种传播形式,具有传播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的特点。 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课程、搜索引擎等,便捷高效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料。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了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 搭建了学习交流互动的新平台,拓展了学习交流空间。 新媒体因其信息交互性、即时性强、入网便捷的特点,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和广泛使用, 改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 大学生利用微信、QQ、飞信等新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找到自己的交流平台和圈子,随时随地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在交流平台中提问,平台中任何成员都可以看到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增强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力度,遏制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海量化、全面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让目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数据库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扩充, 提高了对大学生网络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另外,由于新媒体的覆盖面广及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更多的社会大众成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两方面的作用对大学校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有效遏制,增强了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端正了学习态度,营造了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1. 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传统模式带来冲击。 课堂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第一阵地和重要抓手, 在高校教书育人和学风建设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而如今的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跟不上时代, 课堂气氛沉闷, 普遍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反观, 网络上的精品课程、微课程等学习资源丰富, 唾手可得, 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全国各地名家、名师的精品课程, 甚至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精彩讲座, 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上课开小差、玩手机, 甚至出现旷课等现象。

2. 大学生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 迷失方向。 新媒体信息量大, 鱼目混珠, 大学生在获得大量正面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一些迷信、反动、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及西方功利主义、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观念也容易被缺乏网络辨别能力的他们轻易捕捉。 这些不良信息和思潮不仅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而且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也必将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危害。

3. 新媒体让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削弱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网游、电影等休闲娱乐内容。 据最近一项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98%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长达到 3.28 小时, 而课后学习的平均时间仅为 1 小时,

83.6%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游戏、娱乐和聊天功能[4]。 这不仅让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退化, 而且很容易让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出现旷课、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等问题。

 

三、新媒体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应用对策

( 一) 普及和学习新媒体知识, 树立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媒体意识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网络化工作的不断推进, 新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高校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面对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巨大冲击,我们只有全面认知新媒体的本质、熟悉其特点, 把握其发展规律, 趋利避害, 化被动为主动, 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意识。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给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 并以开放的心态去主动适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努力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 积极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文化交流, 及时抢占网络宣传和引领的制高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第二, 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新局面。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处在同样的信息环境中, 高校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信息优势已经减弱,两者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改变。 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管理模式, 主动将新媒体知识与技术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来,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获取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 积极运用新媒体, 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到了导向和促进作用[5] 。 如今,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的文化

需求,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媒体时代, 高校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第一, 利用新媒体拓展高校校园文化载体。 面对新媒体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思路, 积极运用校园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平台,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提高活动参与度,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第二, 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及形式。 高校应顺应大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的心理特点,发挥新媒体传播载体新,信息容量大、时效快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线上互动、线下活动等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 打破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时空限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第三, 利用新媒体增强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 高校应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掌握网上话语主动权,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弘扬社会主旋律, 形成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助推高校学风建设。

 

( 三)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6]。 通过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辨别力,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服务自我。 在新媒体时代,具备快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51%的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媒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剩余 49%的学生不具备这项能力[7]。 高校应该关注和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如开展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方法的讲座,开放精品公开课网站,上传视频公开课、精品课件等,拓宽大学生获取资料的渠道。 引导大学生利用 QQ 群、微信、贴吧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主动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 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积极营造大学生想学、善学、乐学的“线上”学习氛围。

第二,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在“两课”、通识课、形势政策等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扩大学生接收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面。 高校也可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网站 BBS 论坛、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 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大学生媒介批判意识,使学生学会批判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教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如媒介素养案例分析班团会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明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四)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帮助学生克服网络依赖

当代大学生多为 90 后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但心理脆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对网络不良信息辨别、抵制能力也弱,容易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帮助学生克服网络依赖。

第一,把好网络信息传播关。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对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解答和舆论引导,对网络不良信息、不良思潮要及时限制其传播,剔除其源头,防止其在更广的范围内流毒。

第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控制上网时间。 大学生上网时间不加节制,容易沉迷于网络,轻者出现个人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重者出现心理危机、人格障碍等。 高校应建立切合实际的约束机制,如学生宿舍使用电脑的管理制度、课堂手机代保管制度等,控制上网时间,防止学生产生“网瘾”。

第三,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力度。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监督机制和机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及时对学生提交的论文、报告、实验数据等进行检测和通报,达到规范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高校还应适当增加社会调查、走访座谈、实习等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8(5):121-125.

[2] 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 2011(3):63-66.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4] 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 (2): 105-107.

[5] 张坤.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J].文教资料:下旬刊,2010(10):173-174.

[6]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1.

[7] 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66-70.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赞 (1)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