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15篇)

导读:本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15篇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大全,大约每篇论文是2000字-3000字符。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犹如为教育实践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者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学生、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摘要: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论文介绍了其教育心理学依据和三大原则,并对其展开了论述研究。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

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

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

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

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

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

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

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

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

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 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 Listening)。

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

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

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流行为,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

因此,在暗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愉悦地接受暗示。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相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外语暗示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教育者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真正做到在课堂是调适学生心理,比如选择合适的音乐、歌曲,营造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完全具备实施外语暗示教学法条件的学校,可以先以这种方法为辅,而不能贸然取代传统课堂,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芳,熊哲宏.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静.暗示教学法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科技教育,2008(16).

[3]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毛晋平.中学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彭运石,冯永辉.续思想薪火,集流派大成–“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评介[J].心理科学,2010(6).

[6]周芬娟.论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

 

篇2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学习能力探析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育 探析

一、中职教育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成长的导师,是知识文化学习的引导者、传播者,在学生的发展历程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学生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在新事物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得十分活跃,思想观念比较前卫,面对陈旧的观念、事物,敢于提出质疑,加上当代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吃穿攀比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新环境下,中职教育必须全面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中职教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中职教育教学情况看,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对中职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或者说他们的心理状态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当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抗拒,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对中职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中职学生来说,受时代的影响,他们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思考,就会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策略

1、注重鼓励语言的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不太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甚至会讨厌这个教师。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用鼓励性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全班学生面前夸奖,这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热情。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为了学习来到学校的,而是为了应付家长,这一类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如继续学习、参加就业,但是学生不管选择哪个发展方向,都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所以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中职学生来说,贪玩、知识基础差、进步速度慢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自卑感或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鼓励、支持,给予学生学习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实不管是中职生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自我矛盾冲突激烈。这种矛盾表现在内在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急需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和学生产生较大的冲突。

这表现在自我意识上,就会产生自大、自卑等问题。加上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增高,很多学生容易情绪冲动,自控能力差,不善于使用良好的情绪发泄途径,就会导致与同学或教师的矛盾、与家长的矛盾,进而引发早恋、厌学等问题。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背景,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诉求,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困惑。

表扬是一种鼓励措施。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对问题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既让学生感到被激励,也让其他同学认可;当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不能随意谩骂学生,而是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回答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在考试结束后,即使是进步很小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表扬、肯定,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热情。而在日常的谈话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现在的学习程度,制定适中的最近发展区。

2、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首先,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烦恼,一般学生的烦恼都来源于对自我的认识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春期的学生身上都会有,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以倾听学生倾诉为主要导向,很多学生其实在跟教师倾诉完后就会感觉自己轻松了很多;个别学生不善于倾诉,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由浅入深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在一次次提问中,学生就有了较完整的思绪,大部分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法写下来,再共同探讨出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对学生的个别研究,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学中要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和学生交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网络游戏、体育、明星八卦等,教师只有和学生有共同的话题,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教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尊重、接纳、鼓励、倾听、询问等各种心理技巧,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身上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也将回馈这种信任。这样能更好地消除学生的阻抗和畏惧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3、增强情感教育

在新环境下,教学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情感教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及人生的愉悦。情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转换,当学生从内心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后,才能认同教师的观点,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相反的,如果学生从内心抗拒教师的观点,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教师的反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温润的情感打动学生,真心真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件学校事务进行充分了解调查,力求做到接近事实真相,再予以处理,处理事务时要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好尊重学生这一前提,谨慎施以教育措施,使学生信服教师的管教,也认可教师的处理方式,从而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 校的情感关系是以与教师、同学的情感为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联结,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学校组织的大小活动,把班级培养成具有凝聚力的“小家族”,让科任教师及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小事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促进中职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芋均. 教育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6(2):25.

 

篇3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状态,并且拥有着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尽量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保障小学生身心的健康的长远发展。本文围绕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展开探讨,以期帮助小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情绪。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运用策略

引言: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十分广泛,主要针对的是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各类心理活动及这些心理活动所带来的复杂影响。小学教学的阶段,学生心理变化难以预料,当前小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境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并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作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思想启蒙时期,在成长过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易产生相对消极逃避不良状态。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对不同学生独特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初步认识,及时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便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干预,使用有效的疏导,避免长此发展最终产生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此外,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格,为其未来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依托学生的心理,创造轻松氛围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先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其面对相同事物时的心理感受的千差万别。例如,同样是考试考得较差时,面对教师的批评,心理压力过重的学生极容易崩溃,难以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此外,是非观念较弱的学生会对同学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隐瞒等等,这些情况是成年人眼中是很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在开展小学教育工作时,充分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判断,再依托这些心理,改变教学形式,创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面对教师时的排斥感减弱,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再去引导学生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错事评判并给予适当道歉后的奖励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使教育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每一个小学生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每一个学生的做事方式,情感表达均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一道坚固的屏障。例如,面对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时,教师可以鼓励那些心理脆弱,遇事容易放弃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持不懈的品格,对于那些喜欢刻苦钻研的学生,及时鼓励的同时又要注意引导他们适时转变一些思路,不能撞了南墙还不回头,可以向外界进行求助。有时,一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学校关系和家庭关系,对于事情的表达能力会有一定欠缺,教师仍要时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大胆诉说,这样既可以锻炼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愿意诉说,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性格。

(三)落实情感教育促成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师生之间或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在小学教育之中,情感教育的落实是学生能够在融洽的环境内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极容易对学生的情绪、心态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例如,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时,学生若是回答得不够完美,教师却用威严的形象当场责备学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导致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往后也不敢去勇敢尝试未知。因此,师生之间要改变情感交流方式,用良好的情感教育,与学生构建和谐的相处模式,纵使学生回答错了问题,也给予适当的对于敢主动举手回答的鼓励,确保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养成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调动学生潜能

对于小学生来说,适度的表扬会带给他们前行的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教育的激励模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称之为内在积极情绪的调动。如此,便可以从内心深处给予学生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圆形的知识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并通过小组讨论比赛的方式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依靠竞争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起其内在积极情绪,以此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以教育心理学的运用作为学生工作的切入点,符合了当前减压减负的教学发展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小学教师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心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面对不同问题时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完善,为其未来迈入更高的学习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颖.浅谈小学教育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优势[J].智力,2020(28):175-176.

[2]赵明丽.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20(03):213-214.

[3]武晓蓉.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J].才智,2015(10):195.

 

篇4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学生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发展而形成的,它的目的在于解决在教育和学习等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受众主体所发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素质,是当前各高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大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学生教育

引言

由于传统应试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造成我国高校的现实教育状况出现局部化,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文化知识而忽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关注,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大学教育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从当前的心理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实际状况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战略的落实。

1教育心理学的几种学习理论

1.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首先是视觉,听觉,然后是大脑的反应,这个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当同样的刺激出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学习。学习可以被分解成一个更小的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不断地强化,直到最后,错误的反应会消失,只剩下正确的反应,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机械重复,最终形成了记忆的过程.

1.2认知主义学习观

这个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也就是顿悟的过程,与行为主义学习观不同,它不需要重复,也不需要反复地重复,只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解所指的意义,学习并不是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而是一个将现有的知识打碎、重组的过程。

1.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学习、理解的过程,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好像建筑工程一样,当材料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构建起一个框架,然后通过细节来完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传递的过程,通过周围的环境将知识和经验输入到人类的意识中,然后由人类将自己的知识和知识转化到现实中去。学习者如何使所建构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运作,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架构思考问题,成为衡量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2.在高校教育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首先,新时期的教育心理学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的,借助心理学成熟的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其心理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在校园内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并能全面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其次,教育心理学要求师生通过情感交流来进行实践,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又可以为师生搭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既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课堂管理的整体效果,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对于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使大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对于大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3.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种专业的基础理论,也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方法。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若能将所有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学生,不但可以使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学生而言,既可以发现自己的心理改变,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指导教师转变社会角色

教育心理学的兴起,使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调整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其从原来的“讲授者”变为“聆听者”、“陪伴者”,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苏格拉底“产婆术”以一种特殊的方法启发人思考问题,将人类由感性提升为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产婆术”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指挥棒”,而“指挥人”则是学生。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其在教育和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3.2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里,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甚至在做笔记的时候,他们会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是到了课后,他们却没有任何的复习,错误的认为记笔记就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清楚地表明,学生的学习是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开始,并最终成长和建构新的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主体性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是:不能忽视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更不能用外在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因此,在教学中,要真正地“授人以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在高校教育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4.1提升正面评价的频率和质量

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估,是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大学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课堂上的评估,还是期末的长期评估,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错误有责任进行批评和改正,但是如果老师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或者是消极的,那不但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和规劝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长期的消极、厌学,既会封闭自己,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所以,对于高校教育者,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正面教育的知识,在对学生的评估中,多采用正面的、赞赏的、鼓励的评价,鼓励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建立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2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大学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关键的一段时期,在学校里,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不仅要应付繁重的学业,而且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考试、技能竞赛、知识竞赛。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考研压力、论文答辩等方面等会都让他们倍感压力,而一旦压力超出了他们所能忍受的极限,就会导致情绪和精神问题。对于高校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以最科学的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要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运用趣味化、多元化、先进化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4.3打通师生情感沟通的渠道

高校教师与初中、高中教师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教师既要承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又要承担科研、创作等职责,因此,一旦完成了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各奔东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很大,学生无法及时向老师反映自己的心理困惑,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影响教师今后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而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师生的情感沟通非常重要,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主动地打通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以最真诚的心态、最宽广的心胸主动地接近、感化学生,通过课外访谈、网络平台等途径,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尊重、关心和重视。对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正的同学,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以各种社团活动、节日活动、校庆活动等形式与同学进行高频率的交流,从而推动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高校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积极、正面的评价,充分发挥预期效应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的关心;同时,也抛弃了传统的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走出不良情绪的阴影,学会正确处理各种负面情绪,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祥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8):729.

[2]崔云花.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科教文汇,2018(24):38-39.

[3]马媛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0(30):162-163.

[4]王长光.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研究[J].读与写(教师),2019(6):209.

[5]李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76-78.

 

篇5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中职教育和正常的义务教育在本质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各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运用,结合当前中职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尤其是中职建筑类教育方向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使主要的教学活动可以得到学生更进一步的支持和认可,提升中职建筑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主要探索了基于心理学理论构架下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各类应用,希望能够发挥当前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应用优势,帮助中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关键词:中职 教育教学 教育心理学

教师是学生在进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导师,也是学生在进行各类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知识灌输者,对于学生的求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时代,基于中职教育体系构建下的学生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是对各类新鲜事物接受的速度极快,思想活跃度非常高,观念新颖,对于各类旧的事物也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中职教育阶段需要和当前的新时代进行匹配,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提升教学效率。

1对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基于罗森塔尔效应构建下的有力把控

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也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于学生自身的期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感化力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建筑专业的教师对于学生产生了不信任、不认同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确的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并往往使用同样不积极,甚至相对消极的态度来对教师的管教进行反抗。如果消极态度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所有要求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建筑专业的学生性格相比较别的专业往往更加内向,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只要有一次出现了误差,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自身的成绩和老师所预料的最坏结果一样,产生巨大的断崖式下跌,学习成绩就会更进一步的跌入谷底。而对应的破窗效应也会导致学生的其他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在言语和行为上激励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全面提升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的勇气和支持。让学生走向成才发展的具体道路。

2巧妙的使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种心理学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当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中职建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的应用各种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进行潜移默化的改进。不管是在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还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进行暗示的作用都是相对积极和有效的。中职或者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带有技巧的语言以及表情来让学生收到相关的诱导和暗示,通过各种暗示却又充满了鼓励的语言,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由未能接受。更进一步义务教育的自卑感,和对于中职教育本身淡漠的态度,让学生充分达到愿意和自己说心里话的目的。这样的暗示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鼓励的正向回馈。由于性格的不同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基于暗示构建下的相关鼓励方式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其作用凸显的更为明确。

3充分利用心灵的力量和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一般是初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由于社会经验尚不成熟,心智发育尚不完整,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会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上带来困扰的情绪。中职学校以集体宿舍居住的方式为主,因此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往往只能找老师进行倾诉,而在这个时候教师就会充分转化自己的角色,成为心理治疗师。

中职教师尤其是需要对学生自身的烦恼进行认真的倾听,让学生在自己这里把所有的烦恼全都放下,并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开导。在进行开导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一把武器就是用爱和耐心感化学生,善于倾听,包容倾听。耐心和细心就是处理学生烦恼最有力的武器,教师需要让学生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不断倾诉出来。达到一个情绪释放的效果。当学生对自己的倾诉进行发泄完毕之后,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再接下来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基于正确角度构建下的引导和分析。在这个时候,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泄出负面情绪,对学生的烦恼和困扰进行倾听。最终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开发情感教育,形成相应的心理情感激励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对情感教育的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和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积极有效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当中能保持一个更加积极开朗的心态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因此中职教育在进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基于情感教育构建下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尝试对当前的情感教育进行更进一步的系统开发,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框架体系支撑之下,帮助学生促进基于情感教育构建下的情绪开发和应用,形成更进一步的心理情感激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养成更为积极有效的学习心态。

中职学生所要面对的是基于职业发展构建下的相关知识体系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当前教学实现框架中,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职业未来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更进一步的多元化学习和探索。比如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中职建筑行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后往往会出现各种畏难情绪,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理解产生偏差,同时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产生了积极性不足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建筑专业的相关教师就可以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要求,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设计出相应的情感激励活动,在进行教学引导方面下大力气,狠抓学生的共鸣心。比如邀请已经毕业的成功校友在学校内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分享这些校友在进行中职学校建筑专业进行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到的各类专业技能的思想认识以及对应的情感体验,还有这个专业的未来在社会上的主要发展出路。

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和包容心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课程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就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教师可以促进情感教育的更加有效实施和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在中职学生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更为积极有效的情感激励,最终帮助中职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力。

结论

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之下,中职教育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中职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学理念当中的合理化方案帮助提升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促进当前教育教学活动自身的高效化开展,尽可能的提升当前教育心理学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最终促进中职学生在建筑行业未来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为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行更进一步的潜力挖掘。

参考文献

[1]赵晓梅.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2:190-192.

[2]田耀祖.关于教育心理学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知识文库,2022(05):112-114.

[3]王莉.论中职学校开展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5.

 

篇6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社会上对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幼儿作为人生的起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十分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将会对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到位,造成了一些孩子心理上的困扰。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手段,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研究

引言:我国近年来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日益重视,但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低龄儿童的年龄相对较小,对低龄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目前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智力开发上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且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全面,开展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时进行调整,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得到改进

1、智力开发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不协调

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还无法彻底根除,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无法得到开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存在,都渴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导致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幼儿的智力开发工作上。又由于很多教育者认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思想比较简单,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驻扎,反而是大力聘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在教育工作中对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工作比较欠缺,不利于孩子的全方位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不够综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开展得不够全面,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了解得不够充分,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首先,有一部分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开心地度过一天就是健康的,其实不然,很多孩子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产生了自卑、自私等性格,这些性格的产生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有老师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就是健康的,但这只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范畴之一,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由于教师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中出现片面性,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下降,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容易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如何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质量

1、确保各幼儿园负责人能够关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需要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各地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各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对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动员活动,确保各负责人能够按照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各领导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而更好的在幼儿园内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且各幼儿园领导还可以互相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从而快速的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孩子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育

在幼儿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被教育人群年龄较小,因此对于教育内容理解程度有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这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难度很大。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活泼,容易对能给他们带来乐趣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们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通过表演话剧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合进去,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家校活动,邀请家长前来参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的到来能够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打造优秀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保障教学的质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内容,且由于幼儿本身年龄较小,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传统的幼儿教师无法满足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对从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幼儿园需要致力于专业团队的打造工作,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进而保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首先幼儿园需要引进一些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力量。其次,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能力培训,为其传授幼儿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但通过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而进一步建设。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需要关注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打造出优秀的教育团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苗苗. 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 000(016):P.38-38.

[2]杨萍, 王梦.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读本的意义探究[J]. 昭通学院学报, 2020, 42(2):4.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篇7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摘要:当代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处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人格尚不稳定,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亦能塑造健全完善人格。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心理学指导下,将心理学与德育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德育稳定开展,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因此,应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并积极运用教育心理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引言

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有益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工作作用下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具体涵盖学生个性生成及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层面,教育心理学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近年来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教育心理学教育将目标精准定位到了素质教育培育层面,旨在借助教师牵引、学生自主探究,培育心理健全、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从教学经验看,教育心理学包含了五项基本要素,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将教育媒体与教学内容融入到了教育环境中。在实践时教师可以通过预测、干预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牵引学生逐渐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此,与传统时期的单一型教学模式相比,多元化教学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辅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而实现对它们的有效解决,通过增强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全程度,促进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

(二)满足教育学的发展需求

心理素质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标与本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内在因素,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外在标志。教师想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能让他们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需注意的是,当前的教育方法偏向于理论,无法直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依靠心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外界的刺激转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育形成稳定的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单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效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想要实现上述的目标,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教育者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如此才能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现状

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很多人还停留在“形式化”的解读,对这门课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是否能通过考试的浅显认识,并没有理解这门课其实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与动态,并能结合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经验来反思和判断,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能力,并在界定问题后,采用正确的心理干预方式和教学方法来改善学生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使其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来维系其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不仅对教师如何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对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方式起着指引作用,以及对教育学专业今后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国考、考研专业课,以及未来高校学生的科研撰写论文都有极大的帮助。当前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中,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兴趣、情感、意识、精神、实践以及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成全学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三、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问题

(一)多元化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中,教师通常需要借助适用于不同教学方案的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工作。可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根据多元化教学需求,设置匹配的多元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素质教育目标流于形式,不能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案之中。同时,多元化教学体系建设,牵涉到多种配套资源的配置,包括制度规范条例设置、运行机制建设、教学流程设置、师资力量培训、教学平台搭建,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等。虽然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此时配套资源的配置相对齐全,可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同步推进、协同建设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不同层面的细化程度不够,容易导致多元化教学体系应用效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程与教材内容陈旧,不贴合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受传统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它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教育心理学课程未在中小学展开讲授,限制了新旧知识的迁移;教材内容陈旧,学校与出版商沟通不畅,限制教材的更新速度,缺少最新的热门研究主体,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教育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调节聚焦理论、学业情绪、学习投入、心流体验以及教师的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没有扩及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前沿。步入大学,为了应付考试,提高教资通过率,课程内容的设置完全被死板的通过率与考试框死,甚至有些学校通过减少课程理论的授课时间,增加课上教师资格证真题的练习,不去系统性的学习概念。直接机械式的做题背题,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处于失衡状态,甚至脱轨。很多概念由西方学者反复实验得以验证,具有一定的地区和社会差异,加之心理学内容本就抽象难懂,更加重了学习的困难。准备课程时没有与从事未来教师职业相联系,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业发展需求。

三、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对策

(一)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育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坚定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发掘学生个体潜质,切实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近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学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拓展延伸,认为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核心,促使学生产生自主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实际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认为:“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强烈求知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心理倾向,运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清晰地解释抽象概念,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在课程讲解中融入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占很大比重,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专业课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准确认识和努力推进,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对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育部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各高校应从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保证机制,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帮助专业课任课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如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级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帮助等。学校还要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组织相关课程教学竞赛等,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考核评优等方面,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并引导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以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四)增强师资培训,建立多元化教学团队

需要在开展针对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配套应用激励机制创建多元激励方式,借助福利待遇、职位升迁、深造学习等,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提升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同时,应该从团队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培训平台中明确人力资源部门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扩大教学相关数据的共享程度,然后利用协同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扩大团队协作效应。尤其在多元化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优势,将独立的教师研发与协作式的团队研发结合起来,提升多元化教学方案研发设计水平。考虑到教学方案研发设计方面的紧迫性,除了激励与协同合作外,建议利用权责机制明确教师的教学职责、学生学习职责,预防两大主体的职能与责任泛化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差等,我国虽然对心理学教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并作出了规定,但从实践来看,这门课程的构建还存在不足,需要相关人员正确认识它的必要性和价值,能够采取高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让身心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7):133-135.

[2]张燕.新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当代教研论丛,2017(05):32.

[3]宋文才.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新课程(下),2017(01):29.

[4]胡珊,邢涛.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6):78-82.

[5]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6]董刚,陈良.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7):126-130.

 

篇8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浅谈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学校内部开展心理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学教育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法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对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情况进行全层次分析,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立足问题点提出具有改善性的建议,让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真正发挥出心理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出现时间较短,与国外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问题存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无论从教学设备设施的硬件方面还是从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短板,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当下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材料都是沿用中专或专科院校的授课材料,并未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创新,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研究不足,暴露出当下高职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一、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真实情况

(一)教学内容创新不足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坚持以职业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学科也要明确与普通教育心理学的差异。不过通过实际情况能够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与普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雷同现象,差异化不明显。一是授课教师并未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无差异,导致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教育心理学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二是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对教师的影响较大,已经在其思想中形成了固定模式,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时,都会按照自己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和思维模式开展授课,从而加大了普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技能心理学知识的授课,完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无交叉。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许多制度未及时完善,高职院校的生源不管从背景还是学历等方面,学生群体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另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曾有学者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进行过调查分析,采取了案例分析法,选取了800名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等要素。最终的调查结果是31%的高职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从分析结果上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不仅与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与学习内容的兴趣爱好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学生长期存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那么将严重降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三)教学手段标准化

教学手段始终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开展,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对于教育心理学这种抽象的学科来说,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性和高质量学习。首先,梳理教学手段,因为教育心理学学科虽然属于重要学科,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安排的教学课时较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复杂导致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部分高职教师都属于新入职教师,毫无教学经验,面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无法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只能按照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开展;其次,高职院校对心理学教师未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工作,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实验、教学手段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从而降低了教学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知识时毫无兴趣。最后,高职院校的心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不足,许多实验类教学工作未开展,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抽象、生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现状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心理学学科既普通又特殊,既有普通教育的特点,还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对于当下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存在的实际情况,应立足社会现状,从不同视角进行辩证分析论证。

(一)高职院校的软硬件配置

从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情况来看,主要通过院校的设备设施配备、学院建设等了解硬件,而软件则需要关注师资力量,包括教师及综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内容等。在高职院校中,软件的配置对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院校的队伍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改进措施,并对教师资源队伍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明确,保障了教师的地位。通过这些能够看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力巨大。不过,我国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工作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未完成。一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师队伍构建不完善,导致队伍中的优秀教师数量较少,还有许多教师属于兼职心理学教师,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现有的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拥有的知识未及时更新,在开展教育心理学授课时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方式存在短板

通过对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发现,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松散,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不高,从而导致学生自我加压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而且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有学生对所学的各类课程并未端正态度,认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严,学生学习时间管理比较松散,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另外,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因为生源结构复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高校却采取了统一的教育方式,从而让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有些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学习,甚至会出现学习厌烦症。

(三)高职院校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开展和学习与其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对象等不同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由于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都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并未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无法有效联系。这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心理学起步时间不长,对于该学科知识的授课并未积极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有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其思想的禁锢导致喜欢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未进行积极创新,始终按照高职院校的标准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未与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不足

就社会层面而言,大部分的社会群体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较低,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属于学习能力差,无法考上普通高中的差生。戴着这种有色眼镜看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性。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而企业虽然都比较重视技能型人才,但对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从学生角度来说,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大都会从事一线生产制造工作,基本不会进入企业的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这种工作上的心理落差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认为学好学差都是进车间、干苦力。我国虽然这几年也比较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看法,社会其他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也较弱。所有的这些原因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实际教学情况,多层次分析了教学现状,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为后续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提供了支撑,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美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7(05):19-22.

[2]信吉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7(17):210-211.

 

篇9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实施下来,教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要,在当下的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中发现学生的心理情况,对于能力发展,学习成绩,综合素质都有重要影响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心里教育学应该被列为教师基本能力考查项目。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学习更多优秀先进的心理教育学方法。学校不仅需要加强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建立高素质教师团队也需要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能力本文将根据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做出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教程;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应用;方法策略

引言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课程理念做出了优化工作,更改了多项教学内容,加强教师的个人能力培养,目前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鼓励教师在校期间加强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开着要求学习更多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走出困境,由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较大,心理久而久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身心健康、保证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学校利用环境利用好方法,深入学生内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以下是本文对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教师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学习更多的心理学教育手段,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要。

1.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心理学,需要教师提前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在课堂之中,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所以心理学大力发展下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课堂模式调整更多的智慧课堂,发展课堂的使用帮助教学氛围,急速改变,学生对于这些创新的学习方法更加感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些教学内容的使用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的作出应对,帮助学生渡过难关[1]。

2.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如今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成绩,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授心理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发展良好身心状态。教师更多的应用心理学教学,帮助学生启发引导,从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能力将主动权移到自己手上,提升独立性。

二、目前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1.恐学厌学

恐学和厌学的现象在学生之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因为大多数的学生们普遍会存在着缺乏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比较好玩、好动,无法集中注意干好一件事,因为他们的普遍素质还比较低,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种且过且活的人生态度,同时他们也不明白自己进入这个学校是为了什么,他们的人生充满着未知和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哪些事物。因此,他们在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到很多方面,他们最多只为觉得哪一个专业比较顺眼就选择哪个专业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之中,也是没有明显的学习动力,他们更加向往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再加上如果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学生就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与此同时,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们对于未来还是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在学校之中也是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力图改变这一现象,但是他们由于自身基础比较薄弱,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也并不是非常强,这就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经历过各种坎坷,日复一日,那种激情也在不断地碰壁之下渐渐消失[2]。

2.学生情绪不稳定现象严重

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面对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一种体验。学校的学生们,还是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又有着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理世界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这也导致他们会因为某一件事而迷失方向,走向误区。如果不能够学生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稳定,那么他们极容易会犯下错误。学校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导致的,他们对于自己情绪的变化没有能够有有效的控制,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心理容易受到挫折,对于事物的容忍力度还比较薄弱,长时间的情感压抑,会让他们出现消极的情绪,也容易干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出来。

三、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的发展模式,教师的教导更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教育能够让他们比较迷茫的生活状态得到一定的改变。学生们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意义的。新阶段的学校心理教育过程之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何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今后的未来又是什么,加强对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们呈现更加直观的教学知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比如说,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相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知识转化为较为直观、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这便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强不断对于知识的研究力度,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掌握能力[3]。

2.教师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能够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学生的心理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大多数都会对心理问题知之甚少,也对于这些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所以这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效率和态度。因此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们多加交流,能够把学生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之中掌握住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以及在生活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能够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些生活难题。所以,网络环境就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定程度的便捷,能够让各种心理教学课堂在学生之中得以有效的开展。

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构建一个心理咨询平台,让学校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讲师,一旦学生有心理问题就可以到这个平台和老师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平台完全匿名,所以可以有效地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打消抵触的心理,能够使整个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更加轻松,能够让学生们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老师们如实沟通,讲述自己的经历。如此以来便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有着充分的掌握,进而老师可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各个问题。所以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解决学生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也是心理教学的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网络环境为解决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便捷,也是一项比较便利的工具。

三、结束语

心理学教育极具现实价值,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状态甄别,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疏导,为健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学生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实际变化需求。所以说,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建设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欢, 李文铭. 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 读写算:教研版, 2015(5).

[2]朱凤岚.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J]. 教育, 2015, 000(018):00006-00006.

[3]杨贵凤.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 2010(2):2.

 

篇10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我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有效支撑。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既需要对人才进行真才实学的培养,还需要从心理上让人才保持积极向上、良好的心理情绪,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人才的高质量。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越来越大,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质量的提升。对此,高校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本文重点对我国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结合心理学理论衍生出来的新的科目,其主要内容是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社会变得日趋复杂,大学生承受心理的能力越来越弱。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心理教育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帮助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支撑。

一、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却有着明显的下降。对此,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该学科主要是用来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析高校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情况,便于教师对学生开展不同方面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另外,在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来实现,通过有效沟通,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让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教育学的推进会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向学校求助,让学生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二、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应用问题分析

(一)人际关系需重新梳理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因为各大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有不同的民族学生存在。面对复杂的班级人际环境,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有些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存在诸多的不良习惯,步入大学后无法适应高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害怕见陌生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心充满恐惧感等;更有甚者,采取了自我封闭的措施,完全关闭了人际关系的大门。所有的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导致。

(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柱,而且每个国家也都围绕这一产业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创新,这就增加了对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来说,人才的需求会激发高校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但由于大学自身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在大学内所学的知识有限,待到毕业后,面对大量的人才需求岗位,许多大学生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面对诱惑的岗位望而生畏,但也有许多真才实学的大学生面对优秀的工作岗位而成就了自己。而能力不足的大学生从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

(三)心理自我调控水平差

大学生大都从高中学校过渡而来,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进入大学校园后,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学习,也要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就业环境等内容的适应。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属于陌生环境,无法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这对大学生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焦虑影响。虽然当下许多高校开展了教育心理学,但是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长期未更新,即使掌握了心理知识后依旧无法处理自身的不良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前,大部分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基本都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长期如此,将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正面评价,提高评价质量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方式。在评价活动中不管是哪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内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的评价中,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及成绩进行点评,但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但如果长期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来说会起到负面作用。对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管从评价方式上还是评价内容上都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问题,在进行评价时也要通过委婉的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改进、提升自己,真正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提高评价质量。

(二)加强师生沟通,消除学生心中疑虑

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都会出现明显变化,而且大学生活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体,想要在大学生活中快速适应,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虽然大学生活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弱,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比如毕业论文、答辩、就业压力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对此,教师要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予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疏导心中压力。对于就业带来的压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找出学生的优缺点,协助寻找相关的就业岗位,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优点在合适的岗位中绽放,从而让学生的工作信心更强。

(三)利用期望效应改善学生心理

期望效应就是自己的期望值与心理发展情况的关系,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会将自己的能力真正表现出来,让自己在外部的期望表述下更有信心。为此,教师也要认识到期望效应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从细节入手,对学生的评价中减少使用教育式的词语,多以鼓励、帮助的词语为主,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面对各种压力也会迎难而上、积极主动。

(四)设置多种不同的评价指标

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以外,学生的行为、品质、优点、综合能力等指标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使用。通过有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会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良好的评价、全面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光点,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向着更优秀的方向迈进。

(五)改善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对此,在高校中开展健康心理教育时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制定有效措施帮助提升这一能力。具体可以通过日常的师生沟通、各种活动的开展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的学校项目。另外也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心理咨询室,给学生的心理调节设置固定的场所,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快速适应各类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高校在积极开展知识类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而且教师要加强责任心,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帮助改善,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让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祥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8):729.

[2]崔云花.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8(24):38-39.

[3]马媛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0(30):162-163

 

篇11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试论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

摘要:现今社会上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心理上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得到好的呵护,才能健康地发展。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和氛围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导向

中职院校应用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重要性

帮助中职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

很多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任性、自私,与同学相处上也会出现问题。中职院校要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在学校学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遇到问题能够积极面对。心理健康知识能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提供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

帮助中职教育在教学质量上有提升

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发展中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和心理就像两条腿走路,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心理的成长,在今后的发展中并不会走得长远。只有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保证教学的质量。

发展全面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大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非常重视,对人才也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更是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上有高标准,以此来展现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所以,全面发展型人才不单单是成绩优秀,在各方面都要优秀。

中职院校应用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原则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将心理健康知识得到全面普及和深入。在学生的心理上有正确的引导,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敢于表达自我,将心事说出来,给教师机会去化解心理的问题与矛盾。不然学生没有倾诉的对象,内心的苦闷和困难无处排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锻炼中职学生有积极的心理

现在的学生都缺乏锻炼,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没有坚强的意志,很多学生在心理上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教师需要将积极和正能量的话语和知识传输给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挖掘学生的潜力,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

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筛查,选择积极正面的案例和内容向学生传输,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有效措施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全面了解心理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有全面的认识。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将日常生活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在生活中有体认和感悟,学会对世界和人生有正确的思考,远离消极的事物。教师可以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写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演讲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可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典型的案例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演讲,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学校可以举办班级黑板报的比赛,多选择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通过各样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鼓励学生要有顽强的意志,当心里出现阴霾时,要学会抵抗它、拒绝它。学习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自己内心世界,让自己变得开朗起来。

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

学校要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学会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学校的真实情况,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分析学生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是单身家庭,有的学生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在学校外面受到了欺负,面对这些问题不敢表达,渐渐就会变得消极。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做到让学生信任,不定时地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到预防工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出评估,保证学生一直持续在稳定健康的状态。

(三)心理咨询室

有些中职院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里面设施非常简陋,没有达到心理咨询室的标准,有些院校甚至都没有心理咨询室,根本达不到有效咨询。并且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在代替咨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向谁倾诉。学校要邀请专业的心理教师,或是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平时让学生多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参与一些正能量的活动,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要害怕,要敢于冲破自我,向前迈进,让阳光照进来才能除去心里的阴翳。教师要具备专业素养,在学生进行咨询时,要尊重学生的隐私,私下不要与其他教师讨论,在咨询时,要多关注学生本人,并通过肢体语言和情绪的变化了解学生,知道问题的所在,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心理。

优化课堂,增强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需要大家一同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投入实践,加强学生学习,让课堂丰富多彩。学校应多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根据各个专业来进行比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经验,积极进取,促进身心发展。

总结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瞬间就有的,中职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较长,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和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教师要用各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疏导,避免学生在学校受到心理创伤。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学生在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更好地立足。

参考文献:

张婷婷.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如何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发展[J].2022(4).

钟建华,谢清兰,周作斌,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

戴志刚.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J].2022(16).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2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探析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内容、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心理、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

关键词:心理学视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不再只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教育,而是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1幼儿的情绪特点及意义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与人的基本需求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小孩刚出生时就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饿了、不舒服了会哭闹,高兴了就会笑,这就是最早的情绪表现。社会情绪是指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幼儿的情绪不仅会受家庭的影响,还会受环境的影响。幼儿由于年龄小,大脑发育不完全,认知水平有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合适的亲子互动,更容易使幼儿失去自控能力。情绪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很大,情绪控制能力强的幼儿心理素质较好,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情绪控制能力弱的幼儿心理素质差,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较弱。幼儿在情绪调节能力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其实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幼儿情绪反应的关注程度,以及父母与幼儿的交流方式等。此外,影响幼儿情绪的因素还有师幼关系,毕竟除了家庭外,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离开家在幼儿园与教师相处的时间会更多些,所以教师对幼儿情绪的影响也很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依然秉持知识教育为本的育人观念,却对幼儿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严峻形势缺乏科学预判和专业疏导;有些家长还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的教育观,却把因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问题全部归咎为“不听话”或“调皮捣蛋”。

2.2教育设施不够齐全

一家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某省100家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配套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81%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65%的学校没有放松躺椅,60%的学校没有多感放松仪(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1,带功放,床垫〈含换能器〉,75%的学校没有XZT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2)多感放松仪、Ⅱ型专用音乐放松沙发,86%的学校没有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3)多感放松仪、Ⅰ型专用音乐放松床。面对如此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短缺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根本无法开设。

2.3专业心理教师十分短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加之对专业教师的早期培养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导致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十分短缺。据调查发现,某县目前专业心理学教师仅有10余人,一个心理咨询教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以及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学生。靠这么少的心理教师资源来维护全县师生的心理健康安全,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专业心理教师短缺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困难。

3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3.1根据幼儿心理成长需求展开育儿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求开展育儿活动。例如,幼师在指引幼儿了解自然时,可组织幼儿用废弃的塑料瓶播撒辣椒、牵牛花、含羞草等种子,指引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表格、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打造空间,满足幼儿求知需求,使幼儿能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增强责任感,继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2创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师需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将实际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挑战自我、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幼师需推行“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为的是引发幼儿思考,获得实践体验,助其优化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思想品格。例如,幼师可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指引幼儿参与口语交际、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动物及其可爱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幼儿画出或做出小狗、小猫、乌龟、燕子等动物,还可玩“森林歌舞大会”游戏,引领幼儿将自己喜爱动物的面具或头饰戴好,模仿动物的声音、形态接唱儿歌。多姿多彩的活动会使育儿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温馨,幼儿可有效消除恐惧、胆怯、焦虑等心理,在实践中得到成功体验,帮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幼儿还可在游戏环节及做手工时互相帮助,期间提高沟通、倾听的能力,乐于与小伙伴交往,能表达内心情感,可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愉悦,通过日常观察、表达、玩游戏,幼儿能更加喜爱动物。教师还可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3优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儿体系

首先,幼儿园要注重“双减”,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以免幼儿园“小学化”并给幼儿增添心理负担,幼师需注重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如观察晚霞的变化、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等,拓宽幼儿的眼界,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指引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喜欢提问、自主求解的好习惯,幼儿能在功能优化的作业加持下爱表达、爱创造,可较为认真地达成学习实践目标,给幼儿行为、心态、思想带来良性影响;其次,幼儿园需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引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引入更多育儿资源,如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文化馆、科技馆,优化幼儿情感体验,唤醒幼儿的好奇心与爱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高效;最后,幼儿园需积极创编园本课程,总结本园育儿经验,善用区域资源,如传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整合教育理论,如环境适应教育、育人为本、幼儿心理学等,为教师策划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加之专业心理诊疗服务机构、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4满足幼儿对爱的需要

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有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希望教师能像妈妈一样喜欢他们、亲亲他们或者抱抱他们。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午休时,与幼儿多交流,和他们说说笑笑,抱一抱和亲一亲他们,这对幼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们会认为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喜欢自己,如果幼儿得到爱的满足,他们就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快乐的,就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尤其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灿烂的笑容,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都是教师对幼儿爱的体现,幼儿就会觉得教师在意他、喜欢他、爱护他、关心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明确、方法科学、有据可依,在育儿进程中推行“十不要”原则及“四要”原则,能根据幼儿心理成长实况展开育儿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优化基于心理学的育儿体系,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冠琦.幼儿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学周刊,2019(22).

[2]杨思亮,何苗.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结构模型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4).

 

篇13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在上世纪末出现了“积极心理学”,它是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作为核心,再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完善,让心理学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化。若是能够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定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理论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如今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新时代、新社会对现代化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心理素质强弱成为了关键性因素。结合当前学生心理测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心理、人格相对来说有所欠缺,对此,学校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抗压能力。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1]。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

如今处于现代化社会,但部分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依旧采取的是传统心理教学中的消极教学模式,把病态、负面、不健康的心理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将没有任何心理疾病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以至于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觉得没有心理疾病反而具有心理健康教育[2]。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将重点放在治疗学生心理问题上,而忽视了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上,这种失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

2.2 狭隘的教育对象

通常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着重强调学生的消极取向,比如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负面心理情绪。如果,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必定会让学生的美德潜能、自我积极意识等能力消失。

2.3 缺乏丰富的教育内容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遵从的基本原则,可是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如此,他们将问题作为了中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舒缓情绪、压力等,但教育行为、内容却十分负面,无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3.1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成效,需要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教学根本,致力于优化教学模式,巧妙融入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提升自身的心理能力,以此来预防自身出现负面情绪,同时在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和解决[3]。对此,教师可以整合心理咨询机构,将校级、院级、心理健康宣传、班级心理卫生员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制度体系,按时按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2 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也要把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此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加强理论课程,巩固理论知识,特别是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比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心理主题班会和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以两者相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最后,借助心理教育,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报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比如,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以结合实际的方式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知识理解到活动体验再到最后的认知方式,以循序渐进地形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并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借助上诉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

3.3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会对教学质量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其进行专业化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录取青年教师时,需要考核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针对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心理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得到质的提升。如果专业素养较低的教师,学校则要邀请心理学相关的专家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当培训结束之后,学校也要不定时考核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让每位教师制定专业成功规划,从而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构建精品培训课程,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学校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发放相关证书,起到鼓励教师的作用。

3.4 营造积极学习氛围,打造积极课堂阵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说是关心、呵护学生的心理,及时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学习而感到焦虑、负面,学校便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效地帮助,若是家庭困难,学校可以设置贫困补助、奖学金等机制,教师在课程上进行辅导,同时安排心理教师与其聊天,帮助学生舒缓心理压力,走出负面情绪。尤其是如今疫情防控背景下,学校更应当将心理教育的作用和优势发挥出来,针对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找出关键问题。其次,提出危机干预,建设专业课程服务,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咨询监导工作,把兼职心理教师、专业心理师、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会干部、班级心理员等组成心理咨询队伍,切实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心理育人的目的,并把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的效率,采取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等方式,疏导学生的心理。最后,针对存在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学生,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日常教学管理等相结合,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心理服务,比如深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则要在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和肯定,若是学生发生了异常,也要进行及时的干预。总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干预和引导,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3.5 突出心理健康测评制度体系的作用

心理健康测评制度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走向健康、积极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校园进行测评,以不记名或者记名两个方式,在进行记名测评时,可以借助学生系统心理健康数据;不记名测评主要是检验学校对于心理健康组织工作的质量。所以在进行心理测评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采取实名测评这种方式,当然这不是非要强求学生参与。当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存在问题时,则要及时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治疗。不记名方式,需要学校组织专门的讲座、网络方式、相关活动,以此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比如,现代化测评试题,测评结果需要以医学、心理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判断,由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学生心理数据库,有效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数据。

3.6 师生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也要保障学生的心灵健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这种所谓的人格魅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对此,教师则需要真心实意地去关爱、呵护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与学生做朋友、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呵护,从而产生心灵沟通,得到心灵抚慰。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需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认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实际、时事热点等,将其巧妙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式,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也可以勇敢面对,舒缓负面情绪。而教师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故事来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不再轻贱生命。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学校应当主动了解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内在原理,将其作为融入点,借助具体实践,找出其中的优势和作用,进而构建出符合现代化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模式,使学生身处于正面、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佳慧.体察学生内心 激发学习动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幻画报,2022(04):27-28.

[2]田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5):81-83.

[3]罗辑,康华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2):152-155.

 

篇14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探析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高质量完成育儿任务,主要教育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其中“健康”居于首位,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部分,要求教师在帮助幼儿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学习保护自己的同时要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愉悦、温暖、安全,使幼儿能初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观,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依据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展开日常教育工作。如何在育儿进程中指引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幼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视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幼儿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回避幼儿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作为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正常智力的人拥有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与他人能够很好的沟通、行为符合当时的年龄特征。具体有下面几方面的内容体现心理健康,首先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其次具有强大的自信心,具有提升自我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再次能够与他人友好交流,能够协调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幼儿为本”是幼儿心理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教师在给予幼儿关心照顾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尊重与平等”,教师在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过程中,不仅要从视觉感蹲下来与幼儿交流,还要从内心舍弃自己是大人的架子,用真心与幼儿进行交流,虽然幼儿的年龄小,但是他会在内心来感受来自教师的关爱与照顾,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才能建设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在3~6岁的教育阶段为健康的心理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2.1“十不要”原则

第一,不要过分关注某个孩子,以免幼儿在游戏活动或学习活动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不合群且丧失合作、沟通等能力;第二,不要模糊权利、义务边界,要让幼儿明白讲卫生、守纪律、团结友善、爱护书籍等是需做到的事情,同时幼儿有表达、享受育儿服务、参与各项活动等权利,为幼儿形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础;第三,不要过度亲近某个幼儿,指引幼儿到同伴中玩耍,帮助幼儿学会沟通、倾听、协作、助人;第四,不要勉强幼儿做一些事情,在利用实践法(实验法)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助其塑造开朗、积极、坚强、自信等良好个性,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畏难情绪;第五,不要苛责幼儿,避免其形成逃避、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部分幼儿还会因教师严厉的责罚出现说谎、暴躁等现象;第六,不要恐吓、欺骗幼儿,要致力于创造温馨、安全、健康的育儿环境,使幼儿能信赖教师;第七,不要当众批评甚至嘲笑幼儿,以免幼儿出现不合群、自卑等心理问题;第八,不要过分夸赞幼儿,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是真诚地认可自己,否则幼儿会不再信任教师的话,对教师的赞许不再期待,这会使激励教育质量随之降低;第九,不要对幼儿喜怒无常,幼师需争做幼儿的榜样,助幼儿控制情绪并解决游戏中、生活中及学习上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为稳定;第十,不要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漠不关心,要帮助幼儿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幼儿用智慧处理问题,不要被问题击退乃至打倒,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2.2“四要”原则

第一,要注重防范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维护、促进幼儿心理良性发展,而非矫正、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第二,要在生活中展开教育,为幼儿打造心理活动的优质空间,在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环境熏陶、感染下助幼儿获得良好体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第三,要助幼儿点滴积累,在日常学习与活动中逐渐改掉爱说谎、不合群等习惯,通过计划性、科学性兼顾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思想态度、个性品质带来正向影响;第四,要坚持家园合作,协助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并能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3.1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心理健康活动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不单单只有课外活动,对于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教授,幼儿教师在对日常的课内知识进行教授时,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出现在课内活动中。例如,每当幼儿进入园内之后,鼓励幼儿对进园之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进行分享。幼儿教师从幼儿分享的故事中,分析幼儿当时的心理状况,对于心理较为健康的幼儿,要及时做出鼓励和肯定;对于心理稍微不健康的幼儿,要结合幼儿家长共同找出幼儿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做出及时的调整与矫正,以保证幼儿可以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3.2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只注重课外活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还要将心理健康问题贯彻到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例如,幼儿教师通过对幼儿日常的学习情况、与他人的交流情况以及日常的情绪表现等的观察,对幼儿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健康评价。幼儿教师还要让幼儿对其他领域的内容保持积极的心态,要充分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让幼儿通过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结合不同幼儿的自我评价,分层次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幼儿的心理都处在健康的范围内。

3.3根据幼儿心理成长需求展开育儿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求开展育儿活动。例如,幼师在指引幼儿了解自然时,可组织幼儿用废弃的塑料瓶播撒辣椒、牵牛花、含羞草等种子,指引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表格、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打造空间,满足幼儿求知需求,使幼儿能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增强责任感,继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4创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师需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将实际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挑战自我、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幼师需推行“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为的是引发幼儿思考,获得实践体验,助其优化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思想品格。例如,幼师可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指引幼儿参与口语交际、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动物及其可爱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幼儿画出或做出小狗、小猫、乌龟、燕子等动物,还可玩“森林歌舞大会”游戏,引领幼儿将自己喜爱动物的面具或头饰戴好,模仿动物的声音、形态接唱儿歌。多姿多彩的活动会使育儿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温馨,幼儿可有效消除恐惧、胆怯、焦虑等心理,在实践中得到成功体验,帮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幼儿还可在游戏环节及做手工时互相帮助,期间提高沟通、倾听的能力,乐于与小伙伴交往,能表达内心情感,可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愉悦,通过日常观察、表达、玩游戏,幼儿能更加喜爱动物。教师还可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总之,随着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内容、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心理、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桑毅.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课程,2020(30):231.

[2]朱曦.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家长,2020(20):176-177.

 

篇15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题目: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心理教育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涵,加强对学生身心成长问题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心理健康;策略

前言: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指导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较强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首先简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其次探讨了在这一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具体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有所助益。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在1998年由seligman所提出的,强调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潜在的积极力量,而这种力量需要被挖掘和发现,才能够被激发出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可以利用这种积极力量来应对自我方面遇到的冲突和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这种理念强调从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人特质以及所建立的积极机构三个方面来发展积极向上的人格。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开展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形成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品格。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构建教育目标

在以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将个别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大部分都以抗焦虑、抑郁、挫折情绪为主,始终处在辅导和治疗的情况下,这样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面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当前教师应该更好地加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渗透,在这样的引导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更好地追求自我需求,并能生成积极乐观的体验感,最终大力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例如,在积极心理学的导向下,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设定为:1.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可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不良情绪;2.理论和实践并重,通过系统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3.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做到早发现,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找寻原因,及时沟通、跟进、舒缓、解决、转化,使得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2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心理教育的意识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的成分,有能够推动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形成影响人们行为的积极心理因素,并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此外,该理念也指出高度的自我评价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人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调整自身状态,自觉从具有消极因素的环境中脱离,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控制。因此,初中学生本身存在着对于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3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单单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应加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得到内心的真实体验,达到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积极的行为习惯。为了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开发自身积极的品质和潜能,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和宗旨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信息。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过去,积极感受现在当下的生活。对于班级内部的后进生来说,教师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开展体验式教学工作,比如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后进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优秀品质,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认知自己。

2.4关注校园教育

初中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积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成长的环境。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管理上比较严格,需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需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内容。但是,初中又是学生结束义务教育,进入高中阶段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学校也同样注重提升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出理想成绩,顺利进入高中接受教育。因此,大部分初中分配给心理辅导教师的时间就比较有限,难以保证心理辅导内容起到实际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学校需要充分借助其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落实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长时间的熏陶之下,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对此,学校领导可以对校园内容的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对景观等进行适当地优化,充分体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比如,学校可以在操场上体现更多的运动精神,以体育的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体现积极心理学元素。

结语:总而言之,在对中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将其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够给这项教育活动效果的提升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并全面了解,让其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炳贤.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633-634.

[2]刘愿芳.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科技资讯,2020,18(7):239,241.

[3]薛玉琼.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南北桥,2020,(22):146.

 

结束语:

以上就是为大家讲解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15篇),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教育者更好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