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精选15篇)

导读:今天为大家分享15篇关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大全,3000字-8000字左右。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阶段,孩子们不仅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更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经历着关键的成长与塑造。

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低效现象问题与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的教学手段。围绕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组合作;语文课堂;低效现象;小学生;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员讨论,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得出正确答案,有助于小学生加强解题能力。但是在课堂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低效现象。

一、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分析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会遇到一种尴尬情况。正常情况下,教师分配完组别,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会聚集到一起,然后展开激烈的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但事实上,有的小学语文组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一些组员会简单说几句应付了事,一些组员依然默不作声地看书,甚至还有一些组员漠不关心地做与合作学习事项无关的事,同学之间互不商量,这种学生无交流,不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使合作流于形式,对学习语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教学观察与事实调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但给小学生增加了课堂参与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性,也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的目的。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除了经常会遇到小组合作学生不积极,课堂冷场的现象,还发现一个规律———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后者是前者的2倍,严重的比例失衡。

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把这种学习模式变成了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有的小组参与合作学习没多久就率先完成,可有的小组讨论才刚刚进入状态,教师为了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就立刻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从而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

4.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导致学习低效的原因。语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是引导者,把控制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展示自我,而不是充当主导者,全程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缺乏学生能力发挥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不是一个成功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的解决策略

1.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当面对语文小组学习课堂出现学生合作不主动、冷场的问题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和学生多一些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下课后,让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意识。

2.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保障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也有一定的弱点,教师在讲台上感觉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却不能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因为一些思想游离的学生也隐藏于小组里,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使学习合作参与度达到均衡,保证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思维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3.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充足

目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被小学生列为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小组成员能够在课堂讨论时,知无不言,直抒胸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能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组织,更不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减少合作学习的时间。所以,我们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杜绝形式主义教学,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充足。

4.明确教师定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只负责听课,但在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是指引者,给予小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总而言之,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低效问题势在必行,因为小组合作是有利于维持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鑫.基于小学生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对策研究[J].读与写,20xx.

[2]王国安.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

[3]张芸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低效现象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xx.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小学教育德育初探

摘要:小学生的德育观念正处于形成时期,道德教育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正确形成“三个观”的保证。班主任是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人物,要求班主任认真学习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更新德育教育的观念,更新德育教育方式,发现并及时解决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教育; 有效性;

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家庭更加富裕了,小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富裕家庭中父母对他们的子女都比较宠坏。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现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本文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探究了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一、树立榜样实施德育教育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重师德,教师是学生模仿的神,师德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现状,小学的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德育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真实特点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进而给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喜欢模仿别人,模仿别人一是为了证明不比别人差,二是别人会的自己也要会。在德育教育中要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观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可在学习、纪律等方面给学生树立各种典型让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提升德育教育效率。

例如,在学习方面,可给学生树立一个或多个学习好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让其他的学生都向这些典型学习,进而带动学习风气的好转,使全班学生的成绩都能获得提高;在班级纪律方面,树立了多个遵守纪律的学生,经常表扬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同时给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一些惩罚,让他们认识到遵守纪律的好处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带动他们逐渐的学会遵守纪律,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全班学生遵守纪律的风气。

二、改变德育教育模式实施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的模式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说教模式生硬无聊,很多学生看似在听,其实心已经飞到教室外。这样的模式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使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就是老师说我们听,老师说完了我们就听完了,就没有后续的事情了。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需要改变德育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产生兴趣,提升激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微课上德育课,微课可以把德育教育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而动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模式,只要有动画片看,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德育老师就可以把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微课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为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德育课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相关教学的微课,或者去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微课,还可以下载相关的微课,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进行改编或创新。

例如,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的习惯,就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微课可用动画儿歌的形式进行表现。通过微课中的动画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能认真学习和领会教学内容。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么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实现。

三、通过生活实践实施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仅靠理论说教是无法有效得到德育教育的目标的。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应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形式的教育,学生是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的,但是如果要是把理论知识和学生身边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可促使学生更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先给他们讲授一些爱国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对爱国主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可以带领他们去参观杨善洲精神发源地,集中展现杨善洲同志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请馆内的讲解人员,给学生讲解精神发源地中的一些重要的物品,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来历,比如杨善洲同志用过的茶杯、洗的发白的衣物等物品,经过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些物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把这些物品和真实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让他们去了解现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去感知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精神,如此使学生的心底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杨善洲》、大型话剧《守望心灵》、长诗《公仆本色》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向群众展演展播,生动再现杨善洲同志感人事迹,如此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极致。

总之,提高小学德育课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有很多,需要在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积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采用新的德育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把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真正的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激发起他们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热情,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袭群.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7(8X):453-453.

[2] 黄会芳.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J].青春岁月,2018(5):254-255.

[3] 王龙平.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J].中国高新区,2018(21):296.

[4]杨勇,张诗亚.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49-53.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小学诗词教育探究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它对于小学生语文写作、交流、审美、思维等多方面皆能够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面积极大的类别之一,小学生学习诗词知识则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塑造自身更加巧妙的炼字技能。但由于的当下时段,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诗词知识教学重视程度稍有不足,教学时工作重点过多放在常规知识的教导上,致使小学生面对诗词知识时学习积极性较低,解答诗词题目时思维意识较为受限。对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诗词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小学生的诗词学习,进而保障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诗词;教师

小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加速阶段,在此时小学生的思维意识趋于成熟,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量也在与日增长,教师在现阶段的知识教导中更加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满足小学生必要知识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开展诗词教育时应立足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为小学生带来生动学习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引导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诗词赏析能力的增强。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强诗词内容理解

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巧妙的字词运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数收入短短的数字之中,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则需要带领小学生进行鉴赏,使小学生可以体会到诗词当中所蕴含的美。多媒体教学法作为当下最受教师群体青睐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它主要通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使用将原本陈列在书本上的文字知识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之上,以更加直观的视觉观看代替传统的头脑想象,给有利于生动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视觉体验,进而在鲜明的影像内容观看中促进诗词内容理解水平的增强。

例如:教师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诗文中提及的景象进行视频展示。该诗主要描绘了庐山山势的雄伟,表达出诗人对于庐山磅礴山体的赞叹。教师在讲解时则可以结合“庐山”的真实场景进行教导,使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为何诗人会发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感慨,让小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庐山为何能够“远近高低各不同”,进而在生动的影像内容观看中逐步增强小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

二、使用情景教学法,把握诗词情感基调

优秀的诗文不仅仅是诗人对所遇、所见自然景观的描述,更容纳了诗人对于场景产生的个人情感。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除了对诗文的景象进行分析,还应带来小学生深度剖析诗人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教师则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放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即教师结合诗文内容进行情景创设并使小学生置身当中,使其能够与诗人所遇、所见皆相同,进而促进小学生对于诗词情感基调把握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结合诗文内容进行情景塑造,借此来提升小学生对于诗文情感的把握。该诗主要通过诗人对月光的描写寄托自身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师授课时则可以使小学生想象以下场景,“自身客居他乡多年,夜深人静时分,清冷的月光洒落床头”,并在该情景的创设中引发小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同样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为小学生进行场景再现,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于诗文情感的把握。教师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授课,既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身的情感发育,还能够有效提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小学生诗词情感把握水平的增强。

三、拓展课外教学法,塑造全面诗词基础

中华的诗词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这其中所容纳的诗词更是如繁星一般数之不尽。教师仅教导小学生书本教材当中所呈现的诗词,虽然可以对小学生诗词基础的塑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该基础却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教学的方式进行诗词讲解,使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加广泛的诗词内容,进而促进全面诗词鉴赏基础的塑造。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诗词书籍阅读活动,并为小学生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如《中华好诗词》、《优秀诗词赏析》、《诗词评说》等,教师在推荐诗词时应结合小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理解水平,确保小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掌握,并结合书中内容促进自身课内知识的巩固。教师通过课外书籍阅读的方式开展诗词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还能够有效丰富小学生的诗词内容掌握,进而在更加广泛的课外诗词阅读中实现全面诗词基础的塑造。

总而言之,诗词鉴赏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感知到诗词的魅力所在,还能够使其真正爱上诗词学习,进而为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增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颖.学文化瑰宝,读朗朗诗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2):91.

[2]王玉静.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以古诗词教学为例[J].西部学刊,2020(22):113-116.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小学劳动教育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由原来的自由散养模式转变成唯读书轻劳动。家长们普遍认为劳动家务会浪费孩子读书的时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家务家长包办,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读好书即可。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糟糕,孩子变成越来越懒散,学习态度也越来越糟糕,不仅成绩没有提升,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丧失了,所以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从小就得抓起。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小学生 家务 体能训练

中国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熏陶,很多家长秉承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理念,觉得知识分子,官员是不屑于在基本的劳作方面费时费力的。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念书,受教育和从事体力劳动是格格不入的,甚至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底层人才干的事情,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化越来越显著,很多家长常年居住在城市,孩子在城市就学,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前的很多体力劳动,砍柴、摘草、喂猪、洗衣做饭,整理房屋等等事务,现在都被机械化代替,洗衣用洗衣机,拖地用拖地机,洗碗用洗碗机。不要说孩子没有家务可干,就连家长家务活都少了至少一半,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学历的提升,把劳动服务行业看成不务正业,所以就是不会做家务显得情有可原,甚至认为一个女孩会做家务是不独立的体现,一个男孩会做家务是懦弱的体现,以后在婚姻生活中无法拥有主动权。学校中也从原来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成了为升学的压力,不断的增加文化课的比率。劳动课应该消失在历史舞台。这样的结果就是天天提倡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却越来越多的人成年后连最起码的自我服务都不愿动手,这对将来我们的社会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那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思想行动是先导。家长、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转变只有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业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对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各种心智都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从小学生入手抓劳动教育更有快捷、更有效。小学生对老师,家长也更有依赖性,所以转变家长思维,就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家校并进,拓宽劳动渠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发表过这样的论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好教育。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结合,就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小学生“德智体美劳”

的发展目标,“劳”在最后一位,但它和德智体密切相关,德育的工作的目标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所以发展小学生劳动教育要明确目标,这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一个劳动习惯好的孩子,他的各科成绩也相应的更好,在家里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穿衣、吃饭、拖地、洗衣,学校开设劳动课,并且把劳动课上升到同文化课同等的地位中,配齐劳动设施、工具。学校每周规定时间组织劳动,比如学校除草,大扫除,整理校园,整理寝室比赛,种花,种菜,去小区搞卫生,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抓住劳动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脑力劳动,珍惜学生的个人创作,分享劳动成果。

利用简单的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这都是学校的劳动课程所需要掌握的,同样的要教师要讲清晰做这些小事的规则和注意的事项,使之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整合资源,化“劳累”为“乐作”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的劳动教育安排给孩子的任务要由易到难,比如根据小学生年级的差距,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安全他们整理书包、整理床铺。洗涤衣物;三、四年级的孩子负责教学拖地,清洗窗户,打扫天花板;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做饭,打扫校园环境卫生,这些任务的分工,孩子们做起来会有信心,可以通过稍微努力就把任务完成,孩子们在这些有益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使他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也能通过辛苦的劳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家务劳作中,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孩子劳作的兴趣,比如开展“家务劳作我最棒”“我是爸妈的小能手”“打扫卫生,我能行”,这些可以充分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劳作感觉到这是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情。同时开展公益劳动活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比如:植树、护林、清扫街道、帮助姑姑老人;加入种植,饲养,编制等等活动,制作一些小礼物,又将劳动和智慧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孩子珍惜劳动成果、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角色互换,打破性别刻板

教师在指导孩子劳动活动中,要打破刻板印象,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不是一刀切的就是男生做这个,女生做这些,可以把劳动项目细致的分成好模块孩子自己选择,对他们有兴趣,有难度,有挑战的活动。有些男生也可以精心的制作出手工,用灵活的巧手编制出精美的工艺品,女生们也可以自制出粗糙的刀客木制品,并且男女生因为在思维方面的差距,相互合作和互换角色反而能够制造出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角色互换,男生们更加的专注和细致,想象力得到提升;女生协作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强,逻辑更加的严谨,这对学生学习和巩固书本知识,无疑是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和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不仅仅针对文化科目的“三好学生”,而是所有对劳动厌烦,漠视,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有些好孩子成绩很好,但在家里确实邋遢,懒撒,不但不体谅帮助父母,连自己的三餐四季都无法自理。建立好爱劳动的活动岗,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劳动体质。同时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做志愿者。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双手劳动创造智慧,有选择性的进行活动项目,达到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外,还要注意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参加校园内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各种公益性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锻炼意志,进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美德。

参考文献:

陈甫斐.小学体育课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22(11):59

徐革.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A].创造美—谈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专辑)[C].2006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小学数学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

摘要:小学校园作为一名学生人生成长的初级摇篮,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在小学受到何种教育甚至直接影响着其日后的人生轨迹。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而且其模仿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学生。但是,学生尚且年幼,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完全认知外界不安全因素的潜在隐患。因此,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各科教师应注意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日常课堂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以期对于小学生安全事故起到相应的防范作用。本文内容侧重从数学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于解决小学生日常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命教育;结合

引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生命安全教育应尤为被校方重视。安全是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学生尚小,许多行为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的约束管制。在校内,教师更应担起相应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课堂有效互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相关举例,力求从多方面提升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防范能力。

一、加强互动,提高生命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过时,新课改标准施行后,老套的以教师为“主导者”的传统教学课堂已经不再适用。教师更多的被鼓励去做课堂的“组织者”,设置更多课上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1」,并且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可插入生命教育相关知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讲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时,对于其相互依存的性质,可以找班上关系比较好的两名或几名学生进行举例,生动形象的说明二者是相互存在的,由此还可以表达出同学之间互相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班级整体建设有所帮助。此外,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延伸到学生与父母层面上。例如,可对某名学生说:下次放假不要去河边玩水了或者不要玩火了,作为因数的你若是丧失了生命,那么作为倍数的父母也就不能单独存在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而且在数学课上也受到了生命安全方面教育,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举两得之措。不过,对于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插入,一定要视情况而定,盲目的从学习过程中转入生命安全教育的话题上,不仅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导致课堂整体氛围下降,不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学习理解,所以,达成此目的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急功近利而导致功亏一篑。

二、做好知识传授,渗透生命教育

上文中提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已不再适用。教师不再作为班级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其根本职责所在,但教书育人是两部分,教书可以让一名学生富有学问,而育人则注重培养一名学生的德行「2」。说到底,教书育人的基础是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注意渗透生命教育方面相关知识。再举一例进行说明:在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的认识年月日的学习中,可引用相关生命教育知识。对于年月日的概念,大多数同学并不陌生,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带教具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相应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年月日概念讲解时,可通过珍惜时间方面入手,让同学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当今时代,同学们接触电子产品以及新媒体平台机会较多,所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生来讲,其思想以及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都要高于前人,所以教师通过此课内容适当对时间珍贵性发出感叹,相信学生能够理解其中含义。像这样逐步递进的过渡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易于接受的,课上,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而且过渡到安全教育层面,如果教师话术准备得体,还可以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整体活跃度,在此条件下,若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拉回到知识学习方面,那么授课效率就会高出很多,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验

如同设计艺术一般,其大多数设计语言都来源于生活但又在此基础上有一定升华,相比之下,对于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则省去了升华的步骤,在教师的日常教育中,若能结合生活,使学生实际感受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相信其传授效率定能呈指数上升「3」。现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经常有机会被安排外出游玩,以期更全面的接触外界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脱离课堂,接触自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机会。例如,在外放风筝时,要强调远离有高压线的场所。外出游玩过程中,禁止学生私自到河边玩耍。外出游玩结束后,在课上可以适当引用游玩时的回忆对学生再次进行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并且还可以结合班上多媒体更进一步加强教育,可搜集相应小学生生命安全防范方面视频供学生观看。如此,综合各种手段,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学,对学生不断进行熏陶,再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将生命安全意识烙印在每一名学生心中。

四、深入挖掘,提高学生能力

在以上方法全部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后,若应用方式方法合理,其必然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应在授课过程以及课后更深入挖掘学生能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再一轮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熏陶。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以及英语,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此种能力若能在日常数学听课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锻炼,相信在数学这一学科上都能取得优异的好成绩,但无论是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发达的思维体系构建以及大脑灵敏度的提升对于其面对外界非自然灾害也是十分有帮助的,社会的飞速发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严格规定下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企图扰乱社会安定性,更有甚者拐卖儿童,迫害儿童,犯下滔天罪行,面对此种情况,学生清晰的思路以及严整的思维体系可以帮助其在一定程度上辨别事情的真伪,并摆脱所面临的危险处境。但还有一些老师对素质教育存在错误的认知,总喜欢用分数去全面评判一名学生的好坏,成绩优秀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结合其自身情况,对其综合能力进行相应培养。在此,特意提醒教师尤其是类似数学这样科目的教师,对于教育要接受新理念,并督促自身全面了解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教书育人亦是如此,只有在对自己严加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去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帮助学生全方面提高自身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教师以及校方应注意加大在此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宣传力度,如同德育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般,生命安全教育对于学校方面也应该是:学生努力,家长努力,教师尽全力。不仅是数学这一学科,其他学科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同样要注意对学生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校方则应注重打造安全校园,携师生以及家长一同,共同为学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无忧学习以及成长乐园。

参考文献:

[1].石荣健.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J].新一代:理论版,2020,000(002):P.37-37.

[2].覃俊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讨[J].读天下(综合),2020(10):0159-0159.

[3].徐佑翔.生命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0, 000(006):93-96.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越来愈多的教师将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相比之前的以分数来要求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在体现出来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内心,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并且也提出了小学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希望对当前的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程度不断深入,国家提出了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实施好德育教育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来提高心灵上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学生们打造成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有良好美德的人,所以在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打上好的基础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完成心灵上美好的建设的。针对这一点,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小学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总结如下:

二、小学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正确进行引导

小学时期是可以很好的进行美好心灵的塑造的,如今国家一直在提倡这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的重要点也就是德育教育了,所以我们的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更需要注重德育教育,这样就可以正确引导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点,让小学生从小可以有好的习惯,并且重视自己的德育的发展,更好的引导出学生的特点,在心灵的建设打下基础,随之更好的发展品德上的优点。

(二)让学生受到启发还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在小学生懵懂的时期,就去进行合理的启发还有教育,这些合理的教育还有启发,可以让我们的小学生更加的有力的进行发展,多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孩子们也可以在实际的教育中得到启发,还有教育,想要成才,先得成人,所以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是非常的感兴趣的,良好,有趣的德育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小学生激发出很大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学习前,态度一定是需要端正的,那么德育教育的作用就是端正我们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这样再通过相应的引导就可以让小学生对于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了。

三、小学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那么关于怎么进行德育教育呢?或者德育教育的措施是什么呢?首先德育教育和传统的教育不同的是,德育教育是因材施教,而不是直接压制学生,我们的教师可以掌握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每个人的特点都是不同的,有的冷静,有的冲动,而且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低的,我们的需要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引导,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的时候,小学生对于春天这个词是可以联想到非常多的词的,小孩子的天性也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在教课文的时候,想起春天,就会想起大地万物复苏,然后我们可以进行不要随地扔垃圾,保护好环境的德育教育,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构建心灵美好的种子。

(二)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语文的教学是最能够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的方式,因为我们的课文中,都是会传递出非常多正能量的,所以从语文教学中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是非常好的。现在的教育也一定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时候,教师在教导这篇课文的时候,不是要去教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好词好句这些。而是我们的教师可以传播雷锋的光荣事迹,让学生们获得感悟,不要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分割,而是应该把握好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系,让这两项叫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成人的美德和美好的心灵。

(三)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是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那么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去多观察学生们的情况,多去与家长交流,这样才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问题,也是可以进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就跟孔子在教导学生一样,胆小的让他胆子大一点,胆大的叫他做事前三思而后行。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也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例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将这篇课文的标题内容进行延伸,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回答,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进行合理的解答。所以针对性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的特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需要扬长避短,针对性的改变学生们不好的一面,让优秀的一面更好的展现出来。由此也是可以看出来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对于教育的培养也是针对于学会们更好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更好的利用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也学到了美好的品德,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着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导。

参考文献:

[1] 高守良.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3(6):62.

[2] 王应利.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 学周刊, 2012(20):44-45.

[3] 杨绍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7(2):00191-00191.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浅析小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

摘要:安全教育是现今教育要求的重点,不止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还包括在学生的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小学教育正是学生心智完善和逐渐成熟的黄金阶段,对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现象,进行有效合理的、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教育及措施,让学生从小有安全教育的意识,让学生的成长道路更平坦。

关键词:小学教育;安全教育

正文:我们常说,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的确如此,未来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更少不了新一代的少年,他们更可能是我们坚强有力的脊柱。所谓花朵,只有细心呵护才能开出灿烂的颜色,所以说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成长的道路上更要学会有效的保护自我,而安全教育本身就是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正确的教育;当然,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也是教育本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小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进行几方面的探讨和分析:

小学教育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提前适应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

伴随着现今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得不说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多种多样。学生在校园学习需要提前了解社会生活,明确社会生活中的好坏,不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就近些年来讲,因为儿童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导致死伤的惨案已经屡见不鲜,更有新闻报道指出社会上的某些犯罪分子专门对儿童进行诱拐等,其实种种现象不难发现儿童由于年龄问题等心智不成熟,才会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上更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在未来的社会上生活,有勇有谋地面对危险。

1.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在此阶段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的开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命安全意识的敏感程度,明白生命的可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潜在的危险并不敏感,或者对于其他言语上的攻击可能导致的打架斗殴并不在意,很容易在学生的心智上根深蒂固,在之后盲目行事,不懂对错。安全教育在学生身心方面的教育很大,从主要方面来讲更是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一种引导学习,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小学教育中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

2.1校外安全教育

对于学生来讲,对未知的世界或事物总是存在幻想,这也是学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重点。社会中的诱惑较多,学生在此阶段的明辨能力不仅有待提高,而且需要更好地引导教育。另外,校外安全教育更包括信息化的安全,智能畅行的时代学生也是人手一部手机,在校外学生更是容易相信网上的言论活动等,更或者有学生经常进出网吧的现象,这些只会让学生的心智得不到真正的成长,所以说学校要加强校外多方面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得到稳定健康地成长。

例如,在泰山版小学安全教育中《怎样保护自己》的学习中,学校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性地情境导入,让学生真实应对保护自己的场景,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教育时首先将自己身边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有意识安全的重要,之后将案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危险进行再次的提升,当遇到‘升级’危险时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就常见的犯罪分子拐卖勒索进行案例教育,当骗子引诱时,如何进行脱身,该如何进行求助;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办法进行交流归纳,之后将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点拨,并时时刻刻让学生牢记安全自我保护歌。当然,就校外的网络安全教师要告诫学生要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安全上网,不得私自参与网络活动。

2.2校内安全教育

总体来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校外的时间多的多,校园内的安全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而校内安全也是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校园活动安全和食品安全两方面。

2.2.1校园活动安全

学生天性使然,更是口无遮拦,在嬉戏打闹中容易出现言语攻击,严重可能出现打架现象。现今校园暴力问题也是学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在此方面意识更是淡薄,不懂换位思考,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另外,就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保护学生安全、做好防护措施也是必要的,学校对于校园器材等硬件措施一方面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要做好时时修整。

例如,在进行《远离校园暴力》的学习教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明确,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暴力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应对措施并且规范自身行为。首先将校园暴力的案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校园暴力,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进行感受提问;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之后教师要进行展开校园暴力的定义,明白其出现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感受及影响,让学生学会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即使遇到此类现象要及时报告老师等,从源头抵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当然,在学校组织校园活动时,教师也要进行学习教育学生,让学生遵循友谊第一的原则,有序进行活动,秉承安全首要的意识。

2.2.2食品安全问题

习主席讲: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十三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然,学生的食品安全也不例外,学校在食堂食材的选择上更是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营养和强壮的身体,同时,在安全教育上告诫学生不要暴饮暴食,更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让学生远离‘三无’产品,养成不吃零食的。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学习的必经之路,不仅能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生活的潜在危险,更能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将校外和校内安全进行全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安全的意义同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李涛,张洪霞.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安全教育[J].中华少年,2018(11):82.

张妍.浅析小学教育中的儿童安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32-33.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分析

摘要:教育惩罚,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分支,具有逆向管理、规范化引导等特征。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全面性变革,教育惩罚与教育鼓励作为两种教育形式相伴而生,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承担意识、以及独立优势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实践措施,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阶段性优势,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实践与创新

一、教育惩罚概述

教育惩罚,是相对于教育鼓励而言的教育方式。该种教育模式认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也要适当的给予惩罚,以达到对学生惩戒警告的目的[1]。惩罚与鼓励是两种截然相反教育手段,它能够辅助教师树立权威,但也会造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畏惧感,我们进行教育方法应用时,既要看到教育惩罚优势,也要善于分析其劣势,有效把握该种教学方式应用的度,实现教学工作开展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惩罚理念认知层面的误区

从国内当前88.17%的教师对教育惩罚的概念认知上存在着误区,其中30%教师认为,教育惩罚等同于教育处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处罚;25%的教师认为,教育惩罚是通过嘲笑、同学批评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而33.17%的教师认为,教育惩罚,是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课堂管理,主要其目的是达到让学生“听话”即可[2]。由此来看我国小学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知上,大部分都存在理解偏差,基于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教育惩罚管理措施的实践,自然可想而知。

(二)教育惩罚实施运用不恰当

教育惩罚实施不恰当,是现代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应用的第二大问题。一方面,教师实施教育惩罚的时间过早,导致学生在理念认识上形成了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教育惩罚的时间过晚,学生已经形成了错误认知,教育惩罚的实践过程将毫无意义。因此,导致教育惩罚运用的效果上参差不齐,不仅无法对学生发展起到良好的管理作用,也会造成小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偏差。

(三)教育惩罚运用偏离核心

从我国现代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来看,33.65%的教师完全将教育惩罚从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将教育惩罚作为树立个人威信的手段;44.12%-50.20%的教师,出现教育惩罚与教育鼓励本末倒置的实践情况,致使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在课堂中的融合,严重压制了小学生天性的发展。同时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方法,造成小学生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较低,这种教育惩罚实践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负面循环,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3]。

(四)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体制化

教育惩罚作为现代教育实践中的一部分,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全面优化。目前我国60.15%-70.03%的小学中,采用由上到下的说教形式,只有29.97%-39.85%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工作的开展,采取诱导式、自我认知等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的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也会造成教育惩罚工作开展,脱离了教育体系的发展需要,对我国教育惩罚模式,随着教育改革需求转变的趋向造成了制约。同时教育惩罚实践工作,在部分小学中处于表层阶段,教育惩罚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上,缺乏一定的关联,也缺少长久的工作开展引导,从而影响教育惩罚在实践中融合成果。

三、优化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惩罚理念认知上的引导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性理论知识,对教育惩罚措施进行深入理解,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进一步区分教育惩罚与处罚、体罚、全面监管等,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避免自身认知上的不足,影响教育工作的实践开展。

从学校视角而言,加强教师度教育惩罚理念认知的引导,应将教学理念的引导工作融合在日常实践中来。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教师交流学习会议,带领教师分析教育惩罚实践中的利弊,做好教师理念认知的外部引导条件。

(二)教育惩罚运用点的恰当把握

1.最佳发展区的把握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可知,人的成长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个最佳发展区,这一阶段能够为人本阶段的发展提供最优条件,促进人能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我们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避免教育惩罚实施时间上的缺失,做好教育惩罚的实践工作[4]。

2.因材施教方法把握

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将教育惩罚运用得当,应保障教育惩罚方式运用的因材施教,避免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刀切”的实践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实行教育惩罚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从低年级学生认知空白,善于模仿的特征出发,采取“引导式惩罚”正向惩罚手段,让学生逐步认知规范理念。而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主要采取“约束、明确管理”进行负向惩罚,这是由于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实行教育惩罚时要应用这些规范模式,加深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

案例中所提到的两种教育惩罚实践对比,正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发展差异实施,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融合的直接体现[5]。

(三)彰显教育惩罚的核心地位

1.教育惩罚在教学工作中融合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鼓励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失,或者说是对鼓励教育最佳状态的外部调节措施。因此我们在运用教育惩罚时,必须把握住教育惩罚实践的核心,才能够发挥教育惩罚在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承担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2.教育惩罚在德育管理中融合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是由于教育惩罚的管理性特征,能够为学生的品德、价值观、世界观提供引导,是有效的指导方式。但我们应注意,教育惩罚,只能作为小学教育中学生辅助性判断的依据,而不能完全等同于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管理方式,教师应适度掌握教育惩罚在小学生德育引导中的应用程度。

3.教育惩罚实践辅助性实践

为了保障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效果,也要做好教育惩罚实践的监督工作,尤其针对那些以权谋私的教师,规避教育惩罚在实际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进行一线教师、校园管理人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监督管理,保障教育惩罚工作的实践成效,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教育惩罚运用形式多元化引导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惩罚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应尽量保障教育惩罚实践形式,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实现教育惩罚运用的多元化引导。例如:某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实践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诚实的孩子》教育短片,学生通过短片,分析故事中“我”在打碎花瓶后,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通过故事将教育惩罚的分析引入日常写作业认真程度问题上,进一步进行个人品德意识的指导。

四、结论

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的分析,是我国教育工作深入探讨的指导理论。在基础上,为了解决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理念认知层面的误区、实施运用不恰当、教育惩罚运用偏离核、以及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体制化问题,提出教育惩罚运用多元化引导,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因此关于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讨论,将为国内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全面性融合,提供创新开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林莉.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陈馨玟.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7(05):6-7.

[3]刘安庆.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麻卫静.浅谈小学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6(03):293.

[5] li pengfei. Problem analysis of education punishment in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2015(13):17.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因为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对此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乐学”英语,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基于此,以下对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更能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概述

情感是人们对外在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或者否定性的内在反应,情感的萌发离不开态度,而态度的形成源于情感。情感、态度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简单来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以学生素质能力为基础,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共同构成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渗透融合、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着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立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特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策略,唤起学生积极、认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达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思想上重视,把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落实到位

小学生心智发育未健全,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校和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学校和教师都要摒弃落后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改变以成绩为重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教师强调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积极思考、探讨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何种方式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争取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及其他课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具有寓教于乐、贴合现实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奇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和学习需求,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共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使教学活动变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掌握与应用语言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将情境创设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前的热身、教学内容的引导以及教学知识的实践巩固,这样才能把情感态度全面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How do you feel?”为例,该单元主要围绕询问和回答情绪感受以及缓解不良情绪感受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feel”为学生创设一些契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问答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的感受以及被人帮助后的感想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由于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别人、懂得知恩图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三)单元内容梳理与整合

本单元的情境主线是在读书日,学生能制作并分享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张与书本配套的书签。书本和书签的内容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结合旧知进行构思。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读过很多关于动物、颜色、日常活动、五官、家庭朋友等相关话题的书籍,这对于学生谈论读书日的书籍、制作小书本、分享书籍等活动有一定的铺垫。在本单元中,教师通过分析各课时所体现的读书日不同侧面的活动,建构起读书日中“制作小书本和书签—分享阅读—热爱阅读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显性关联。

(四)让学生对教师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智发育尚未健全,通常会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教学工作,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与其他教师友好和谐相处,准备课件时要认真细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积极认真对待工作的。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讲授知识,还要积极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要将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生活和工作时的积极情感态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注重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增强学习成效。

(五)整体设计,层层递进

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各课时目标都在达成上一课时目标的基础上递进提升。在语言能力目标方面,从正确朗读到学会熟练运用核心句型和词汇,从介绍书籍的标题、作者、主题拓展到表达喜爱的页码及原因,层层递进;在思维品质方面从知晓书本制作步骤,延伸到自我设计封面和构思书本内在内容,并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的书本,逐步深入;在文化品格方面,从了解书本要素到感受书本魅力,再到享受阅读乐趣,学生的情感纽带螺旋上升;学习能力目标方面从学会预测、设计到动手制作、分享等能力培养逐步推进。本单元将社会情感学习的隐性目标融入进听、说、读、写、动手实践的目标中,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六)转变教师观念,树立生本意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英语教学理念,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为原则来指导教学。教师要摒弃以成绩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教学思想,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培养全面落实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重视对新课改理念的研究,特别是对英语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师也要关注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研究,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深入研究,把握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准备等内容。教师要多选择小学生喜欢的形势与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小学英语学习中。

结束语

学生在实践和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创作、共享阅读乐趣的同时,建立学生个体与他人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随着以后英语学习的深入,笔者还会继续延续学生对书本的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持续保持学生对阅读的良好情感体验与行为表现,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尚晓莉.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方法探讨[J].新智慧,2022(17):75-76.

[2]张婷婷.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融合浅谈[J].读写算,2022(17):70-72.

[3]魏艳梅.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育界,2022(11):2-4.

[4]金雪萍.小学英语情感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2(10):56-58.

[5]尹志明.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19(24):31.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分析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美术教师应正确看待和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能够充分培养其学习美术的意愿。而在培养美术意愿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情感教育。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驱动力的作用。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美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起到的核心驱动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育;核心动力;教学方法

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培训时,相关教师应重视小学生情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同时对其进行美术情感的培养和教育,采取情景结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所拥有的美术情感,激发小学生内心学习美术的意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笔者就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进行阐述,描述出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产生的作用,并提出培养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所有领域和类型的教育中,情感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感教育主要是对小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态度、情感、理想等进行培养,以帮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和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能够使其在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感到愉快,而在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品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对于情感的控制,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当下,我国要求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种政策的提出使情感教育能够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更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开发小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情感教育还拥有个性化特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和美感,这对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是人们在探索和感知真理的过程中,因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生成的一种情感意识。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问题和奥秘的进取心以及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深厚的情感教育是促使人们发挥智慧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作品丰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小学生年龄通常都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和奇怪的想法。美术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对小学生所拥有的思维和想法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解释,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其所拥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另外,美术教师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时,与小学生要保持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使美术教师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小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其未来良好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当所有孩子们进入小学开始学生生涯时,是其第一次自我身份的转变,并开始在各科领域中的学习生活。然而,在小学生日常所学的科目中,美术在人们的眼中属于边缘学科,对于升学和考试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几乎没有人会重视小学生在美术科目中的学习和培养,使小学生普遍对于美术缺乏兴趣。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能够使小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小学美术老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两点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形成以小学生为中心的美学教学方法

在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下,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更不利于美术的教学,应对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将其当作是一种任务来完成,而是当成一种兴趣。例如,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同学生一同探讨在美术学习方面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此外,在美术教学课堂中,美术教师还应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更容易使每个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表现出其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二)尊重小学生提出的想法和意见

美术的学习和创作需要学生拥有对美的鉴赏力和艺术的创造力。如果想培养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以便引导和培养其对于美的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在绝大多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通常很少注重与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不重视小学生所提出的个人想法和意见。这种情况的发生极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所拥有的代沟,降低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重视。因此,重视小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美术教师在与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意见和一些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之处,并在日后的教学计划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变,使美术的课堂教学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让小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学习具有使命感,重视美术课堂的教育。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对小学生想法的了解,做好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另外,美术教师也应该注重提高个人素质、情感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使其更加深爱自己所涉及的领域和工作。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使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小学生和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才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喜爱,促进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姚利芳.浅谈小学美术课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

[2]于疏影.探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1篇

题目:小学科学教育漫谈

摘要:学校在让学生发现科学的美感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厚植青少年成长的土壤,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搭建平台。运用普通的小道具,进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参与,比如把大家一起观看神州飞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关键词:科学 教育 创新 嫦娥奔月 互联网

在科学技术领域,很多新技术、新专利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除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制造技术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仓储和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互联网、特高压输电、量子、高铁等技术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是科技的竞争核心。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有新的专利诞生,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技术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身处于这个科学发展迅猛、技术迭代快到极致的时代,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将在这个被大数据主宰的信息时代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特别是年前遇到的芯片问题,当我们的芯片被竞争对手卡脖子的时候,让中国很多企业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那么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该怎样开展科学教育呢?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能力。

我相信:学校在让学生发现科学的美感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厚植青少年成长的土壤,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搭建平台。运用普通的小道具,进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参与,比如把大家一起观看神州飞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们畅想:假如我们是在飞船上,从太空中遥望星空的场景,我们能看见什么,也许这些回答都是天马行空,并不是非常靠谱的,但都是那些宇航员每一位都是科研领域优秀的榜样,能激励同学们深入学习,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造梦机会,谁又能确保后来踏入星辰大海的人,不会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想象力是非常中要的,从神话传说到真实的生活,都表明了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比如:嫦娥奔月记、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都令人们津津乐道,其实这都是在经过数千年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的方式飞天过海,最终形成了一种从虚构的神话故事到真实发生的技术蜕变过程。目前,航天事业实际上是来自于遥远而原始的飞天梦,当先人们无数次仰望星空,神游宇宙,不断思索,不断求证,历经千百年的技术积淀,终于成就了这一飞天的梦想。八仙过海,那不就是后来的冲浪运动吗?航空、航海、航天,飞机、轮船、宇宙飞船,这些例子无一不验证了一句话:科技要发展,想象必先行,我们不得不佩服并感叹先人们的勇敢和智慧。可见,想像力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独立研究或者合作研究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有可能是掌握未来科技的起点,我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掌声,那些金子一般的突发奇想不应该被老师抹杀在摇篮中。

在伟大的科学家前辈的光辉事迹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探索科学精神,营造出一种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气氛,树立为国家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的宏大愿景,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或者不求创新,不求发明,只求简单的效果,只注重好玩有趣的简单实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育出好奇和热爱,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最后就能使心无旁骛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的成绩。另外,我们还需要在伟大的科学家前辈们的光辉事迹中,汲取进步的力量。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专研、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那种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使这股力量成为支撑学生们信念的强大动力。例如,飞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从小记忆力就很好,背起诗来信手拈,加、减、乘、除都不在话下。让同学们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实际上都是平凡的,他们也与自己一样,和身边的每个人一样,都曾经有着朴实而简单甚至天真的梦想。还有华罗庚,他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2月,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居住环境,向自己的祖国返回。舍弃荣誉,在香港之初,他还挥毫写出了《致留美学子的一封公开信》,标志着他的满腔热忱和为中国发展添砖加瓦的决心。他慷慨激昂地提出:“为国家而归!“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在返回国家之前,劝其坚持学习,努力考取博士学位再走,虽然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但是最后李四光先生还是毅然决然地婉拒了。他说:“我应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尽快地奉献给我的祖国”。因为他知道祖国需要什么,他知道自己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些科学家前辈的精神都是国家财富,也是值得每一位学生认真学习的榜样!科学是理性的,其实也是人文的,技术是冷的,但是当技术服务于人的时候,会有温暖产生。

3.既要心怀远方,又要立足脚下。

我们并不一定要让学生们都成为有杰出的科学家,但是希望让他们都有一种很好的生活,让他们理解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他们的科学知识有一个新的启发。比如,用电安全,每天都会使用到电器,但是却没有看得电流的直观表现,所以要从一系列的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产生和作用。如何安全用电影响到学生门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同学们透过试验装置了解到电的实质,了解闪电的产生以及潜在的危险。可以让同学们透过简单的实验设备,在了解下雨天大树下,我们不会避免雨,学会连接电线,安装灯泡,控制开关等,熟悉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让同学们知道:下雨天落雷的几率较大,如果不向树下去世,则有可能被雷打的几率增加。另外,在雷雨天气中,空旷的操场、草场、湖面、楼顶、山顶、车顶,险象环生。电力来源于自然,如今由人来控制,海有的水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都是特殊的手段,由人来控制电力。要实时地启发学生:“既要心怀远虑,又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还要踏踏实实地走好各自的科学之路,立足脚下,把现在手中的知识学好。”科学学无止境

,未来的路还很长, 也可以说是学海无涯,前程漫漫,所有教师都想要同学们的学习更进一步,尤其是学好了可以受用一生的科学。

作为教师,很多时候鼓励也是一种生产力,必须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科学的道路上,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程度有多大,坚持程度有多大,未来就能走多远!这也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的学习基本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热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过: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任何高深的技术都需要优先服务自己的民族,走得再远,都要根植于祖国的泥土。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工程》编辑部《芳华四十载,续写改革开放新》2019年1期ISSN:1671-3133

朱娟《如何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思路》读书文摘2016年17期ISSN:1671-7724

姜亚琴《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激励作用》科技信息2011年7期ISSN:1001-9960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2篇

题目:浅谈小学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学校教育也就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教育 兴趣

一、构建学习情境,保障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的情境,从而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江南好》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刚上课时,老师就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然后老师说:“今天这节课要带大家去美丽的江南。”于是,一边展开地图,一边指出地理位置,向学生介绍江南的文化、地域特点,从“江南水乡”到“鱼米之乡”,激发学生对江南文化、江南旅游的向往。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美景,这种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歌曲学习,还能将感情带入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让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成效。

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都是由课堂本身决定的。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音乐课堂特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教学课堂更加鲜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点拨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在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优化教学设计,有效进行教学

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有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歌曲教学的主线,注重听力训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拓展教学内容,收集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料,充实音乐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就应当选择学生普遍喜爱的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四、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首先,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应当将音乐曲式意识融入进教学活动中,将课堂结构与曲式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乐曲的节奏与情感,感受音乐美。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唱歌、弹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最后,教师应当做好新课导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导入课堂,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功导入课题,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

五、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机会

语言情境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要上好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采用示范性歌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示范歌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优美动听的且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演唱给学生听,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每周音乐课,学生总是用渴望的眼光,期待老师为他们演唱,教师演唱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六、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合唱创编教学丰富歌曲的意境。在分声部唱歌时,用衬词和衬音来模仿歌曲的情境,或用声音为歌曲的旋律伴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笔者尝试用舞蹈和节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差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天山美景和舞蹈图片结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美感,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引导部分擅长跳舞的学生站在山坡上跳舞;部分节奏感较强的学生站在山坡下,以拍手的形式创编二声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

结语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陈雪.小学音乐教育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47.

[2] 卢点点.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9,(27):209-209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3篇

题目:浅谈小学劳动教育

【摘要】我国小学劳动教育是在现代才正式提出来的,其教育理念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慢慢延伸出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这么多年里,它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实施效果不太显著。到了新时代,经济教育都飞速发展,提出了“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的教育指导方针,至此劳动教育开始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艰难历程,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在这一世纪里前后经历了起步、举步、迈步、阔步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分析小学劳动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探索其存在的规律和意义,坚持全面的创新教育观念,使小学劳动教育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成为一门重新整合过教学体系,并扩展劳动活动资源的支持力度、建立学生的新型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能人才。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劳动教育实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三、小学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3

(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3

(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4(三)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健康劳动教育模式

.. 5

四、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上个世纪,当中国正在努力寻找出路时,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它传入中国后,影响了许多爱国者。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够肩负起发展中国的重任,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各种探索,其中就有关于儿童教育与劳动问题相关的研究。而到现在,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依然是我国儿童教育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该领域的如何高质量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问题成为了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研究的热点。为了劳动教育能够发挥更好的实践效果,以及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方向和意义,本文从劳动教育的萌芽开始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是探索以小学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各种实施方案和经验,试图通过对近百年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分析,找出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革创新的地方,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和参考,以期对高质量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有所帮助。

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呈现出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其发展规律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劳动教育刚兴起不久,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有些含糊不清。而到了八九十年代虽然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对劳动教育还是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这主要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虽然现在义务阶段的劳动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已有劳动技术教育相关政策对此进行规范约束,劳动教育的“副科”身份终于有所转变。可是至今劳动教育也没有实现质的跨越,理论上是设置丰富开放的劳动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也就是说可以把劳动教育课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实践活动过程,表面以学校课本为根本,实际上是以学校课本为基托的开放性的课程。可就教育机构来看,缺乏相对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教育内容不够明确、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众多的现实问题。

综合上述来看,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认识不足、教育条件有限、内容不够深入、实践途径匮乏等问题。探寻其原因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也是较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国家政策解读不透彻;二是从中观角度来看,是教育机构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明确的课程目标;三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是劳动教育相关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欠缺、劳动教育活动形式的单一、缺少丰富的实践途径等等。近两年来,劳动教育进入了一个优化调整的发展阶段,正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和丰富教育途径,也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课程建设。而对于这个提议,有研究则认为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并不缺失,缺乏的只是对劳动教育本质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获得正确的知识力量来培养正确劳动观。同时,缺乏的也不是单一的课程资源和内容,主要还是综合性的因素。因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事关重大,需要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并结合特色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才是未来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小学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由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延伸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并指引着其探索教育的方向。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劳动教育从最初的战争年代提出“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到新中国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基于现代生产劳动的特点,现代生产劳动主要是依靠现代机械工业生产劳动,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就是现代教育与机械劳动生产的结合,是这个时代教育的选择,只有与时代的发展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人才。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随着劳动教育价值理性的逐渐回归,其发展空间不再局限于政治观理论和经济观理论,小学劳动教育也开始提出了“以人为本”“整合育人”的发展观。在此背景下,考虑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外发展和依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明确当前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小学劳动教育的变化性和持续性,从理论层面上推动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目前,人工智能和一切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写照。小学劳动教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应该遵循本身的变化和新的劳动形式,特别是新科技和新工具的应用,来更新和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

(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可是单单只利用课堂时间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意识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突破劳动教育学科只是“副科”的局限性,把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劳动课程真正成为一门重新整合过的学科。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一个多学科的视野,通过跨学科的特征,综合的运用语文、数学、美术、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创新,发展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

融合后的劳动教育对教育的实施者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个学科、教材的融合。例如种植类可与科学结合研究光合作用的效果;与语文相结合写出观察日记;与美术结合画出植物特点。再有可以进行连续性的教学,在低年级只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种一盆自己喜欢的花草,等进入中年级就需要观察植物习性跟特征,最后自己来完成整个种植养护过程。这种放方法既提高效率还可以刺激学生持续动手的兴趣与能力。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分数的高低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本为劳动,本为劳动的教育能使人更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使劳动变得更光荣和美好。

(三)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劳动三结合健康劳动教育模式

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是我们真正所关注的地方。劳动课程贴近现实生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要以开放的学习领域去实践活动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把劳动实践,家庭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方面与劳动教育课相结合,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 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首先是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要让学生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不仅要联合家庭进行劳动教育,更要联合社会创设学生较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和坚持不定时开展志愿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门,用所学劳动知识回馈社会。只有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空间有效贯通的创新型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在新时代的新环境下,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新型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能人才。

四、结论

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持续谋求民族复兴、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进程产生了共鸣。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互相促进的,无论在那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展望未来,小学劳动教育将继续实践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并建设以儿童发展为基础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持续深化教育的意义和内涵,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性发展,助力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萍,樊亚博,李音.小学劳动教育的百年回眸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1):7-23.

[2] 马雪琴,马富成.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2):30-37.

[3] 郑国,赵雪莲.新时代小学教育“五育并举”的困境及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4):73-75.

[4] 徐佳鑫.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5] 刘宇文,侯钰婧.我国五育思想的百年演变、基本遵循与未来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04):111-124.

[6]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 [J].教育研究,2018(11):12-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4篇

题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内容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小学阶段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时期,是广大的小学生们形成对知识和品德认识的启蒙时期。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现代社会中小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小学教育的现状也应该得到一定的转变,文章将对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小学教育现状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儿童;小学教育;现状;策略

引言

小学教育具有普遍性是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还处在人生的初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启蒙性质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性格、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填鸭式的、标准化和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小学儿童的需要了[1],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并制定出改进型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因素。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学儿童

小学儿童,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处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中国的小学儿童年龄基本都处于7到14周岁。小学儿童受限于自己的身体和智力水平,并不能够从事一些专业程度强的工作。但是小学儿童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根据相关儿童专家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具备的神经活动状况是不同的,而且儿童的学习状况和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联系。但是目前儿童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游戏和较大的竞争压力都围绕在他们周边,所以,应该在新的时代下看待小学儿童。

2.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它从属于义务教育的阶段,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小学教育处在小学生人生刚刚开始的阶段,是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地基。而且小学教育所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基础的,比如学习的数学九九表,以及初级的自然实验[2];其次,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并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关注小学生的课堂成绩之外,还更加重视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道德素质;最后,这是形成儿童关于教育态度的关键时期。相关研究表明,成年人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和儿童时期的学习态度有重大关系的,所以,小学教育是关系学习态度的重要时期。

二、认识小学教育的功能

1.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和谐发展包含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发展,两者之间应该是同步和协调的。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长处在高峰发育期的前期,整体的发育状况比较平稳,而且骨盆还没有愈合。他们的身高和体重都在增加,相应地肺活量和神经系统都处在进一步地完善当中。而小学生具体的发展阶段如下:二年级以下的小学生只能够感知具体的物体,而无法形成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五年级以下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对抽象概念有所了解;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看见,小学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2.培养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小学生的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都已经和过去不同,他们生活娱乐项目都极大地增多了。因为,小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根本就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小学教育具备培养道德品质的功能:首先,小学教育开设了思想道德课程。这些课程用丰富的理论和生活化的实际案例来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多学生受到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感召,提升了道德素质;其次,小学教育内容包含了很多的道德实践课程,学校经常组织小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感受尊老的传统美德,这些措施无疑提升了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3]。

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很多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热爱自己的天性,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他们并不具备强大的自律能力。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养成的。小学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方面有以下功能:首先,小学教育能够帮助孩子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俗话说“自知是改变的第一步”。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特点有整体把握,然后,树立改变的动机;其次,老师可以依据一定的教育规律,开展关于自律能力的训练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后,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强制性的班级规定,比如禁止课堂聊天等等,这些都能够为小学生自控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因素。

三、重新认识教育参与者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1.老师层面

老师是教育的实施主体,无论是何种情况下,老师的责任都是巨大的,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首先,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们树立模范和榜样的作用。老师平时要加强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的良好言行进行模仿;其次,老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感情交流。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综合性和全面性。老师只有加强和小学生交流,才能够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对小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样就能帮助小学生解决这种困难;最后,老师应该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较多地使用游戏和互动教学,让小学生们在快乐中成长。

2.家长层面

每一个小学生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的教育。可以说,家长素质对学生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己的修养,在孩子面前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减少脏话和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其次,家长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情感刺激,平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向孩子灌输自己的压力,也不能够将孩子作为发泄的对象。总之,家长一定要控制情绪,把健康快乐的情绪带回家;最后,家长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新型知识。网络的出现对家长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应该掌握网络技术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3.社会层面

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拥有很强的力量。首先,中国的新闻媒介作为党的喉舌,在牢牢把控党的舆论阵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新闻媒介应该积极地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面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动漫作品和儿童节目的监管,减少节目中的不良内容;最后,新闻媒介应该积极地报道和应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校园中出现的小学生霸凌事件,小学校园中出现的抽烟问题等等。媒介应该关注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总之,媒介应该在小学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很多研究的热点。小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而小学教育在帮助小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良好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的功能有很多: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基本的道德素质;小学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自律能力;小学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文章还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教育者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老师;家长和社会。只有三个方面共同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从而共同改进,共同发力,才能够让小学教育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梅荣.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初步认识[J].《中文信息》,2015(12):11.

[2]金万龙.关注小学儿童的需要,认识小学教学的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09).23.

[3]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4):35.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第15篇

题目:感恩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摘要:学习感恩应从小的时候开始,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学校有责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学会互相尊重、理解、关爱,达到完善学生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的感恩教育目的。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学生,工作中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好表率,强化学生报恩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教育;渗透

1感恩教育概念

关于感恩教育的定义,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陶志琼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刘利才等指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恩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梁勤儒等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发现:首先,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其次,教育者要怀有感恩的情感,同时要可以合理运用一定的科学教育方法或教育方式。第三,教育者开展感恩教育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第四,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受到恩惠;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感恩的情感有要回报的意向,进而将感恩意向转变为感恩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2小学阶段感恩教育现状

2.1学校教育目标不清、内容匮乏

当前,德育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关于感恩品质培养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推动力道较小以及感恩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目标导向不准等因素造成极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结构化、有序化并归入学校长远规划,由此必将导致感恩品质培养缺失全面性和持续性,遏制感恩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进程中起到的功用。学校德育的可控性、可信性和实效性令人担忧。感恩品质培养的目标模糊。学校感恩教育的实际作用远远小于象征意义。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活动过于理性,学校的教化功能被忽视和弱化。“唯理智教育”以其牢固的思想和现实根基,牢牢占据我国教育的中心地位,对科学文化的掌握程度是选拔人才和评定的唯一标准。教育者口头上承认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其存在,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工作缺乏深入探究与反思。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某种教育目标为中心进行的。任何教育举措都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方式的革新和教育途径的开拓都要接受教育目标的指引。教育目标主宰,调控着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和标准的作用。当前,道德教育存在形式化、专业化、泛政治化的不良趋势,忽视对感恩中孝、忠等最基本的人伦关系的重视,急需正确教育目标的指引。道德教育流于表面,无法激发出学生的真实感悟和亲身体验,发挥不出感恩教育的最佳效果。感恩教育目标的落后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能力、品质的培养。

2.2家庭教育理念偏差、措施不当

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教育的起始场所。有的家长会产生只有学校承担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错误思想,过度放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学校产生压力和负担,影响学校功能的发挥。社会过度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以及中国学历社会的形成、高学历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中国的家庭教育也蒙上了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不正确的教养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不少家庭中的孩子被“物化”,沦为了家长的私有物品和实现愿望的工具。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家长将多年未完成的心愿一股脑全部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只让孩子学习,包办生活其他一切事物,孩子们很难理解获取成果是需要付出劳动的道理,父母教育指导思想上出现过分偏差将致使孩子缺失提升品格的机会。学生家长过分在意孩子智力层面的教育培养,不惜投入大量金钱给孩子报名各种学科的补课班,但是忽略对社会规则和良好习惯的强调,造成孩子在智商和情商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即家长的高度集权以及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都会阻碍孩子感恩情怀的养成。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家长的知行不一会使孩子产生迷茫的心态,导致认知失衡。在父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孩子缺少甚至没有话语权,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尊严和地位,使孩子处于完全“服从”和“被支配”的状态之中,缺少自主学习选择的意识;在父母过度宠爱孩子的家庭中,家长视孩子为家庭的中心,将孩子的要求作为圣旨,不懂得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关爱局限在物质上的满足,造成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得的一切皆为理所应当,形成只会索取,不懂付出和感恩的不良心态。

3感恩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3.1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都应该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以积极、正面的话语和行为教育学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的言行不能保持一致,即使呈现的是非常精彩的课堂、讲述很有深刻意义的道理,那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育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应该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教师应当在漫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当学生帮忙捡起掉在地板上的粉笔,聚精会神地听课,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时,教师都不要忘记向学生表达谢意和赞美。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做到以礼待人,始终保持友善、谦和的态度,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

3.2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挖掘感恩因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科教师都应该深挖本科目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感恩因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感恩的道德共识。对教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的课程,如语文、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因子,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达成感恩的情感认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学《草原》《鸟的天堂》等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自然、爱护环境;在品德课堂教学《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品德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的感恩之情,从而更懂得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日常生活,让学生结合父母的作息时间学习一般现在时,进而在感叹父母时间安排紧凑及事务繁多的基础上,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关心和照顾,学会知恩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和丰富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数学、科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则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或引入相关教学内容的方法,激活学科中的感恩因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例如,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恩他人的付出,并学会以乐于助人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人。

3.3进行渗透教育,创设家庭感恩氛围

家庭感恩教育氛围的创建需要家长尽量抽取时间陪伴孩子,有意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素材和时机,抓住和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踏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认识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许多宝贵的思想都是在交流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成熟起来的。在探讨有关感恩道德问题的过程中,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可以对儿童的想法保持敏感,支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回应,将更进一步提升孩子感恩品质的发展。家庭生活要德育化,创设以关心为主,充满爱心的感恩教育氛围。道德发展的环境观表明儿童所生长的环境对他们感恩等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影响重大,教育者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即人格教育是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逐步养成的。家长在保证家庭环境健康的同时,要使生活多样化、丰富家庭的文化生活,从而满足孩子多层次的情感道德需求。树立感恩的榜样力量,培育良好的感恩文化,家长需要知道生活小事中蕴含着众多因素,父母与他人的交往、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父母平常的行为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道德建构。家长要向孩子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规范,帮助孩子将其内化,运用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促进感恩日常化、自觉化。配合学校建立、实行合适的激励机制,鼓励孩子学会感恩,从而使孩子的感恩品质得到进一步完善。全面、民主、合作是沟通的前提,教师是家校教育的主导,家长是家校教育的主角,应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协作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工作联盟。赞赏孩子在成长道路中取得的进步,对孩子的感恩行为及时给予适当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促使其行为的保持和延续。正确的激励与评价能够促进孩子在感恩品质方面的发展,帮助家长发现孩子潜能,了解孩子需求,有利于催化加强教育主体的感恩意识以及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3.4加强社会感恩教育宣传

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倡导加强社会上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在社会上增加一些积极正能量的宣传。对一些落井下石、见利忘义的不耻之风给予批评。另外,对一些社会上积极的行为,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行为,要给予嘉奖和鼓励。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学会分辨善恶是非,学会如何心怀感恩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此外,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去感恩国家,感恩我们的社会,感恩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恩自然。国家不断地在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出台新政策,比如近几年推行的“两免一补”政策,这就是国家带给我们的福利,国家也在不断变革新的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能给我们提供更好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感恩国家带给我们的一切。学生要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国家,回馈社会。学校可以以爱国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学会知荣辱,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并教育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的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不破坏,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与爱护大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大自然敬畏,并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倡导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节约身边的自然资源,比如节约用水,环保出行等。总之,想要每个小学生都具有感恩之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感恩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合力并循序渐进地展感恩教育,并且要给学生更多感受爱、表达爱的机会。

4结束语

“以人为本”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标准,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更要学会感恩,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作为学生应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尊重自己的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朋友,学会付出、学会奉献,感恩每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学生们要知道,要想立足于这个社会,要懂得付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史明星.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亚太教育,2019(10):77-78.

[2]黄慧.浅谈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07):94-95.

 

结束语:

以上就是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小学教育论文(精选15篇)所有内容!期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小学阶段收获知识、快乐和成长。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小学教育论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