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5篇)

导读:这篇文章给大家推荐的是15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大全,大约1500字-2000字左右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8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本文目录

1. 负性心理为什么能引起疾病

2. 良好的心理可以延年益寿

3. 如何保持经常性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密集,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心理健康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类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身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的上真正的健康。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人只重视个人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这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与提高医疗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都是同等重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几年来,对部分高龄老人生活情况调查,又阅读了一些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资料,结合个人粗浅体会,谈谈心理因素与健康长寿有关的几个问题。

概括起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同样引起人的身心疾病。又如,物质因素(例如药物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1.负性心理为什么能引起疾病

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人的心理又对人的机体产生影响。正如哲学上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增加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而负性心理则有害健康,使机体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是很有道理的,现代医学表明消极情绪有害人体健康。如经常生气发火,使交感神经兴奋;经常闷闷不乐、忧虑,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胃酸增加,造成胃病;如长期情绪不安,可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减弱人体免疫功能,易患多病。

一位医学家报告:“医院病床竞有一半以上被那些由于烦恼而患神经病的病人占了去”。他还说:“上门求医的病人中,有70%的人,只有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郁,病就会自然地好起来”。

另一位心理学家写道:“烦恼和忧虑贪婪的耗子咬着人的灵魂,使心境沮丧、甚至精神崩溃”。恶性肿瘤最容易在情绪沮丧,精神抑郁人群中发生。因为长期焦虑忧虑可引起肾上腺皮脂酮大量入血,损害免疫组织、降低制造淋巴细胞的能力,还使吞噬功能下降,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繁殖,造成癌症发生。

据国外有人观察发现,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的冠心病患者发病率较遇事冷静、不慌张的人大出6倍多。与高血压关系:人在愤怒时,由于动脉阻力增加,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有人对医学院的19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考试前30分钟,其中有51人的血压明显升高。而在考试后30分钟再测血压,在51人中只有19人有轻微的血压升高,而其他人都恢复正常。与胃肠病关系:美国一家医院调查500名胃肠病患者占74%。除此以外,还有糖尿病、结核病、肝脏疾病以及哮喘病等疾病均与情绪有关。

2.良好的心理可以延年益寿

积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它可以调节植物经系统的功能。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食欲便会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道运动增强,且能促进食物加快消化和吸收。积极情绪还可以振奋精神,能使脉搏、呼吸、血压及内分泌系统都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笔者调查了390名70周岁以上老人的精神状态,其中有327人能做到精神愉快、性格开朗、乐观、热爱生活、情趣广泛,而且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些情绪乐观,心情愉快的老人,身体都比较健康。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决”。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一种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从而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血液的流量及整个机体的代谢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有利于增强抗病能力。

实际情况表明,乐观的老人比抑郁多愁者健康得多。同患一种病,乐观的老人容易治疗。国外有人报告,有一些癌症患者未经治疗,而癌细胞却自行退缩甚至消失。报告指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理状态好,情绪乐观,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从而调动了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疾病,使病未治疗可自疗。

3.如何保持经常性心理健康

愉快的、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抑郁的、不稳定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因此,如何增减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增强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均有十分且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呢?我认为以下七点可供参考。

身体方面,首先要坚持经常性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老年人健身的要素和手段。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精神方面,要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而饱满的精神情绪,心情舒畅,胸怀开朗,热爱生活。我国高龄老人的调查表明,他们中有82.6%的人经常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人老“心不老”。前苏联老年研究所的调查材料也证明,80岁以上老人中有96%的人,是乐观主义者。

生活方面,要善于合理地安排好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地进行,能感到有事可做,但又不至过分紧张和劳累;既要不使生活感到有情趣、有价值,使自己整日处在一种和谐的生活欢乐之中。

营养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营养学要求,多吃些有营养易消化、对身体有益无害的食品。同时应注意调剂品种,保证足够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来满足身体各方面的需要。

人际关系方面,这最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关系友好能引起满意的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关系紧张,就会引起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抑郁不快,不利于身心健康。

良好的家庭气氛,处理好子女关系,老人要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子女,使自己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对已成年的子女、儿媳等不要干涉过多、管得过严。老年人在平时要做到少发脾气,少管闲事。搞好与老伴的团结,夫妻恩爱是老年人心理愉快的重要条件。遵循周恩来总理提倡的“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助、互勉、互让、互谅、互慰。

此外,很多老同志一旦退休回家,由于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往往会觉得不习惯、不适应、心情不好,但这大都是暂时的,只要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就可以做到“人老智不衰”,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

总之应承认现实,人终要老的,这是客观发展规律,谁也不能够六、七十岁还坚持正常工作,虽然回家休息,但还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孤独感、失落感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要很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人虽退休了,但是思想不能退休。还要经常关心国家大事,仍要常动脑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有条件有机会重新干些事情也更好。总的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工作条件改变,而影响情绪和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人生;核心理念

世纪之交,世界掀起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其感召下,我们扎根我国以“正心”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医养生思想精髓,借鉴国外先进思想,于2007年5月正式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很快在全国形成热潮。截至2016年4月4日,百度搜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词条找到相关结果约5790000个,中国知网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研究成果34761 条。不仅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且两个数据时刻都在刷新。

为引导这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入,确保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诚邀,特将我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批准号:14FJK002)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批准号:FBB060244)两项课题成果,以科普形式刊登20个专题讲座,以飨读者。本文为第一讲,重点阐释三个问题: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提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人甚至许多学者往往会将世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与中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比如,有的简单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的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称之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些观点主观上都是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探索,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客观上的确失之于简单、片面,甚至于误解和误导,不利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位老太太,她的两个女儿长大后一个嫁给卖伞的,一个嫁给卖鞋的。从此,她整天坐在路口哭,被人称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禅师:每当天晴的时候,就想起了卖伞女儿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又想起卖鞋女儿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禅师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女儿的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不会哭了。听了禅师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对于同一件事,由于视角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结局大不相同。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人们自身如何认识,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的人善于从积极视角观看问题的积极方面,争取积极结果,体验阳光和乐观带来的欢乐;而有的人习惯于从消极视角观看问题的消极方面,预期消极结果,体验阴暗和悲观带来的惆怅。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积极”的深刻内涵,即: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手段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即便遇到不幸,也要从不幸中力求有幸,从有幸争取万幸,从而为幸福人生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营造和谐向上的阳光心态。进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升级;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全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和全面提高方向转型升级;从化解问题、缓解痛苦向提高免疫力、提高幸福指数方向转型升级。

如果进一步剖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就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心理偏差或心理问题,主张通过积极的心理力量有效预防、控制和化解各种心理偏差和问题,实现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从而提升幸福感。也就是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成为快乐高效地生活和学习的人;让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最大限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为大国崛起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没有痛苦≠拥有幸福;没有厌学≠学有所成;没有职业倦怠≠职业幸福。具体为: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健康快乐成长,健全积极人格;开发心理潜能,提高教学效能;善用多元智能,学会扬长避短;发展预防扶正,矫正补救祛邪;全员全面全程,家校社会一体;倡导形成评价,慎用终结评价。

二、为什么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治标不治本的弊端,从源头上预防问题,从根本上化解问题。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煮软了石头再来》。

这是清代名医傅青主的故事。一次傅青主家来了满脸愁容的男子,为妻子求治。据来者说,他和妻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甜蜜,几乎从未红过脸。前些日子,因事发生争吵,过后,妻子就得了病。原以为其妻只是一时不乐,无甚大碍,岂知病况日重以至卧床不起。郎中请了多位,药剂服过不少,身体却不见好转。他实在没了辙,特意来求助名医傅老先生。傅青主听罢患者家属主述,又详细问了一些情况,似已摸清症候。他步至堂前院中,在院中拾得小石一块,又回到堂中,郑重其事地将石子交给来者,说这是他专为医治其妻之病选取的药引,要男子回家耐心守候着用火煮软,再来取方抓药,并再三叮嘱:煮时,火不得熄,水不得断,否则,这石头煮不软,做不了药引,没有药引,其妻之病怕是任凭什么药也难以奏效。盼爱妻病愈心切,这位男子回到家中便在病榻边生起小炭炉,文火煮石。一天,二天,三天,一连数日,通宵达旦,添水加炭,眼都熬红,也不敢稍事休息。其妻被他的精神感动,竟支撑着离开病榻,代夫煮石,并催丈夫去问医生,如何方能煮软石头。男子不敢马虎,又一次急匆匆地赶至傅府求教。岂知傅老先生听说病妻已下榻代为煮石,高兴地笑了。他对男子说: “你回家去吧,尊夫人的病已经治好了。石子是没法煮软的,可是,因争吵在她心头郁结而生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至诚给化解了。”

这位清代名医傅青主之所以有效治愈了心病,主要是通过感召内心激情消除心头不快,从问题源头上施治,相当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治本之略;而原来那些郎中的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味化解和补救,效果不佳,相当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治标之策。可见,若想标本兼治,必须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治标不治本,主要是由于其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教育目标重心的偏移。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向于问题取向,其必然结果是心理健康教育只抓了个末节,而忽视了源头。正如治水,不从源头彻底解决问题,只靠下游围堵是堵不住的。屡禁不止的恶性事件和层出不穷的问题行为就是最好的注解。

未来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重点是心理现代化,而心理现代化核心在于固本、培元、铸魂。“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指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魂”指个人、国家、民族崇高的精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本”在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立德树人,之“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核心素养,之“魂”在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后续讲座具体展开)。由此可见,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深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

三、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有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低、场地设备有限、课程资源不足、途径和时间难以落实,效果不佳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全员、全程、全学科、全方位”的主张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那么,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坚持十二条行动纲领:

(1)顶层设计:由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布局、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定相应支持鼓励政策和质量监管办法等。

(2)科研引领:以课题为龙头,形成科研兴校的大好局面。通过行动研究,引领方向,边推进、边反思、边积累、边改进、边总结、边提高。

(3)校本导向:聚焦学校发展,针对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设立课题和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特色。

(4)骨干带头:充分发挥积极分子先行先试的骨干带头作用;并由各年级骨干教师牵头组建各种学习型组织或特色项目小组。

(5)全员参与:号召和动员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家长参与,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6)全面渗透: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环节、各种场合、各个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家庭和社区生活中。

(7)分层推进:根据各年级特点和学生不同水平分层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稳步推进。

(8)分类指导:聘请专家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内容和活动形式分别予以指导,彰显校本、班本和生本特色。

(9)分步实施:选择试点,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10)技术推动:运用和创新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各种软硬件,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11)重点突破:集中精力先在某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摸索经验,提供示范。

(12)以点带面:通过示范的重点突破积累和经验积累,带动面上的发展,获得更大规模效益。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摘要:根据对小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二胎政策实施对儿童的心理影响,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和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比较常见;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追踪辅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援助等研究,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等方面都有进步。

关键词:心理问题;教育研究;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20-04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农村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工作繁忙,负担重,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与孩子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种状况,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中心小学有90.3%小学生存在以下情况:(1)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例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2)任性。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3)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4) 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5)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6)抑郁。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家長、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教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我校对2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5%家长意识到孩子不好管,学校应加强管理。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有87.5%的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较强。同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其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研究过程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首先进入准备阶段: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及论证等工作;学习并掌握有关理论,对该课题研究做出整体的、深层次的把握,探寻普及性强的方法技巧体系和可供选择的操作模式;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分工工作;研究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学生进行前测;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然后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全面组织开展实验工作,分工合作,集体探讨;对各项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不断完善实验方法与策略;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最后进入总结阶段:课题组收集有关资料、数据,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并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交能反映完整实验过程的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材料;课题组做好课题结题工作,迎接各级组织的验收。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中心小学1~6年级3个班(135人),确定三一班、四一班、五一班为实验班,在重点探索的基础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全面铺开。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通常有一些外显的迹象,研究者可以在教育活动自然状态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积累原始资料。

调查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社区等,调查了解实验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

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心育”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探索“心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比较法。主要是做纵横向比较。通过我校实验前后和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心理素质等方面状况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订阅了《校园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相关理论,树立全新的心育理念。

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特殊学生,建立档案,追踪研究。

(四)实验原则

(1)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

(2)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3)环境改造与创设相结合的原则。

(4)学生整体的健康心理设计与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结合的原则。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摸索出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等对小学生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能够用所学知识,化解不良心理倾向,纠正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师源性”的心理问题,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五、分析和讨论

(1)更新了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2014年12月至今,我们对主持人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执教优质课、举办专题讲座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能够把课堂完全归还学生,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我们对实验教师发表、获奖及交流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發现实验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大胆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

我们对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综合荣誉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实践、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2014年12月和2016年10月,我们前后两次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结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增强了。后测中,93.3%的学生有较强的团结合作意识,与前测相比提高了35.5%。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六、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成果

1. 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教师的工作作风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转变了对学生的看法。从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困惑中,看到学生心理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认识到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质量

我们开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发现,学生这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

(1)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树立了健康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一些简单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能以正确心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配合教师参加各类活动。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期来,学生在情感品质、耐挫能力和行为习惯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学生能主动关心父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对有困难的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3.改变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式

通过家庭助力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家长心理素质有所提高,变过去只关心孩子分数为更关心孩子素质,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配合学校对子女加强心育。

(二)实践成果

1.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2.德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遵循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沟通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动。

3.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据调查,我校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迷茫、胆怯、逆反等不良心理。 老师、学校、社会能给予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他们会更绚丽地绽放。

4.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5.探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师生良好关系的共建,是师生美好心灵的沟通。这种良好关系的共建和美好心灵的沟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心理教育作用。我校在申报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研课题后,教师积极地推进和倡导构建小学心理辅导的各种模式,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活动,师生平等融洽,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例如,主题班队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课”的界限,学生以游戏、唱歌、沉思、遐想、讨论、辩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等方式方法为中介使“课”活动化。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体验主人责任,培养主人翁精神。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一般由8~12人组成。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利用课余时间,有共同心理需要的学生自觉结合成组,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如班、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困惑,可在一起交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合成组一起学习讨论,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動,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3)心语小屋

在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即心语小屋。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功能。辅导和咨询的内容涉及学习、生活、智力、能力、性格、品德、文体、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缓解矛盾、解除困惑、平息愤怒、平衡心态、了解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学生走进心语小屋,在心理辅导老师的耐心启发下,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掌握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化解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4)书信交流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活动,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书信交流。“书信交流”中有学生情绪的宣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书信交流能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同时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解除学生的心理防卫,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真正的朋友,与老师无话不说,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健康成长。书信交流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能成为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通过书信交流,能把握学生的“脉搏”,进行对话,交流思想情感,达到心灵沟通。

(5)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心理桥梁,通过“心理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教师、家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增进理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支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宽松广阔的、愉悦的氛围。

(6)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给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时机,在学生生日、毕业升学、受到表扬、获奖、受挫、苦恼时选准火候,即冷热度把握准确,撞击其心理要害之处,有雷鸣闪电般的效应。五年级有一名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很任性,谁惹了他也不行,稍不顺心,即使在学校,也会大胳膊一抡,扬长而去。面对此情此景,翟书芹老师冷静下来,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看到你倔强的样子,老师很欣赏你,这说明你有个性。但此时,老师心里也很遗憾,遗憾的是你为什么不把这股韧劲用在学习上呢?老师相信你会一天天长大,更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懂事!”不久,这位学生也写了一封信夹在作业本中:“谢谢您,老师,从您的信中我悟出了应怎样做人。我一定努力,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学生。”总之,心育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让学生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璨的火花。

6.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学校的心理课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创造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

小学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集体初创阶段(一年级)、集体成长阶段(二年级至五年级)、集体结束阶段(六年级)。一年级小学生刚走进学校,陌生的环境中周围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班集体的成长阶段漫长而丰富,学生们从相互认识到熟悉、适应学校生活,这一过程将经历二年级到五年级四年的时间,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学生也在造就集体。六年级是小学时期班集体的结束期,学生应该学会沟通、接纳、放松与控制情感等,为适应初中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注:本课题系山东省校本研究专项课题(0000339),2017年7月,经专家鉴定,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准予结题。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全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张承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沃建中.小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细节;教学艺术

记得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这非常可怕。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逐步从导入期、探索期、起步期进入到推广期。心理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心理活动课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茶。笔者有幸作为这股热潮中的一员,也参加了不少培训、赛课、科研等活动。作为一名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上过、听过的那么多节课中,总有一些细节令我久久回味。

细节一:关注学生的感受

去年年底,为了准备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会课,笔者将“珍惜拥有”一堂课试上了好多遍。这堂课中笔者提到了一个在学校开设的“苹果信箱”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有一次放学,我有点事情先走了,第二天开始,我就发现她对我爱搭不理的,下课也不找我聊天了,有时候甚至把我当成了空气,我感到很难过。我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孩子基本认为这是朋友之间的一个误会,只要能主动沟通,求得对方的谅解,一定能和朋友重归于好。这也是在设计这个环节时,笔者预设的学生的反应,而且前几次试上下来学生的“生成”与笔者的“预设”是很吻合的。

可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种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不要也罢!”当时我一愣,随即问了一句:“就这么放弃这段友情了?不要这个朋友了?”然后请她坐下,让别的学生继续回答。看得出来,那个学生有些尴尬,眼神也似乎黯淡了许多,当时我却没有在意。

事后,听课的教师指出了我在处理这个细节时的失误:思品教师的价值观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不尊重孩子的个体感受,只顾顺着自己的教案往下走,作为一个心理教师,这样做太不应该了。

的确,那个学生有那样的反应,一定与她的经历有关,这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在个体身上的一种投射,她愿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自我暴露,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作为心理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追问,或许能帮助这名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说不定能帮助她更好地认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愈合一个伤口。

时至今日,那个孩子黯淡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时提醒我:价值中立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绝不是评判者,更重要的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呵护他们的点滴想法和感受。教师如果关注到这些,往往可以和学生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在心理课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心理教师干预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心理健康教育课容许不精彩,但绝不允许给学生带来伤害。

细节二: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有一次笔者与本校教师一起参加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赛。有一堂课,上课前执教教师忙着排课桌、发放学具,学生进来了,有点吵闹,班主任训斥了其中的一位学生,那位学生脸色阴沉,闷闷不乐地坐了下来。这一幕,在场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可那位执教教师却偏偏忽视了。且不论那堂课上得如何,至少笔者在整堂课上一直留意着那个学生,我发现他几乎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直到下课,那股愤愤不平的神色依然挂在他脸上。

类似的疏忽其实很多教师都曾有过,我在执教一堂关于友情的心理活动课时也有相似的经历。那堂课的课前活动是跳简单的手语舞找朋友,原本的预设是通过这个课前活动活跃气氛,让孩子们找到朋友并坐在一起,便于课堂上后续活动的开展。没想到操作时却状况连连:有找不到朋友落单的,有朋友太多导致无法落座的,还有勉强坐在一起神情尴尬的。试想,如果这些突发情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学生怎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所以教师绝不能一个指令下去就不管不顾。

记得那堂课上,我留意到一个男孩,没人愿意和他拉手、跳舞,他也仿佛无所谓的样子,于是我走过去,邀请他和我一起跳,在跳的过程中询问他想和谁做朋友,鼓励他尝试寻找新的朋友,一曲终了,他终于同意和另外一位落单的同学坐在一起。整堂课上,我一直对这对临时组合持续关注着,抓住他们的细小进步予以表扬,一堂课下来,他们配合得很默契,两个孩子也非常开心。这堂关于友情的心理课,让一对原本不是朋友的孩子一起共同经历了找朋友、试着做朋友的历程,这不正是心理课真正的意义所在吗?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预设固然重要,因为有了精细的预设,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畅游于心灵世界。然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更需要教师的关注,这些互动的生成其实更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非常注重心理健康课教案的设计,精心设计了很多活动、游戏,一堂课不把所有花样都用个遍就不罢休,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很热闹。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在热闹之余给学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要似涓涓细流一般,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需要有很高的情商,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要力争做到细致、细心、细腻。

细节三:在专业和通俗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常常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喜欢用一些专业名词,例如笔者曾听过一堂小学二年级的心理课,在这堂课上,教师全程都在和孩子谈“暗示”,“我们要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很神奇哦”等诸如此类。然而,授课教师忽略了一个事实;二年级的孩子,哪里懂得暗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我们明明可以讲得通俗易懂,却偏偏喜欢显示所谓的“专业”,在课堂上用一些学生不易听懂的专业名词,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去年,笔者在给六年级的一个班级上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课前,想到了三年前参加无锡市心理活动课赛课的情景。那次赛课的主题正是时间管理,而且还获得了无锡市一等奖,于是我想都没想,把教案、课件拿来就用。没想到,原本以为绝不会出问题的一堂课却一波三折差点遭遇了滑铁卢。那堂课上,我讲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十字时间计划,有学生提问,什么是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不重要紧急的事、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因为事先并没有做足功课,结果我才举了一个例子,就发现自己被绕进去了,脑子里一团乱麻,好不容易混了过去。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中学生要做一个游戏,我介绍到:这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舒格尔方格,很神奇哦!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完游戏,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哪里神奇了?他明明比我笨,怎么可能速度比我快?”我明明听到了,却也不敢接话,因为自己对这个舒格尔方格训练也只是略知皮毛,并不十分了解。课后有两个学生围过来,问我:“老师,你一直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心理学有多么神奇,我们来考考你吧!”知道了他们的来意,我有点紧张,看来是“踢场子”来了,没办法硬着头皮接招吧。两个孩子讲的是他们曾看到一篇报道说地震过后3~6个月左右有很多人会产生精神疾病,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幸好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向他们解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挽回了一些颜面。看着他们满意的神情,我这才舒了口气,结束了这堂让我如坐针毡的心理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走得越久,越会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因为这门课程的涉及面实在太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有丰厚的储备,而且要与时俱进,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动态。

例如,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着眼点,我们不应该再以问题为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不只是学生的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在专业和通俗之间找到平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如果把对大学生或者成人的一套专业术语照搬到课堂上,也许看似会有某种吸引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听不懂,长此以往,他们将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由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细节我们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是鲜活的、温暖的、成长的、有生命的,做一个心理教师是一种沉浸,一种积淀,一种磨砺。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我们应努力做一个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时时刻刻把价值中立原则放在首位的教师;做一个善于感受学生、体贴学生,悉心呵护学生情感的教师;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专业而又接地气的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师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辐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蕴含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凸显出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发诸多教育问题,大量的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势在必行。要想有效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和组织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贯彻,必须拥有教育场所和组织机构,有了阵地和组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功能性、私密性、舒适性的特点。专业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和专业设施;功能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教师专用办公室、接待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调节室等专用场地;私密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室周边要安静,不能有过多的人出入或经过;舒适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室不能有嘈杂声,环境要优雅,使人有亲切感。心理健康教育室不同于普通教室,必须建立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教室才有可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附属于德育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一种状态,已经被程式化的德育所冲淡,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趋向。有鉴于此,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计划、实施、调控、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有了组织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与其他各育有机整合,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发挥教育功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但现在的教师许多从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很多的盲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因此,教师亟待提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员观,所有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工作性质角度出发,心育教师应分为三支队伍:一是专业队伍,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能指导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具备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二是班主任队伍,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能利用具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能较好地预防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科任教师队伍,应具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能挖掘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为了有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课程。由于心理本身充满个性化因素,课程的建立要体现校本化和人本化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要体现层次性。可设校级课程、年级课程、班级课程和个体课程,不同群体实施不同的课程,充分关注差异。从课程功能和形态上分可为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活动课程。心理辅导课程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等方面构建课程纲要,选编课程内容;心理活动课程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纲要》,通过心理剧、沙盘游戏、社团活动、亲子活动、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解决学生发展中心理上的问题,消除障碍,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為,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技术具体可以实现实时跟踪、自主自助、监测、课程资源共享等,尤其网络心理咨询,比如即时聊天软件(QQ,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新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从教育理念、组织管理、师资培养、活动开展、中心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60-04

中职生,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更是一个亟须特别关注的群体。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激速变化时期,处于从幼稚、迷茫逐步向成熟和稳定的过渡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经历的增多以及较早面临择业、就业压力,中职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1]。同时,作为最早投入社会建设中的技术性人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更与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2]。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从体制保障、教育理念、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多方面进行。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根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念先行,心育共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是学业差生,学业上的失败体验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进而出现了各种行为问题,例如顶撞老师、打架、辍学、网恋、沉迷游戏等。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有不少学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中职生的这些问题让教师们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只教给学生立世的技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强调积极体验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3]。

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以有力地引领学校的教育工作。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一直以来坚持立德树人,近年来更是以培养“德技双全、身心两健”的大国工匠为己任,同时,学校提倡“全纳教育”“容错教育”等积极心理学理念。正是由于融入了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办学理念,学校达成了在校全体师生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共识。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心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完善组织,强化管理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多方参与,才能保障此项工作的高效运行。2001年,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由校长统领,分管心理教育的副校长负责,学校行政任组长,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目前,学校提出“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初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专业部部长、生活教师,班主任教师为主体,其他教师、心理委员协同工作的心育队伍(见图1)。有力、有序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师资培养,建设队伍

专业的教师团队,过硬的技术支撑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紧抓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引进来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引进专业人才,配备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2001年学校引进第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到现在,已经有五名专职、一名兼职心理教师;其中,两名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名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同时,学校正进一步从班主任队伍中培养一批兼职心理教师,积极鼓励班主任参与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力争让更多的教师持证上岗,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主力军,协同专业的心育教师开展工作。

学校从2001年就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和认同。2017年,学校开始尝试心理辅导新形式——校园心理剧,聘请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郭成教授与刘衍玲副教授定期为师生进行校园心理剧培训和教师心理成长培训,学校也成为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实验基地。

(二)走出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广,离不开各学校的相互交流和帮助。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积极走进各兄弟学校开展心理讲座,开展“一帮一”互助行动。学校组建了“心育成长团队”,陈玲老师先后走进石板中学、铁路中学、电厂中学、田家炳中学、金凤中学、巴福中学、西彭一中、走马中学以及重庆渝北、巫溪、荣昌、武隆等地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获得好评无数。2007年,陈玲被聘为重庆市中小学心理网站特约心理咨询师。2014年,陈玲成为重庆市“王纬虹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同时,学校心育团队中的陈惠、傅钰涵、赵玉淋、罗慧等老师定期为周边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講座、家长教育讲座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开展活动,培育品质

十几年来,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一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逐渐形成“匠心独运”的心育校园文化,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努力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心灵家园。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德育处组织的常规心理主题宣传活动有活动周、拓展训练、知识讲座以及心育阵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心育,在它的熏陶下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

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每年会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主题活动。从2012年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届心理活动周,丰富校园生活,为全校师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2.拓展训练

从2009年开始,学校请进NO.1培训基地,针对全校班主任和每届高一年级新生开展了大型拓展训练营活动。这一大型活动既增进了班主任、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度,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校每年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讲座。从2003年到现在,学校陆续请来重庆师范大学的刘东刚老师、荣格心理咨询所的周矩老师、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杨国愉教授等为学校教师开展减压讲座。

针对学生开展主题讲座更是学校的常规工作。高一新生以适应环境、学习、生活、交往、休闲为主题,高二则以择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针对高一女生的“女孩,你保护自己了吗?”、针对男生的“男孩,在等待中成长”等青春期教育主题讲座已成为特色讲座,帮助学生解答青春期困惑,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4.心育阵地

学校设有专门的心育阵地,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校园心育黑板报、心育宣传橱窗、心理标语墙、校园广播、心灵驿站网站微信等。心育阵地遍布校园,营造了润物细无声的心育氛围。

(二)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学生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也是主体[4]。目前,学校已成立阳光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同伴互助,让学生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协会负责统筹学校各项心育活动;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由德育处心理辅导中心分管,对班主任负责;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心理委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心理委员除了做好常规的心理宣传工作之外,还成为班主任的信息反馈员,填写学校自制的“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及时向班主任反馈、汇报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为一年级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结合测试结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课堂、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根据测试结果,还建立了班级“高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目前,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各个年级已全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五名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主要包括中职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学习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五、“氧吧”吸氧,助力成长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依托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为原则,接待全校师生、家长来访咨询求助。2006年,学校开设心语小屋。2013年,学校投资近60万,将其全面升级为近2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中心,全校师生共同命名为“温心氧吧”。中心因温馨的格局、优美的环境,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家”。咨询室每天中午12:50—14:00,下午放学到18:30定期向家长、学生开放。自“温心氧吧”开放以来,接待来访者参观、咨询近千例。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制定学期计划,进行学期总结,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领导,充分发挥着它的积极预防功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了有幸福感的校园心理氛围,形成了具有职高特色的校园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不良行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们在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中从容自如,为学校争得了一个个荣誉,代表全国中职学生受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接待的冉琴同学更是以从容、自信、淡定的职业心态获得了高度赞扬。全校师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齐心协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幸福成长。

综上所述,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完善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培养师资,以心理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心理氛围,促进师生幸福健康成长,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然而我们深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朝着更加规范、科学和实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佩芳.谈如何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2013(4):95.

[2] 贾宏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2(10):307-308.

[3] 李勤.探索、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爱”的教育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12-16.

[4] 郭徽.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17(5):172-173.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

摘要:中职生因其过往的成长经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往往比较突出。面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另辟蹊径,转变问题主导观念,倡导“优势视角”价值理念,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通过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特色项目创新等,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与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73-05

一、中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中职学生是我国中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9万所,中职在校生159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0.28%[1]。然而,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中生差,其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研究表明:(1)中国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包括自私、说谎、盗窃、对人不宽容等行为问题[2];(2)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業成绩较差。学业成绩较低以及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得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3];(3)中职学生人际协调能力较差。李爱华[4]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敌对因子在中职生的心理异常症状中比较突出;(4)中职学生由于家庭因素,更容易具有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5]。

中职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主要有:(1)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2)由于中职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能力较弱,社会对其常采取轻视态度,往往给他们贴上“差等生”“坏孩子”等负性标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3)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入学门槛降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良的学习风气使得本身学习动机就不强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4)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难以做到全面地认识自我,加上长期成绩不理想,各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常常得不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肯定,这使得他们缺乏自我认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演化成各种心理问题。

面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保障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好地学习职业技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创新实践路径

(一)转变问题主导观念,推广“优势视角”价值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各种挑战,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王卓琳[6]指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容易被标签化为“问题学生”,这会导致恶性循环,使他们再次陷入过往失败的学校经历中,出现自卑心理,产生认同危机。因此,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需要转变以问题模式为主导的观念,推广“优势视角”价值理念。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关注积极转变的可能性,重在从创伤、痛苦和困境中看到希望与转变。

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结合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可多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帮助其重塑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勇于面对认同危机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要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从优势视角发掘中职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力求充分发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此外,学校还可积极关注政策动向,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

(二)转变常规工作理念,强化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创新教育思路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我国中职学校历来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历程大多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特色期等阶段,目前走向了创新期。下面以蜀兴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

1.初创期(2002—2012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于2002年开始积极谋划和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心初具雏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2012年被评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2. 发展期(2013—2014年)。2013年,在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资助下,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建设了“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心。在此阶段,以“生命绿岛”工程为契机,学校进一步建设舞动心灵功能室和团体辅导室等,配置沙箱、宣泄人、宣泄墙、宣泄球、放松椅、躺椅、iPAD平板电脑等心理咨询辅导器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一流的硬件环境,为青春期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 特色期(2014—2016年)。2014年,学校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并获得该中心授牌,成立了“蜀韵艺术心理辅导中心”,成为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之一。在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们的引领下,该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艺术心理辅导技术进一步提升。2016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一步拓宽工作载体空间,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功能,突出表达性艺术心理教育特色,着力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艺术心理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化教学科研。2016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被评为“成都市首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并在成都市成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下建设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中心面向全区,常年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4. 创新期(2017—2020年)。2017年,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大学等高等院校展开积极的业务交流合作,与成都市虚拟与增强现实协会、久远银海、小微云联、成都市四医院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工作协同,开始研究编制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工作。经过一年多与高校和企业的精心合作,《规范》通过了四川省质监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和专家答辩,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发布。在此期间,中心(暨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被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评定为“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优秀示范点”“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学校。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工作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依赖于建立适应教育对象需要的工作机制。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条件。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成华区文明办和成华区教育局对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行政领导。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全区中职学生及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工作。中心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贯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教育督导目标并进行考核。

(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中心先后发布了区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的行动指南。《意见》绘制了成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六大工程、二十个任务。2016年以来,区文明办、区教育局着力于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拟定工作重点和区域推进策略,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三)保障有力,规范有序

1.制度保障,政策配套。

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成华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评估办法及细则》《成华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预案》《成华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定》《成华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专业资格标准》《成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分别从人、财、物、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保障。

2.经费保障,加大投入。

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纳入了年度资金开支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个功能室的美化以及设施的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科研以及心理健康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等。截至2020年4月,区文明办、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先后投入120多万元,用于中心软硬件环境建设。

3.阵地保障,措施得力。

中心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室齐全。目前专用工作场所面积已达340平米,环境温馨舒适,配置高端,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居领先水平。拥有标准配置的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减压放松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多功能室、心理测评区等。功能室包括:办公接待室、个体心理辅导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宁静的港湾”团体活动室 、心理测评室、“舞动的心灵”沙盘游戏室等。

中心有基本办公设备、心理测评专用电脑、录音笔、咨询电话、团体心理辅导包、沙盘、蒲团坐垫、心理挂图等,还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量表等心理测验辅助管理系统。

4.队伍保障,梯级培养。

目前,中心配有较高水平且有专业资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11名,其中6名以上工作人员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有20名心理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若干,为广大师生服务。按照“因需培养,梯级发展”的策略,区域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员ABC三级认证制度,对成华区中小学心理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截至2019年底,学校已有18人获得B级资格证书,C级资格证书班主任合格率达100%。此外,成华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已开通了心理教育专业职称。学校已拥有四川省首批“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名师1名,成都市特级教师1名,心理高级教师1名,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心理学科带头人1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日渐成熟。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

(一)智库建立,专业领航

中心专门设立了心理专家库,聘请了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郭成教授和刘衍玲教授、西南交大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宁维卫教授、四川传媒学院王家福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春帆教授等心理学、教育学界等资深专家作为中心的荣誉顾问,长期对中心工作进行悉心指导。

(二)区域教研,团队成长

中心坚持开展系统的区级心理教研活动,并将此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组织了形式多样、指导性强的区域研究培训活动,实现了教、培、研一体化。重点开展了心理活动课程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进课堂以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等有组织、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增强了心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和职业价值感,营造了浓厚的区域教研氛围。

(三)课程建设,多元体系

中心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各项举措,逐步构建了四类课程体系。一是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活动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开课课时和课程标准,开展了诸如“心理微课”“同课异构”“1+1”式“主题联动”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二是针对班主任群体的“心理班会课”,引领广大班主任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加强班级心理辅导。三是针对学生活动的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盘进课堂、心理与学科融合课等)。四是针对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的“家庭幸福课程”以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等。这四类课程构成了成华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体系,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课题研究,科学规范

中心先后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总课题专家组评审,该课题被批准立项列为子课题,项目已结题,并形成两篇一等奖论文成果;参与了“十二五”课题子课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多项科研工作;参与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等多部心理健康教育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4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励,其中《我是谁——沙盘物语》获得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课一等奖。同时,中心在成都市科技局和成华区经科局的支持下,开展“中职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获市科技局“2017年第一批成都市科技惠民技术研发项目”立项支持,(5-HM01-00624-SF),目前课题已完成教材编写及系列课件开发,圆满结题。

中心在省经信厅、省市质监局、市经信委、市文明办、市卫计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和成华区卫计局、教育局的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邀请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西南交大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市教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悉心指导,组织了来自成都市心理健康特色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社会组织、学术团体以及有关企业的一线业务骨干认真研制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并广泛征求了地、市、州有关单位的意见,目前已发布。我们所研制的这项地方标准在国内尚属首创,它的出台有利于在四川省内率先营造虚拟现实的行业应用氛围,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的创新示范作用。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展了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开发——以放松训练为例”(CY2018M25)的课题研究工作。这一课题是在前期研究项目及成果——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的基础上,对该成果内容的进一步具体落实应用及开发,课题正处于结题整理汇编阶段。

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项目创新

学校除持续开展常规项目,如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工作、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禁毒防艾、青春期人际交往等系列讲座活动、定期发行心理健康校报《宝间》、“绿岛书屋”征文、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示等活动外,还积极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探索以表达性艺术心理辅导、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等特色项目。

(一)艺术心理辅导

中心采用艺术心理辅导的形式,把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最有效的沙盘游戏疗法、心理剧疗法、心理绘画疗法、舞动治疗、阅读心理疗法等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用艺术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欣赏、表达、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宣泄内心的困扰,促进学生的自我察觉和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7年4月,在以“美丽生命·艺术心灵”为主题的蓉台两地青少年心理成长现场交流活动暨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工作推进会上,中心成功展示了“阅读生命”“锦绣生活”“舞动青春”三种艺术心理辅导活动,获得了两岸专家的高度评价。本次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以及“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项目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推广。

(二)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大多敏感、多疑、叛逆、迷茫,面对青春期性发展,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了无助。我们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发现他们在情绪、人际关系、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提升未成年人人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下,全面开展青春期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卫计局、区教师进修校德育心理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项目为抓手,将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辐射至家庭和社区,同时促进校与校之间交流学习和推广,使更多学生受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开发潜能。

(三)虚拟现实运用

21世纪,发达国家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作为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内,2016年被业界视为“VR元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7]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结合VR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需求,延伸从心理辅导到心理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研究表明,心理技能训练不仅能有效提升技能学习,而且能提升心理坚韧性[8]。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的主动操控、不断尝试,加速了青少年的感知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认知技能[9]。

虚拟现实(VR)正在全球广泛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还是空白,因此,中心组建省、市、区三级专家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虚拟现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创新探索”项目研究。于2019年11月承办了“虚拟现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专题研讨会”活动,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师生代表踊跃体验,与企业代表积极深入交流,VR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激发了体验者和参会者的浓厚兴趣,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我们期待将VR技术进一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让未成年人在科技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成华区“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心、蜀韵艺术心理辅导中心、名师工作室等机构有效整合,优化硬软件设施,拓展工作载体,秉承“以人为本,育人健心”的教育思想,按照“行政主导,专业引领,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面向全体,以发展为主,预防、矫治为辅”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建设、心理课程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和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相结合的心理维护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对深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恒,李存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1-2.

[2]陈敏.浅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1):120-121.

[3]李丝雨,戴健林.中职学生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职业教育,2020(1):70-77.

[4]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5):280-284.

[5]杨曉春.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20(2):49-50.

[6]王卓琳.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49-54.

[7]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2012-12-11.

[8]黄大庆,赵辉,章吉. 虚拟现实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J]. 教育进展,2017,7(4):210-215.

[9]Sun H J,Chan G S W,Campos J L. Active navigation and orientation-fre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J]. Memory & cognition,2004,32(1):51-71.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对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思考

〔摘要〕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有很多,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抓住了这块主阵地,将会发掘出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怎样的课才是一节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呢?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必要的论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觉察力;应变力;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3-0036-02

目前,各个学科都在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各中小学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评比活动。例如,达标心理辅导室、最美心理辅导室、最美心理辅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赛课活动。在有些地区,还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功比赛,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一、课前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又叫心理辅导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叫法众多,课程的宗旨就是“活动”。“活动性”应该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为外显性的特点。既然“活动”是课程的主要载体,那么,课前的所有设置都应该为“活动”的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做好一切准备。

首先是硬件的准备。包括所有活动要用到的道具,课件,背景音乐,桌椅的正确摆放,学生相关学习用品,灯光的强弱,等等。这些硬件的提前准备,将会为整个活动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更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例如,背景音乐的选取首先要根据整个活动的需要,其次要考虑到当时学生的情感需要。一首好的背景音乐,会给整个活动增色不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效果和促使活动深入,使活动更能为课程目标服务。

其次是软件的准备。课前师生的身心状态对一节优质课有重要的影响。有的学生课前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被老师批评,课上就很难进入状态,跟随团体一起体验,成长,甚至还会激起矛盾,给整节课带来负面效应。面对这样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放松、暖身活动,或者让学生试着倾诉内心的不快体验,慢慢调整自己的课前状态,才可以开始接下来的活动。这个环节对整节课来说非常重要。如若课前学生的身心状态没有调整好就直接开始这节课,那么,过程中学生就很难真正参与进去,课堂体验与收获也会不容乐观。另外,教师的课前状态也尤为重要。教师的情绪状态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师情绪不佳会使学生无法很好与教师互动;此外学生也会因受教师情绪的影响,而无法深入参与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教师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一次,我没有充分备课就匆匆进了教室,因而不是那么自信,甚至有一丝的紧张。我的这种状态很快影响了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和平相去甚远。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很吃力,学生们似乎也很牵强。这样的一节课,让我们师生似乎都有些许的失望。对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来说,这是失败的。

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优质课,课前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从学生角度出发,在“硬件”和“软件”上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课中生成

相对于课前的设置来说,课中师生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琐碎”且富有挑战性。但这些所谓“琐碎”绝非是“累赘”。接下来,我着重从几个方面介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中生成。

(一)教师的觉察力

心理健康活动课上,特别需要心理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游离于团体之外的学生,并将其“轻松”带回团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因敏感某个话题而焦虑,并及时化解和安抚其情绪。必要时,课下给与适时的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因观点不一致而出现的小矛盾,及时给予平复与转化;及时发现课堂上出现的,因课下“恩怨”而进行的“人身攻击”,及时给予平息和引导。

种种情况,如果教师能敏锐觉察会发现学生中很多成长性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使活动的开展更加深入,課堂效果更佳。教师的这种能力,会让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增色不少,也是一节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或缺的。

(二)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随机生成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学会一次次将课堂从“波澜”中解救出来,应对得当不仅会化险为夷,还会锦上添花。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身心是相对放松的,因此学生很容易不按教师套路出牌,随机生成很多东西。为使一节课正常进行下去,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否则,课堂的大方向将会走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有一次,我上“自信心”主题的心理课,其中有一个活动是请学生到前面说出自己身上1~2个不足,然后大声告诉大家:“虽然是这样子,我还是喜欢我自己。”没想到,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就像是在做检讨,一下子将活动的重点进行了转移。于是,我及时给予引导:这几位同学都非常真实,一下子说出自己身上这么多的不足,敢于承认和面对自身的缺点,恰恰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哦。但老师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大家能将我们的自信展现在后面一句话上。

一节优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对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

无论是什么课堂,教师的人格魅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堂效果。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心理课堂上,教师的人格是如何凸显其魅力的。

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扰乱了课堂秩序,也“惹急”了教师。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呢?一幅幅画面瞬间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但我们可曾知道,任何学生的行为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资源。此时此刻,也最能够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的教师以“批评学生”开始,以“师生关系的破裂”收尾;有的教师虽看见了,则无能为力,就选择“视而不见”;有的教师因自己的某根弦被触动而立即停课,直接向那位学生“开骂”,因此,就有了课堂上的“师生对打”,学生向教师动手,教师让学生“自扇耳光”的一幕。师生之间的行为,已经没有了一点教育的影子,反而形成了教育的“反作用力”,岂不让人寒心!心理课更是注重成长的课堂,如若出现以上处置不当的情况,其他环节处理得再好,也终将是一节失败的课。

任何一条路都不会是一路顺风的,教育也是这样,遇到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问题实属正常。特殊情况下,最能够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艺术。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在教育的关键节点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悄无声息显露,作用与反作用于教育。所以,我坚信人格魅力是教师始终如一修炼的精贿所在。

三、课后延伸

如何衡量心理课的课后延伸?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1.学生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2.教师的点评是否给力。如果课堂活动结束,过程很热闹,分享很冷清,则说明活动的实效性不强;或者是,活动一结束,教师草草总结一下就过去了。这样的课,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学生收获不大,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一节优质心理课,会上到学生情不自禁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会看到学生开怀的笑、感动的泪与深沉的思考;一节优质心理课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真真切切的;一节优质心理课会发掘出很多宝贵的教育素材,使课堂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这样的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更需要师生有一颗相互包容、愿意随时随地改变与成长的心。

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坚信,只要社会与教育工作者都有一种接纳与开放的心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越走越远;优质的心理课,优秀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将会层出不穷,遍地开花。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1篇

题目: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输送相关的人才,让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性人才。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认识到开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保证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对于职高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关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重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开展,引导职高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心态。

一、开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现实的挑战

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这是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重要性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个人素养,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成。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在思想、文体、身体、心理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内容,对于学生其他素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其他素养的高低。

2、心理的需要

在职业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高才来到职业高中进行学习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对于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面对市场和竞争无法应对,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让学生在就业上增加了很多的难度。

二、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1、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认识自己

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个人理想,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向前。首先,教师应重视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变化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以此为支点,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内容。教师应重视对于学生倾注足够的情感,在心灵上给予学生相应的启迪,让学生在平时的教育中,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和教师进行良好地沟通。通过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各种情景的创设,充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个人品质。学生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品质,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时,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让学生学会乐观和豁达。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会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不完美。一个有理想的人,需要对于自己有着一个清晰的认知,拥有一个良好的自信。只有学生在平时的教育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接受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只有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收获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2、利用课堂教育主渠道,做好心理健康指导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当前的教育中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站在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化的角度中,做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在教育的过程中,秉承着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情境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深化学生的个人感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心理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生活化的训练模式开展,更能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以学生为主角的团体活动、活动训练的形式。在平时的教育中,充分利用学生会活动,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教师还可以加入征文、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的理想思考。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运动会、文艺晚会,充分保证职高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个人长处,充分鼓励学生,让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通过利用各种训练活动的形式,充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思考和感悟。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抓住良好的时机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3、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调节学生的个人心情

人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影响学生的个人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也能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在高职学校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群体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应重视利用一切机会,做好环境的巧妙布置。比如在墙壁上张贴一些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的语言标识,利用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积极化的心理暗示。利用这样的方式,搭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好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师应重视发掘相关的教育资源,利用环境的形式,对于学生产生足够的内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对于学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职高教师应重视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学生家长传递一定的教育理念,做好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做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化的个人技能。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重视采取合理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科学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个人素质,切实鼓励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海英.职高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健康教育策略[J].中华少年,2017(01):5-6.

[2]刘亚涛.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9(15):67-68.

[3]王俏.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下),2019(04):24.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2篇

题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规划之我见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规划;启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自2002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纲要》的修订版,并于2014年3月进一步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至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从十五年前的初创期、十年前的发展规范期走到了如今的高潮完善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创新性、特色化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更好地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是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与任務。

一、学科规划之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调试的实际需要,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内涵发展要求,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人性化体验式心育模式。

具体的工作目标应锁定为,创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全新工作机制,壮大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全程人性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策略,引领并服务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科规划之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策略

(一)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工作机制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缺乏“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仅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者、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推进者,进而通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因人力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上新台阶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促发展,更要关注个体解疑难。而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更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全体教师都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在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与技能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要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最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有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制定适切新型工作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实施办法、检查评估办法和绩效奖励方案,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硬件、软件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分专题落实,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为核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指向学生身心全程、全面发展。

其次,营造“尊重”文化引领下的“关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创设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物化”关照心灵的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渗透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全员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引领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心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适时征集学科(或常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进而引领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引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必然会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全新的要求。“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一套有利于学生参与和体悟的实施策略与之配合。全新的体悟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活动体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全情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通过体验、感受、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规划之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保障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备的组织结构、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需要依靠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只有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提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明晰责任与任务,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与管理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经费保障。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的有关规定,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原则上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低于10元,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测试、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常规活动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3篇

题目: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讨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期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1-0048-03

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人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现上升态势。对正处在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其中,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普遍、复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可改进的空间。客观评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石。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升至国家高度

为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更科学规范地指导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部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于2012年12月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纲要》的出台,可见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纲要》一经颁布,全国各省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中小学认真学习贯彻指导思想,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有序展开。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不断规范强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领导。此后,我国多数地区都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均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以期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督导、管理。涂德祥对25 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1所学校由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占调查总数的 84%。还有 23 所学校有具体的部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 20 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有 19 所学校建立了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的工作制度。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制度和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1]。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从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与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相比,差异性依旧存在,并且还是较为显著的。俞国良等人[2]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的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等方面,都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在农村地区,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导致某些教育部门、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换,依然沿袭了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近乎唯一指标的教育模式,对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往往流于形式。

(五)农村中小学保障性条件不足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条件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对硬件设施有着一定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項目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但现实情况是,大多地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上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投入也少,缺乏相关专业书籍,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等,所以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

《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虽然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在积极贯彻落实《纲要》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专业性、实践性强,对从业者的观察分析、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并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堪忧,心理教师大多由非专业人员临时兼任,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六)课程目标缺乏关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特有心理问题的有针对性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速度大幅提高,大批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地区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突显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中小学阶段,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缺少了父母直接的陪伴、关爱与呵护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极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缺乏爱与归属感,易焦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等。这类人群往往需要心理教师更多的关注。但就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生硬地照搬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已有模式,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的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独有的教育模式[3]。

(七)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学校教育不能相提并论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也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责任。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完整的系统。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身能力有限,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八)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程度严重

我国农村地区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纳入学生的课程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易将其与思想品德课程混淆,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一味给学生讲授相关概念、定义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学期末结课时出试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完全违背了国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没有起到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开设课程只是单纯机械地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该明确的是,心理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

(九)未关注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况就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要想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质量,在关注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往往忽视了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将给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5]。

二、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整合全部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责任,三方的作用缺一不可。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因此,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应当正确认识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三方协同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更好更有效地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心理教师比例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对心理教师的师资培训。学校可采取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吸纳专业心理教师,补充到师资不足的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队伍当中,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团队,保障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地开展;第三,关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只有教师本身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对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最后,完善心理教师的考核监督机制,提高心理教师的门槛,持证上岗,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资金投入。有了充足的资金做经济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购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聘请等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财政部门每年财政预算应根据当年具体需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四)改革農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模式,丰富课程内容

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多为教师“填鸭式”地讲解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课程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促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目标。鉴于此情况,今后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心理教师也可使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自己获得主观感受。当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唯一可采用的途径,心理教师也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空泛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心理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活动当中获取到心理健康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语

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问题,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是很难实现的。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探寻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就能走出现在的困境,推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德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3):69-70.

[2]俞国良,李天然,王勍.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5(4):70-75.

[3]袁阿潭,徐波玲.我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现代教育学,2013(6):36-37.

[4]马莹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2):260+262.

[5]屠艳.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7(1):70-72.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4篇

题目:浅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心理素质影响着高职学生技能的发挥。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有别于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们,常常会因为社会强烈的冲击和自身调适不良等原因,具有复杂的心理状态。而其中,高职学生更会反映出复杂和多样的心理。众所周知,来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情况非同寻常的复杂,有些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有些是高中毕业往届生,有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些是对口高职生。这些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常常是被老师忽略的所谓的差学生。高职院校从生源状况与其他高校相比,学生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经过几次筛选无奈进来的,他们中失望者有之,迷茫者有之,混日子者有之,而且他们的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更差,逆反心理亦强。而且高职生生源情况复杂性也决定了学生心理个体差异性较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强,对活动兴趣较高,参与积极性高。

此外,高职生年领结构差异大,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特殊时期,人格不健全,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高职学生因为适应不良产生的问题也较多,此外,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较低,毕业生就业难上难等诸多问题,对于心智不是很成熟的高职学生而言,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妥善处理,势必对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

总体来说,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着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一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烈的自卑感,易产生挫折感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高考失利,因为文化课分数很低,只能进入高职院校才被迫选择职业院校,再加上对高职学校认识偏颇,往往认为高职生比本科生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很低。他们也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

2.逆反性更强,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高职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倾向于把原因更多地归结到学校、社会和家庭,产生过激的逆反心理,甚至用对抗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越是家庭、学校、社会提倡或要求做的事情,一些高职学生也就越反对;相反,越是家庭、学校、社会不主张甚至禁止做的事情,一些高职学生偏要去做,以致纪律松散,家庭、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3.易焦虑,难以迎接挑战

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此外,高职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多数高职学生产生了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及恐惧感。

4.过于消沉,沉迷虚拟世界

很多高职学生自暴自弃,再加上面对许多困惑和冲突的茫然无措,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求,不少学生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价值、找回尊重认可,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

正因为高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着青年人共同的个性特征 , 又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育目标

遵循价值观引导和职业心理引导的原则,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专业技能的发挥奠定关键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教育内容

1.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和职业引导。

2.强化对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3.强化对心理调适能力的训练,助人自助。

4.注重对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自我成长。

(三)教学方法

除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都采用的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加强行为矫正训练法的运用。所谓行为矫正训练法是指学习心理学的原理,特别是条件反射的规律,如强化消退、示范等,帮助心理与行为异常者改变异常的行为,形成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使个人或群体改变他或他们原来的态度或习惯性行为,经过教育和训练,通过经验的内化(指人们将外部的行为、言语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与认同作用(指认可环境中存在的新的好的行为模式,并试着学习这些模式,从而逐步掌握新行为方式),而使新的行为发生。

(四)教育形式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很少,应以发展性教育为主,提倡个性化教育,以个性化教育促进个性发展。高职生尽管他们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长,这些个性特长是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一大优势。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特质,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尤其对高职生的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对师生的心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之必需,也是当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第15篇

题目: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的心理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本文探究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每日活动中,通过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利用动画和故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此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在人们教育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期,儿童年龄普遍较小,然而他们也会有一些心理情绪,这些都容易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确保幼儿有健康的心理,必须要了解幼儿日常行为以及实际心理情况,还要及时制定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下文探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幼儿每日活动中的融入

幼儿平时生活中的所有环节都包含着许多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需要合理运用每天生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过程中都贯穿游戏幼儿园教育,提倡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习,使儿童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并从游戏中了解怎样与朋友和谐相处,利用此形象又具体的活动方法,促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一些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儿童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有些游戏的规则很强,儿童也可以懂得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1)家庭环境要和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修养。在良好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能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懂得基本的礼貌,拥有同理心。这类幼儿往往拥有足够的自信,也懂得尊重他人,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而成长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则往往体现出安全感不足、胆小怕事、爱推卸责任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这类幼儿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存在暴力倾向。

我们班有一位叫贝贝的孩子是一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感很强的孩子,经家访之后发现贝贝的父母经常吵架,最初,贝贝面对父母吵架的情形时,会非常害怕。长此以往,她开始选择逃避这一切,似乎父母吵架与她无关。在与贝贝的父母展开交流的过程,我们发现:在此之前,贝贝的父母并未意识到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但经交流之后,贝贝的父母开始意识到了各自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了解到父母长期吵架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他们对此表示非常懊悔,希望能够有机会弥补。此后,贝贝的父母开始相互包容对方,努力为贝贝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节假日,一家人还经常去郊游。渐渐的,贝贝的性格开始慢慢转变,她不再害怕与他人直视,也不再逃避集体活动,脸上的笑容也日益增多。

要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优秀领路人,家长就应该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让孩子从自己的身上感受到生活的阳光面,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心中充满爱,如此他们才懂得如何积极地面对生活,如何关爱别人。

(2)人际关系要融洽。和谐美满的家庭,永远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避难所,是孩子的港湾。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深远的。成长于和谐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爱,而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孩子就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豁达的处事态度。但倘若孩子成长于不和谐的家庭,那么他们往往长期处于心情压抑的状况,严重的情况下,这类孩子就会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他人来往。成年之后的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让爱成为“融合剂”,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让孩子快乐成长。

除了父母之间的关系之外,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还会受到父母与同辈、长辈之间关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父母倘若能够与同辈和长辈之间维持和谐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往往懂得如何尊重长辈,也能够从长辈那里得到关心与爱。而被亲人的爱所包围着,孩子的内心也能够充满阳光,充满爱,这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三、利用动画和故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来说,幼儿生长过程的年龄特征较为鲜明,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方式。因为他们喜欢动画以及故事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可以利用动画和故事,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教育素材,没有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故事《曾参杀猪》以及《舜之孝道》等等,可以对幼儿形成正面的教育作用,通过讲解这些包含教育价值的故事,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确保其可以根据故事讲述的正确方向发展。并且多数幼儿都喜欢动画,尤其是喜欢看一些有趣的动画片,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片来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以及《超级飞侠》等,这些动画片中讲述很多积极向上的故事情节,在儿童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动画片内容以及情节,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其人物魅力,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幼儿的心理特点相对鲜明,其自身表现出来的行为情绪以及心理情绪都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这就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为了高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学习儿童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适合的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每个儿童都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郭铁成,曾凡梅,刘忠义.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0(9):112.

[2]李玮炜,吕映霄.二孩政策下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90):289.

 

结束语:

以上就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5篇)的所有内容,期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