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课论文(精选15篇)

导读:今天给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推荐15篇关于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大全,1500字-2000字-3000字左右。大学生心理课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

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

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切实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和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具体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教材注重学科专业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繁多,但普遍侧重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缺乏灵活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部分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目前,各高校普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仍存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处于边沿课程,课时安排较随意,缺乏规范性。同时普遍作为大课堂来安排教学,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巨大压力,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程定位不准确,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是科任教师专业化不够,教学水平差距较大。目前,部分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是辅导员或其他学科教师,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理论学习或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脱离学生实际问题,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1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课程内容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因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能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解决不同成长问题的课程内容。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能紧跟教学技术的动态,积极学习电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要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及相关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改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与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教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采用课堂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心理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体验等方式进行。例如,角色扮演法。它主要是指角色的交换,使个人能够感受和体验不同的情绪和认知,从而改变不良的认知,释放负面情绪;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

4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扩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范围,将信息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多种资源的整合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工具等多方面多角度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4):48-52.

[2]游英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南京医科大学, 2017.

[3]金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设计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 28(7):63-64

[4]刘伟方, 高彬, 高斯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v.17(10):169-170.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让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真学、真懂、真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德育工作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不够丰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深入研究。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迫切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学情现状,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落实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推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实现学生管理和课堂的师生互动,从而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办学特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基础

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等因素构成。其中,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与思维习惯等。教师作为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资源,除教学观念、教学态度、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人格素养外,学校人员的构成,如学历、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社会联系、学习方式和协作方式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是课程的拥有者和实践者。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教师也是课程资源,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教师能够发挥专长,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助力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物质条件一般包括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它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基本保障前提。另外,学校的管理层制定的科学的办学宗旨,其管理措施激发的全校教职工的工作激情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超出校园之外的则为校外课程资源,社会历来是教育的大课堂,特别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层出不穷的生长点。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破学校和课堂走进社区,更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开发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一直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很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课程讲解的多面性、深入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学生的“学”,只是在按老师的教学步骤在“教”学生。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比较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因为不明确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部分教师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把知识讲到什么程度、讲多少合适。当前,旧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驾驭大学生日趋多变的心理问题。

为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到必须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本,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学”的状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该校更加注重评价,和以往单一的仅仅靠分数来评价的模式对比而言,现在更加注重即时评价、过程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学院按照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进行课程规划,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构想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将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组织所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结合学生特点和本学科优势研究和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构想。

1.结合本校学生、教师、学科优势、现有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开设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心理学学科教学理念、价值和自身需求,形成主题形式的系列教学活动。新生入学伊始,开设《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专题讲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学生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经典典故的介绍,围绕学生适应新生活、新角色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增进课程的开放性,使课程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体会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原有的心理学知识潜能,发掘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打下个性化基础。基于此种认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开发的校本课程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网络心理健康展开。针对新生入学后学习、生活的特点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系列课,深入探讨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目前,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初具规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增强了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促进教师更加热衷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前,已经实施的专题校本课程包括《认知疗法与大学生自杀的预防》《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视角》《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等。

(二)开发过程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本校课程资源,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为《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包含《心理危机:意义危机的心理表征》《价值观:意义评价的坐标》《心理危机的实质:观念价值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的冲突》《走向澄明:心理危机干预与价值更新》。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是限于编写校本教材,而在于教师、学生的实践与研究,重在教师、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校本专题课的开发中采取了以下实施步骤: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将第一个主题《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编成了校本课程开发手册,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手册中将每一次课都作了具体设计。每次课前都召开校本课布置会,以确保每次课顺利进行。做好课前动员。在上述活动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课前动员,分发校本课计划表,讲学生分组研讨,选定自己组的主题,确定自己研讨的内容,并制定自己组的研讨活动方案。如“当你遇到心理危机该怎么办”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评介,然后实行资源共享。

2.师生相互评阅。学生研讨的所有材料上交到课题组后,由师生共同组成评价组,对所有材料进行评价、筛选,分别作激励性评价。有价值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最终编辑成校本教材。

3.上好校本课的汇报课。学院为上好校本课的汇报课,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积淀。因为学生在课程研讨中所总结出来的东西都是感性的,在汇报课上通过自己精心整理和深入研究,加上学生的共同论证,会使探寻成果更加完善。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汇报课是推动校本课深度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不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真正帮助学生深化了研讨中形成的视角,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在汇报课上,基本上做到了把学生研讨的内容继续深化,并把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总结出来,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高校大学生在生理发展方面近似成熟,但是心理发展却是未成熟状态,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都会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部分大学生甚至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导致退学、休学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十分有必要。

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 〔2011〕5号),明确要求:“各地区高校要实事求是地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客观、科学、系统地制定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如何让大学生有效地吸收心理知识并将排解心理压力和危机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使大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全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长期研究革新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高校只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两课”教育的辅助手段,在课程开设上多为通识选修课,开设不够严谨,并没有真正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以XX高校为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与调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三门课程,各32学时,2学分,作为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课程,不分年级地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选课的学生多,各年级、各专业错综复杂,一般采取大班上课,任课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各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只能以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预防心理疾病为重点,难以对症下药地给予学生心理指导,也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传授与行为训练相分离的状态。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设置心理行为训练素质拓展活动,效果良好。但仅限于刚入学时的素质教育活动且无学分,而后实际教学过程中多以传统教学为主,没有把握以体性学习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立体式的建设,学生难以有效吸收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关技 能。此外,部分学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枯燥乏味而不选修,课程的无趣使有的学生不能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

2.教材单一,课程内容陈旧

当前我国公开出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内容具有重复性且不够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首先就需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融于一体的教材,同时配有生动的案例。但是,在一般的教材中却罕见色彩丰满的图片或具有当下时代特点的案例,大多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既没有实时更新,针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描绘,更没有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辅助,不能给学生课后自己操作、学习的渴望。因此,教材单一、课程内容陈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滞后的因素之一。

3.课程考核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撰写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单一。虽然撰写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却不能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運用程度。因此,课程结课考核也要囊括多种方式,增加拍摄心理剧、表演情景剧等运用心理知识的活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学生得到锻炼,认识新的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探索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纳入素质教育必修课

为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必须全范围、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因此,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选修课变成通识必修课,致使每一名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心理行为训练素质拓展活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环节,另设0.5学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非一气呵成,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实时更新,教材更具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需要围绕“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对教材进行严格筛选。第一,要使教材更具有吸引性、科学性、专业性,就必须实时更新案例教育内容,运用浅显简单、真实生动的例子感染教育学生,而非年代久远、流于形式的教育内容,同时教材要能吸引学生眼球,具有漫画的魔力,让学生课后愿意自己对照书本进行自我学习;第二,使用教材不能五花八门,要有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组织心理教育基层工作者、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结合教材制作相应课件,形成合力,确保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能将学习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去。

3.课程考核多元化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必需课,就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各种专业的大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会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分化,因此考核内容也不能以偏概全,应考核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尝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生源地背景等具体情况以及学校教学制度探索具有实效性、适用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 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编委会.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 萍,张 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赖运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向——基于近五年文献的分析与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7).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自助助人能力的培养

摘要:对于一个现代学生来说,自觉追求身心健康是一件正常和平常的事情。这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是“正常”的。近年来,健身器材热、滋补保健热并没有停止热身,在许多学生眼中,心理健康只有“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两种状态,似乎除了那些疯子,每个人都是“正常人”,没有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自助助人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阅读大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报纸、杂志和资料,作者分析总结了常见的案例,并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

(一) 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强大心理压力

比如,适应接受:高中毕业进入象牙塔,大学展现了第一次新生活,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给每个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学习失败一些学生有失落、恐惧、高心理压力、失落和孤独等不良情绪。

(二) 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焦虑

比如说人的失衡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孩子,然而,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更有可能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经历挫折后,他们会产生害羞、恐惧和自卑等自卫情绪。

(三) 爱与性的情感效应

比如,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学生还年轻,生理和心理发展机制越来越成熟,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对爱情、性的态度,沉思的问题是简单而片面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它们不能恰当地解决爱情、爱情、性功能障碍和性抑郁的问题。这将导致他们在情感、自尊、沟通、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遭受殴打和干预,从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 自我实现与现实的心理冲突

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和自尊,但如果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矛盾,他们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由于缺乏对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实际情况的了解,他们很少经历复杂情况。与学生在科学和生活上的差异以及鉴于生存的艰难性最强,有消极的方法来调节挫折感,如颓废、偏执、逃避、封闭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对课程目标的肤浅理解是建立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的,我们只注重完成一些基本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地位,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作者认为,将“自助”和“帮助他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目标,不仅可以确保基本需求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可以支持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自助

自助的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具体目标:自我感知和发展、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职业规划与发展。学习技能、个性、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和心理健康,分析自我、积极接受自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并不断提高。在压力管理方面,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压力,真实体验压力,有效应对压力,合理评估压力来源、能力、应对压力和压力管理结果,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能力。在情绪调节方面,教学应帮助学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根据情境的需要营造积极的情绪环境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忍耐和确认自己,更加注重真善美,有效地与同事相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关心社会和他人,尽可能帮助他人。

(二)助人

首先,了解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做好帮助他人的准备。朋友和家人。他们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各方面的积极健康发展。他们有很强的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行为能力。学生更容易被同龄人、老师和社会接受和接受;第二项任务是心理援助原则,包括保密原则、尊重原则、理解原则、无条件接受原则,三是掌握心理帮助的方法和方法,与朋友或家人一起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必须具备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通过提问、倾听、口译、解释、情绪反应、复述、具体化、自我介绍、积极关注面部、复习、,阻抗解析技术、非语言技术等。最后,他们必须在心理援助过程中有效地实施自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帮助学生掌握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以及在他人帮助下可能感染的同理心,通过帮助学生、朋友、家人和其他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从接受者的经历中获得积极的能量,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实现自 助与助人教学目标的途径

(一)调整教学内容

现行精神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主要是一种模式,即:。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知识,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除了不同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外,在教学中也提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失去作为科学领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自助”和“帮助他人”他说:”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不单要向学生灌输有关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更要提升学生保持意识和在心理上帮助他人的能力。如果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强调心理自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解释处理不同心理问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在自助能力方面培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自我感知、动机刺激、心理健康研究的身体状态、认知适应技术等。心理咨询和咨询模块应增加技能支持的知识内容——I.谁应提供心理援助、应遵循的原则、应使用的方法、应遵循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支持他人实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改进和提高自己等等。

(二) 学习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仍然是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在解释理论知识、案例分析,甚至在培养自助和辅助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旨在“自助”和“帮助他人”。

(三)拓展教学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人,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班级和班级。将教学范围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活动,从课堂扩展到校园和学院,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校外社区,从现实生活扩展到网络空间,鼓励学生,实验结果表明,校园心理辅导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通过将儿童和儿童留在社会养老院,让他们的家人、朋友和社区中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如老人,学生们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个性心理,网络教学空间的开放鼓励学生在选择后利用时间和新媒体,及时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并在适当情况下实施自己的帮助。

(四) 评估创新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在评估旨在“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过程,首先,我们应该将评估范围从知识层面扩展到心理健康层面,改变自助和支持能力,而不是根据考试文件或总结得出结论。因此,有必要扩大评估范围,即除了对教师、学生及其同龄人的评估外,还应将家长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纳入评估名单,以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的发展。根据基线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提出改进现有问题的措施。

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理解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稳定服务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从维护高校稳定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把中国名牌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陈晓伟. 自助与助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1-63,67.

[2] 王希永. 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6(6):28-31.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浅探网课模式下高校工科大学生心理现状

摘要: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课教学方式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重要方式之一。相当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网课模式下学生的心理也会因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受到影响。探索学生的心理现状有助于优化网课模式的教学,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通过对网课模式下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也能更加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适应性特点,为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心理氛围提供依据。

关键字:网课模式 工科大学生 心理现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引发了全面的网课热潮。高校传统教学方式也受到挑战,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背景下,高校也开始了从传统线下教学方式到线上教学的探索和过渡。当网络授课由原来的辅助学习模式逐渐变成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时,学生的心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网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完全脱离传统课堂教学设置,师生分离、独自学习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如学生的学业动机、学业投入、学习策略、学业情绪等,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过程和教育收获(黄克斌,彭文辉,2005)。

研究意义:

教学是一个动态双向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主要是以老师、课本为中心进行讲授。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很多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向体验式教学发展。但基于师生是在同一空间,更多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来把控课堂。网课模式的兴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网络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包括线上教学、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多样的互动交流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也因为空间的距离受到影响。

网课模式下,大学生因为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及时评估。工科学生课程相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专业课程类别繁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且专业课程具有连续性,工科大学生在网课模式下受到的影响更大。现以某高校工科学生为例,对网课模式下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以对高校工科类学风建设和学习心理特点提供依据,探索大学生的网课学习适应特点。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四川省某高校工科大三本科学生,共432人。

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全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网站、专著等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问卷法:通过问卷了解某高校工科大学生对于在家“停课不停学”网课模式下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感受。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发放450份问卷,实际回收432份,有效试卷回收率为96%。

研究结果

总计回收有效问卷432人;男生 292人(68%),女生140(32%)人 。

在网课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35.42%的同学学习时长为4小时以下,近38%的同学学习时长为4到6小时之间,约18%学生学习时长为6到8小时,极少数同学(8.8%)学习时长为8小时以上。

网课模式下学生会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百分之八十的工科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超过2小时,10%的学生几乎不运动,工科大学生在网课模式下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70%的学生自述网课模式下学习效率一般,15%的学生感觉学习效率很差,只有极少数学生(4%)自述学习效果非常好。将近一半的学生只认为网课学习只掌握了不到50%的教学内容,只有约百分之七的学生自述掌握了80%以上的课程教学内容。近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愿意参加在线学习交流小组共同成长。

网课模式下只有1%左右的学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影响,近43%的学生觉得网课学习没影响亲子关系。在网课模式下的学习生活下,42%的学生最大的困扰是学业问题,20%的学生关注就业问题,10%的学生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20%的学生表现出睡眠的困扰,5%的学生则担心网络原因影响学习效果。

在形容网课环境中的心理感受中,近一半的学生是积极的态度,26.8%的学生是消极的感受。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在完成网课学习后主要娱乐方式是手机和游戏。在压力应对的过程中,42.2%的学生通过娱乐缓解压力,32.9%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19.0%学生则通过兴趣爱好进行放松。

五、启示与建议

1、启示:第一,网课模式下工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大部分不太合理,自律学习的同学占比还是不大,学习自控力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第二,网课模式下工科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加大脑的血液循环,提高载氧量,笔者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证明体育锻炼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敬忠强,孙坚

,李玲玲,2002)。在本调查中,体育课的效果因为是网课环境不太理想。第三,工科大学生在网课环境下自我效能感不高,学校效果不理想。除极少数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的学生外,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效果不佳。这也对应了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网络互助督导小组提升学习效果。第四,工科大学生在网课环境下极少受到家庭关系和氛围的影响。第五,针对大三工科学而言,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学业,其次是就业和情绪管理的困扰。网络不通畅引发的情绪问题在某些学生那里表现尤为明显。第六,大部分工科大学生表现相对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舒缓压力主要的应对方式是手机和游戏,相比而言选择学习、爱好、锻炼的同学占比相对较少。

建议。第一,网课模式下增加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指导。本研究中的大学生是大三学生,仍然存在着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自主学习情况下,学习时间分配都不太合理。。第二,网课环境下加强学生锻炼意识。通过软件打卡等方式正向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全方位加强体育锻炼的网络宣传,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益处和重要性,营造良好体育育人氛围。第三,网课环境下加强学生心理辅导。要通过心理育人这一育人途径和方式做 好学生积极心态的引领、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危机心理的干预(陈虹,2020)。通过线上各类主题交流普及学习心理。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交流互动。第四,加强家校共育机制。要同家长做好协同管理工作,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引导和教育(陈婷,2020)。家长的反馈能够及时帮助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五、不足与展望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日常访谈和文献综述研究出来的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还不够严谨,人口学资料也没有完全考察在内,也没有进行性别和年级的对比。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影响因子,本研究中家庭关系的影响似乎没有很明显。一些问题的设计还不够清晰明确。为了更好的搜集数据,后续应该对问卷进行完善,以便能够更加全面的整理和搜集网课环境下学生心理现状的资料。

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持续改进研究方法,让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更高,让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适应性特点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心理氛围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克斌,彭文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浅析[J].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86-89.

2.敬忠强,孙坚,李玲玲.浅谈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4):28-29.

3.陈虹.论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心理育人的社会心疏导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0(3):71-75.

4.陈婷.浅析网课环境下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风建设[J].科技资讯,202+0(31)254-256.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摘要: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本文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理念为指导,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试图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改革

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就恢复了心理健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教学,导致年轻大学生仅仅知道应该避免消极情绪,却不知怎样增进积极体验,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积极”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学术思潮,它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类潜能以及使人幸福生活作为其研究宗旨,认为心理学不只是对心理疾病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个人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个体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帮助和指导个体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强化个体自信、自尊、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大多局限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多关注于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课程目标多以问题导向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更加关注一级目标,即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 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如何借助自身的积极因素和优良品质过上更健康、更优质的生活。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通过教学达到一级目标。通过学生集体或组织,寻找有效方法和措施实施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教育,帮助全体大学生以积极、向上、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类事件,从而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改变

由于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关注的重点是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学在反思传统消极心理学优缺点基础上,主张心理学的关注点应该由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转移到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积极的,但这种积极本性不会在任何情形下都能自发地表现出来,需要在外部良好的环境下形成。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围绕着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与积极人格的培养,营造一种能促使大学生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通过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涉及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诸多方面。在课程设计上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式多基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分析、讨论、提出克服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更多重视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亲身体验,难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挫伤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关内容的积极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重点个体的情感体验,倡导积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综合采用角色扮演、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训练及其他心理干预形式,促进学生对爱、感恩、乐观、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中国学校卫生,20+07,9:834-835.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旭东.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4:118-119.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41-45.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课程思政融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的保障,增加了心理疏导的渠道,尽可能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同时,在“全员育人”大思政理念下,为了推动心理健康课程由专业课程教学向专业课程教育升华,在此阐述了对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引言:在目前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趋势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水平都越发关注。高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地方,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培养也更加侧重“育人”。高校是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情商和社会生存能力。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思政含义以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的一种综合模式,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拥护并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教育与以往德育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其能够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他们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课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主体方面,两者都强调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积极正向的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两者都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应用型人才,让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在品行、素质、德行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除此之外,两者还可以相互成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平台和载体,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两者互相关联,产生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教师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机融合,切勿简单嫁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担当意识,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身正为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通过自己一言一行树立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心理健康课与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紧密相联,“知、情、意”三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矿藏”,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有效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矿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心理本质和爱情概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详细阐述,心理健康课堂上可以用更通俗、更生动的方式来诠释这些概念,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相契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获得学生内心上的认同,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结合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来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首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多去关怀学生,用真心去对待学生,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能够大胆表达想法。其次,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引导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运行载体相适应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教师在运行载体方面也要慎重考虑,这样才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最大化的宣传出去,影响更多的学生。在运行载体的选择上,教师要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新媒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方面要建设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渠道,并且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校园网站上定期发送一些有积极影响的文章、视频、案例等,将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给学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学生如果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其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 史文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黑河学刊, 201+8(5):144-145.

[2] 李会, 魏国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2+0(31).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优选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评估;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在思想领域内影响日渐深远,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有关部门不断明确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就当前思想状况来讲, “佛系”“躺平”“啃老”“丧文化”等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深入学生,消极内容直接对抗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此前提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甚微。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思政工作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自我认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生命教育等细致入微的认识和引导,强调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越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本身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对教学内容、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优选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哲学社会学科属性,意识形态明显,可融入的思政教学元素丰富多样,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学元素精准结合,既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方向,又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为政治理论说教。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党史国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养生文化、脱贫攻坚故事、抗疫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分门别类,整理编库,及时更新,能根据课程内容迅速筛选匹配。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若没有丰富的案例支撑,单纯的理论内容讲解会让课堂单薄,效果不理想。因此,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法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把心理测评、团体辅导、朋辈心理互助团、个别心理咨询统一服务于课堂教学,拓展课堂形式,灵活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挖掘学生身边课程思政元素,让校友故事、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实践基地、院系优秀传统活动巧进课堂,设置“校友寄语”环节,播放校友寄语视频;提前组织教育基地参观,设置“故事我来讲”环节,分享参观感言;设置“强国有我”环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变化和表现有合理的认识和预期,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心理冲突,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和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纳入课程考核,把思政课程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价值观纳入评价体系,不仅对课程知识进行书面考核,还要将学生党团活动表现、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行考评。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等级评定,将学生考核分为ABCDE五个等级。ABCD为合格,分别对应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和生理的需要。D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尚能自我调节,日常学习生活不受影响;C表示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与人友善和谐,能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B表示表示心理健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并游刃有余;A表示心理健康,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情绪稳定和谐,主观幸福感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认同。E为不合格,表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课程考核资料缺失。

(四)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微妙的心理状况,若课程思政建设生搬硬套或有明显的教育说理痕迹,不仅无法取得思政教育效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亦产生负面影响,难以取得学生信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十分注重隐性教育,要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引导。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师要及时开展专题教育,如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期末考前的压力管理教育和考后的挫折应对教育等,利用微信、抖音等公共开放平台,及时发布相关心理学内容,育教于乐,开展自强教育、诚信教育等;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的哀伤辅导教育、5.25心理健康科普、世界艾滋病日防艾教育及性教育等,融入爱党爱国教育、敬老爱亲教育、奉献社会教育、生命价值教育、道德教育等,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多重融合;利用社交平台,建立“学习打卡群”“压力管理群”“勇敢社交群”等,借同辈互助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保障措施

(一)提升教师思政、人文素养,转变课程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要求极高。教师需要在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做到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大量储备人文知识,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快速反应社会焦点。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观,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一门动态的课堂,既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又注重将思政元素与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深度融合,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改变教师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工作重点

高校要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变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到课堂上,认真精细打磨课堂教学。要缩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模,减少“百人课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减少教师课时量,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打磨工作中;保证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数量,贴近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组建学生团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师生共建共享课,将学生团队建设纳入专业建设。

(三)综合协调各级、各类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紧跟思政课程步伐,在思政课的示范引领下,为思政课增滋味、添声色、加趣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育人的途径之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学科优势,配合优秀校友故事、名家进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教育资源,与各类专业课程一道通行,守好育人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1]唐梦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90-91.

[2]张平.课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1(1):80-83.

[3]刘颖.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9-81.

[4]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2):11-15.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同构路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廉洁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即立德树人。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加强与大学生思政课的结合,发挥课程在廉洁教育中的主要阵地作用,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形式探索二者的同构路径,促进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

关键词:廉洁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当中,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需求。[1]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 号)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要求:“要安排一定课时,开展廉洁专题教育,并组织开展以廉洁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给广大青少年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将廉洁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也是高校廉洁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命题。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构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理论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入。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课程资源优势,把廉洁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过思想引导和道德教化,正本清源,培根筑魂,做好大学生成长“拔节孕穗期”的引导和栽培。大学生廉洁教育旨在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纪法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等,增强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廉洁从政意识,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思政课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等,与廉洁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学都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基于此,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属性、目标指向、主体内容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构具有理论与实践基础。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构路径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融合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意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等。结合这些要素,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构,强调思政课固有教学内容的融合及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融入2021年修订的四门高校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分别简称“概论”“德法”“纲要”“原理”)的相关知识点,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必胜的信心与信念。“概论”课教学内容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阶段都有反腐斗争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章节内容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中国化两大成果,即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和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明确指出“什么是反腐败”“为什么反腐败”“怎么样反腐败”,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实践等,引导大学生把握反腐倡廉理论根源,提高对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认识。

在“德法”课程教学中开展廉洁品德和反腐法制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加强廉洁修身实践和增强防腐拒变的底线思维。“德法”课教学内容中“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等章节指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利益观,引导大学生提升廉洁操守的内外兼修能力。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指出反腐法制体系是廉洁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追溯“廉洁”词源,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及新时代培育廉洁品德的核心要求,引导大学生形成认同廉洁的情感,掌握反腐败法律法规知识,将廉洁作为正确价值理念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开展廉兴腐衰的近现代历史经验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纲要”课教学内容中,从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惨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腐败”,到“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等章节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始终重视保持自身肌体的纯洁与健康”,始终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再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章节内容,强调廉洁政府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和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章指出,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结合这些知识点开展廉洁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引导大学生理解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难以担当大任的历史宿命。

在“马原”课程教学中开展腐败根源问题与反腐败基本规律教育,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人类社会发展大势。“马原”课教学内容中,“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指出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分析腐败与反腐败斗争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腐败现象是伴随私有制和国家出现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等章节指出,廉洁政治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结合这些知识点开展廉洁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和掌握廉洁终将战胜腐败是历史必然,引导大学生认识反腐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政权的使命。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理论融合

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课堂共同发挥高校育人功能。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阈,校内第二课堂教育多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展。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同构性,廉洁教育与校内第二课堂融合开展,形式多样和常态化的特点,易于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关注。实施关键环节的廉洁教育机制,抓住新生入学、学生干部换届、奖学金评选、毕业教育等关键节点,利用党日、团日、社会实践等开展教育教学。实施常态化廉洁教育机制,将生活体验与廉洁教育相结合,走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实境课堂,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开展廉洁知识竞赛、辩论赛、微电影作品展等传播廉洁文化,提升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的廉洁教育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培训等党员培养全过程设置廉洁教育理论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中设置廉洁教育理论课,在专题党课中开展廉洁教育等,增强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构路径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同构机制探索,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也是教学过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教学过程”。[2]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追求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过程的统一、思政课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统一,以及思政课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3] 利用廉政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同时,大学生们也进行了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也可以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场域和丰富的视角。参观考察是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论理解的重要环节,廉洁教育在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立足这一基本途径,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廉洁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以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社会服务、预就业实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形式开展,过程中将警示教育、党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走基层”等廉洁教育内容融入主题社会实践,依托所学专业,以法律、文化、经济、民族传统等为主线,用现实典型案例和廉洁事迹做引导,对大学生廉洁意识、对腐败及其危害认识、反腐败斗争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田野调查,深化学生对学校和地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认知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廉洁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要求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要“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和与创新创业相结合”。[4]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也是落实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要求的有效平台,兼具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廉洁教育本身也需渗透大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就业等方方面面,结合诸如“廉洁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基层党建与思想文化建设基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研究基地”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廉洁教育,发挥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观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校企制度差异、地方建设实践,发挥传统文化、纪念馆、民俗基地等相应作用等方式,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开展基本国情和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等。过程中增加志愿服务、自主社会实践等教学形式,推进理论教育、专业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避免“走马观花”式参观和“听讲座”式考察,增强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实践参与和体悟,为廉洁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三)结合网络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在新媒体技术和年轻人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的拓展,网络实践教学也将逐步成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廉洁教育融入网络实践教学也是时代必然、发展必需。网络实践教学是“引导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空间和网络信息技术,传递、接受、处理、制作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

[5]廉洁教育与网络实践教学结合优势明显,教育主体可以快速在网络海量廉洁教育资源中,获得优质教育资源,[6]如先进人物的廉洁事迹、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等。利用网络建设廉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理论教学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料、案例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并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网络也可以成为反腐阵地。廉洁教育内容中包涵的法律法规、党规党纪教育等内容适合网络文化传播;同时,网络文化中影音、交互、声行并茂的显著特点,可以将严肃的廉政法规等演绎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廉洁教育意义更加凸显。

四、结语

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加强与大学生思政课的结合,发挥课程在廉洁教育中的主要阵地作用,将廉洁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党的廉政建设方针,从而实现廉洁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互补发展。在思政课理论与社会实践教学中,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立足新形势探索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同构路径,整合廉洁教育资源,丰富廉洁教育内涵,拓宽途径将廉洁意识根植大学生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刘朝丽. 高校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J].知识文库,20+21(4):3-4.

张国镛,江茂森. 关于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2.

赵刚. 廉政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5.

唐爱琼,韦文荣.网络实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一种探索[J].高教论坛,20+17(7): 97.

石逸文.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引入廉政文化的途径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20+18(10): 24-25,47.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1篇

题目: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将心理测量、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情景剧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测量;心理健康;应用实践

引言

千禧一代的“00”后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应对方式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个性更加鲜明,自我意识更强等时代特征[1]。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价值观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应加入具有创新性、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心理测量技术、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情景剧。

一、心理测量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主题授课,分为心理健康概述、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大学生恋爱与性、压力及应对、情绪调节、挫折及应对等主题。在讲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时,可以使用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90项症状清单(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UM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等量表。张微使用SCL-90来测量“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显示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5.8%;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3个方面[3]。也可以通过绘画测量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亦可通过课程中的长期观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境提供专门的指导与帮助。自我认知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自画像、画能量手、别人眼中的我等体验活动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发现潜力。

人际关系模块中可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CDS-CSIR)、同伴友谊质量量表(FQQ)、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三人工作小组等方式来认识自身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大学生恋爱与性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大学生爱情态度问卷、Hendrick爱情风格量表、爱情三元量表的中文版(STLS-C)等量表测量大学生的爱情态度倾向。杨丽萍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恋爱态度方面,女生想法较单纯,男生想法较多样化;在性态度方面,女生的贞操观念比较保守,而男生较女生更为开放[4]。也可使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爱情观点与认知。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与性的观念。可通过人生分阶段体验的心理实验让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人生的意义以及婚姻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压力及应对主题中,可使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来认识大学生的压力源,教授压力应对的知识与技巧。情绪调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情绪智力量表(EIS)、五因素正念量表(FMQ)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现状。王玉珠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问题,其睡眠障碍情况受所学专业、生活事件、焦虑及抑郁情绪影响[5]。挫折及应对主题中使用挫败量表(Defeat Scale)、逆境反应量表(ARP)来了解学生的挫折感受能力和在逆境中的反应能力,帮助其提高逆境的应对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6]。课程中形成6-8人的同质性团体,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使成员尽快相识相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帮助成员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理智面对压力,促进自我的良好发展。团体初期阶段,可以通过大风吹/小风吹、滚雪球、棒打薄情郎、宾果游戏等体验活动增进成员间的熟悉程度和亲近感,提高成员后期在团队中的开放性。转换阶段通过马兰花开、你做我学、神龙摆尾等活动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工作阶段,根据不同的主题,领导者设计针对性的活动,使成员的问题得以解决或消除不良的情绪体验。结束阶段让成员填写心愿卡和训练效果问卷并彼此送上祝福,成员将在团体中学到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心理情景剧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由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6]。教师可先设定具体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演。使表演者通过活动更深刻地了解事实,觉察他人的感受,增加人际关系的灵敏性。在实践中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心理测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仍有一些不足,如心理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不能唯测量论,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再做进一步的推断。课程教学时间较短,教师要兼顾其他教学内容,故而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的解释测验分数及意义。故此教师可根据课堂设置有选择性的使用心理测量技术,更要结合对学生的观察和访谈结果来进一步了解其心理状态。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情景剧表演体验性强、启迪性强、寓教于乐,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性强,主动性强的性格特点,适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仍要兼顾好教学管理,学生才能启发于活动,受益于活动。

参考文献

[1] 孙旭媛.浅谈“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J].教育现代化,20+20,7(05):193-194.

[2]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张微.“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邵阳学院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7(05):97-102.

[4] 杨丽萍,谭钦月,肖英伦,周美秀,郑雅莉,饶朗毓.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性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01):120-122.

[5] 王玉珠,林烁,陈成鑫,陈慧敏,靳鑫,王思远,陈敏.生活事件、焦虑及抑郁情绪与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1):115-118.

[6]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2篇

题目: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并且给教师和学生来了便利,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疏导学生,减少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措施

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手机以及电脑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信息的一种形式,也是各高校学生信息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丰富教学资源,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人才。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如果使用不当,其负面的影响就会使大学生浮躁,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新媒体具有双向性,不仅可以发布消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下载、删除、复制和恢复,具备录音,录像的功能。系媒体用户只要不违反国家言论自由的法律法规,就可以在QQ、微博、博客、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自己的心情不受他人限制上传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新多媒体具有当时发信息紧接着就能收到信息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远程摄像进行面对面沟通,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在新媒体的平台里,所有用户之间相互平等,可以自由交流[1]。

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的重要性

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考研等问题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转折点,由于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未来的诸多困难,还不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挑战,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发展也很渺茫。尤其是外地农村来的大学生远离家乡,与亲人沟通次数少,当内心承受不住压力时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发泄,久而久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微信、QQ、微博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尽情发泄心中的烦恼与孤独。可以相互倾诉内心的压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然后帮助大学生乐观的对待未来的每一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是拓展大学生信息的重要方式

新多媒体平台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的知识内容多,很少有时间出去搜集有关学业的信息。新媒体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便捷,在学校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从智能手机上关注外界的热门话题。方便快捷的发送接收各种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等内容,还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删除、复制、下载能操作。而且可以通过新媒体关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招聘信息,直接上传自己相关简历进行发布,招聘企业就可以找到学生,不用跑去招聘现场,为学生争取了更多学习时间[2]。

(三)促进人际交往

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而且忙于学习没有时间适当锻炼人际沟通能力,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优异但是不善于表达,缺乏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的平台,通过腾讯、微信、论坛等多种渠道,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很多大学生被新媒体开放、平等快捷的特性所吸引,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和亲人视频、陪朋友聊天、找工作等互动,虽然与虚拟角色互动缺乏信任感,但仍然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实施的措施

重视新媒体的监管工作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高校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优点和缺点,重视新媒体的监管工作,避免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污染大学生纯洁的心灵。应该把加强新媒体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制定新媒体相关制度,引导大学生抵制新媒体暴力、反动、血腥、色情等负面影响,不让这些内容有机可乘。国家也需要完善新媒体体系,制定有关系新媒体管理的相应法规,从源头上阻碍负面消息上传到网络,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身健康发展[3]。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活动都在校园里,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辅助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播为大学生展示有关诈骗、勒索、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纪录片,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大学生避免上当受骗以及违法犯罪后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感染大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大学生专业特征和喜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舞蹈竞赛”、“歌手大赛”、“心理健康的演讲比赛”等;教师辅助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小组,服务于需要心理咨询的其他大学生,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彼此信任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为大学生讲解关于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课下进行教学内容复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多关心大学生,相互帮助多沟通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率。

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均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经济水平差异性大,因此学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乐观的心态。和谐的校园文化,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关心家庭困难和适应能力差的个别学生由于压力的影响出现了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疏导学生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正确面对困难,采用和谐的方法处理问题,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帮助,从而培养学生乐观的良好心态[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制定新媒体监管制度,避免消极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利用新媒体方式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方法结合新媒体模式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的心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型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征,陈晓萍.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85-85.

[2]梁玮,陈媛媛.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0):260-260.

[3]刘岚,马嫣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v.16(1):123-124.

[4]李慧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记者摇篮,20+20,No.591(3):21-22.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3篇

题目:探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关系学生在学校能力素质发展的必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进教学中去,能够保障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心理承压能力的增强,从而对大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更专业快速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模式起到了正向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学吸引力;促进策略

前言:大学生心理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心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创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课程的建设,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团队建设,从而确保教学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基础教学起源及现象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而探讨,来解决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1]。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基础教学的起源及现象

自从19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来,由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多年的自发性低水平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大多数高校中都建立了工作机构或组织,标准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出现。该机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其综合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

由于各学院之间的工作开始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在力量和有效性上存在差距。例如,较早开始工作的大学或具有相关学科支持并且领导者更加重视和重视的学院要比其他学院更好。其次,由于心理科学和相关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因此未能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有效地应对许多实际问题,加上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满足所需的合格人员数量问题,就需要逐步进行。因此,工作开展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高标准要求与低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些失衡严重影响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和深入发展。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好体现,是学生可以认定一个积极目标并很好的实践下去,个人自我认同和自我调节的思想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治的需求,能力的需求和人际关系的需求等得到满足。当学生的自治需要得到满足,他在某项活动中就很可能具有高度的自决能力,可以支配自己的活动,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达到一定水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该活动。不仅如此,大学心理课程也包括关系的处理,每个人都需要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才会拥有归属感,让心理课程很好地把需求与认知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对情况需求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进而提升自身正确的动机和行为[2]。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需要创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许多高校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仍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很少与现实联系。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教学观念存在教学吸引力差、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学习能力差及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心理学课程的运用。

2.教学内容需要丰富。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根据教师的研究重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而言,更关注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对这些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得到深入的介入。同时,调查还表明,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是理论性的,与学生的实践没有紧密结合,它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多重视技巧教学方式,会造成部分大学学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无法对自身进行心理情绪的疏导,而造成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师队伍中应被更多人正视,因为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对自我认知的评估能力不准确,有些过于自信目中无人,有些则过于自怨自艾社交恐惧,还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为了使心理学课堂更加活跃,必须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策略

1.提供及时指导和持久动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尽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从未间断,但在定量积累和定性高度方面,尤其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发展的要求。研究成果和主要的高层研究成果未能出炉,使得这项工作的发展很难得到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持,并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结合当前的科学部署,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努力迅速推出一批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高水平成果。

(1)指导与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复杂,困难重重。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又有实际的障碍,它不仅必须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研究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随机性都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统一而彻底的科研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独立的研究课题,有必要鼓励基于各自优势的独立研究,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形成具有关键点、考量核心领导能力和独立战斗能力的研究系统和机制,将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从而更快、更好地发布研究成果[2]。

(2)当前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发展,随时面临困难或障碍。因此,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个阶段,解决眼前的问题尤为紧迫和突出,但是眼前的问题和长期的问题在辩证法上是统一的。一些眼前的问题可能是过去的长期问题,而解决长期的问题现在意味着将来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应认真研究各种问题,从整体上考虑当前和长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定发展。

2.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普通德育体课程的区别。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找到自身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风格与定位,对不同性格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心理技巧与素质,提升教学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除此之外,要正确平等地对待、尊重每个学生能力的高低不同。在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时,要学会提前指导大学生加强彼此间亲密度,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与学生和谐融洽相处,构建良好的交通纽带,积极倡导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大学生多多交流学习以外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但一定要掌握好度,对大学生持有基本的尊重理念,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让大学生感到亲切与满足感,增加学生的信服度,推动和谐信任的关系。指导他们进行团结互助,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逃避的态度,并且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促进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评估学生的课程时,不仅应根据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评判,还应注意他们在课堂上的经验、课后的感知、生活阅历以及技能的提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正确认识了解大学院校各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进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加强实践联系,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知识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压力、爱情和性行为等。因此,开展一些集体项目的友谊活动,增强学生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密切相关。当同学间互相和谐交流,将成功归功于高能力会产生自豪感,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产生内感,对成功的相对较高的期望也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完成任务,让大学生自我表现,发挥个性、展现自己的技能,他们就会渴望学习和积极学习,设定合理清晰的学习目标。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对学习意义的不同理解深度将对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您仅将学习视为生存的手段,那就是学习就是获得文凭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良好的收入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符合个人的需求和当前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对学习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学习将是被动的。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当一个人对自我发展有强烈的渴望时,他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观点,似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目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仅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为目标,这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学习并没有最终排除一些有益的效果,是通过不断地寻求知识和探索而自然获得的。

5.社交活动奖励机制

有效利用奖励机制。在教育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外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尝试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尤其是当学生的活动受内部心理作用驱动时,使内在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使用外部奖励时,学生必须清楚地表明奖励是对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肯定,外部奖励的使用应适度,过度使用的学生很容易误会获得奖励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6.宣传心理教育

宣传教育的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及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最佳的”软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人们熟悉并意识到某件事物的面貌和重要性,从而为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开始和完成提供了最初和持久的动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媒体或载体,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或形式;最大程度地更新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信息量。在现有模型的集成中,一种是对内容进行集成,以便可以以统一、计划、协调和互补的各种形式显示内容。通过增强原始模型的功能并增加原始模型的影响力,原始模型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建立或完善相对独立的工作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设,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自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社会组织在促进工作的不断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如下:首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间接改变了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传播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迅速发展;第二,社会团体与学校工作机构或组织相互沟通,工作人员兼职工作,工作体系和机制不断更新。鉴于目前这项工作的发展状况,应该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对这项工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监督的内容来看,可以包括制度设置、系统建设、硬件水平、活动发展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从监督形式上看,可以包括检查、调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保证体系,全面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给大学生奠定扎实的学习心理素质,可以多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习课堂及大学生社团,诱发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健康发展,让他们感受学习的魅力及生活的美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行)[EB/OL].(20+11-0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2).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4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同时,也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也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且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意识和观念,从而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落实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积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加强体系建设,以此作为设计、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与探索也是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实践。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目的及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大学生调节自我情绪,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方面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在适应环境,促进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十分重视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的培养,但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如何处理自身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带领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生命的意义,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引下,大学生需要主动走出心理上的误区,一方面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一个心理素质过关的大学生,在遇到多种突发状况后依然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该种情况对自身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政课程中立德树人理念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并也与思政教育中重视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使其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更加全面地展现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二者的服务主体均为学生,培养目标也大体相同,二者均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心理素质过硬的全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为此,各大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高度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难题。

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也成为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

2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协同教育中的问题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周期较长,该融合工作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视角,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在实践之中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从而发挥出二者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也可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当前,很多高校都大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建设工作,尽管该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该类问题,则会阻碍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2.1不重视协同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模式,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并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之中,部分学校依然没有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也无法做到锐意创新,不能达到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的预期目标。部分高校甚至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认为学生基本不存在心理问题,即使存在,也能够自己消化克服。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该课程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基于这种认知,高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遭遇了诸多困境。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形成系统、科学、合理的协同教育模式。

2.2协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为引导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师资团队支持。现阶段,我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有所提升,专业教师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充。教师更加专业也更加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长期性。在团队建设中,心理健康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师资不协调也是高校内部较为明显的问题。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为跨专业教师,在意识、思想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并未熟练掌握沟通和心理指导的技巧,极大地阻碍了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协同教育的有序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了解国家政治及主流价值取向,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协同开展的总体要求。

2.3协同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组织机制建设存在明显不足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形成统一规划,其隶属不同机构,且职责划分也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公开课,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项学期性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将教育有效落实。断点式的教育也成为高校当中无法攻克的难题,不能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该类课程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

3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的有效措施

3.1积极创新,坚持大政观念

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是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方式与理念的融合。高校需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的现状,在扩大优势的同时,也要弥补不足,从而为协同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国高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要求相关教师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教育思维的发展。当前,针对高校并未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问题,应不断吸收和学习西方心理咨询教育中的经验,与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心理状态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高校教育中,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深度融合,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生的立场开展指导教育工作,以此协助大学生顺利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2创建监测辅导体系,实现全员覆盖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要建立长期、全面、科学的监测和辅导机制,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规避断点式的教育模式。高校在课堂、活动及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实现校园全覆盖,强化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如邀请知名的心理专家不定期地到学校开展专家讲座,或者也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等重要的公开课程,并将课程渗透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活动推广,利用感恩节等多种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文章征集等各项活动。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和广播等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普及范围,为实现教育的全员覆盖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度落实常态化教育。最后,院校还可创建院-系-班-寝的联动体系,从而更好地统筹全局,定期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的工作安排,为学生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协同教育发展

教育课程协同需要教育师资协同的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统筹安排的联动体系,师资建设中要积极引进新鲜血液,高校可以创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素质、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教师的转型发展,全方位展现教育教学课程的育人和德育功能。采用督导理论、技能培训和心理咨询培训等多种不同方式,在辅导员当中深度挖掘并培养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专业人才充足的协同教育团队。再者,形成协同互动教育模式。基于院校联动体系的督导,各阶层需要设立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及思政知识培训与辅导,积极培养并发展学生团队,以构建协同互助教育模式,且同龄人的意见和建议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基于互助模式,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师资团队也更将为完善。

3.4推动教育方法创新,丰富协同教育路径

教育对人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预期目标。教育模式与学生学习热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视个体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要方向。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应选择贴近学生内心活动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不得随意评价和引导学生,要勇于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在鼓励中引导学生自由的表达。相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更易接受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模式,在交流之中利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展现教育活动的人性化特点,这样一方面能够在引导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之中,合理利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分析真实的事件,这样在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勇于挑战与克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中的必经之路,是高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高校组织开展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时,需要做到多方配合,在创新和改革之中推动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协同教育的稳定发展,创建监测辅导体系,实现全员覆盖,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社会,进而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20+21(20+20-20):77-79.

[2]汤芙蓉.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J].公安教育,20+20(4):4-4.

[3]周淑芳.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J].南北桥,20+20(8):1-1.

[4]唐梦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2-2.

[5]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第15篇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优势、路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探索其中的思政映射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堂思政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要求高校在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承担着育人育心的工作,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重大使命面前略显薄弱,应该从提升心理教师授课水平、创新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育人环节、注重学生对课程反馈等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从教学目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丰富学生认知,完善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等教育中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想呼应;从个人发展来看,健全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形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心理学学科,心理学又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健康理念、自我意识、个人发展、职业规划、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等,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蕴含着社会责任感和遵章守纪意识等思政元素,心理健康的概念蕴含着“健康中国”等思政元素;在教学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将知识传授和心理体验、行为训练融为一体,旨在对学生责任心、自信心、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可以有效达到育心、育德、育人。

“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宏观上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到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微观上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讨到教学评价。基于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特点,对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梳理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予以运用和评估,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进而对实践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使之成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影响;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人格意识、个性心理、挫折应对、竞争适应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为规范高职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着手于学生心理健康层面上,并在思政课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和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核心,武装学生的头脑;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等,引导学生均衡好人际交往关系,在高职育人机制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相结合,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更好适应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学会控制和化解消极情绪,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始终担负起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以更加客观积极的态度工作、学习。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梳理思路,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认真抓好课堂育人阵地,组织课程教师学习提升;课堂中运用云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激发课堂讨论交流;充分融合多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载体,搭建学生学习平台;开展主题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提升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积极性;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和咨询的地方。心理教育落到实处,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融入贯通,并做好课程梯子上的衔接,为共同解决学生当前面临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夯实基础。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促使教育环节的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性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道德品质。

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主题中,可以结合当下时代、社会特点及对建筑类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以建筑类的伟大工程为案例,将思政元素穿插在专业概念、原理讲授中,树立正确、积极的健康观念;在“自我意识”主题中,通过建筑界模范人物案例分析、体验活动(比如“20个我”)等教学活动,探索我的各种角色,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培养坚韧、乐观、奉献等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将人生目标融合到社会、国家所需之中;在“人际交往”主题中,通过团体训练(比如“万里长城永不倒”、“垒高塔”活动等)、心理情景剧(比如建筑工程项目各类人员的团结协作),掌握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感受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恋爱心理”主题中,结合革命年代的红色爱情、当代明星的爱情故事和同学们身边的故事,通过讨论引导大学生认识恋爱心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恋爱观。在“压力管理”主题中,结合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意义。在“学习心理”主题中,引人学习强国的理念,使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特点与心理特点,理解学习目标要与社会、时代需求相结合,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在“生命教育”主题中,可讲述革命烈士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故事和抗疫一线白衣天使不顾个人安危治病救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认同道德高尚、坚定理想信念,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将思政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条主线贯穿始终,知识和实践相互融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散发出“思政味”,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传递正能量、折射新思想,与思政课程一同发挥正向作用,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梦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

[2]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3]张平.课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北京教育(德育),20+21(01).

[4]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19,5.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结束语: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生心理课论文(精选15篇)所有内容,本论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心理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