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文(精选10篇)

导读:今天给各个村干部推荐10篇关于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大全3000字-5000字,乡村,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希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宛如一场春风,吹遍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

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突破农业经济发展瓶颈

摘要:我国要想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化农业对于加快现有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提升农民收入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日后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政策的核心之一,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整个战略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然而,农村经济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等。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找到增强农业经济的路径,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加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第一,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能促进农民增收,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此外,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能更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中来。第二,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互惠互利的,其不仅能为广大的农村提供大量的工作和创业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机会。第三,通过不断地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使广大农民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地提高更加现代化的知识和观念,使农业更加趋向于现代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依然滞后于时代潮流。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够规范化、标准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思想。这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的执行力不足,管理效果不佳,影响到新时代农业管理经验的普及,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缺少新的理念和思路,这也使得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受到限制。

2.2农业经济信息流通不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当前网络技术能够在各方面得到较好的应用,但是在农业方面,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阻碍了农业经济的信息交流,而且降低了农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这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另外,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等方面技术难度较大,一些数据质量不高,这使得农业经济的信息传递效率很低。

2.3管理技术效率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较高,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好的管理技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果管理技术水平低,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专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技术本身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落后的原因有农业教育落后、农业科研经费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

3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农业经济的路径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需采取以下措施。(1)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管理内容。(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出更多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3)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纠纷。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归属,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在发展中强化基础设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农业的生产力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和农机的推广力度,减少农机具制造成本,降低维护成本,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设备的科技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防止低效生产。必须指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既要保证其先进性、科学性,也要针对国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而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障。

3.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不断拓宽市场分销渠道

当前,我国面临农产品供需失衡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农业信息系统,推动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领域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将生产、销售、农业供应以及营销小组相结合的网络平台,并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共享,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供应及需求信息。此外,还应不断拓宽市场分销渠道,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当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政府各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职能,确保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4发展多元化管理模式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全面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多元化管理,以实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总之应该调动一切资源来服务农业经济管理,如调动资金、人才以及利用国家政策。资金方面可以尝试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储备与保障;人才方面,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才来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储备;政策方面,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把握国家未来发展动态,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实际上也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相关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农户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高效率的农产品销售。

3.5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经济和管理人才

针对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应加强对高质量人才和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人才聘用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水平。另外,引导新型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帮助其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并且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

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经济管理很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各级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勤东.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山西农经,2023(6):86-88.

[2]赵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机市场,2023(2):36-38.

[3]陈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农家参谋,2022(16):81-83.

[4]王悦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3(21):98-101.

[5]郭新艳.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68-71.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两山理论”下的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摘要:“两山理论”为乡村振兴如何实施,如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提供了多条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乡村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出了生态经济,让百姓实现共富。

关键词:“两山理论” 乡村振兴 生态经济 实现路径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乡村振兴赋予了科学绿色发展的基因,浙江乡村在推行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在发展过程之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促进,双向转化,让美丽乡村催生出“美丽”经济,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战略性的一步。

1“两山理论”概述

(一)“两山理论”发展状况

“两山”理论是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调研时,依据当时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环境压力加重的国情,提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安吉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两山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其中也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论”历经不断深化与完善,从局部拓展至全局,从表层深化至内核,始终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明确的方向指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2“两山理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

(一)提供绿色效应发展路径

“两山理论”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结合生态效应,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为此,我们应积极构建绿色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摒弃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有效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要致力于推动产业生态化、绿色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应遵循“串点、连线、扩面”的战略思路,将山区资源转化为旅游景区优势,引导广大民众实现从“靠山吃山”向挖掘“金山银山”的转变。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各地区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绿色发展道路,共同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提供乡韵文化发展路径

“两山理论”与乡韵文化发展路径在理念、战略和产业发展方面展现出内在的统一性。乡村所拥有的“绿水青山”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承载着独特的乡土风情基因,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与乡愁情感,进而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从而将乡村打造成为一座座“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深刻阐释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保护的关键性地位,同时亦强调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挖掘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的乡村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的品质与内涵,从而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三)提供数商兴农发展路径

随着时代发展,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直播电商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直播电商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直播带货帮助村庄特色产品打开线上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成为打造“一村一品”战略计划的重要方式。乡村品牌从“走进来”到“走出去”,更依赖科技的助力、信息的赋能。以信息普惠的方式助企惠民,同时通过数字化媒体宣传,较传统宣传方式而言,更加节省人力物力,并且扩展了传播范围,能够更好地吸引不同需求的游客,这与“两山理论”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理念相一致。

(四)提供人才创新发展道路

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两山理论”就是需要更多年轻人、创新型人才来支援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确定乡村发展定位和发展主题,提供更多的乡村振兴创新点。在“两山理论”的推动下,人才更需要发挥创新能力,研发环保发展技术,创新脱贫致富的新型发展模式。同时引领‘四乡人才’返乡就业创业,让其积极宣传、推动、探索、参与、引领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量变引发质变,让乡村振兴的成果遍布全国。

3结语

“两山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理论,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乡村振兴策略,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萍,骆世侠,徐园.“两山”理论下新疆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07):209-216.

[2]人民网-人民日报.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EB/OL].(2015-12-22)[2024-5-4].

[3]黄承梁.“两山论”引领“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EB/OL].(2020-8-15)[2024-5-4].

[4]孙凤玲,张玮,杨龙声.“靠山吃山”吃出“金山银山”[N].襄阳日报,2023-08-25(004).

[5]新华财经.“兴”中有“数” 加“数”前进——数字赋能江西乡村振兴[EB/OL].(2022-5-7)[2024-5-4].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

摘要:乡村建设属于在全新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的一次重大改革。新时代,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使乡村城市化,而是通过提高农业水平、更新农村风貌、促进农民富裕等方式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并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原则等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努力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小康社会;

伴随着“美丽乡村”的提出,我国城市与乡村建设发展都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美丽乡村”,既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外在美特征,又有乡风文明、治理高效、农民生活富裕等内在美特征。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将乡村振兴总要求落到实处的过程、就是促进“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对于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来说,受到如乡村经济发展不发达、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乡村居民认知程度不高以及乡村交通不够便利等诸多限制,造成了我国乡村建设需要面对一定的困难,这也引起了我国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承载着农民的殷切期待。让农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干净整齐,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既是万千农民所盼,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美丽乡村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探索更加和谐的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建设是经济发展以尊重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改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旅游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提高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

(一)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可以满足人类生活所需,为人类生活所需的食物和其它能源提供保障。乡村由于土地过度的开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造成生物在种类与数量上急剧减少,动植物生态环境恶化,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受到影响而不断降低。乡村景观在规划时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在规划施工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人类生活与乡村生态完美的结合,保证乡村生态资源生产开发的可持续性,构建人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居住与生态环境。

(二)保留区域独特文化

乡村地区的传统习俗与历史文化等都包含在乡村地区文化当中,对于地区的居民来说,都属于他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乡村居民生活文化为我国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在乡村地域保留的相对比较完整,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民族风情与历史发展也会具有独特性,这也是吸引游客的有关因素。构建美丽乡村独特景观,要对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最大限度的将地区的特色保留下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地区文化与乡村经济都会对乡村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改善目前贫困的生活状况,乡村居民会通过像随意砍伐树木进行贩卖等方式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对于乡村居民来说,尽管取得了部分经济收益,但是有悖于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在乡村规划时需要将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起来,切勿破坏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人们的开发行为,使乡村当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应用得到保障。

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思想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地区会出现拆旧建新的现象,在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些“欧美风”的建筑,影响了美丽乡村景观的和谐。居民的做法没有将地区传统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影响了乡村建设正常开展的进度,所以在乡村规划前需要转变居民的思想认识。

(二)乡土特色流失

乡村建设景观规划与城市景观假设不同,其区别为: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传统历史民俗文化,这正是城市景观严重缺乏的。随着我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乡村居民生活越来越便利。乡村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城市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融合到一起,对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缺乏生态保护

因为乡村地区可开发强度不高,建筑密集性较好,所以具有较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改革开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建设的同时,通常没有将自然生态因素重视起来。一些任务较重、工期较短的建设项目,存在重形式而轻乡村自然风光的现象。城市化建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美感,大量树木遭到了人工的砍伐,并用充满“美感”的景观性植物取而代之。这些都属于乡村自然生态恶化的影响因素。

四、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一)按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居住环境

每个乡村都经过长久历史的沉淀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特殊的乡村生活文化。构建和谐居住环境,要靠居民共同的力量,保持乡村居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打造相应的休闲娱乐与运动场所,保证道路的便捷性,方便居民生产、娱乐与休息。在乡村景观设计时,在乡村独特原始生态基础上进行规划,以保护乡村原始生态为前提,塑造乡村温馨和谐的氛围。

(二)突出乡村城市独特魅力

乡村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民俗风情等,对居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美丽乡村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绘画时,需要将地区独特之处展现出来,并将地方特色与景观规划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乡村可以使用地区特有的植物、建筑设施或举办富含民俗风情的活动,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地区的风俗,将美丽乡村的旅游事业发展带动起来,不断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格局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地区来说,其建筑设施、庭院街道都体现着地区特有的风貌,建设的乡村环境要充满特色,乡村格局在构造时尺度要科学合理。乡村在公告设备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居民实际活动范围进行估算。简单来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合理性,走进乡村,参与和见证美丽乡村建设,期待中国农村更美、人气更旺、发展更有动力。

结语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逐步成一体化的趋势,然而,与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乡村经济建设不发达,交通便利性较差,并且乡村生态环境也逐渐遭到破坏,这些都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转变乡村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优化乡村景观,不仅要凸显出乡村自身的特点,更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三五”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参考文献

[1]赵泽轩. 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乡村生态”[N]. 农村金融时报,2020-08-10(A08).

[2]李鹤.浅析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2):76.

[3]宋志城.城乡规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究[J].居业,2020(07):19+21.

[4]陈向利.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20(03):58-60.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首次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条件,以产业振兴带动起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本文将着重对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有效措施

产业振兴是改善三农问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加强产业振兴建设过程中始终要以农民作为经济主体,促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农村,从而不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目标。

一、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意义

首先,城乡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矛盾,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逐步加快,从根本上阻碍了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产业振兴为首要条件带动乡村一步步实现全面振兴,产业振兴与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脱离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将难以实现。

其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只有保证农民的衣食住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兴旺,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其他经济产业的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乡村振兴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明确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向,因而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条件,充分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1]。

最后,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增大,且大量农村青年群体逐渐向城市地区迁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乡村地区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通过以产业振兴带动起乡村全面振兴,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

二、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原则

首先,始终坚持以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全面贯穿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乡村地区自然环境、耕种环境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密切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遵循产业融合发展的选原则,以农带农,合理利用农村建设资源,促进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同时确保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有序性,避免产业链的停滞或者断裂。

最后,始终坚持以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促进市场的协调发展,不断激发市场环境下经营主体的发展潜能,全面创新农业发展[2]。

三、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合理编制和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体系作为重要支撑点,在落实战略规划时,需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建设资源和乡村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横向拓展和延伸农业经济价值和建设资源,纵向拓展农业产业经济增值空间,实现农业产业链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始终以农民作为农业产业链经济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增值收益。在合理编制农村产业规划体系时,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本原则,将耕地保护作为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规划要求,从而有序落实产业规划编制。同时,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全面促进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建设出富有文化特色的农业产业聚集区。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产业体系

乡村基础设施设备和公共服务设施单一落后是导致大量青年农民迁移城市的一部分重要原因, 同时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国外城乡发展状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产业,如学校、大型公司等都设立在小城镇区域,正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城乡发展较为平衡,且公共基础设施合理完善,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来看,应当全面加强和提升农村水利工程、清洁能源工程、道路修建畅通工程、乡村数字经济建设发展工程以及综合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工程等五个基本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对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体系、就业和养老制度体系等加以完善和创新,建立健全的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机制,将建设制度和建设标准统一落实。

(三)以科学技术合理指导乡村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对于推动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指导意义,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以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来全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化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及任务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农业产业生产全面加强了生产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发展。首先,充分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构建完善合理的农业创新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核心导向,促进乡村生产研发合作发展。其次,加强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注重农村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培育,建设出一批带动性强、且具有文化特色的高新产业示范区,实现以农带农的发展体系。

(四)充分借助政府财政力量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国家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地区一些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等大型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引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科学技术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由国家财政部门分拨相应的转专项资金,同时对专项资金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大程度避免专项资金的浪费.通过借助政府财政部门的干预和支持,为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分拨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促使农业产业能够有序开展起来[3]。

(五)利用数字金融普惠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金融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命脉,更是国家经济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命脉,在全面落实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普惠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借助金融的力量来推动乡村现代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乡村地区银行网点机构的数字金融服务水平,配备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产品,同时注重向广大农民宣传和普及有关数字金融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助推作用。其次,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企业农户开展小额贷款、各类抵押贷款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促进金融产品与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有机结合,创新金融产品,形成农业新产业发展形态。除此之外,注重培育新产业新形态,充分利用各项科学信息技术,将物联网、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促使产业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发展,善于挖掘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全面推动农业产业、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自然养老产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结语

乡村振兴作为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发展载体,能够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农业产业和农民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以农村农业产业有效发展为总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和促进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指导乡村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刘成芳.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探索[J].区域治理,2019(31):40-42.

[2]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

[3]刘良军.论怎样推进乡村产业振兴[J]. 长江论坛,2021(3):40-45.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浅谈振兴乡村教育

摘要:乡村教育日益趋于“小校额”、“小班额”化。生源少、教师配备难,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之一是振兴乡村教育,美丽乡村建设须先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题词: 乡村教育 现状 问题 策略

从事县域教育统计和教育发展和规划工作多年,亲身经历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及“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的全程,对乡村教育工作的发展演变历历在目,感受颇深。现谈谈对乡村教育振兴浅薄看法,藉以抛砖引玉,慰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微薄之力。

一、乡村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通过国家“校舍安全”和“全面改薄”以及“农村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目前,中小学校舍、寄宿学生生活用房及设施、体育运动场和教学设备均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能够满足教学及生活的需求,但在教育软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教师配备与教学能力,乡村与县镇、县镇与城区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发展极不均衡的矛盾,为子女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优越条件,近年来进程务工和购房进城人口的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教育“小校额”、“小班额”日趋严重。农村教育由于生源减少,教育成本急剧增加,农村以撤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来降低教育成本;而城市和县镇学校又涌出“大校额”、“大班额”现象。市、县政府把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作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来抓,但是城市和县镇“大班额”现象愈演愈烈,在每学年开学初,优质学校涌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农村学校“空”城镇学校“挤”的情况还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一是农村学校“小校额”、“小班额”增加了国家教育投入的成本;二是农村家长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购房进城,都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致使部分家庭生活负担重,返贫隐患高;三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大量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存在粮食安全隐患;四是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城镇,生活无保障、学位紧张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

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教育统计的数据分析和我县乡村分布及经济发展的研究,我浅薄的从六个方面谈谈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乡村虽然经过历次教育布局调整,但县域内乡村学校“小班额”、“小校额”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经历次教育布局调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由2000年547所调整到目前的167所,但现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中还存在百人以下学校104所,10人以下班级384个。由于生源不足,教师配备少,学校经费少,正常运行困难,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师工作繁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稳定、持续均衡发展。

(二)师资配备困难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小学从起始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学制由五年制转换为六年制。虽然增加了课程,延长了学制,但没增加教师编制,教师在县域内原有编制内调配解决。原有编制内调配解决的办法就是合并学校。县域内撤并学校后,生源并未按照计划合并到目标学校,而绝大多数学生采用进城务工和购房进城及租房陪读的方式到县城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还使城市和县镇生源剧增,造成“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如我县县城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占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35.8%,并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增加,虽然化解了“大班额”却出现了“大校额”。为化解“大班额”县镇学校只能分班,分班后缺乏任课老师,班级任课教师调整频度高影响学生成绩提高。乡村学校虽然学生少,但开齐开足课程后,缺少专任教师,教师兼课现象严重,从事乡村教育的老师身兼多面手,教师负担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使农村教育陷入教育发展不稳定状态。

(三)师资配备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乡村教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选拔转任的民办教师支撑,近年转任的民办教师大多已退休,新选拔招考的教师大多数是外地招考人员,且是女教师居多。目前,退休的教师多,招录的教师少;招录的教师中女的多,男的少。乡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小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大多配备的是面临退休的男教师,老教师;在乡村中心和集聚区学校大多配备的是新招录的年轻人多、女老师多,乡村教育教师配备中,按照学历、年龄、学科结构合理配备教师十分困难。教师配备的不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健康长远发展。

(四)学校运行费用不足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乡村学校生源少,按学生数下拨的公用经费相应减少。由于经费少,乡村学校运行困难。如我县乡镇寄宿制学校32所,寄宿学生5039人,平均每校不到157人;乡村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104所,其中50人以下的59所,10人以下的11所。按现行标准和平均在校学生测算,乡镇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每生每年200元,每校公用经费不到13.4万元;乡村小规模学校每人每年650元,10人以下的学校每年公用经费不到3万元。经测算,乡镇寄宿制学校每年水电暖及办公等费用在18万元左右,乡村小规模学校6.65万元左右,乡村学校保运转存在困难。

(五)乡村教育新项目实施后新增的费用困难。乡村教育推进实施现代化教育技术后,新增的现代设备的运行费用增加;实施供暖工程清洁能源电暖气改造后的供暖费用及设施维修运行费用增加;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后,水费及污物处理费用增加;乡村教育营养餐供应工程实施后的运行费用增加;由于乡村教育生源少,建筑面积大设备运行维护费、水费、电费等各项开支大,加剧了学校保运转的难度。如我县武胜驿镇初级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569人,其中寄宿学生518人。按现行标准学校公用经费每人每年1050元,该校公用经费约64.3万元;每年水电暖等办公费用支出在90万元左右,其中电暖器取暖费40万元;生活用电及教学设备用电11万元;水费3.5万元;设备维护运行费用18万元;教师办公耗材的费用18万元。

(六)乡村教育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乡村教育由于分布多样化和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历年来的教育布局调整不均衡,使目前乡村教育布局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行政村还存在多所学校;部分行政村需要保留学校,而实际已调整撤并了学校;部分学校调整布局不合理,引发学生流动潮,逼迫家长到县城陪读,增加了教育成本,加大家庭经济负担,引发城镇“大班额”现象。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策略初探

振兴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每个教育人思考的问题。我对乡村教育振兴有些许浅陋的思考,供大家商榷探讨,对乡村教育的振兴奉献些许微薄力量以慰藉振兴乡村教育的心愿。

(一)规模化办学、集约式发展。

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四十年来,条块化生产经营的缺陷日益显现,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不佳,群众收入低,乡村空置率增加,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农村新的变革迫在眉睫,农民住房城镇化、生产经营公司化、农民身份职业化的发展是乡村振兴变革的方向之一。政府须以“优质项目”建设为引领,适当的“挂、靠、撤、并、扩”等多种方式,以地域或者项目为抓手集约建成1万人,3万人,5万人,10万人等规模集镇,整体搬迁偏远、分散的零星村居。按照国家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实施集约式发展、规模化办学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二)制度化管理、长效性发展。

国家规定公职人员工作时间为261天,除去国家法定节假日,实际工作时间为250天,而教育由于寒暑假的原因,每年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200天。给予教师职业尊重和地位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学生正在学习本领、增长知识的金色年华,大好的时光却被荒废了。学制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教养目标提高了、学制延长了、课程增加了,每年的学生学习时间却缩短了四十多天。这对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存在不利影响。由于空闲时间多,城镇的学生双休日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中,乡村的孩子只能疯跑在田野中,这样即增加了城镇家长的教育负担,也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建议教师学生开学实施单休日的制度,确保学生年在校学习时间240天,把双休日中的一个休息日集中到寒暑假集中休假,这样保障了教师每年250天的工作时间,又体现劳工平等。开学实施单休日的优点:一是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利;二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三是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四是杜绝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业精技良、爱岗奉献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好校长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和互助互学,带出业精技良、爱岗奉献的教师队伍,好的教师队伍就能够培养一批肩负使命的国家栋梁之才。乡村教育须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建立集约式发展,建立高标准的学校筑巢引凤,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品高志远、业精技良的教育管理团队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教育管理团队,就能培养一批批好的校长队伍,在一批批好的校长带领下,教育就会蓬勃健康长效的发展。加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设,打造品高志远、业精技良的教育管理团队,形成教育管理人员的阶梯培养和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管理团队培养的长效化机制。

(五)建立教育发展长效制的规划和管理。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大多为双螺旋递进式,由于教师、学生的发展均呈现双螺旋递进模式。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的更新换代,必须建立教育发展长效制的规划和管理。在校舍建设、教育设备更新、教师队伍教师及管理团队建设中都必须落实长效发展的机制。

总之,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仍须重整行装再出发。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人民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初心使命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据统计,乡村承载了中国约94%的国土面积和40.42%人口,可谓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文化小传统的植根所在。新时代政府开展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战略,正是清晰的认识到了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很多设计思想虽然仅限高校授业,但归根结底也是从匠人的营造经验总结中得来,从乡村建设发展的模式探讨提炼中得来。设计作为建设的龙头专业,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时代命题下,我们更应该把设计带回到乡村去,中国的乡土设计若能真正根植于乡村,也将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文化更新,必将推动一种新乡村传统的建设创造。

【关键词】乡土设计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本土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7.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0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作为农业的载体,围绕乡村建设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乡村建设作出了不同的目标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新愿景,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脆弱的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更明确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目标。这一轮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性规划了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具有完整性、全局性、战略性。作为建筑设计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提高整个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回答这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1 以设计激发乡村文化新飞跃。

乡村是什么?乡村在哪里?古往今来,许多描绘乡村的歌赋画卷举不胜举,说千道万,乡村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基础和物质所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梦想体现,乡村社会就是中国的本根。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中国乡村文化依然充满活力。

乡村文化是一个综合广义概念,它由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部分构成。有形文化包含村落空间环境、地理自然肌理、民俗风情建筑、特产服饰语言等,是乡村文化的物质体现;无形文化包含乡风民俗、传说故事、手工技艺等,是乡村文化的精神表现。设计下乡应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在当地传统乡土建筑特点个性的基础上,把现代设计理念带进来,设计出既能够保留本乡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又能够凸显现代文化的时代内核,把历史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起来。

以新的高度再造乡村空间,不仅要继承历史文化脉络,也要尊重自然地理肌理;不仅要考虑整体乡村建筑的风貌特点,还要拓展整合新的公共空间,为重塑现代乡村生活共同体奠定文化空间之基。很多村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长起来的,不同的时代要求衍生出了不同的道路、空间、建筑格局。有的村落以古树、水池、集市等为中心,呈散射状;有的村落依托道路、溪流、山形等,成带状有序舒展;还有的以精神文化寄托为建设初衷,经过历代扩建,形成了传统思想的实物载体。

它们都是设计理念的宝贵源泉,也是乡土设计最可借鉴的小传统原型,是乡村设计的魂。设计下乡应充分尊重、挖掘、发展这些地方小传统文化。但新时期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不应该一味循规蹈矩,过分保留。

这时也需要根据民调民意创制出一些新的文化空间。比如乡村博物馆、乡土景观群、农业遗产带等等。具体手法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应发扬文化内涵。如将原有的集贸中心改造成民俗传习所,将灌溉水系丰富成景观绿化带,将种植梯田美化成农业遗产区……,这样,不仅激活了文化价值内涵,也再度成为了乡民认同的物质空间载体。设计引入乡村振兴,不仅复活了乡村文化,提高了建设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就像一种文化粘合催化剂,为新时代新文明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只有乡村文化复兴才可能振兴乡村社会。

2 以设计促进乡村经济再发展。

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不难发现,一些发展好的古村落,基本都依托于某类产业生产或是某种矿产开发,再或是某位土司领主。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今日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市场经济洗礼下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乡村经济发展更需要在有机特色、文化品质等方面提质增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的具体政策,更是集中围绕创意设计着力,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的融合。无论是哪种农业经济业态,体验设计与创意营销的深度融入都可以进一步整合推广。

一些新型有机农业及水培农业、经济花卉农林景观、乡村休闲旅游业、扶贫产品工艺产业等,都与设计服务密不可分。但设计下乡务秉承“可持续、能推广”的理念。乡村资金基本采取“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资本进一点”的方式,可谓滴水成河,得来不易。

而设计也不能一味想当然,更应注重遵从政府引导,毕竟政府可以从大区域规划,大格局协调来统筹;设计更应该让群众全程参与,乡民世代生活于此,毕竟什么才是他们独有的,什么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最清楚。只有共同缔造的规划设计,才具有实际操作性和自愿执行力。

乡村因地理历史的不同,资源拥有也会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东部与西部的乡村,坝区与山区的乡村,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情趣与各异。设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资源相对丰富的乡村,应整合周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小区域联动大区域的整体乡村打造。

而相对资源缺乏和经济薄弱的地方,应强力推动市场参与,拓展建设准入条件,成立专项设计,联合高校、机构、协会、精准助力乡村建设。

3 以设计服务乡村新生活。在城镇化加快的当代,在城乡人员的流动中,人们互相体验着彼此不同的新生活。乡村设计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农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做文章,更要在民意调查、专题会商、专项设计方面下功夫。生态绿色的乡村,便捷高效的城镇,相互依托,乡村发展就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设计服务的价值,看似无形却发挥了综合带动作用。

4 结语

乡村是一张白纸,设计既要让乡村振兴可持续、能发展,更要让乡村振兴不走形、不变样。在实现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更应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只有乡土设计根植乡村,才能推动创造新一轮的乡村传统建设高潮。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现如今,我国是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带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振兴

引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进军号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行动力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数字乡村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数字乡村的内涵界定

第一,数字乡村是一种提质、增效、赋能的手段。

总的来看,数字乡村是利用数字经济理念,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乡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助推农业智能化。

通过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信息远程获取,如温室大棚的土壤、温度、光照信息等;实现设施智能控制,远程遥控各类窗、网、喷、滴等设备;实现便捷操控,通过手机、PC等终端对农业生产看、控、管。

二是助推乡村治理精准化。

借助互联网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行政效率;乡村居民通过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出诉求,能够更积极主动、便捷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大数据平台的介入能够第一时间监测乡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预防或及时进行解决,大大提高乡村治理的速度和效率。

三是助推村民技能培训自主化。

伴随乡村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乡村居民可利用手机上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知悉市场行情,提高查询信息的能力;利用电商等平台准确获取农产品营销方法和销售渠道;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提高获取农业气象、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作业等服务的能力。

第二,数字乡村是一个长期、动态、创新的过程。

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涵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供给、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治理、网络扶贫、城乡信息化融合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字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特大系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数字乡村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艰难、曲折的过程,也将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变迁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在这个漫长的建设过程中,数字乡村不仅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能力等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持续变化过程,而且会触发农村社会的大变迁,带来农村观念、制度和乡村生活的持续变化。

同时,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在技术方面,利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强化向农业农村渗透的广度与深度,创新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传感器、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在支农惠农政策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抓住机遇,根据目标导向原则,创新财政具体投入方式,确保投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与此同时,新理念和新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融合渗透,“云观赏”“云体验”“云购物”等智慧乡村旅游新模式不断涌现,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中央厨房、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层出不穷。

2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1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标准仅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还较为滞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2实现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以“互联网+党建”的形式,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全面优化升级网络党课教育,建立与群众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和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提升乡村党建智慧化水平。推动“互联网+社区”不断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进乡村,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3生活形态智慧化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化,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民生活智慧化,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数字为农民生活形态赋能,网络在乡村应用场景不断扩大,集中体现在就医、购物、宽带上网、交通网络等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互联网在农村日益普及,村民通过电脑、手机上网获取信息已逐渐成为常态;基于“互联网+”战略建立的“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等新模式实现乡村服务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政府建立政务公开平台,推进更多涉农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提升在线办理效率,让数据替农民多跑腿,使广大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全面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信息技术类企业积极开发各类便民应用程序,为农民提供诸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党建、数字社会保障、数字文化娱乐等智慧化生活服务。

结语

当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对新的发展时代,要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生产力,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强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耀宗,牛明雷.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1-8.

[2]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J].人民论坛,2019(33):72-73.

[3]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20(1):51-60.

[4]苏红键.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基础、问题与推进思路[J].城市,2019(12):13-22.

[5]王胜,屈阳,王琳,等.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J].管理世界,2021(2):95-106.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和农村纳入优先发展的行列,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央政府高瞻远瞩的大战略,也体现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乡村建设将要进入了新的发展层面,其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内涵将更加丰富,也将为农村振兴和国家的复兴大业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引言:美丽乡村建设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和载体围绕农村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形成治理有效、环境友好、美丽宜居的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村逐步走向乡村振兴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最基础的内容就是对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只有切实完善道路交通、乡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拥有强有力的保障,才能顺利进行其他方面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措施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并对乡村房屋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建设乡村经济

美丽乡村必然是产业兴旺的乡村,因此必须将经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乡村整体幸福感,同时促进乡村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乡村经济,一方面要实现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则要注重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建设管理制度

美丽乡村也必然是治理有效的乡村,因此要对乡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让合理的管理制度促进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我国在乡村推行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在这一制度下,村民委员大会及村民委员干部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提高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使村民在对村委会干部进行民主选举的过程中选出最能代表本乡村的管理人,与此同时要注重对村委会干部展开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化解村民矛盾、凝聚村民力量,从而使村民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四)建设精神文明

美丽乡村是乡风文明的乡村,因而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之中。乡村是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风土人情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由于乡村信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乡村也存在大量的迷信现象。为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乡村优秀文化的继承,充分展现乡村之“乡土性”,另一方面,要在乡村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使乡村更具现代气息。

(五)建设生态乡村

最后,美丽乡村亦是生态宜居的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保护,从而使乡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面貌整洁,使乡村促进村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设施完善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必然以大量的资金为基础,在进行资金预算时,需要结合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资金分配,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方位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除了乡村道路公共交通建设之外,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于乡村景点网络的建设,从而打造乡村旅游体系。乡村医疗亦是必须得到重视的基建项目,只有提高乡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人民的生命健康才能拥有切实保障。

(二)多向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并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农业兴旺、实现农业种植和农业养殖的发展,而是要促进乡村经济沿着多个方向发展,使手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乡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为此,乡村要找准自身优势,发现独有特色,通过推出乡村特色农产品、乡村特色旅游景点的方式,使得乡村产业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不能孤立地看待各个产业,而应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融合,使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延伸,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例如,葡萄种植本属于农业,但农民可以利用工业技术酿造葡萄酒,还可以将自己家的农舍打造为以葡萄为主题的农家乐景区,吸引游客前来感受采摘葡萄、酿造葡萄酒的乡村生活之趣,从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此外,还应重视农民向乡村工人、乡村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转化,使得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拥有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三)法治德治结合,提高自治水平

为了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既要加大对于相关法律的普及力度,使村民知法、守法,又要重视乡村文化传统中所包含的道德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对村民进行道德感化,从而实现法治与德治二者的有机结合,使村民自觉遵守乡村生活中的各项规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村民成为乡村主人翁,提高他们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自觉性,防止村民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边缘化、成为旁观者。此外,要提高村委会干部的工作待遇,吸引从农村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回流,使这些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提高乡村管理的活力。

(四)开展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

通过经济建设,能够满足村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但美丽乡村还必须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村民精神文化世界的丰富。为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要对乡村人民的文化需求展开调研、对本村的具体文化传统进行调研,从而保留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消除乡村文化中的落后与迷信成分,并围绕优秀乡村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之中,从而满足村民各方面的文化需要。例如,可以开展戏剧表演活动,在剧本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通过表演这样的剧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而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个过程之中,可以评出“精神文明标兵”,发挥榜样的作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3]。保护乡村生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为此,必须实现农村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又不能让经济发展对生态进行破坏。与此同时,必须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保细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持乡村街道清洁,同时不乱排放污水,对家中养殖的牲畜进行有效管理,杜绝因放养牲畜而造成牲畜粪便污染水源情况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美丽乡村建设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从基础设施、经济、精神文明、乡村管理以及生态保护五个方面入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加大基建资金投入、促进多向经济发展、实现法治德治结合、开展多样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这些具体路径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乡村振兴之基[J].农民科技培训,2018(1).

[2]王生长,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

[3]张月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8(7)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浅谈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

摘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农村富不富、美不美将是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管理;保障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突破 “三农”抓“三农”的总抓手。在本世纪中叶,使十几亿人口的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这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农村富不富、美不美将是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二、南阳乡村规划现状问题概述

从现实情况看不容乐观,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以我们南阳为例,南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辖区2.6万多平方公里,耕地1326.8万亩,是全省耕地保有量最多的地级市。全市人口约1200万,最新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971.3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9.78%,常住人口总量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居第二位,城镇化率为50.59%;乡村常住人口约480万人,占49.41%。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全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农民经济宽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条件,于是乡村房屋新建、改建量大、面广、速度很快。但由于乡村规划缺失、房屋设计凌乱、政府管理不到位,乡村快速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是乡村建设无规划。地方多年禁止审批农村宅基地,农民多以自己责任田为依托想建哪就建哪,毁坏耕地建房屡见不鲜,导致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尤其是沿路建设十分突出。更有甚者建新不拆旧,一户占两宅或多宅,较为普遍。我市2009年到2016年通过城乡挂钩拆除农村居名点约7.23万亩,但根据地籍变更调查数据,2006年到2016年,我市农村居民点没有减少,反而净增量约达17.26万亩,农村居民点规模突破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二是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农民建房多以自己老宅或自己责任田面积、位置确定,沿路建设居多,造成房屋的大小形状各异,高矮不一,外观设计五花八门,墙体颜色不统一,千奇百怪,七零八落。

三是房屋建设没有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相结合,照搬城市住宅建设模式,导致村庄风貌遭到破坏,乡村不像乡村;或者没有和村庄所处自然条件、自然景观相结合,导致自然景观被破坏,后续的公共设施无法配套等。

四是盲目地拆毁了原来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失去了村庄原有的乡土特色和文化积淀。

五是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布局。排水、道路等户与户之间自发随意简单对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大多数村庄没有统一供水系统,以自备井为主,也没污水排放系统,垃圾堆放点,污水、垃圾自由倾倒、排放;村村通和村庄内的道路修建比较窄,不能回车,极易造成拥堵。基本谈不上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有序安排布局,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六是产业发展无规划。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硬核,重点依靠乡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历史特点、资金来源、现实条件、群众意愿等确定产业方向。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案例,但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远远不够。

三、提升乡村规划的措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使农民过上美好现代的生活,就必须解决乡村规划问题,必须有科学的规划来引领未来乡村的发展。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笔者认为乡村规划要引领乡村振兴,服务好乡村发展首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认清对象,明确乡村规划的定位。乡村又称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是构成社会的较小单元,在行政划分上应属于乡或镇的组成单元,可以使行政村或自然村,也可以是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的组合体。乡村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乡村规划应属于末端规划,也就是实施规划,在各级规划中乡村规划的实施性最强。乡村中除农业外,还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是生态环境、土地、交通、水利、村庄、农综、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实施的最后落脚点,所以乡村规划不能是简单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的规划,应是多规融合的局部空间规划。

其次,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乡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个经济生活的整体,在文教、风俗等多方面具有独立活动的性能,所以乡村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必须切实保护、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域特色,做好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真正做到“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同时,要着重坚持产业兴村,必须以乡村的自身条件和周边环境,为振兴乡村的产业把好脉,谋划好当前和长远。

第三,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当前大多规划的一个普遍且突出问题是朝令夕改。规划刚刚批准实施就有要求规划调整,更有甚者,上报待批期间就有要求规划调整的事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意志印痕较深,也有规划自身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重点是行政行为较多。因此,要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和法规政策的执行力,确保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领导接着一届领导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四,强化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一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必要的建设资金。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投资收益相适应,推广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例如经营绿色农产品公司可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人畜粪便等腐化处理后是优质有机肥料使其获益等,还可以与乡村旅游、土地整治、特色产业相结合,使社会的闲散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要强化政策支持。重点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范及标准体系,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用地、标准、规范,对环保企业的支持、扶持等。

第五,注重人才的培养储备和管理。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主要是专业人才。一方面是规划编制人才,当前进入大数据时代,IP技术空前发展,社会实践应用空前广泛,大数据的运用成为提升规划科学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诸如类似的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如何熟练巧妙运用到规划编制中需要人才,研究挖掘乡村文化需要人才。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省厅加快组织系统内规划师的培训,培养一批懂规划、爱规划、钻研规划的技术人才和规划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规划的实施更需要人才。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科学规划是前提,规划实施才是关键,规划实施好,首先是理解规划,其次要求强力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这当需要有才能的人去实现。同时,对人才的管理也很重要,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对规划编制单位管理的制度和规范,缺乏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监督和考评手段,已严重影响到精品规划的产出和实施。

四、结语

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对于我们国土空间规划人来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梦想无疆,凿路前行,站在新时代的风头浪尖我们要立足现实,以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危难崛起的虎虎生气,为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参考资料:

[1]韩立达等.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产业用地案例研究[J]. 土地科学动态, 2018(2):36-39.

[2]赵钿.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 小城镇建设, 2005, 000(012):90-91.

[3]张红岩, 张克强, 刘志军. 乡村振兴推动下的乡村产业规划浅析[J]. 砖瓦世界, 2019, 000(018):8.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乡村绿色发展支持乡村振兴路径 研究

摘要: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惠及十四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约束下,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关键词: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不断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1982到1986年,中央连续6年出台1号文件。2004到2021年,中央又连续18年出台1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三农”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农业产值年年增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20年,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43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万公顷。二是农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40.5%、51.6%。到2020年,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与同期相比,实际增长7.3%;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7131元,与同期相比,实际增长3.8%。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所在。乡村发展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富裕、农村是否稳定,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能否有效解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态环境、健康、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提出了要更高求。另一方面,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乡村还存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薄弱、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乡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劣势,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十四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还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而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农业稳和强的问题。一是出现水土流失、土壤的板结硬化,导致土壤肥力、地力下降。二是小规模种养业污染的问题。不具备畜禽排泄物处理能力的农户将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和环境中,严重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来。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致富路上有先有后。共同富裕更不是劫富济贫。一些地方个人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差距扩大,引起人们的不满,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其中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不合理因素。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行城乡均衡发展。

乡村绿色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快科技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实际、农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找准农业科技突破方向和着力点,大力破解制约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突出科技难题,以此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提升。

(二)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业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三靠政策。最根本的是靠人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职业经理人、经纪人、能工巧匠和农村文化传承人等。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并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

(三)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和内生动力,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培育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要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 APP 等传媒向农民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资源、历史、名人、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他们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他们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强人们的凝聚力。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各种民主实践活动,锻炼提高他们的参政能力,让乡村自治逐步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要不断完善各种利益协调和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展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要有序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与质量。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许烜,宋微.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21(3):130-136.

[2]王淑新,胡仪元,唐萍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长效动力机制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4):33-38.

 

结束语: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乡村振兴论文(精选10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成功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乡村振兴论文(精选10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