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10篇)

导读:今天给大家推荐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大全相关内容,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变革和升级日益加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舞台;然而,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和多元化的挑战也让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选择。基于此,以下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

引言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遇和挑战正不断呈现新的特征。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同时,这些机会也要求毕业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努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

一、简述“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和特点

背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源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以及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自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互联网应用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与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更是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点:全面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创新产品、拓展市场。创新驱动:互联网+时代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业者、创新型企业成为时代的主角。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数字化转型:传统行业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和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

(一)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传统的招聘会、人才市场虽然仍有其地位,但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如今,毕业生可以通过各大招聘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行业垂直网站等多元化的方式,获取海量的就业信息。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职位信息,还能根据求职者的个人需求进行智能推荐,大大提高了求职的效率和精准度。此外,互联网还为毕业生提供了跨地域、跨行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国内的一线城市,还是海外的广阔市场,只要有网络,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互联网,形成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模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这种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不仅丰富了毕业生的选择,也让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就业市场,做出更加明智的职业决策。

(二)自主性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传统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招聘方的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毕业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掌握自己的职业命运。通过互联网,毕业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职业信息,了解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职业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吸引招聘方的注意。此外,毕业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行业,实现职业与兴趣的完美结合。这种自主性的提升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信,有利于他们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职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灵活的工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全职、固定工作时间的就业模式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远程办公、兼职、临时工作等灵活的工作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让毕业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和需求进行工作,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时,它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选择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挑战

(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更多的求职者能够进入同一就业市场,从而增加了竞争压力。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但同时也使得求职者需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筛选和比较,增加了求职的复杂性和难度。这种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在于,它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他们还需要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这需要他们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还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甚至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这种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求职效果,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往往难以完全匹配市场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所致。一方面,高校教育体系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即使找到了工作,大学生也可能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而难以胜任工作,导致职业发展受限。此外,这种不匹配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频繁跳槽或转行,增加了职业不稳定性和风险。

(三)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和求职平台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给大学生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提交大量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这些数据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和身份被盗用。这种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可能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盗用,大学生可能面临经济损失、信用受损等风险。同时,这种风险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效果和职业发展前景。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提高警惕性,加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避免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

(一)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提升个人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应主动关注各大招聘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行业垂直网站,及时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同时,他们还可以参加线上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职业领域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例如,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小李,在毕业前就开始关注各大招聘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积极了解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他通过自学和参加线上课程,掌握了多种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并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分享了学习心得和项目经验。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技能,还让他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获得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offer。

(二)加强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应加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他们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咨询职业导师或行业专家等方式,了解不同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并付诸实践。例如,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小王,在毕业前参加了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并咨询了多位行业专家和前辈。通过深入了解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于数据分析和市场策划。于是,她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先从事市场助理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市场策划和数据分析的方向发展。在求职过程中,她成功获得了一家知名电商公司的市场助理岗位,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他们应警惕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同时,他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保护个人隐私,如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加密通信等。例如,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小张,在求职过程中非常注重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她从不轻易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也从不随意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或下载未知来源的文件。在投递简历时,她只选择知名的招聘网站和平台,并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小张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让她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安心和放心。

(四)塑造全面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塑造全面的竞争力。全面竞争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还涵盖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毕业生应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实习等,培养自己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经历能够丰富个人的阅历,增强自信心,并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全面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团队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创新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毕业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创新比赛、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也是全面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应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他们可以通过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便在求职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五)持续性的创新技能培养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毕业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尝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毕业生应树立创新意识,认识到创新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应该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会。同时,他们还应该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自我和突破传统思维。毕业生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创新需要实践来检验和推动,毕业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创业比赛、科研项目、实习等,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还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毕业生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毕业生应该注重持续性的学习和提升。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毕业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动态,以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关注行业资讯等方式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技能。

(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功能齐全、信息准确、服务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还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平台应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包括最新的招聘公告、企业介绍、岗位需求等,确保毕业生能够获取到最新、最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平台还应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查,避免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注重个性化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求职意向、专业技能等数据,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推荐和就业指导。例如,平台可以根据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和技能特长,推荐与其匹配的岗位和企业;或者根据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职业规划,提供相关的行业资讯和职业发展建议。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加精准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提高求职效率。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还需要加强与企业、高校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生们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董思萱,徐一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04):123-127.

[2]李媛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2):44-46.

[3]宋瑞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的实现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4,(03):195-197.

[4]杨碧霞.“互联网+”时代高校“精智就业”服务平台构建探索[J].数字通信世界,2023,(08):92-95.

[5]余洁.“互联网+”背景下就业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12):85-87.

[6]崔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观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5):184-187.

[7]肖勤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活力,2023,(02):50-52.

[8]曹淼,王君,李亮,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02):170-172.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分析

摘要:目前,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民办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其中,就业问题尤为明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关服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当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及招聘会等求职方式已经被网络求职替代,其方便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但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毕业生在求职中需要应对更大的心理压力。为让民办高校毕业生正确对待就业,就应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调适。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抑郁心理。民办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的心理情绪,担心自己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缺乏信心,每天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下度过,很多学生斗殴存在着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运动型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日积月累下,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不仅会丧失就业的信心,还会危及自身生命。

2、从众心理。这类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缺少主见,对自身特长及能力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市场及专业发展趋势不够了解,在就业选择上,随波逐流,最终导致就业失败,屡屡受挫,学生就业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胡乱就职,阻碍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3、依赖心理。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不足,无法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就业上过分的依赖家长、师长或朋友。这类型的学生在毕业就业中往往会出现较长时间的空白期。在这期间,学生无所事事,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不高,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动力,很容易错过就业良机。

4、自卑心理。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其在就业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以勇敢和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极度缺乏自信,过于关注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较低,仅仅关注自身的不足,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其无法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职业竞争中采取消极的态度,最终这类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择业与就业。

5、自负心理。存在自负心理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对用人单位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无法脚踏实地,不愿接受基层艰苦的工作。如自负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则会放大学生的虚荣心,其将目标放在大城市和大企业,却忽视了自身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与同学攀比,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对职业的定位及不客观评价对于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不利于其自身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降低就业率。而且一些媒体夸大宣传或者虚假宣传,引发毕业生就业心理负担或者心理问题。

2、高校因素。高校为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招生数量,使得应届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长,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另外,由于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且在教育指导中,一味的给予学生意见和建议,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日后的就业。

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受到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父母通常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待,而这增加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亲子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存在偏差,且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学生因素。大学生的智力和文化素养较高,其对自我实现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社会经验匮乏,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心理素质有待锻炼。大学生无法以正确的理念应对就业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多种心理问题。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心理异常等,不仅教师及家长要加大重视力度,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做好心理辅导,树立学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的理念和信心。

1、借用智能终端增强学生就业主动性

在就业心理问题疏导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教师可以借助手机等智能设备的互动性、及时性等优势,提高心理教育及辅导工作效率。幸福绝对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自己幸福感的表达拥有绝对的发言权。通过手机App的应用,毕业生可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相关行业信息的浏览和了解,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并对存在的疑问实行线上咨询,得到专业的详细解答,进而为就业规划提供可靠依据。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终端信息发送功能,在课余期间完成就业消息的推送,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视野。

2、依托大数据开展就业心理分类调适

在就业心理疏导中,可按职业种类及学生的求职需求实行分类管理,对网络服务平台予以模块划分,根据岗位不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面试技巧培训、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在网络平台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另外,在网络平台中还可设置实训及应用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予以测评,综合测评结果,详细讲解学生需要重点提高的事项,以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再者,可根据务实、技巧、实操的原则来设置就业培训课程,增加就业心理疏导选修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毕业生的高效就业。

3、各方共同协助实现就业心理调适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辅导质量有着显著效果。学生可将自己的求职经历分享在就业心理交流平台中,根据密切的交流沟通,针对自身在面试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实行研究和分析,从而避免下次面试中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提高面试成功几率。师生之间可模拟面试环节,教师担任面试官,对学生在面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和改善,传授学生更多的面试技巧,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解决面试中存在的突发问题。老师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应时刻充当陪伴者和心理咨询老师,为毕业生脆弱的求职心理保驾护航,这有助于缓解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产生的高度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学生可及时了解应聘企业的人才招募情况,掌握公司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明确公司的用人要求,之后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转换能力,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学生抒发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提供途径,学生可匿名提交自己的问题,由专业辅导人员解答,以此保护学生的隐私,且更容易提升就业心理调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加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振锋.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xx(9)

[2]韩亚君,刘珈莉.大学生社交App使用情况调查——以吉林大学为例[J].新媒体研究,20xx(5)

[3]臧凯,李英,王钰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0):83-85.

[4]邓元宵,姜莉,徐珊,万倪彤,周遥遥.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分析[J].高教研究,20xx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浅谈疫情期间,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了助推学生就业所采取的若干有效措施,以实现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关键字: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措施

随着高校响应教育部的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达历史新高,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是最严峻的一年【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今年疫情对就业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高校面对当下情况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助推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出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9年末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无疑对2020年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疫情发生以来,第一季度GDP同比略有所下降,但是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调查显示,近9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自身求职有影响;用人单位方面,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服务业第三产业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企业招聘量明显减少。

二 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1、积极宣传国家就业政策

今年国家加大了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招录(聘)力度,扩大了基层就业规模,依据实际情况降低了招录难度。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加强宣传,通过《致2020年毕业生的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鼓励高校毕业生报考。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公考、基层服务项目计划,鼓励大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参加“三支一扶” 、 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

推送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参军入伍,鼓励毕业生参加研究生、专升本考试继续升学深造。

认真落实大学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的申报,确保政策性补贴及时发放。

2、开展线上就业指导活动

学校各部门以毕业生就业服务为重点,抓就业服务为出发点,通过开通就业线上咨询通道、就业指导教师线上开设简历门诊、求职礼仪的培训、面试技巧及心理调适的培训,提升毕业生求职信心和求职能力,多维度全程开展就业指导,切实提高疫情期间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帮助毕业生答疑解惑、纾解焦虑。

3、广泛收集就业资源,多渠道挖掘招聘信息

整合行业资源、校友资源,动员教师、导师引荐就业信息,与招聘需求量大、岗位优质、学生就业意愿高、长期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点企业,通过主动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资源,及时向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双选会信息,积极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及空中双选会、空中宣讲会,为企业输送人才。

4、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建立全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档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动态对接岗位信息,建立“一生一档”,形成“一生一策”,实时跟进学生求职进展,进行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每人至少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给予学生温情关怀,朋友似的互动,个性化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引导和帮助,直至学生顺利就业。 以先就业的学生帮促未就业的学生,共享招聘信息,推荐同学进相同的公司求职就业;学生党员帮扶未就业的学生,帮助查找收集与之匹配的招聘信息,促进同学积极求职,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求职氛围。

5、学生、家长、企业三方联动管理

学校就业辅导员和毕业班级班主任,积极联系主动联系企业,架起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推送就业信息,认真落实“一人一岗”的就业目标;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正视当前社会形势,端正求职心态,发动身边朋辈力量,积极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向家长解读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疫情期间国家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使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有正确的了解,尤其对于慢就业不就业的学生,帮助建立乐观的心态和求职使命感,针对具体情况实施具体的就业帮扶,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经受起社会的磨难和考验,逐步适应社会,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2】。

三 结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高校,要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线,将指导与服务学生同步前进,全力推进学生就业,实现大学毕业生能尽早就业、优质就业、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刘蕾,闻明晶,滕树元. 改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缓解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J】.现代交际,20xx(4):50-52.

蒋瑾,高云刚.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xx(2)76-79.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摘要:现阶段,社会对高校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由于就业评价要素的复杂性,现有的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需要结合现状做出改进。本文在分析就业质量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高校就业质量评价的不足与缺陷,指出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从评价要素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就业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推动就业质量提升,一直以来都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而且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办学育人实力及信誉度的重要参考。通过开展就业质量评价,更有助于把握就业动态,也能为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带来影响。而由于评价要素的复杂性,再加上就业形势不确定性,使得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丧失部分效力,将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不便。为此,本文将结合就业评价的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更为完善的就业指标评价体系,下面将就此展开详述。

一、就业质量评价的内涵

为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判断,得出可信、可靠的评价结果。在进行就业质量评价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是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性和实际报酬;然后是从就业范围和层次进行考虑,主要是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的满意程度。结合上述因此进行量化,就会形成一份比较完整的就业质量评价。就业质量和评价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量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内容涉及到就业分析、前景发展和企业状况等方面,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工作薪资和工作满意度等。但是大部分报告分析不够透彻,更多的是体现出高校办学特点和成就,就业分析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最后得出的就业评价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对于就业质量评价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重视,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分析就业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后续社会就业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足之处

通过对当前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就业质量指标,具有明显的高校间的差异性。其中比较常见的参考指标有工作收入、福利制度、用人单位资质、专业要求、工作地区和劳动环境等。指标分布呈现出分散状的特点,部分高校甚至不会使用其中的一些重要指标来进行评价,不利于构造一个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很难对社会和学生等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一味宣传‘良性’指标,一些不利于招生的‘不良’指标刻意忽略甚至被修改,这就导致就业质量报告缺乏真实性,严重影响了质量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同时,很多高效的就业质量报告不够全面,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实际状况相结合,而社会也很难起到一个监管作用。在进行就业统计时,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大量观察法,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很难抓住问题重点,分析不够合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及家长对就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有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

三、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具体如下:一是要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为确保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一定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并且要注重就业质量不同评价指标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对全面且合理的就业质量评估结果。二是要把握好定量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在进行就业评价时,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很难保证量化的全面性,需要进行适量的定性分析。针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建立相对应的权重值,充分发挥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势,保证就业质量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三是要兼具可比性与通用性,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适用性,分析不同高校的就业质量,应当保证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四是要有可操作性和独立性,在进行评价时往往需要选择一个相同的分类基准,同时各指标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为了提高评价效率,应当优先选择合理简便的评价方法,避免评价指标过多,同时保证指标评价依据的易获取性,提高就业质量评价工作的实施效率。

四、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应结合高校学生就业现状,科学的筛选评价要素,并掌握合适的评价方法,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价要素

在进行高校就业质量评价时,需细化其评价要素,主要包含:首先是个体要素,以实际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其就业行业、地域的分布情况,再就是所就业单位的性质,能够从侧面掌握就业的趋势,也能结合国家政策,给予大学生就业方向予以适当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学生个体的薪酬状况、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等内容,全方位的获取学生就业资料。其次是学校要素,需结合实际就业情况,来具体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分析其在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再次是用人单位要素,也就是由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单位,给出其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表现,可用作就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是社会要素,也就是从社会共识与认可的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培养成效,还可以是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此外,家庭要素,这也是就业评价绕不开的一环,尽管说家庭在就业评价上存在期望过大的情况,而且不同家庭评价的差异性明显,但其评价结果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评价方法

(1)主客观要素相结合

尽管说各类评价要素,在就业指标评价体系中表现有明确的区分,然而各评价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许多就业评价的类目,本身具有关联性,以薪酬为例,其作为客观要素,通常与个体就业满意度指标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融合分析就业评价的主客观要素,才能获取不同维度的就业状况,也使得就业质量评价内容更为可信与完整。

(2)定性与定量要素互为补充

对于就业质量评价而言,很难单从定量或定性的角度给出评价结果,要明确其间的内在联系。经上述分析可知,就业质量评价要素的构成复杂,不仅包括就业状况、职业发展等定性的内容,还包括就业满意度、薪酬等可量化的指标。若单独拿来用于就业质量评价,均会因其局限性而使评价失真,为此要将两者形成互补的关系。通过有效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可以使就业质量评价兼具逻辑与数据支撑,更大限度保障就业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3)交叉应用宏观与微观要素

单从就业角度分析,其宏观层面关系社会民生及国家发展,而在微观层面则影响着毕业生自身发展,为此在进行就业质量评价时,应当交叉应用宏观与微观要素。宏观的评价,有助于掌握就业市场发展规律,更好的引导高校就业指导策略,帮助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就业。微观评价要素,可更为深入了解就业体会,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历程。通过综合运用宏微观评价,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进而使就业质量评价更具指导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就业形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而为更为高效、准确的进行就业质量评价,应当以毕业生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类评价要素,保证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不存在定式,要随就业形势、理念、社会需求等作出改变,持续完善相关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应有效力。

参考文献:

[1]吴新中,董仕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要素及体系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34(04):140-144.

[2]宋丽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118-121.

[3]王艳伟,李永能,黄宜,刘鲁峰,张东艳,王长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六个维度[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xx,9(02):87-90.

[4]周晓东.国内外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4(11):79-80.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摘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猛增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金融危机导致的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这一社会现象更为严重。本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质量

社会各界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度关注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从经济环境、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存量增加、传统就业渠道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慨况

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是不一样的。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其就业质量就较高;反之,亦然。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进行求职时,社会资本的多少对其竞争力的强弱有重要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在求职就业市场中具有非常明显优势的往往是社会资本的拥有较广泛和得力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所拥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论是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看都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他们也不能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并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容易形成单一的社会资本,那么,大学生在求职时单个的社会资本想在没有其他社会资本作用的情况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也是非常困难的。而高校承载着大学生和就业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并肩负着社会责任,亦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分析方法

1.变量选取及变量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重点高校。在被解释变量方面,我们选择三个变量作为就业质量的重要测量维度。

第一,用“就业工资水平”衡量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地位,即相对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把找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的协议工资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档次作为就业质量的测量指标之一,分别赋值1至4;

第二,用“就业单位类别”衡量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地位,即就业单位是归属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他为测量指标,分别赋值为4至1;第三,用主观满意度衡量毕业生主体内心感受。我们将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作为测量指标,把答案不满意、一般和满意分别赋值为1至3。

(1)人力资本。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价值,二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价值。我们选取六个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要素。在问卷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的综合排名(前10%、前11%—30%、第31%—60%、后40%,依次赋值1—4)、获得的奖学金最高级别(无、院系级、校级、地市厅级、省部级以上,依次赋值1—5)、获奖的最高级别(无、院系级、校级、地市厅级、省部级以上,依次赋值1—5)、担任学生干部的最高级别(没有担任过、班级学生干部、院系学生干部、校级及以上学生干部,依次赋值1—4)、是否经常参加学生社团(从没有参加过、有参加过,依次赋值1—2)以及是否经常从事校外兼职(否、是,依次赋值1—2)。这6个变量均为2—6个等级的定序变量。

(2)社会资本。

鉴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际主要的社会资本来自家庭,我们把大学生的家庭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母亲的教育程度、父亲的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依次赋值1—7)、母亲的职业类型、父亲的职业类型(农林牧渔业人员、一般工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单位负责人,依次赋值1—4)、母亲的工资水平、父亲的工资水平、家庭总收入水平(均为相对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家庭平均收入的相对水平,分为“远低于、略低于、基本持平、略高于、远高于”5个等级,依次赋值1—5)等七个变量的结果作为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的多元测度,这七个变量均为4—7个等级的定序变量。

2.分析方法。

由于就业质量相关的三个因变量均为具有多个(超过2个)等级差异的定序变量,本研究选择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即Ordinal回归模型来展开统计检验。对于有序多分类的因变量,可以通过拟合反应变量(因变量)水平数-1个Logit模型,称为累积Logit模型(Cumulative LogitsModel),也就是有序多分类回归模型(OrdinalRegression)。这种模型实际上是依次将反应变量按不同的取值水平分割成两个水平,对这两个等级建立反应变量为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

不管模型中反应变量的分割点在什么位置,模型中各自变量的系数都保持不变,所改变的只是常数项。因而,拟合有序多分类Ordinal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模型进行平行性检验(Test of Parallel Lines),即检验各自变量对于反应变量的影响在两个回归方程中结果是否相同。表1提供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的结果。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均通过了平行性检验(似然比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因而满足了进行Ordinal回归的适用性条件。

三、政策建议

就业质量不高。职业分布、教育回报率、职业稳定性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三个重要维度。具体表现为:

人力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因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对贫乏,因此他们可以调动的就只有人力资本因素;另一方面,现代职场是以市场选择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在高校就业中实行的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人力资本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一个社会越是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人力资本对于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越明显。

社会资本中的弱关系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其他就业群体就业的一个显著性差异就是其原始社会资本的缺乏。他们既没有拥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资本,又没有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新型社会资本。他们能够依赖的只是通过自己在高校学习中新建立起来的以老师、同学和朋友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这个网络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其作用只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

综上所述,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招生与就业间建立直接的关联,科学规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改善教学管理,从而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使毕业生有较好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浩.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xx.

[2]田涛.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xx(1):77-79.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高校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

摘要:本文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机制,以“持续提供有温度、有力量的服务”为理念,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个性化、精准化管理帮扶机制,从促进学院建档立卡学生就业角度,从工作目标、工作举措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几个方面对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工作做了阐述,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关键字: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

为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坚持以“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为原则,以“持续提供有温度、有力量的服务”为理念,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困难学生。

工作目标

学院坚持把脱贫攻坚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抓手,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情况,针对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设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就业帮扶联系人,确保并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全覆盖。

工作举措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学院高度重视“建档立卡”贫困生帮扶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一对一”结对帮扶,书记院长亲自担任困难学生帮扶联系人,并带队深入贫困学生所在企业走访看望困难学生。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由学院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二级院系相关成员为组员的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学院“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规范帮扶流程,建立考核机制

二级院系为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确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就业帮扶联系人,填写和上报服务台帐和帮扶联系记录。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

组织实施

(一)重点关注,提供个性化服务

1、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掌握思想动态和具体困难,同时,加强“建档立卡”学生专业与求职能力培养。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对学生开展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进一步培养其专业兴趣,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和职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并从毕业生简历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予以具体指导,增强毕业生自信心和求职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2、主动与企业招聘方沟通学生在岗情况,引导企业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帮扶人、辅导员班主任等,下到企业走访看望毕业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院的温暖。

(二)精准发力,多渠道推荐岗位

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校外招聘、个别推荐等措施,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4个以上岗位供选择,并通过对“建档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精准化岗位需求,及时推荐符合毕业生的心仪岗位,同时在招聘会中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绿色专用通道,做到重点推荐,分类帮扶,精准发力,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全覆盖。

(三)创新方法,做好疫情形势下跟踪帮扶

1、建立“日报告”制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学院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疫情期间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各项帮扶工作。通过日摸排制度重点关注“贫困建档”学生的每日疫情报告,及时动态掌握学生身体情况。

2、主动出击加强帮扶人与困难生联系,提升“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素养。帮扶教师通过QQ、微信等方式点对点加强与困难学生的联系,了解“建档立卡”学生心理状态,积极推送相关推文发送学院开通的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疏导困难学生因为疫情带来的焦虑,引导困难学生正面理性认识疫情,更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时间,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技能,为疫情结束后上岗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020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困难生就业帮扶,任重而道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创新方法,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李俊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及其权重[J].职业技术教育,20xx,33(31):34-38

程族桁,贫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xx年36期

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年23期

谭登梅、赵姝,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J];金田;20xx年11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现如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受到了各方人们的共同关注,因为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社会是否稳定是分不开的,其也会使国家的发展动力受到影响。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从社会各个方面同时入手才可以解决,只有全员参与进来,全方位的进行着手管理才可以改善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缺少有关的就业服务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自身就有一些问题,例如:高职院校信息量小,院校就业的指导老师没有给出学生实质性的建议,保证不了就业指导的最终效果。在毕业生进行求职的过程中,毕业生在自己学校内部的招聘会的比例只有一半,许多高职院校也没有对其在填写简历或是面试上提供任何的服务及帮助,这就致使学生们所投的简历有效率还达不到百分之八十。

(二)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当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时所进入到的岗位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相匹配,有许多的毕业生没有面试到与自己有关的就业岗位,只好选择专业性较弱的岗位进行就业。这就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体制上出现了问题[1]。

(三)学生就业理念问题

现在普遍存在学生手低眼高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对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抱有过高的心态,在进行就业选择单位及岗位时,没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而且还不想吃苦,只想选择较为轻松的工作,并提出了高于自身能力很多的薪资待遇,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很多刚出学校的毕业生面对生活成本的压力缺少长远的眼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总是不断地跳槽,工作的流动性过大,在自己的工作上遇到点小问题就要辞职,很明显在自己的就业理念上出了问题。

(四)学生职业能力弱,缺少就业知识

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相对较弱,学生毕业在进入到工作中,有着三心二意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在处理同事间的关系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很少组织和开展小组活动,使得学生缺少团队意识,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的就业课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在上课期间学不到实用的就业知识,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影响了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2]。

(五)企业学历门槛高

当前人才招聘会上的许多招工企业都将应聘的要求设置在本科学历及以上,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去面试都得不到面试的机会,这样就损失了许多有着专业能力的高职毕业生。现在许多的企业都看中学生的学历,直接将学历和学生的能力联系到了一起,没有考虑学生到专业能力,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阶段更是难上加难。

二、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给予帮助和支持

政府部门首先要起到引导作用,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要规划可行的对策,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办学,对市场行业进行整改。有关政府也要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涉,要使企业也支持高职院校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就业理念,改掉手低眼高的坏习惯,要认可先就业再择业,使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政府部门还可以对中小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因为中小型企业对高职学校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其中进行工作,这样既增加了就业的岗位也推动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

高职院校要定期的对市场岗位的需求及趋势进行调查和掌握,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培养规划,适当的调整生源结构。高职院校可以对自己学校的专业进行改革,要有明确的专业结构及布局。高职院校要把握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走向,了解本地人才的供需以及优势产业,要对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培养,以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要保持和发扬,要对学生的培养规划进行完善,提升毕业生的职业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创业以及实践的教学培养。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实训基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真实的案例为同学所讲解并展开基础的教学,以保证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自己专业的岗位,可以在校园中就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加强了学生对岗位联系。

(三)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要与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其中不仅要包括人才的培养规划还要包括教学评价以及设计等项目关键,要加强企业的参与度。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要加强其在岗的培训,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身份认知。企业也要对招聘门槛做出改变,不要在招聘时只看学历,要依照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和高职的毕业生进行双向的选择,不要把高职院校的应届生拒之门外。企业还可以和行业协会共同联手,在高职院校设置直通班,对学生直接进行培养,依据自己的企业规划来引导高职院校来定制所需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发展,可以直接胜任自己的岗位。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基础建设的帮助

高职院校在安排本校的课程时要对创新意识及专业能力共同进行培养,学生也要自主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团队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要成为专业的优秀人才。学生在学习时不但要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学习,还要了解当下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心理等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学生要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是当前最重要,不要遇到点挫折就不知所措,可以跟老师讲,寻求老师的帮助,在早期就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每年毕业的时候要多关注内心敏感的应届生,帮助其将树立信心。学校也要安排心理课,安排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任教,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理念和心态,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有关从业者带来帮助,共同来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金春贤.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途径浅析[J].中国商论,20xx(11):197-198.

吴健巍.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4):28-31.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容易碰壁。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心理 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碰到各种困难、打击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只有让高职毕业生意识到怎么去调适自己的心态,才能减轻心理障碍,用积极的心态去就业。高职毕业生对社会认知较少,加上就业信息不对称,找工作、创业等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朦朦胧胧,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引导,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更新就业创业理念,帮助高职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政府、学校要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具体对策如下:

一、为高职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国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2019年扩招100万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为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给予尝试的机会,使高职毕业生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高职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高职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首先,要及时转换角色,学会主动推销自己,敢于投入就业竞争,端正态度,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全身心地工作,踏实肯干。其次,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衡量自己,理性地认识自身的能力、特长等,才能在求职场上得心应手。再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开始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很多弯路、坎坷,这是很正常的。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想尽办法找到自己中意的人才,高职毕业生期望找到合适自己的、有发展空间的岗位,有些时候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呢?你只有直面困难和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经历一次次的磨炼,才能锻炼坚强的意志。要相信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静下心来分析挫折的原因,找出详尽的对策,调节好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要素。只有社会、

家庭、学校、学生等联动起来,高职毕业生才能在“合理区间”游刃有余。有的高职毕业生认为找工作靠的是各种证书、关系等,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稽之谈,而事实恰恰相反。高职毕业生预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好现在和未来要做什么。制定好职业生涯路线,因为发展路线不同,对其要求也就不同。所以要树立好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选择对了,后面要走的路会顺利些;目标选择错了,将会举步维艰。只有确立了目标,我们做事情、工作的时候才有动力,并为之奋斗。

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面对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才能使学生更加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学改革全面发力,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弹性学制、学分转换、休学创业多点突破,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活力。推行学分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通过各种等级考试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奖励学分。比如:有的高职院校推出一系列套餐,拿到驾照,通过教师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英语四级等,分别加不同级别的学分。

五、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和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内容,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实战培训,积极与各市区联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困难毕业生帮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分析具体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宣传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开始,意识到自己今后要达到的目标;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培训指导与模拟实战融合起来,不断总结、升华;到了大三上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开设“简历门诊”,为有志报考全日制专升本、公务员等毕业生分类别组织专门培训。加快就业创业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多渠道开阔就业创业门路,收集就业创业信息。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例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

六、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今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一般都是“95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要加強与子女的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子女身上,给他们一些空间。如果子女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给予点拨,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就业创业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引导子女形成自力更生的能力,鼓励孩子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砥砺前进,从而缓解他们的就业创业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分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领域合作。高职毕业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比如: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电站等,都有高职毕业生的身影,他们为了国家利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用自己勤劳的汗水,高水准的业务水平,赢得各国政府的好评。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校企、校政合作,不搞“孤岛效应”,层层联动,乘势而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有些是非常棘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通力合作,乘势而为,及时处理,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引导,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更新就业创业理念,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校要把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各种形式让毕业生知晓,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政府,学校要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浅析国内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摘要:每年一到毕业季,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将面临就业问题。如何选择工作,怎样才能得到工作机会,如何提高自身优势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毕业生要考虑的。本文就当前国内的就业现状、影响就业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就业率等多方面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一、概述

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结合运筹学、人因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将人、环境、设备、信息、物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学科。各个领域都广泛运用这一学科,该学科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用最少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对工业工程的运用还较为匮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更好与世界接轨,中国大力提倡智能化、信息化,最优化,这为工业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丰富的就业机会。

影响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外部因素

(1)国家层面:国家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面临优化调整,较快的更新速度使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变化。

(2)企业层面:企业准入门槛高,对应聘者要求高,往往只有高学历、优履历才能入他们的眼,对一些来自不出名高校的学生非常不友好,他们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微乎其微,这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3)学校层面:学校进行学员扩招,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竞争压力变大。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也有较大影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无法突出学生及学校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校实力本就不够强大的毕业生来说更为不利。

3.2内部因素

心理层面:不正确、消极的心理情绪抒发、错误的就业观、择业观。

技能层面:缺乏过硬的技能,没有个人闪光点,容易被他人取代。

其他层面:面临诚信危机,当代许多大学生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不惜伪造证书,学历。

如何改善

提高就业率需要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三者共同努力。

4.1高校层面

①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

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教育。

4.2企业层面

①综合测评应聘者,不要仅仅凭借单一方面决定是否录用。

②增加就业岗位。

③积极培养企业高新技术人才。

4.3个人层面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要做到“一降、二升、三适应”。

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好自己的价值取向,拓宽就业范围,不要仅凭借薪酬、个人喜好选择工作机会,个人喜好固然重要,但喜欢需要经济的支撑才能长久,因此理性选择,积累经验更为重要,一步一步走,可以为之后更优质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自身素质:针对面试企业进行充分准备,学习求职技巧,培养良好的习惯,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校期间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②树立正确的核心观、价值观,积极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指导思想,弘扬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

③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如果一个人创新能力强,能打破常规,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脑洞,不一定能得到长久发展;但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这个人一定无法长久发展。

④培养忧患意识,要学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能安于现状。时代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将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很快就会被甩在身后。

⑤提高各方面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与他人很好的沟通,许多机会都将从指间溜走,沟通能使自己更好地与环境融合。一个好的沟通者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生活技能:独立是迈入社会的前提,只有脱离父母保护的羽翼和朋友的庇护,才能真正独立。只有培养独立的生活习惯,不依赖他人,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才能更好的在企业立足。

职业技能:考取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等级证书,证书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⑥培养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的品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肯吃苦,能吃苦,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才会有更多收获。

结束语

无论来自哪个学校,哪个专业,都需要面临就业问题,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条件同时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提升自身素质,才更容易获得宝贵的就业机会。机会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机会才不会擦肩而过。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与其他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相比,工业工程专业还只是个孩童,有更强的可塑性和更多可能性,只要合理引导,将会产生非凡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xx(25):135-136.

[2]王鑫.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J].中国培训,20xx(20):35-36.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浅谈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导致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明显,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困境需得到关注。通过分析当前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现状,尝试给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做好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一些参考,以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顺利就业创业,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职毕业生 就业创业 困境 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期待。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在近来年高职扩招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着一些就业创业困境问题。通过对民办高职毕业生面临就业创业困境问题分析和研究,结合民办高职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试图找出一些改进措施,以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质量和毕业生从业水平,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一、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困境问题

1、因自身综合素质影响,毕业生就业难以稳定,更换工作频率较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属于90后一代,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缺少社会历练,尤其是民办高职毕业生,多数家庭相对富裕,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需要付出较多体力和脑力的工作,同时因专业学习不够深入,专业基础知识没扎实掌握,又缺乏技术经验,大部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上不能很好解决工作难题,难以胜任所负责的工作,又不愿深入钻研,再加上对工作业绩不佳、工资收不高、工作环境压力较大以及住宿条件较差等挫折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毕业生步入职场初期难以长久坚持下去,只能通过经常变换工作,尝试更多的职业岗位,以期实现个人的期望值,由此造成毕业生在反复辞职后不断进行择业,频繁跳槽现象在民办高职毕业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此外,还有部分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不愿放下面子,不想到基层就业,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客观务实精神,不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自我定位不清晰,不知何去何从,职业困惑也导致经常变换工作。

2、因实习实践操作锻炼受到局限,毕业生难以通过实习顺利实现就业

学生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顶岗实习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然民办高职院校由于人手紧张,对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在管理上投入不足,仅是通过辅导员、指导教师等管理人员,依靠微信、QQ、毕业生管理小程序等手段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无法做到全程陪同指导,势必影响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同时,在经济环境不景气形势下,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多数属于销售、服务类,专业技术岗位明显不够,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岗位进行实习。如此一来,顶岗实习岗位与自身专业不对口,导致毕业生难以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毕业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不明显,想通过实习这一途径顺利过渡到就业的想法难以有效实现,进而也影响了民办高职学校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3、因大专学历无优势,就业环境存有偏见,毕业生难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人才供过于求,企业在用人选择上,更偏向青睐名校等本科类毕业生,对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更是刮目相看,而对高职毕业生还存在诸多偏见,重要操作岗位和核心技术部门不接受高职毕业生应聘,高职毕业生很难融入企业的核心部门和岗位,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而言,是难以逾越的门槛,尤其是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的情形下,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考中规定要求在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职生根本无法染指。而令民办高职毕业生更为不利的是社会上还存在偏见,认为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不长,软实力基础薄弱,教学资源发展滞后,办学整体水平不高,而入读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末端学生、职业高中和社会人员,学生本身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选择民办高职院校是读书的最后和最无奈的选择,这似乎成了目前社会上一种思维定式,认为民办高职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好不到那里去。可见,当前民办高职毕业生专科文凭,在社会上属于“弱势文凭”,社会认可度不高。总之,目前社会虽然都认为高职教育很重要,但对民办高职毕业生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4、因自身缺乏创业知识,创业能力较弱,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低

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持续提升的市场环境,自主创业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方式之一,也是众多高职毕业生想尝试的职业道路。但是民办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其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如今高职毕业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当代大专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依附性强,较少有独立从事工作的经验,缺乏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同时,毕业生在校期间沉湎于网络世界,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个人职业发展不如预期。此外,毕业生既不了解和熟悉企业运行实际情况,又不重视学校组织的SYB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也不主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比较缺乏创业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得不到积累,由此造成毕业生自主创业热情不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比例偏低。

二、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困境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的一些困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受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历和社会偏见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应协同育人,共同努力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现状,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职业成长和良好的发展。

1、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重心,凝聚力量共同营造人才成长氛围

民办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局限于仅传授一定专业知识,强化一定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强化职业素养修炼,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热爱本专业、本行业的岗位职业精神,满足学生专业成长、职业成才和人生成功的综合需要。学校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人文校园文化,形成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的育人氛围。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政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把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担当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专业教师要把专业领军人物奋斗故事、技术攻克的奋进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全面强化学生思想境界、政治觉悟、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培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校内外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竞争氛围,使其自觉成长为对社会发展进步有贡献的人才。

2、强化和丰富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实习成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应注重以实践及应用为中心,应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增加专业性配套硬件设施和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要以实践课为主导,狠抓学生实操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与职业需求相贴近,实践教学要与职业岗位相接触,学校要与企业相合作,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实操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高职在办学投入上不及公办院校,但可充分发挥校外企业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为此要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校企合作,尝试开展订单班式培育模式,引进高职称、高素质的企业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教训,做好职业技能示范;校企可共同开展“校园科技周”、“创新创意节”、“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自觉增强技能;学校甚至还可组织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后就到工厂企业参观,从大学初期就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利用大学最后一学年,学生把顶岗实习转化为实践技能机会,提高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到工作岗位,缩短工作的适应性时间,通过实习顺利过渡到就业阶段,实现实习就业无缝隙对接。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改变对民办高职生的偏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大教育体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改革力度,适时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改变本专科生在岗位分配、职位晋升、薪酬分配上存在的较大差别,引导社会各界改变对民办高职毕业生的偏见,避免出现学历门槛这种形成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应持续扩大对民办高职学生领域的教育资源投入,在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对民办职业教育有所倾斜,在其就业升学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照顾,逐步扭转社会对高职生的就业偏见,使得本专科毕业生都获得同等的求职机会和职业尊重。民办高职在加大自身教学资源投入的同时,也应加快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大学生专业技能认证力度,及时修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创造条件,强化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方向。民办高职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如本科生强,但是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敢于拼闯,思想活跃,善于交际,同时家庭殷实,经济上有支撑,不怕失败,具备较强的创业因素和条件。在目前国家出台许多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学习,强化创业培训如SYB创业培训效果,并逐步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扩展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增强创业能力;可开展丰富多彩且受学生欢迎的就业创业政策学习互动活动,把政策信息融入日常学习中,如定期开展有奖问答、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使学生在对就业创业政策熟悉了解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方式进行就业创业。学校要规划和建设好创业乳化基地,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丰富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毕业生在创业之前进行创业实习,帮助毕业生合理认知个人能力,提升创业知识和能力,制定完整的创业规划,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高职生创业的有效发展。

总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民办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正面临着一些困境问题,不利于民办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困境问题,针对性找出一些对策,可以指导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改进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促其顺利就好业,创好业,实现良性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莉娜.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J]河南农业,20xx (8)(下):15-16,18

[2]左方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成因管窥[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xx.10(5):117-120

[3]蔡绍平、王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创业.20xx(17):54-55

 

以上就是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10篇)相关的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包括就业趋势、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如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市场需求等。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10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