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导读:在当代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给大家推荐是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10篇),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双重教育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基本道德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创新的“五育”融合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实现知识传授与品格塑造的统一。因此,本文主要讲述“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其教学策略,为相关读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五育”融合;道德与法治

引言:现阶段,教育领域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深化教学目标,“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德育教育,结合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旨在促进小学生自身品质和智力的双向发展,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提升,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使小学生深入理解体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中,“五育”融合的理念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统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五育”融合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学道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道法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与责任感。其次,小学阶段的道法教育不仅是课程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运作的基本流程。教师开展小学道法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具有宝贵的意义。此外,“五育”融合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做好准备。教师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德育,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在“五育”融合教育中,德育教育着重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责任感,小学道法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程活动,如班会,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良好品质[1]。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系列课程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排队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公平和秩序的重要性,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守规矩、尊重他人的过程,从而内化正确行为准则。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如上下楼梯、用餐排队等,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排队带来的积极社会效果,以及不遵守规则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德育认识。通过开展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通过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智育,促进提升学习热情

智育致力于培养小学生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科学学习方法,与学科有机结合,主要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当教师讲到《传统游戏我会玩》系列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结合智育元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与传统游戏相关的趣味逻辑谜题或拼图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意识。此外,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戏规则,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最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如制作游戏道具或举办小型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上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强化体育,加强学生身心发展

当前教育理念强调,强健小学生体质和培养学习思维能力并重。体育教育注重提高小学生体能与技能,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强小学生身心发展[2]。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讲解《课间十分钟》系列课程时,教师可以强调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教师首先应当向学生阐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其对精神状态的正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运用实例说明运动中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将体育活动中道德规范与法治精神联系起来,如不作弊、尊重对手等,以此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间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增进同学间友谊与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关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上述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强化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四)推行美育,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举办画展、设置舞蹈课程等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绘画、歌唱与乐器演奏技能,激发小学生对艺术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艺术天赋,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创造力。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讲授《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系列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皮影、泥塑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其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各自对艺术品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某些简单艺术创作活动中,如制作小型剪纸、绘制简单民间图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增进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上述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

(五)融合劳育,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劳育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强化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勤劳精神和责任意识。小学道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锻炼小学生实操技能,提升道德素质,开展实践活动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3]。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讲授《我是班里值日生》系列课程时,教师应将劳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价值。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卫生打扫、环境美化等实际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劳动对个人成长和集体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内容,指导学生了解劳动法律规定,认识到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劳动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为学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进教育深化改革发展背景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落实“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注重“五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小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积极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效,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立华.“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xx,(47):123-128.

[2]杜倩.“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xx,(14):78-80.

[3]叶小芳.“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xx,(14):207-209.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初中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初中是学生叛逆心理易发的高峰期,教师应怎样有效改善学生这一不良心理特征呢?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位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基于此,本文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构建、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规范的行为指导,并培养他们法治意识,这对于他们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更好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虽然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所改善,但是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较低,而究其根本在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简单的知识传授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使得学生产生较大的厌烦情绪,同时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与吸引力,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也成为影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固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中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将这些事例生搬硬套在学生的生活中,这就导致许多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3 教学手段难以体现时代特征

纵观当前各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由于许多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再加上对本门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还在应用过去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趣味性,缺乏了创新生机,这具体表现于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一些教条式的思想教育难以接受,而且这样单调的教学手段也不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没有能够为学生积极拓展探究式学习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也弱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

2.1 基于媒体,培养兴趣

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已日渐突出,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师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其中,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予他们视觉与感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有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如在教学“享受学习”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笔者会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曲,并让学生思考歌曲中的作曲者具有哪些优良道德品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笔者会以“享受学习”为主题,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并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有效引导学生明白学习中有苦就有甜的道理,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笔者会结合课前精心制作的PPT课件,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注重环境创设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思考问题与学习知识。

例如,在《我与社会》这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模拟一个职业,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职业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这一职业的影响,促进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合作探究,提高效率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合作学习法展开教学。

如在教学“集体生活成就我”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心理特征,按照“以优带劣”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以朋友和引导者的身份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亲自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与提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所在的集体的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你会怎么做?”以此提升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它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基于此,教师要结合网络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特别是要引领学生融入社会、认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反思自身,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xx(10):111-112.

[2]陈权.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xx(01):85.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 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导致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过于落后,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各种突出教学矛盾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1. 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积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小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学素养,就要实现自身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跨学科开展,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的道德理论化授课。

2. 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对道德与法治理论性课业内容的背诵和记忆,小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课堂之上,就成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结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的教育目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4.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5.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在社会教育教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各个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形势。小学是学生成长以及认知的初期发展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认知观念的教学重任。只有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中发挥的重要影响,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亚慧. 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 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6).

[2] 文圆. 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 学园,20xx(2).

[3] 张紫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 全球教育展望,20xx(7):3-13.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摘要:紧跟时代脉搏,提升学生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情感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把学生的具体生活事例放在课堂上辨析,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观点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就笔者看来,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立意概括为“一心三点”。“一心”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所谓“三点”是指:道德品质、健康生活以及法治观念。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下文将围绕“传统道德”“生活化”和“情感教育”展开详细的阐述。

立足传统,融入人文积淀

初中思政教师应当深研课标里的相关内容,比如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深入理解。教师深入挖掘《道德与法制》部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上,应结合着讲授内容创新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当地的人文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同时令学生更加认同我们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当教师在课堂讲到邻居关系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入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之时和邻里相处之间,小事小非下我们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种胸怀。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又如教师又一次在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教师通过播放第三世界国家还在挨饿以及我国落后地区孩子仍吃不饱的实例带给学生更多感悟,让后播放袁隆平“水稻之父”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通过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学生珍惜粮、,俭以养德。通过引出袁隆平院士的“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原话激励学生不要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是要谦逊的终身学习,与自己比赛。

回归生活,密切联系实际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和德育引领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愿意说和有的说的课堂,能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包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常见的情境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运用恰当。教师可以创设多个生活情境,情境的创设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的《家的意味》。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采访学生录制小视频、联系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收集照片,甚至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之后,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情景,“运用你的经验”采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对“家”的内涵、外延、功能、意义等多角度的分析,得出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重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对“家”进行建设的动机,引导落实对家庭进行建设的行动。绞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打动了学生,每一位学生在隔空对话、现场连线等活动中真情实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学生和教师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整节课入情、入理、入心。

情感教育,树立正确观念

作为德育课程老师时刻能从价值观上给学生正确的引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强化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并注重榜样力量的发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多样教学实践活动感谢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感情,在创设的情境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也可落实,还可以扩展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等。同时,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像道德认知、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等。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培养为有素养的人,真正有生命力的人,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科核心素养里面的科学精神强调的质疑、探究、思辨能力等,教师需要在设计上应再努力挖掘和培育。通过充分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和理论依据,比如创设道法两难的情境,有冲突的情境和设置诸如辩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活动体验等互动方式中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更好的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辨别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向智慧。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立足我国传统文化,因时而进、因地制宜融入人文积淀;在新课改倡导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密切联系实际;“知、情、意、行”中强调情感教育,通过渗透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道德实践,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宋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xx, v.15(06):114.

王爱平. 情感教育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xx, 000(012):P.40-40.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摘要:当下,教育在进行着不断地发展,越来越丰富且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开始逐渐地出现在了教育中,当下的知识教学的弊端也逐渐地凸显了出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自然需要着重关注教学的反思,尽量采用比较优化性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以使得自身的教学更为生动,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教育只有在不断地优化下,才能够发挥出生机,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自然需要着重关注教育的优化,明晰当下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掌握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尽量关注教学的反思,革新教学手段,以使得自身的教学更为生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反思,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一、坚持德育为先,注重育人为主

对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比较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自然需要着重关注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在讲授“关爱他人”这部分的知识时,笔者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还会就其中所展现的道德思想,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讲解,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明晰其中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因此具备良好的品德。当然,笔者也会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给予养老院的老人一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接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较好的思想品德,从而促使学生树立三观,使得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总之,育人先育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重要,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更好的掌握知识,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有用的地方,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在比较丰富的教学过程推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自身的教学过程,以此尽量优化学生学习知识,促使学生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会尽量与学生进行谈话,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比较基础性的知识,探讨生活化话题,并依据这种话题,与学生进行比较密切的交谈。在这样的谈话式导入的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地将自身的关注点聚焦在课堂上,使得自身能够逐渐地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让自身逐渐深入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得自身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也因此能够顺利展开教学,助力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一些理论化较强的知识时,笔者会将情境化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育中,以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引导下,融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积极学习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学习效果,使得自身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让笔者能够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对当下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尽量将教学过程变得更为丰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让学生因此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就是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自然需要充分地尊重教育的主体地位,尽量将学生作为主体,以此展开教学,促使自身的教学更为科学、生动,让学生因此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时,为了秉承着以生为主的思想展开教学,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会促使学生做好知识的预习。笔者会设计预习课件,让学生依据课件,进行知识的预习。在学生做好预习后,笔者便会促使学生借助互联网反馈他们的知识学习结果。依据学生所反馈的比较具体化的学习结果,笔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所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明晰当下学生所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并会依据学生比较具体化的问题,做好备课,促使自身的备课内容变得更具备针对性。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时,笔者便会有着重点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学生则能够在笔者的教学引导下,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使得自身所接收的教学满足发展需求,让自身更好地掌握知识,使得自身获得更好地发展。当然,在平时教学的时候,笔者也会充分地关注学生在素养方面的发展需求,并会依据学生比较具体化的学习需求,涉及教学策略,展开对学生的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笔者的教学指引下,获得综合性发展。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秉承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以使得自身的教学更为生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形势下,更好地学习知识、感受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效果。

综上,教育需要进行优化和反思,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当下的教育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德育为先、丰富教学过程和以学生为主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以使得自身的教学变得更为优化,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优化性的教学手段推动下,更好地感受知识,积极学习和掌握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xx(02).

[2]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xx(16).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进行法治教育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际案例;法治教育;策略探析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途径之一,故而有必要研究开展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初中法治教育现状,下文总结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供作参考,希望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绵薄之力。

一、法治教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主动性较差

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首先,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包括大量的文字内容,其中有一部分重要的法治知识需要学生完全记忆下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难免会有所下滑,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降低。其次,部分教师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需对法治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很少主动去学习法治相关方面的知识,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二)教师的法治基础薄弱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法治教育,能否获得一个理想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性。结合实践发现,大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能很好的支配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但法律知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普遍缺乏坚实的法治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师能将课本上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准确无误的讲述出来,但却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深度剖析,无法挖掘出知识的本质,这时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将会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也仍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为学生解答,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实际上,很多教师都并未真正落实这项工作。根据现有的经验来看,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会采用说教式的方式,一味的将课本上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学习热情也会逐渐丧失,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心理,继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增加阻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在这方面很多教师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法治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教育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教育素材,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实际案例等联系起来,开展生动有趣的法治教学,由此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法治意识从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如在“做守法公民”的教学阶段:由于课本上主要是通过对抢劫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来介绍刑罚内容,但也仅仅是介绍了一些比较浅显的刑罚。在这方面,现实生活中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的刑事案例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更能凸显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对此教师有必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在具体的教学期间,可要求学生以未成年人抢劫为主题,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方面的资料,包括实际案例、量刑标准等,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从而切实发挥出开展法治教育的意义,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法治教育情境

大部分学生都并未真正接触过法律,所以难免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科学使用,利用一些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切实的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这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情境:一名男子酒驾导致两名行人被撞受伤,男子并未及时下车处理反而开车逃逸,经警方逮捕后法律宣判了最终结果。视频中展现了事件的整个经过,并且涉及到了大量的交通法、刑法等的相关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必然能从中获得更好的理解。在此之后,教师要针对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受害人权益方面的价值做出更详细的介绍,保证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真正有所收益,全面提高法治教育得有效性。

(三)开展法治辩论比赛,丰富课堂活动

为了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教师要致力于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法治教育增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效果的全面优化。在这方面,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通过小游戏、故事、角色扮演、辩论赛等途径来学习法律知识,以辩论赛为例:如在讲解“秩序与规则”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设置交通法有无必要”为主题进行辩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站在正方或是反方阵营,并通过收集资料、共同探究等找到针对论点的佐证。在此之后,教师可要求正反双方互换立场,并进行再次的论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客观的看待一些社会现象,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有裨益。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法治教育,可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创设情境、组织开展辩论赛等途径来提升课堂质量,确保学生能真正从中获取知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张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xx(20):103-104.

[2]周晓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求知导刊,20xx(48):44-45.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摘要:加强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促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实施策略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全民学习法律的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近些年我国法制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原则

(一)直观性与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且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具有显著的抽象性或专业性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缺少具体形象的基础和感性的认知造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将知识内化,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媒体、动画、影片、实物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将教材中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感受法律的效果,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法治意识 [1]。

如教师在进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遭受环境污染后给地球带来的危害,如雾霾天气、沙尘暴、物种的灭绝、海水污染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随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哪些行为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日常生活中应当怎么做才能保护环境?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引导学生遵守相关法律,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小学生往往通过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相关知识点,建立起“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但知法、懂法,还能学会用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有效的发挥课内及课外的案例资源,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师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几张情景对话图片,让学生了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其中一个情景为“小明最近很不开心,因为爸爸答应过要陪他去游乐园,结果单位总是加班不休息,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超过10个小时,还不给加班费。”然后让学生讨论,小明的爸爸为什么不陪他去游乐园?单位的做法对么?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公民应当享有休息权。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路

(一)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

当前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大多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照本宣科,但教材中的内容有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不大,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基本专题教育和守法教育,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真实理解,强化法制教育的真实性和说服性。

如教师在进行《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教学时,小学生也属于未成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列举事例让学生判断哪些事情未成年人可以做,哪些事情未成年人不能做,如小明今年10岁了,和爸爸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市场去买菜可以么?陈同学14岁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妈妈让他暑假到餐馆打工赚钱,这样做合法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解未成年应受到哪些保护,让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建立健全法治意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笔试考试成绩为主,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为辅,这种评价方式较为注重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应当建立健全法制意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且评价主体应当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除了期末的笔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课外法律实践、法律学习作业等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2]。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

(一)丰富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途径

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课程,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却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除学校道德和法治教育外,学校应当创设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通过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还应当构建家庭和学校联动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相处时间最长,因此,家长应与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学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应当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还应当加强法治教育的监管机制。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低俗广告、网站、网吧、游戏厅等进行监管和责令整改,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采取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方式及手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课程体验,如可以开展校园普法活动、模拟法庭等,让学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3]。

如教师在进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教学时,在校外聘请了律师,针对“校园欺凌现象”这一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交流过程中,律师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了哪些属于校园欺凌现象,遇到校园欺凌现象应当怎么办,并与学生共同进行了角色扮演,还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语: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学、提升小学生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参考文献:

[1] 黄群.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阐释[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xx, 000(010):6.

[2] 冯倩.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中学, 20xx, 000(010):P.193-193.

[3] 赖苏银.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J]. 考试周刊, 20xx, 000(043):103-104.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法治教育的途径

摘要:目前,受各种不良环境的冲击,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了法治教育的主要工作,通过传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部分占比较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法治教育。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法治教育并提高法治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法治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基本的法治意识,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优化社会生活的参与大有裨益。不幸的是,实际调查发现: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法治部分的教学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在形式主义的范畴中教、学法律知识,致使学生对于法治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而不具备实际行动力。也因此,违法犯罪事件和伤害事件频频在青少年身上发生,他们既不清楚伤害别人的后果,也不知道自我保护的方式。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化法治教学改革,优化法治教学。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关于法治教学,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生活案例分析

法治教育内容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关知识都在是生活的践行中总结、升华而来的。因而,《道德与法治》中法治部分的教学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身边,让学生从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案例中自然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建立法治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生活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之中,自然建构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知识学习意识,提高法治内容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优化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身自由”,我组织了案例分析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提供案例,即:“6·22杭州保姆纵火案”,莫焕晶在浙江杭州蓝色钱江小区进行盗窃并纵火,导致一位母亲和三名儿童全部死亡,2018年9月莫焕晶被执行死刑;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调动“人身自由”法律知识,学生认识到莫焕晶侵犯了别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等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在整个生活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案件的推理与分析,潜移默化中内化了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了法治思维能力。故而,“生活案例分析”可以优化法治教育。

二、专题法治讲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验式教学的深入推进,法治教育必须呈现海纳百川之势,引导学生多多接触法律相关知识,建构完整的法治认知体系,从而自发、自觉地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遵守法律、依法行事。鉴于此,《道德与法治》的法治教育部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法治讲读活动,补充和完善单元法治内容,丰富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从而优化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维护宪法权威”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两部分内容还有许多知识点可以补充和完善。因而,我组织了关于“维护宪法权威”的专题法治解读课,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提高法治素养。比如,关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讲读,首先,我建构了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有关的知识点;其次,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课外知识为补充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比如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除了从课本上理解相关理论之外我还做了课外的补充与拓展,促使学生完整认知该知识点。在整个专题法治讲读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法律知识,生成了法治意识,增强了法治素养。因而,“专题法治讲读”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三、真实法庭模拟

真实的经验情境是思维“飞翔”的“助力”,思维真正起作用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是基于一定的认知经验,因而情境是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加工并理解内化知识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关于法治教育,教师可以组织真实法庭模拟活动,建构一个真实的法庭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主观能动地感知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的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依法履行义务”时,我组织了真实法庭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建立“法定义务需履行“的意识,强化法治素养。具体来说,首先,提供事件,即:年仅8岁的妞妞被亲生父母以每年5万元的租金“出租”给某盗窃团伙并被带到全国各地行窃;其次,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小型的模拟法庭,包括被告、原告以及审判员;之后,还原庭审过程,体验、经历整个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的案件始末。在整个事件还原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法定义务需履行”并对法律起了敬畏之心,同时也提高了法治意识。因而,“真实法庭模拟”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四、法治问题思辨

规范日常行为的有两个准绳:法律和道德,其中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法律是人制定的,有些人也会钻法律的空子,因而法律知识也存在讨论和思辨的空间。当学生对于法律进行了反复质疑与推敲之后,才会发现法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也才能重视法律,加强法律认识。因此,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法治问题思辨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在辩论中正确认知法律知识,加深对法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自由平等的追求”时,“什么是自由平等”,许多学生对于自由平等的认知并不正确,超出了法律范畴。因而,针对“自由平等”的理解,我展开了“法治问题思辨”活动,首先,提供一则情景:网络辱骂事件层出不穷。近日,关某在没有弄清楚真相的情况下成一时口快而受到了法律惩罚,关某不服,认为他被侵犯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其次,就“关某是否被侵犯了言论自由”展开讨论,正确认识自由平等。经过一番思辨,学生去伪存真,正确认知了自由平等。因而,“法治问题思辨”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总之,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重视,不断丰富法治教育方式,促使学生真正与法律互动,从而培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最终增强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外交流,20xx,(40):89.

【2】张成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研究[J].学周刊,20xx,(20):33.

【3】何姝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研究[J].新智慧,20xx,(23):33,36.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坚持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法治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讨论问题。学生在进行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想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就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制约和管束,确保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帮助和缓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课堂;法治教育渗透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意识的培养,对学生适当的进行法治教育渗透,让学生们了解道德与法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尽早进行,在小学阶段就需要展开。小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初始阶段,对学生的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受到规范和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法律观念,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对伤害时间的了解,促进他们学会自我保护。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挖教材的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们的日常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与道德法治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们对法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法治教育

首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最多的使用工具便是教材书,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渗透的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从教材内容中重手,找出与道德法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元素,结合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见的一些事情作为案例,向学生们宣扬和渗透法治教育。教材作为学生好教师都共同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以教科书作为媒介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教师通过充分有效利用这项教育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和分析,在课堂中逐渐对学生渗透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材内容“我们不乱扔”的这堂课中,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在课本中找到“我们不能做”的一些事,从内容着手让学生们了解遵守法制规范的重要性,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注重教育丰富教学方式,渗透法治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肯定看到“法”这个字就想到了繁琐冗长的法条,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十分无聊枯燥的,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十分反感或是排斥。如果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法治教育时,学生由于受到了年龄的制约,对法律等接触的十分有限,因此产生这种情绪也十分正常。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式,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内容枯燥,课堂烦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用学生能够接受甚至喜爱的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学习,才会主动学习。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观看一些污染环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看到乱丢垃圾、污染水源之后,动物们、海洋生物们因此遭受到的痛苦,激发学生们的怜悯之心,让学生们知晓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这也是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直面摒弃道德、背弃法制带来的害处,时刻警醒着学生们遵纪守法知道德。 三、结合日常生活习惯,渗透法治教育

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到处都充满了法治的气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接触到了一些与法治、法律挨边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事情着手,结合日常,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严格来说,社会中任何地方和任何事情都能与法治相关,无论学生生活的家中,学习的学校,行走的马路上,都充满了法治的概念,它们拥有自己的法律规范,只用我们善于发现,就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向学生进行法治渗透。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习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和法治渗透,不断引导学生们做一个遵纪守法,拥有良好的法律与道德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例如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园”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首先了解一下不爱护环境会带来的后果,然后让学生们分析日常有哪些行为习惯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思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遵守爱护环境条例的良好公民,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四、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渗透法治教育

学生作为孩童,还是存在着孩子该有的天性,他们总是喜欢被各种新鲜的事物吸引,总是喜欢参加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的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一些与法治有关的兴趣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对法治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通过一些活动宣扬法治和渗透法制,能够让法制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加深学生们对法治的印象,让道德法律观念深刻的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举办不同的活动形式,例如课堂的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体验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融入道德法治元素,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更加的容易,也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例如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犯罪,例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携带管制刀具等,然后挨个给学生们讲解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最后让学生们思考自己是否有这些不良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教导学生们如何预防产生这些不良行为。

结语:学校是不仅是传播知识的的地方,更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丰富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也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一个健全的社会优秀人才。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制意识和素质,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新时代的知法守法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兰.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名师在线,20xx(04):43-44.

[2]赵增民.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xx(02):7+9.

[3]康惠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J].学周刊,20xx(03):67.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科目,对学生的影响持久深远。它是一个饱含温度与热情的学科,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到的内容并不是应对一时的,而是可以应用一生的。如何优化教学资源,实现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一件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前言:

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党的要求、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奠基石。

一、高度重视,把法制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道德法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在法制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注入法制内容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的培训,从教师的自身出发,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和做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法律对我们个人的重要性。一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面思想认识,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律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了解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历史知识等,并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前,教师可搜集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视频资料,制作出一个具有对比效果的视频。在课堂上,教师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对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影像资料的比较,了解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借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视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写一则观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捕捉生活元素,引入道德与法治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多种活动体验,从中捕捉生活元素,以更新深化经验,引入道德与法治资源,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比如,在开展“遵守规则”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与“遵守规则”有关的社会现象,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有的学生讲述道:“自己坐公交车时,有的人从后门上车”“还有的说到自己在上学的路上,总能碰见闯红灯的人”等各种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当然,也有学生讲到很多遵守规则的事。学生分享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碰见这样的事情后自己会怎么做。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大家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行汇总,并向学生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关“遵守规则”的知识,逐渐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显而易见,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说,从而将丰富的法治与道德资源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渗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四、挖掘深度价值,实现资源整合微课程化

利用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是为了培养走向未来的新一代,我们应该避免为用而用的浅表性资源利用方式,挖掘并发挥资源的深度价值。例如,抗疫的中国速度令人振奋,而“速度”背后则是全国人民的凝聚力,非同一般的科技水平,是全国人民的爱国之心。这些“背后”的价值才是抗疫德育资源的现实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滋养着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基于以上六种关键性德育资源,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学生生活和学生特点,体现深度价值。一套资源,一段记忆,一腔爱国心,为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居家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网课学习的有效资源,我们可以多样化使用“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课前,让学生们观看“疫情下的中国担当”微课,感受无数人在疫情下的担当精神,学会发现身边的“担当美”,并在课堂上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大家讲述身边的“担当人”和“担当事”,树立“担当意识”。课中,让学生们在“疫情下的法治精神”微课中,感受法治精神对于维护抗疫秩序的重要性。请学生们于课后关注现实中的防疫和抗疫生活,通过自己所具备的宣传手段引导大家都能树立法治精神。鉴于网课时间的局限性,有些防疫技能和生活技能未能在网课上及时掌握。课后,学生们可随时打开“疫情下的宅家生活”“疫情下的生存反思”微课,学习巩固。

课程素材的精练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决定了“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适合宅家学习的网课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使用。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主题教学鲜活的补充性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前将微课提供给学生,既含回忆又充实,接地气,有提升,为相关主题教学作好铺垫;可以将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展示,以带有“亲近感”的资源,助推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还可将微课用于课后拓展性学习,借助微课内涵的丰富性,深化与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

五、优化评价语言,让评价人文化

倡导人文性,就得打破“教师中心”和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促使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这对实行课堂民主评价,营造宽松和谐、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的感染熏陶作用。

“善于引导,敏于点拨,善于赏识,让学生敢说乐说”应该是教师课程评价语言的主调。教师运用灵活生动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奋发向上。当然,评价语言并不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人文和道德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金莲.新课改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xx(24):98.

[2]刘冬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288-289.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将试图揭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探讨如何设计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10篇)

赞 (1)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