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精选10篇)

导读:现如今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很多信息传播都非常快,所以就给大家精选出最新10篇关于传播学论文范文2000字-3000字左右给大家参考,方便大家选题使用。论文范例都有新颖的题目和参考文献。

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互联网+”视频传播与编导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机、平板等网络载体的升级,互联网对广播电视这种传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电视广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有着海量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这就要求着电视广播的编导亟待创新。互联网在给电视广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编导创新的动力,本文则对“互联网+”视频传播与编导的创新来对如何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将视频传播和网络融合起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视频传播;编导;创新思考

前言

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也在默默的传播着新的信息和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媒介,能够在既定的模式中创新了广播编导和视频传播,更好的发展了媒体发展的渠道和方向,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体验和信息获取的方式。

1 互联网+时代视频传播的新特点

互动性强:互联网+时代的视频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互动。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视频的传播中,与视频制作者进行互动。

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一个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传播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视频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大,不再受地域限制。

内容多样化:互联网+时代的视频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娱乐、教育、新闻等多个领域。

2 视频通信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

2.1要积极互动与融合

随着信息化的普遍运用,以前的视频传播速度并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在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改善视频通信的弊端,从而弥补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此外,要将以前的传播途径和观众进行创新,创造出适合交流的大众平台,让每位观众都能够享受到自主选择让观众享受自由的权利,还能够提高这样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视频传播的创新能够为视频制作者带来经济利益,对社会和观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建立不同观众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途径,还建立了不同观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不仅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要,还能够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生活方式。比如,微博、微信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也得到了更多人们的欢迎。

2.3多样性与共享的融合

传统的视频传播方式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主要体现在多样性和共享性的融合问题。多样性的视频传播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共享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地观看视频,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用零碎的时间去观看有趣的视频,从而达到了多样性和共享性的目标。比如,湖南卫视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而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网络电视平台,这样不仅稳定了粉丝,还让粉丝量持续不断的增长。这可以充分体现出互联网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也体现了创新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共享性也能够有效增加客户的体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无时无刻地在各个平台接受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同时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视频的播放,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接受传播信息的途径。

3 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编导的创新思考

3.1前期拍摄

首先,短视频编导应当使用性能较好的设备器材,提升短视频的画面质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编导要结合短视频主题和实际条件来正确选择拍摄器材,画质方面目前1080P的高清格式能够满足大部分受众的需求,也符合网络传输要求。现阶段很多自媒体都选择手机进行拍摄,而对官方媒体来说要尽可能使用专业相机或摄像机,拍摄过程中使用辅助器材如三脚架、稳定仪等避免画面抖动,若情况紧急时使用手机拍摄,要确保双手水平稳定,对移动画面进行拍摄时需要配合云台或稳定器等,确保画面移动速率保持均匀,镜头的推拉保持顺畅,对全景拍摄而言,有条件时还应当选择无人机,让视频画面更具美感。

其次,短视频拍摄必须要强调多角度、多画面,确保构图合理。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说,受众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一个角度和一个画面,很容易导致受众出现视觉疲劳,即便内容再好也无法吸引受众。构图属于短视频编导自身专业水平的反映,也是短视频制作的基本功底。应设计不同场景进行拍摄,针对不同素材进行拍摄,即便是对某一事件或某个人进行采访,也需要调整好近景、中景、远景,侧面、正面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让短视频的画面更加丰富,防止受众出现枯燥无味的感觉[2]。

最后,光线不足可能造成短视频画面模糊且出现噪点,短视频编导要不断优化拍摄环境,防止画面光线不足与曝光过度的问题。对于室外拍摄来说应避免背光或阴天拍摄。在阳光较好的晴天时可选择挡光板对人脸进行补光,若室内拍摄时光线不足,应当选择手持光源等进行补光,总之短视频编导应当结合具体环境情况予以合理调整。

3.2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属于短视频编导工作的重要一环,主要针对拍摄完成的短视频素材予以剪辑与整理,要制作出高质量的短视频,必须要在剪辑、字幕、调色以及配乐等各个方面着手。实际工作中应当灵活应用各类编辑软件,让短视频效果更加丰富。

3.2.1剪辑

短视频编导应当根据自身使用习惯来灵活选择短视频编辑软件,具备一定的剪辑技巧,能够熟悉使用各类编辑软件的相关功能。在画面编辑时根据主题对素材予以剪切,确保剪切点不会突兀,视频播放更加自然流畅。对素材进行剪辑时还能够合理设置一些滤镜特效或者转场特效,进而达到烘托氛围的目的。

3.2.2字幕

字幕属于短视频编导中的重要辅助,字幕能够帮助受众观看理解视频内容,在短视频画面的合理位置加入字幕,或者结合画面需要设计字幕。添加旁白字幕来防止方言或录制不清晰可能带来的误解,设置标题字能够有效吸引受众观看,依靠特效字幕的突出强调效果,能够引起受众注意,设置注解字幕能够帮助受众理解视频内容。

3.2.3调色

对于短视频的制作来说,在剪辑过程中对其实施合理调色不但能够优化画面效果,还能够让视频吸引更多受众。在实际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诸多编辑软件中都已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调色插件和各种调色工具,编辑过程中也能够直接套用软件中已有的模板,实现一键调色。短视频编导应当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调色过程中应用各种色彩知识如互补色、饱和度以及色相等,让短视频的画面变得更加精美,风格更加多元化,以有效吸引受众。

3.2.4配乐

配乐从字面上来说即是为短视频添加相应的背景音乐和音效。配乐要结合视频主题来对音乐风格进行选择,科学合理的配乐能够有效烘托主题,吸引受众注意力,依靠各种背景音乐让受众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在短视频编辑制作时,编导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了解视频主要内容,根据视频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等,合理选择音乐风格。对于同期声的录制来说,手持话筒应尽可能接近声源,防止视频中出现其他噪声,后期声音处理时能够采取卡点剪辑的办法,确保音乐和画面之间的准确衔接,选择合理位置加入音乐,让音乐和视频内容充分融合。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视频传播的特点和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视频传播的编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编导需要不断创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制作出更加优质和符合观众需求的作品。同时,编导也需要注重个性化,发挥自己的特色,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夏箐.“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分析[J].戏剧之家,2018,(17):96,98;

[2]程兰君.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业务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9,(3):109-110.

[3]陈思言.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发展研究[J].文艺争鸣,2020(03):183-185.

[4]刘畔.融合背景下短视频传播特点及发展策略[J].中国报业,2020(05):90-91.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新时代科技馆科普理念创新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播学视角下新时代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发展现状,提出确认科技馆学术概念、改进科技馆传播模式、加强传播效果的管理力度及改善传播人员素养四项有效的科普理念的创新措施,从而提升科技馆科普的宣传水准。

关键词:传播学视角;科技馆;科普理念;传播效果

引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的科技馆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改革,在展教内容与建馆理念上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创新,并与新时期的科技发展趋势相符合,因而我国的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创新已不可避免。

一、传播学视角下新时代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在传播学视角下未来科技馆应带有极强的服务作用,科普场馆将愈加专业化,具体来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已产生了多种形态的科技馆,比如,在2009年我国科技馆的数量大约有505个,而到了2018年该数量则上升到951个,9年间的增长率达到了88.3%。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人们更加渴求知识,在新的传播方式的带动下我国人民的科普理念则越来越强。科技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科普知识的传播与过去有较大区别,科技信息已更加碎片化与概念化,因而未来的科技馆将更为专业。

另一方面,若想切实发展科技馆,内部管理人员应及时创新科普理念,通常来讲,我国重要的科学传播场所就属科技馆,其科普的范畴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等,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馆应赋予自身全新定义,有效结合创新后的科普理念与服务品质,使“科学主义”道路符合时代发展,创新科技馆的内部灵魂,使其在新时代重新构建科技馆的整体建设[1]。

二、传播学视角下新时代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创新措施

(一)明确科技馆学术概念

在了解到当前科技馆科普理念的发展现状后,其内部管理人员应明确科技馆学术概念,从字面上解释,科技馆应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科技中心”,其内部需贮藏多种文物并展现出当前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在过去我国科技馆与博物馆的经营理念较为相似,部分学术成果也混淆不清,其学术系统并不完善。从传播学视角上看,此类经营方式无助于科普理念的传播,科技馆管理者需对此方式进行适当改造,比如,设置一套独立的科技馆学术系统,并邀请专业人士详细分析科技馆与博物馆的区别,放置与科技馆相关的科普类读物,提升科技馆学术的独立性。此外,管理人员在聘用科技馆服务人员时可设置多项具体要求,如了解当前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熟知多项科技研究成果及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提升科技馆整体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准。

(二)改善科技馆传播模式

在科普知识的传播模式上科技馆也要进行适当改变,过去的科技馆在内容设计或展示上并无太多的专业特色与地域特色,多个科技馆的展览形式也较为雷同,此方式不利于科普理念的传播,也难以促进此类场馆的整体发展,因而管理人员需适时变换科普传播模式。比如,延安科技馆在科普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具体来说,其创建了多项主题展览,如“未来与挑战”、“科技与生活”、“发现与探索”、“华夏之光”与“儿童科学园地”等,在科技馆的附近还搭建了多个与其科技主题相近的特效影院,利用电影放映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兴趣,有助于科普理念的传播。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馆的科普传播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即借助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增强人们的视觉、听觉效果,加大科学技术的吸引力。管理人员还可将当前我国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摆在展览室中,提升人们的观赏欲望,增加其爱国热情的同时还能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2]。

(三)增加传播效果的管理力度

过去科技馆的管理者并不重视科普传播的效果,其仅将诸多科技成果摆放在展览室内部,没有对传播效果进行切实的考察,此行为不仅浪费了科技馆的投资建设,也无助于人们科普知识的改善,因而新时期在传播学视角下管理者需增加传播效果的管理力度。

一方面,为增强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科技馆管理者可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问询人们对科技馆的看法,并通过专业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当前人们最想了解的科技成果,由于不同人群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不同,因而管理者可设置专业的儿童区、成人区与老年区等,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其展示对应的科技成果与科普知识。另一方面,科技馆管理者还要定期调查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并及时更新各类科普知识。具体来说,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且好奇心重,在设置此类科技展览时应将重点放置在趣味性上,充分利用展览空间的各种要素来吸引儿童,提升其参与次数,使其在欢乐中掌握各种知识;而成年人的科技展览需将科技的先进性当作展示重点,让人们接触到我国当前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其头脑,增加其内涵;老年人的科技展示可更偏向怀旧,即在增强其认同感的同时向其普及各类科学知识,只有了解当前科技馆的传播效果,才能使科技馆的整体建设更有针对性。

(四)加强传播人员素质

无论是宣传人员还是服务人员,若想提升科技馆科普宣传水平应不断增强传播人员的基本素养。当前科技馆整体的宣传水平较低,产生该现象的直接原因为人员素养不够,因而科技馆管理者需加大内部管控力度,提升服务品质。

其一,在招收或聘用传播人员前,管理者需了解其拥有的科学素养与服务水平,并设置相应的准入标准,提升宣传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管理部门还需加大培训力度,即在日常培训中不断教授其最新的科技知识,增加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来迎接每位参观者。

其二,科普宣传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加强先进设备的使用水准,了解各类多媒体设备中的各项功能,通过不断的重复使用提升设备运用的灵活性,全面改善科技馆内部服务水准。

例如,延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其工作人员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管理人员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其内部展品的科学信息,帮助宣传人员掌握此类宣传服务的方向,熟知展品内部的更多信息,向参观者介绍时也更加有的放矢,增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总结:综上所述,增强科学素养需要漫长的时间,科技馆在新时期的带动下应不断创新自身科普理念,提升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只有及时改善科普内容才能增强科技对人的影响,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洁.科技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探究[J].学会,2020(09):50-55.

[2]杨震.论新形势下科技馆科普活动管理策略[J].科技视界,2020(12):191-192.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符号传播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有着博大精深的美术资源,这些美术资源反映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本文首先对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对基于符号传播学视角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课程开发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新课改背景下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的教学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符号传播;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

前言

将少数民族本地文化资源中的符号进行传播,就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要使得符号传播的价值达到最大化,要想将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在应用在教学中,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就必须对兼容性和对接性给予重视。

一、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新式的美式教育出现,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目前对于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得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我国的各个民族区域很长时间以来使用的美术教学理念都是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或者是学习西方的理念,大多数的家长和单位对于本地的美术资源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那些沿海的发达地区对于美术教学的创新已经达到了极点,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的一种方式就是对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其实在很多的民族区域,已经制定过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鼓励美术代课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将少数民族资源融入,从而使得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但是在目前仍然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素养不高,没有认识到民族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将少数民族资源和美术课有效的结合起来,要想解决以上的问题,教学单位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

二、基于符号传播学视角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源课程开发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各个民族区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时要结合美术课程的具体标准,要正视本民族区域的的经济实力,对于本民族区域和一些发达地区在经济上存在的差距必须给予重视,在学习沿海地区发达经验的时候,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由于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人就是当地的学生,因此在选择资源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准则,相关的教学单位以及老师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应该选择本民族区域的美术资源,这些美术资源应该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美术素养的双丰收。

典型性原则

在开发少数民族资源并且将少数民族资源应用到美术课程的时候,相关的教学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美术课程资源,这些美术课程资源应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在了解目前本民族区域的美术教学情况和调查民族的美术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要明确美术课程的新标准,在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分类的同时,构建细致的开发和应用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保证应用在美术教学中的美术课程资源是有针对性的,接下来要合理的评价教学效果,用这些不断地优化后面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美术的教学价值。因此要想使得符号传播学所强调的对接得以实现,在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时,必须充分的了解本民族区域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构建出典型的美术课程体系。

民族性原则

少数民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将本民族区域的民族特色融入进去,充分的将本民族区域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且在美术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实践为中心,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具有当地的特色文化,老师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对校园和教室进行民族化装饰和布置,还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民族美术活动,通过这些方法来体现民族性。

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少数民族本地美术资源的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对于美术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美术课堂要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开发和应用少数民族本民族区域的美术资源,能够不断地改革美术教育,使得美术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好,根据符号传播的兼容和对接核心以及三原则,在美术教学中合理的开发美术资源应该做到以下:首先学生应该对本区域民族的特色建筑、手工艺以及民族图案、服饰制作的流程掌握和了解,并且这种掌握和了解是在实践中掌握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然后学生应该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日常生产劳动、民族节庆、风俗活动等素材来进行创新,对本民族区域的美术作品进行有效的利用,在美术作品中学习美术技法,掌握美术作品的原理,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应该将自身的美术素养提高,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将美术教学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再次,为了实现民族美术资源这一符号的传播,为了让美术资源很好的应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和教学单位还应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应该加强和风俗博物馆,图书馆的合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举办一些互动性的活动,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合作,小组内也可以互相合作,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最后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当地的民族节日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在节日当天举办一些和节日相关的艺术拼贴,平面设计,墙体彩绘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节日,另外应该针对美术资源开发和应用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和公开课活动,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此促进美术资源这一符号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传播。

结语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美术资源,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在美术课程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理论只是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美术涵养。

参考文献

[1]何蕊,徐俊华.少数民族地区产品设计教学特色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7).

[2]张海龙.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v.39;No.239(6):158-161.

[3]何宣慧.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探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7(5).

[4]王佳.数字媒体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融合教学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

[5]杨秀玲.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教育开发的路径探索[J].普洱学院学报,2018,v.34;No.130(3):40-43.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基于 双创思维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知识接受、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有效手段。囿于媒体意识形态的不断翻新与传媒业的整合重组,使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成为传媒行业中迫切需要的人才。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是新闻传播教育对传媒需求的积极反映。

关键词:双创思维;实践;教学改革

前言

以创新创业思维指导下,确立实践教学改革按分层次、分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落实实践性教学的改革理念。将新闻传播学科业务教学与技能教学实验结合,通过整合式教学新模式,改变现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深入实验教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融合,理论与实践整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水平能力。实现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全面发展,由以往的“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教学生爱学”转变。令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自我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自我选择,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进一步成为“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传播类人才。

1.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性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建立可靠的管理制度,能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实践教学的执行有章可循,为教学实践质量提升提供决策保障。从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实习大纲、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实践课程考核实施标准等方面加强各主要实践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为使实践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规范实践环节操作,还应配套各种功能表格,方便对学生实践、实习工作的管理与管控。如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意向调查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实习登记表、实习单位与联络人一览表、致实习生接受单位的函、专业实习介绍信、专业实习推荐表、实习学生自我介绍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专业实习鉴定表、实习安全承诺书等。

2.梯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2.1课程实践

课程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实验室开展的旨在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形式。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并存,将实验、实践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将实践环节融入课堂教学,以便学生接触专业课程学习,就在动手能力上有所锻炼。如摄影摄像类课程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可以直接拟定进行采访拍摄的场景和拍摄内容,直接将摄影摄像技能用到特定场合。也可以配合其他课程内容,拟定项目进行实战操练。也可以将业界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再配合业界导师讲解,无疑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2.2假日实习

假日实习是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每逢双休日、“五一”、“十一”等假日以及寒假和暑假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和其它实践活动。利用假日,将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院系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假日实习、实践,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公司和工作平台,尤其鼓励学生参与业界公司的实体项目。在假日实习中,配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假日实习加以指导与监督,确保学生假日实习的效果。

2.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总检阅,也是学生从业的试炼地。专业实习能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近距离的接触到传媒行业,将全方位锻炼学生们的新闻传播实践操作技能,熟悉传媒工作内容,是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走上合格的新闻传播工作岗位前的一道必由之路。

2.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包括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作品创作两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其一种。无论是论文撰写还是作品创作,都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考量。通过毕业设计考核,能有利于学生根据创作内容进行提升综合能力与新闻传播全面素质。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环节与实体项目相结合,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传媒业发展有机结合,切实解决本地区、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育的实效性。

3.整合资源,拓宽教学实践平台

3.1升级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教学实践平台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学生在校内开展课程实践和实训教学的场所,是完成校内实践教学重要保障和必备基础条件。根据新闻传播专业建设需求,大多院校都已成立了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音频、视频)等实验室在内的传媒实验中心。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校内教学实践平台应随之有所升级。在原有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虚拟演播厅、VR实验室、沉浸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新媒体、移动终端媒体等为一体的融合媒体实验实践平台。教学实践平台的升级,使学生能更快掌握传媒变化新内容,适应媒体变化新要求。

建设升级校内教学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利用校园媒体资源,搭建校园媒体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在校内得到媒体实践锻炼,大大提高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技能,达到毕业后直接可以适应媒体工作,直接上手参与媒体传播活动。

3.2拓展校外实践平台

拓展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应考虑与地方各级传媒机构、网络媒体、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专业实习基地。注重实习基地质量,与合作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新闻传播学科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外实践平台实践过程中,形成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 “双管”指导模式,要能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实际的指导。

3.3建立学生自主实践平台

建立学生自主实践平台,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学生实践教学自主管理服务中心。自主管理中心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研究能力为目的,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参与管理、参与学习,参与研究中学会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发掘学生的各项潜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管理中心发掘有潜力的实体项目,由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逐步向实战项目、实际产出方向奋斗,切实做到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课堂实践教学实践锻炼融入到实战实践能力锻炼的提升的层面。通过长时间经验累积和准备,实现对新闻传媒工作无缝对接,使学生掌控择业的话语主动权。

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服务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在区域的传媒业发展即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高起点、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将带动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快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强化学生在实践、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意识,缩短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上岗前的适应期,提高了学生在传媒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伴随着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发展,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改革还需与时俱进,不断踏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高有祥.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和传媒艺术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3),148-152.

[2]田中阳.对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新闻战线,2006.11,62-64.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建构与优化

【摘要】作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高校学生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具备良好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互动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能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效果有待提高,互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基于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重新整理构建课堂互动,积极将课堂游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环节融入课堂互动中,从各方面优化调整,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建构与优化;新闻传播

1.引言

新闻传播学以信息基本规律和信息传播方法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科设立以来广泛受到学生喜爱,当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我国各个高校相继设立相关专业,就读学生人数较多。我国新闻传播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融入了各种行业,大量需要传媒人才。新闻传播学涉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等[1]。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比较简单的实践教学,教师合理开展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印象,并在交流互动中增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2.1课堂互动形式单一

课堂互动形式是吸引学生积极互动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课堂授课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课堂互动,大部分教师喜欢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品讲解和自由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互动形式比较单一[2]。而这些互动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回答问题时通常是被动应付,还有的学生并不想回答,不利于开展丰富有效的课堂活动,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能引起学生课堂注意力。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开展多样化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积极展现自我,锻炼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2课堂互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学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有较强学习意识,因此很多教师开展理论教学通常以灌输式为主,认为学生凭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就能听懂教学内容。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学习情况,以自己的方式教学,仅仅将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很少在课堂上交流互动,这将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虽然很多学生意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并期望参与课堂互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欠缺,课堂互动环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3]。

2.3学生之间缺少交流

课堂互动不单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锻炼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过少的交流和讨论会导致课堂互动范围缩短,降低活动效率。所以教师不能将课堂互动局限于师生问答,更应该鼓励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观点互换不断思考,激发灵感,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构建

3.1在案例分析中构建

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事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获取知识和智慧,形象理解概念,能够有效避免复杂逻辑和高深理论带来的难度,从通俗易懂的例子中获取知识理论,提高教学效果,案例分析在各类教学活动都受到广泛应用。在案例分析中构建课堂互动,能够有效联系学院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实践效果。案例分析法所用的案例不能局限于教材案例,而是寻找更多真实完整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案例过程。同时,案例分析具有完整性,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反馈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案例流程严密,其中包括案例介绍、案例阅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互动、整理总结等流程。教师实施案例分析法,除了内容还要具有一定材料支撑,例如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等等,利用多媒体展示,使案例材料更加真实,让学生有更直观感受和更深刻理解。例如“最美90后支教老师翻车,把教育当秀场,把孩子当敛财工具”等新闻事件,教师寻找相关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并说明照片的拍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新闻。

3.2在讨论课堂上的构建

学生更喜欢灵活简单的课堂互动方式,而课堂讨论刚好能满足这些要求得到广泛使用,通常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新闻传播学涉及的生活元素比较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爱和社会热点提出讨论话题,比如广告中的虚假宣传、新闻采访中的摆拍现象、方言播报新闻现象、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现象等等。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言机会,对于话题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讨论氛围是学生积极互动的保障,翻转课堂能够发挥活跃气氛作用,开展翻转课堂还需要学生具备强度学习意识和自律能力,在课下自觉观看微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上课时,学生应该总结自己遇到的困难,并勇于在课堂上提出,通过课堂讨论解决难题。资料是反转课堂的关键,其来源可以是教师录制也可以是文本资料,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录制的视频资料,应该把握好教学视频时长,每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

3.3在课堂游戏中构建

相对于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课堂游戏更加轻松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但教师精心策划组织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对课堂游戏有一定期望,但是教师不知怎样开展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满足学生需求,因此这一互动方式使用率较低。游戏教学方式最大作用就是调动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所以开展课堂游戏并不一定需要精心策划,只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能增强学生知识掌握,就可以开展。教师选择游戏时可以结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特点,比如演讲比赛、绕口令、辩论赛、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修改病句比赛、作文大赛、汉字听写比赛等等,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汉语字词,语法的掌握水平。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开展视频剪辑、知识竞赛、一分钟说电影、电影名称竞猜等游戏,有助于学生巩固影视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这些游戏主要针对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具有一定适用性,应用之前教师应该注重游戏的弊端,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需求、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游戏方式,促进教学效果。

4.课堂互动的优化策略

4.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课堂互动机制优化的中心是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人才,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选择优质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创新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体验中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能力,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许多道德高尚的先进人物,既有一线科研人员、教育人员、医务人员等,也有处于低层的默默奉献的基层人民,有个人也有群体,这些事件会不断鼓舞学生,让学生从他们身上获取精神力量。新闻传媒学教师在授课时积极应用这些案例,让学生对其事件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和播报,及时应用课程知识,掌握专业技巧,还能让学生思想受到启发,精神受到鼓动,促进全面发展。

4.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新闻传播学与社会有密切联系,其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大多来自社会民生问题、社会动态、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各行各业的新变化等内容,应用真实案例和仿真性实践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从事新闻传播行业要了解广泛知识,熟悉各个领域基本情况,所以教师授课时不能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该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新情况变化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形势,不仅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还能让学生以此为借鉴,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新闻传播学不仅涉及范围广,还包含社会各种大小事件,教师还应该将人民的衣食住行、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相关内容纳入课堂,比如手机直播,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让学生深度分析讨论相关问题,不仅能了解社会上各种事件和发展现状,还能促进课堂和生活的距离,能让学生明白关注社会的重要性,并产生服务社会意识。

4.3以技术进步为引领

我国科技发展对教育条件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和课堂互动因此有更多发展方向,在课堂互动上融入先进技术,能够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成为常用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趁现在多媒体上,以此开展课堂互动。视讯会议技术在物联网基础上产生,能够突破空间界限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同步学习交流,远程互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有助于先进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在课堂教学上应用视讯会议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能够拓展课堂空间,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不同课堂体验。随着教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为教学带来更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虚拟演播室和摄影实验室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剪辑设备、录制设备和摄影器材,了解使用方法,掌握操作技能,在这里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摄影、播音、主持等实训内容,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还能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学习专业技术。

4.4以实践活动为辅助

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互动机会,比如合作学习既需要与学生互动也需要教师指导,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对于学生陶冶感情、启发思维、语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但短暂的课堂时间限制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可以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社会实践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如,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可指导开展社会调查或者参加媒体岗位实习,通过实际工作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指导参加短篇制作大赛和微电影大赛等,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扎实专业基础,并在合作与互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5.结语

课堂互动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新闻传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方式和效果,不断创新互动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效。加强课堂互动,有助于学生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拓展课堂互动空间范围,让学生认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廖金英.学术阅读与”参与-互动”式教学创新研究——关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4):56-58.

[2]陆子欣,丁妩瑢.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直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7):217-219.

[3]刘涛.“翻转+直播+实训”: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与写作,2020(9):78-84.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广告传播学概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告传播学概述》教学改革,是根据“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准则,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思路,将《广告传播学概述》课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匡正广告价值导向问题、实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的尤为必要。

关键词:课程思政、《广告传播学概述》、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突出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以德育人功能。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遵循价值统一的原则,结合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国家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

《广告传播学概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在传播环境日益巨变的背景下,动画广告专业作为创意传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专业教学应秉承着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能力培养上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广告传播学概述》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核心专业课,充分体现着动画广告导向的专业特色定位,作为应用型课程,在课改契机下顺势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崭新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价值引领方面

积极响应党中央“美育育人”号召,艺术教育要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在价值引领上坚持美育教育、坚定民族自信的办学理念,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目标,切实把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根植于学生内心。

2、能力培养方面

面对媒介跨界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格局,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将“广告导向”问题前置,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媒介运作能力。培养学生商业敏感度的能力、竞赛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培养学生“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知识传授方面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的需求,是育人的创新手段,对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本课程以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为己任,培养学生掌握广告传播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广告的创意表现方式、动画专业与广告的关系、掌握影响广告表达的分析方法;掌握广告创作的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和广告表现的视听语言(镜头运动、镜头组合、声画关系等);掌握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能够进行项目设计工作。

二、《广告传播学概述》教学理念“思政”

专业课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建设理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外,还要再形成价值引领的第三重目标,落实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的建设使命。《广告传播学概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嵌入式”思政教育思路,将课程思政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专业知识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契合度,通过引起学生对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吸收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品质。

三、《广告传播学概述》教学结构“思政”

《广告传播学概述》理论课的讲授以网络精品资源课程为依托,在讲授过程中,融入大量优秀广告案例,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要求学生知行合一,利用兴趣支撑,引发思想共鸣,坚持公益优先,将德育目标外化于行。变革学习方式,开设分享课堂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并将思辩过程纳入成绩核算。这一环节的设置承上启下,通过一定数量广告作品的集体点评、共同总结广告品牌策略的知识,在后面的实训阶段有了他们的广告创意策略会更加的精炼准确。倡导“以赛促学”,把各类广告大赛、创意大赛引入教学活动中,以大赛的标准和要求替代原本的课程衡量标准,直接让学生参与各项赛事,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赛能力、丰富参赛经验,锻炼了学生的商业敏感度。

四、《广告传播学概述》教学内容“思政”

课程思政”直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要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广告传播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中,并侧重敬业爱业、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等的培养。

首先,将广告法规知识点与“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的思政内容相结合,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在学习广告传播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慕课”的方式,观看国家精品课程讲授的广告发展沿革,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广告的作用和功能,意识到在传播广告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是与非、荣与耻、黑与白,要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当引导学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也能够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广告法律法规,播放如片面追求眼球效应遭市场冷遇、违法违纪等负面案例,作为负面教材,惊醒学生不忘初心,不要被物质蒙蔽,做一个正直、真实的新时代广告人,更好的实现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

其次,在讲授广告品牌传播中将广告品牌策略的学习内容与“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的思政内容相结合。教师讲授品牌传播策略的知识点,使学生现在脑海搭建出理论框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品牌强国”为主题,开展对中国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讨论,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开设分享课堂,组织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在理论和案例思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对“国家品牌”、“品牌强国”、“中国品牌”的讨论与分享中为主题,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形成,实现了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再者,讲授动画制作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和制作,将大量优秀动画广告案例赏析结合“大国工匠精神”的思政内容。采用“慕课”的方式将CCTV记录片《大国智造》第二专题让各位同学提前预习观看;在学习案例鉴赏方法和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解析大量制作精良的优秀动画广告片、动画大师、广告大师的创作经历,激励学生精于创作,承担起中国精品广告制作的重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精于创作和制作精品,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

最后,在课程中将商业广告的传播策略融合校本特色“商学素养”的思政内容。教师为学生搭建出商业广告的传播策略框架,为下阶段竞赛的选题和创作奠定理论基础;并以各类大学生广告大赛、创意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加比赛,“以赛促学”培养其适应社会营销传播能力,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和商业敏感度;要求善于在作品中使用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正能量的创意元素,引导学生创作有思想高度、文化品位与人文关怀的商业广告,实现了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五、总结

广告传播学概述课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配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思路,从理论—理念—竞赛—创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满足学生知识吸收和创作应用的实战需求,并做到任课教师、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与教学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授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黄薇.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告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公益广告课程为例》[J].传媒, 2019(9).

黄春美.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创新 ——以《音频广告》为例[J].新闻知识, 2019(10).

钟俊生,左浩淼.新时代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

汤旭梅,李芳芳.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美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

杜小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J]电子商务,2019(8).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让我们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出了新的思考。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然而在艺考时却出现“艺考热”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传播学视野;广播电视编导;定位思考

引言

当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以极快的速度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关注,然而其概念,时常被学生和影视编导、编剧、导播等专业名词混淆。因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了解度匮乏,所以,一些高校在其专业定位方面出现误区。

1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解读

传播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符号与信号交流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期望以了解符号促进和实现信息传递。信息传播是个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人与人、与社会产生联系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传播学中涵盖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诸多内容,是具有全面化的一门社会学科,将其内容不断广泛渗透于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电影编导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培养节目编辑、策划、创作和制作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单一侧重某一方面能力培养,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发展起步较晚,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基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解读,基于狭义角度而言,编导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所有载体,其根本任务是对个体之间交流信息进行编码。基于广义角度下,编导是媒介的体现,包含传播媒体、表现传播信号等内容。

2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工作者通过采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采集、分析、传递技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筛选与合理性的分析,并从中优选出与时下社会发展状态相契合的信息,利用网络媒介多样化的传递渠道传播、发布出去,让社会群众能快速掌握时下最新热点信息,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形态。不仅可以很好地增加信息传递的广泛性,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迅速了解时下新闻热点内容,还能有效保障信息的时效性,增加信息的受众性。众所周知,我国信息科技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广播电视工作者结合这一信息技术发展属性,在日常的编导工作中,通过多元化的媒体渠道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并结合最新的科技优选技术,制作成贴合人们学习、工作及生活需求的电视节目。继而再通过微信、QQ、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信摇一摇或者各种软件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让社会的学生、各阶层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都能够有效参与到多样化的电视节目当中,增加节目的互动效应,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及知名度,为广播电视行业创建更大化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利于实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崭新的发展目标,推动发展进度;还能创新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与内容,改进编导节目制作和管理体制,优化编导成效,使其立于行业的更新换代中永不衰败。

3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思考

3.1理论结合实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均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将理论教学结合实践,切实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全能型人才。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不能过度将重点放在某一方面能力发展中,这样学生毕业后很难凸显竞争优势,只有各项综合能力突出,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要善于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开拓创新。条件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地方媒体企业构建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路径,并且企业可以选择优秀实习生留用,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在毕业后未留用的学生,也获取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其思想和技术均得到显著提升,在就职过程中亦可快速适应和胜任。

3.2文人素质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仍然无法取代,其独特的文字符号媒介,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播目的,相比日常用语更具有严谨性。通常情况下,文字符号作为一种媒介,能够实现事物之间关联性的呈现,同时可以有效训练思维。长期以来文字均是信息交流的核心,同时在广泛的大众传播中产生了绝对素质,其中蕴含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内涵,在大众心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电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对纸质媒介形成冲击和影响,电视媒介通过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延续和传承了文字编辑。一方面,在电视广播中,工作组成的信息同样至关重要,其中内含的文字符号系统是提高电视节目准确性和效果的关键。另一方面,电视广播编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均需要文字作为支撑,包括节目文本以及采访文本,文本编辑直接影响节目质量。除此之外,传统编导思想的传承为电视编导增添了艺术氛围,能够使其电视节目思想呈现更为深刻,避免编辑内容过于肤浅,有助于更好的剖析主题和呈现审美价值。

3.3针对性引导教学

在行业竞争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最为显著的优势则是其思想和技术,因此,为促进专业学生的思想和技术发展,应着力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与专业思想和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确立人才培育目标,并精准探查当前的市场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规划和方向中,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充足的专业育人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展开强化教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能够真正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思想与技术发展做好铺垫。随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展开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基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发展局限性,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并实现自我完善,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形成创新性的思想,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和过硬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对人才的想象力要求相对较高,所以,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需跟随时代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育。

结语

总之,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在新形势下对电视编导亦提出了全新要求。对此,要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质节目,作为编导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挥出广播电视的价值,为广大受众制作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因此,本文基于传播学视野下,解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概念,并明确专业定位偏差和人才培育的核心素质,提出正确定位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家瑞.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探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79-80.

[2]程兰君.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和思考[J].新闻传播,2019(02):77-78.

[3]张心怡.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科技传播,2019,11(11):11-12.

[4]岳辉.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9(12):67-68.

[5]李萍,李勇.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147+149.

[6]曹松林.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46(24):67-68.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刍议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网络语言迅猛发展,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诞生之初,网民内部的交流方式逐步演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而对于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传播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成因进行有效分析。有助于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的产生、流行和使用。

关键词:网络语言;成因;传播学;心理学

引言

在当前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语言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互联网专业中的专业术语,比如“浏览器”“防火墙”“黑客”“病毒”等;另一方面是人们在网络交流和网络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语言形式,比如“蓝瘦香菇”“菜鸟”“yyds”“666”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网络语言的形成与传播学以及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1网络语言分类

1.1语言学角度分类

1.1.1谐音型

谐音型也分为数字谐音型、汉字谐音型、英语谐音型以及一些其他类型。数字谐音型,如“886”(拜拜啦);汉字谐音型,如“让我康康”(让我看看);英语谐音型,如“狗带”(godie)。

1.1.2英汉简略型

英语简略型即利用英语或汉语缩写表达原意。英汉简略型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网络语言构词方法,如“yyds”(永远的神)、“nsdd”(你说的对)等,是常见的英汉简略型流行语。

1.1.3符号象形型

网民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让人忍俊不禁。“(*^_^*)”就是常见的符号象形型流行语。

1.1.4旧词新解型

如“锦鲤”,原本指一种高档观赏鱼,后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

1.2传播学角度分类

(1)方言词语,如“给力”(北方方言)。(2)外来词语,如“因吹斯汀”(interesting)。(3)影视文艺作品,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流浪地球)。(4)网民个性创造,如“爷青回”(B站弹幕)。(5)新闻事件,如“逆行者”(新冠疫情)。

2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分析

2.1网络语言的显著性,就是指与著名的事件、场景、人物之间的联系,这种通常会受到网友的高度重视并迅速传播。“互联网+”这一网络词汇,也是在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才被人们所熟知并广为传播的。

2.2网络语言的重要性

就是指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联系了起来,同时,事件也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或者个人的发展,这种成因下的网络语言也具有极高的传播度,比如“俯卧撑”、“躲猫猫”、“楼脆脆”等等。这些网络语言通常与社会民众和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加大的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传播。其三,网络语言的可演绎性、模仿性,就是指网民可以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再利用。网络也可以进行诸如“一言不合就开车”“一言不合就吃饭”等词汇的使用。对于这种网络语言的再创在和再利用,网民和媒体之所以如此乐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并感受乐趣,同时,这种网络语言对各种社交场景也是极为适用的,加上媒体的宣传也让网络语言得以快速的传播,另外,这种形式的网络语言也是十分幽默诙谐且默契度高的。同时,网络语言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也会因语言的演绎和模仿而得以增强,从而提升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度,并且对其生命周期也予以了延长,可以结合社会中的各种的热点事件进行使用,并且会反复受到使用,形成新的网络语言形式。更有甚者,不掌握网络语言会加剧代沟的形成,会导致沟通不畅以及难以形成凝聚力的局面。

2.3网络语言的可模仿性和可演绎性

部分网络语言的适用场合相对较多,具有良好的可模仿性和可演绎性,广大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语言的模仿演绎,不仅可以从创作中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同时还能达到调侃吐槽以及释放情绪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该类型网络语言的传播深度和传播广度,同时还进一步延长了该类型网络语言的生命周期。比如,2017年12月,“佛系”一词开始火爆,它表达了人们看淡一切和怎样都行的生活态度,由此衍生出了“佛系养娃”“佛系养生”“佛系学生”等大批的网络热词。

2.4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主流媒体或者权威媒体能够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就会引发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这对网络语言的进一步传播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202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某新闻标题中出现了“给力”一词,自此之后“给力”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同时“给力”也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词之一,被大范围地应用于网络交流和网络传播中。

3网络语言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3.1娱乐减压的需要

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学习、工作,也需要放松、娱乐。网络世界五彩缤纷,充满趣味性、娱乐性,是人们缓解压力、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网络语言作为传播载体亦发挥着同样的作用。2016年年底,“葛优躺”表情包诞生。它源于葛优参演的一部电视剧《我爱我家》,剧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死皮赖脸地瘫在沙发上。之后,“葛优躺”一词迅速走红,并被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列为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葛优躺”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它的流行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缓解压力、放慢节奏的需要。虽然现实生活中还要继续奋斗,但是通过这种表达可以起到戏谑自我、放松心情、降压减压的作用。

3.2交往与归属的需要

网络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网络交流时自然会多使用网络语言。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总想把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集体,即归属的需要。在网上特殊环境中,个体如果不使用网络语言,就容易被认为落伍、不时尚、不合群,得不到群体的认可而产生孤独感,甚至会被歧视。网络语言的使用会加强自己被群体或团体的认同感,进而有一种安全感。当身边的朋友在不断使用某些网络语言时,如“偶”“skr”“拔草”“打call”“666”等,个体容易受到感染,进而加入到网络语言传播的行列,也强化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

3.3满足人们彰显个性的需要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39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群体时尚敏锐且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良好的接受能力。对于许多网络语言而言,它们大多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因此很容易受到年轻网民们的喜欢和青睐。与此同时,许多网络语言是分散无中心的,并且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网络语言的应用,可以充分彰显人们的个性,并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比如网络语言中的“CU”、“洪荒之力”、“塑料姐妹花”、“防火防盗防师兄”以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均是年轻网民自我个性的一种体现。

结束语

近年来,网络语言正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语言大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有些网络语言一夜之间爆红然后销声匿迹,也有一些网络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不断传播,这都与网络语言的传播学和心理学特性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杨溢熙,周琼.网络语言的分类和成因分析[J].文化与传播,2017,6(02):44-52.

[2]王秋艳.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探析[J].传媒,2019(01):81-84.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传播学视域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与内涵策略

摘要:基于传播学理论视角下,做好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相关研究工作,有助于辩证分析传播和主持的关系,准确认知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基本定义与文化内涵,深入了解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艺术理论。本文将简单分析传播学视阈下的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和基本内涵,希望能为舞台主持艺术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舞台主持;舞台主持人;定义;基本内涵

“主持人”这个词汇溯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的主持艺术在不断发展,“主持人”因此出现在中国。迄今为止,历经40年的发展,主持人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强,数量持续增加,舞台主持艺术类型更加丰富,主要有新闻类主持人、综艺节目主持人、法制栏目主持人和日常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等。与此同时,舞台主持在中国已成为颇为广泛的主持艺术形式。从狭义视角来看,舞台主持时常被视作晚会主持,因此,舞台主持人也常被称作晚会主持人,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不全面,因为晚会主持属于舞台主持,而舞台主持并不全是晚会主持。

一、“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探析

(一)国外关于“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相关研究

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编导唐·休伊特先生首次提出了“节目主持人”这一词汇,他将该词汇用英语表述为Anchor,这个英语单词的本身已是是“锚”,引申意义是接力赛中最后一位接力棒运动员,也许唐·休伊特先生是因为受到媒介环境和自身职业的影响,将主持介绍节目内容的主持人称为“Anchor”,随后,Anchor特指新闻栏目主持人。英国媒体习惯称主持人为Presenter,这个英文单词的原本意识是“展示者”。同时,还有两个用于表示主持人的单词,分别是Moderator和Host。其中,Moderator是指电视或者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大多是游戏或者竞猜类节目,词汇原意是指仲裁人,调解人或者会议主席,会长。Host原本是指东道主,主人,房东;表述主持人时主要是指综艺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二)国内关于“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相关研究

中国传播学理论界对“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具有多样化特征和百花齐放的态势。1980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开播了《观察与思考》栏目,并编辑了“主持人”的字幕,紧接着,很多颇有社会影响力的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中都在介绍“主持人”的定义,定义内容不尽相同。举例而言,新华出版社在出版作品《新闻工作手册》中说:“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叫节目主持人。”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出版)中,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用自己的语言为听众服务,介绍新闻内容。因为主持人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播音,所以也被称为播音员。1999年,赵淑萍老师在《电视节目主持》这本书中说主持人在节目主持工作中以个人的真实身份代表电视机构完成节目播报业务,技巧纯熟,传播方式具有双向交流效果,能够将节目内容有效传达给听众。2004年,北京大学教授俞虹老师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说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出现为个体行为,却代表了媒介群体的观念,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同时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准确把握所主持的节目进程,确保大众传播业务直接完成和必要时刻的平等交流。这些定义虽然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将主持人视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而非舞台主持人。

(三)“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推论

民众习惯将舞台主持视作晚会主持,认为舞台主持人是晚会主持人,这种看法较为片面。舞台主持不同于广播电视上的节目主持工作,所主持的载体不一定是某一类型的节目,其主持场所主要包括礼堂、宴会厅和会议室等。其次,舞台主持注重仪式感,例如重视主持人的服饰、语言、肢体语言和礼节。舞台主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角度下,舞台主持人所主持的载体不一定是节目,通常,不会借助大众传播来传播。主持场合具有固定性和特殊性,主要场合有晚会、庆典、宴会、会议等,舞台主持人有一套特有的主持话语体系,注重仪式感。在狭义角度下,舞台主持人指晚会主持人。

二、传播学视角下“舞台主持”的内涵解析

(一)“舞台主持”的外在形态是群体传播

“舞台主持”的外在形态属于群体传播,这是因为它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可以说群体是舞台主持的基本传播条件。此处的群体特指具有共同目标与归属感以及存在一定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同时,群体的产生与组合个体的数量息息相关,其共同目标与归属感是决定群体凝聚力的关键因素,组合群体的成员必然存在互动关系。在舞台主持中,主持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受众就是一个群体。他们有不同分工和一致的目标,在整个主持工作中会产生相应的凝聚力,有一定的互动性,因而,可以说从外在形态来看,舞台主持属于一种群体传播。

(二)“舞台主持”的内在本质是组织传播

从内在本质来看,“舞台主持”属于组织传播,内涵丰富。在舞台主持中,群体就是一个组织,本组织的所有活动均会传播信息,这种组织传播也是颇为常见的一种传播形态。而且,组织传播可分为内在传播与外在传播,无论是哪一种传播,均需要依托组织,由本组织来传播信息。

(三)“舞台主持”的发展趋向是大众传播

虽然舞台主持通常不会借助大众传媒来传播信息,其发展趋向却是大众传播。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是国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方式。推进“舞台主持”艺术的良好发展,则需要顺应大众传播的去向,这样方能促进传者和受众的互动,提升舞台主持效果,丰富舞台主持内涵,这也是信息时代与媒介环境必须做出的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舞台主持艺术的发展,应正视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定义,不断丰富舞台主持艺术的内涵,发挥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韩英.关于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概念核心与理论走向[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18-120.

[2] 刘洪林.浅谈节目主持与非节目主持[J].现代交际,2009,(8):77.

[3] 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小射燕”舞姿动作的解剖学原理与训练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4):64.

 

传播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新闻传播视域下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不好的舆论则会成为社会的“分离器”。当下“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科学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方法,是克服本领恐慌,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所在。网络舆情是网民群体基于相近或相同的利益诉求、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针对具体舆情事件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表达诉求的群体性行动,该行动具备“事件”的特征,即具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可依据网络舆情事件生成的基本要素和生命周期,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级分类,把握住回应的目标、时机和内容,从而提升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成效。在新闻传播视域下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可以从其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演进发展的周期规律、驱动力量和传播路径几个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词:新闻传播;网络舆情;传播

一般性舆情事件是指由非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诱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既可能由现实事件诱发,也可能由网络平台的话题滋生。与重大突发舆情事件相比,一般舆情事件的关注度是逐步提升的,随着信息的补全和网民群体参与力度的提高,渐进式达到高峰。同样受事件的性质、补全信息的重要程度、网民群体的关注热情及关联舆情和次生舆情的影响,会生成一次到多次的关注度高峰,之后关注度会逐渐消退并进入潜伏状态。如图3所示,一般舆情事件按照序时进程可划分为发生期、酝酿期、发酵期、高峰期和退化期/潜伏期五个阶段,如2019年上海“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事件、翟某某论文抄袭事件等均呈现出类似的传播趋势。

一、四个要素:舆情作用要素

1. 网络舆情主体

(1)网民主体。

(2)领袖主体。

(3)管控主体。

(4)利益相关主体。

2. 网络舆情客体

舆情客体是直接引发舆情的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刺激物,是网络舆情的指向物。这些事件、现象和问题直接导致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短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对现实产生影响并持续一定时间。

3. 网络舆情本体

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通过网络呈现的、由主体生成的关于客体对象的信念、意见、情绪、态度总和的反映,这种反映最终通过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得以表现。

4. 网络舆情空间

舆情传播离不开环境、场域、空间的影响与支持。从话语角度出发,网络构建了相对扁平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公共话语空间受到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社会秩序等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意见环境;从技术角度出发,大数据的检索、存储、可视化等技术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保证了信息的质量、提高了信息的可用性。

二、三个阶段:舆情演进周期

1. 舆情生成期

舆情生成一般都基于广泛存在、公众长期关注的社会事件、现象和问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把容易生成舆情的事件总结为:四大突发公共事件、六大关系。四大突发公共事件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六大关系分别是: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

2. 舆情扩散期

当舆情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空间和网民群体中传播时,主流媒体的介入和报道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当舆情事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时,当事人或有关部门的澄清或公示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当互联网空间讨论火热,意见领袖的强势参与、意见的交流碰撞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

3. 舆情消散期

第一,舆情事件得到妥善解决,舆情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部门进行回应,各利益方的诉求得到了有效满足,舆情事件逐渐平息。第二,舆情事件并未解决,但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舆情的传播周期持续缩短,海量的舆情事件层出不穷,舆情场域内经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注意力无法持久聚焦,以“应激—遗忘”的态度对待一切突发舆情,在这种情况下,舆情事件虽并未解决,但舆情产生的影响已开始消散。

三、舆情传播路径

从网络舆情事件整体应对流程而言,回应是处于监测和研判流程之后,通过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级别、类别进行评估和研判确定需要采取响应措施及响应级别之后,视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关注度和发展进程再行决定回应的时机和回应的内容。开展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首要明确的是回应的目标,根本性的目标是消弭网民群体在某一具体网络舆情事件中所表达出的负面情绪,找到网民群体对该事件发展预期的最大公约数,并就该事件的发展方向和处理结果同网民群体达成基本共识。

1. 线性突变路径

舆情传播的线性突变路径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突变现象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项指征:一是多模态性,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二是不可达性,系统有不稳定的平衡位置;三是突跳性,系统不连续变化;四是发散性,临界点的变量影响最大化;五是滞后性,系统平衡打破具有滞后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特征就是突发,其传播过程也符合以上指征,遵循着线性突变的路径。线性突变路径将舆情传播视为信息流的传播,线性突变路径的基本逻辑为:事件(往往包含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发生后,各种对立、交错的意见流呈现多模态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平衡状态,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意见、行为日复一日地加深变化,逐步累积演化,最终达到了舆情突变点,发生了突变跃迁。

2. 发散聚焦路径

发散聚焦路径的第一个环节是情绪发散。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库宁曾提出“涟漪效应”,强调如果一个触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震动会波及并迅速扩散很远距离的点。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向水中投掷一块巨石,以落水点为中心会产生涟漪,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舆情事件发生导致触发点出现,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传播条件下,社会公众由于“涟漪效应”而被迫认知、关注事件,一些局部、微小的事件会迅速成为公共议题,此时人们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行为是弥漫放大和失焦发散的,人们的围观和热议在客观上加剧了事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并未形成所谓“意见的合流”。

3. 极化上升路径

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关注事件并发表不同观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众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等因素,发表的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极化上升路径认为,“意见的合流”并不是公众意见的简单相加和结构性汇总,而会出现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认为,个体的决策或意见往往会因为群体间彼此影响而出现一致性效果,并且这种决策往往会具有一定偏向性。网络舆情经过热议后,往往会由于极化现象的存在而转向议题高度集中、决策偏向冒险、行为更加激进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黄微.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M].图书情报工作,2015(11):40.

[2]凌复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123-124.

 

传播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1.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研究

2.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3.短视频传播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4.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治理策略

5.社交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变迁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7.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8.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9.网红经济背后的传播逻辑

10.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与解决途径

11.虚拟现实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12.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效果评估

13.直播带货的传播效应及其营销策略

14.健康传播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15.广告传播中的情感诉求策略研究

16.影视传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17.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分析

18.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监管问题

19.危机传播中企业的应对策略

20.电子游戏的传播影响力分析

21.知识付费产品的传播策略研究

22.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传播体系建设

23.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与辟谣机制

24.人工智能对传播行业的影响与挑战

25.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传播规律

26.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评估

27.网络恶搞文化的传播现象分析

28.粉丝文化在传播中的表现与影响

29.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与创新

30.社交电商的传播机制与发展策略

31.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与传播需求

32.在线教育的传播模式与效果研究

33.网络文学的传播特点与价值

34.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与优化路径

35.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与影响力提升

36.网红直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37.社交媒体中的品牌传播策略

38.移动阅读的传播特征与用户行为分析

39.大数据时代的精准传播研究

40.音乐传播的途径与效果评估

41.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形象传播与建构

42.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43.社交媒体上的用户隐私保护与传播伦理

44.绿色传播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45.科幻作品的传播意义与价值

46.移动短视频对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影响

47.公共关系传播中的形象塑造策略

48.网络论坛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

49.社交媒体时代的谣言治理与传播规范

50.智能语音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传播学论文范文大全的所有内容,题目和参考文献都给大家安排了,我想对于你怎么写论文有了很好的帮助了,如果想看其他,可以留言给我们!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传播学论文(精选10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