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导读:很多小学老师都在找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000字-3000字左右用来参考,今天李老师就为小学教师精选出10篇优质的范文供大家免费参考,都有标准的题目和参考文献。所以大家在怎么写好自己论文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注意:文章末尾有论文题目参考文献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与评价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本文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旨在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本文将重点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有益参考。

1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阐释

1.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基于新时代国家育人新要求和国际国内发展背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形成并掌握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习得,要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则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将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标准,要求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学习和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能力。

1.2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实施的一体化,要求教学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要通过主体教学形式来展现,教学实施要将教学因素、方法和策略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整合力度不足,语文教学内容广而准备不及,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环节缺乏环环相扣的问题,而语文教学要达到教学评的一体化,必须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2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2.1规范教学设计,确定好“教”的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石,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应仅停留在表层,而应深入挖掘语文教育的内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超越知识的简单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形成紧密相连的教学体系。此外,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评价体系应多元化,既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的深入评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如描述夏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随后教师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文中对夏天的细腻描绘,尤其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句,强调这一季节生命力的爆发和成长的奇迹。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探索其在文中的意义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分享感受。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深度,观察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紧接着,教师安排创作活动,如写一篇描写夏天的短文或绘制一幅与夏天成长主题相关的画作,让学生将对这句话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创意表达。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在讨论、创作和课堂参与等方面全面评估并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同时指出改进空间。

2.2优化学习流程,提升好“学”的效率

学习流程的优化应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出发,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入理解,确保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使之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如引入互动软件、在线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学前期,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例如,通过描述一幅海边的场景,引入文中的一段描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景象与自身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言的韵律与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闰土的形象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文中描述的西瓜田和海边的场景,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学中段,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展示与《少年闰土》相关的历史背景或作品赏析,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闰土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通过交流思想,拓宽视野。在教学的后期,教师应设计一些创意性作业,如让学生基于文本创作一段对话,或绘制一幅与《少年闰土》情节相关的插画。

2.3结合教学实际,发挥好“评”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评”的作用需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形成一个包容、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而是转向对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反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讨论、项目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师运用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如能手、高手和专家级别,以及星级评价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环保主题的深入理解。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评价标准:能手级别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表达准确;高手级别在能手基础上增加构思奇特;专家级别则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构思奇特,且能引人深思、具有前瞻性。同时,采用星级评价,如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思维给予一星,若加上引人深思则给予两星,以此类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入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探索地球的独特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教师抛出问题,比如“地球资源有限,我们该如何行动?”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其他学生和教师使用评价表对发言的学生进行评价,根据其表达的流畅性、思路清晰度、原创性及深度等方面给予相应星级。此外,教师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明确自己在表达和思考上的定位,还能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对于深入探讨和创新思考的兴趣。

结语:

综上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实践,不仅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尝试,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这一模式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深入的语文素养提升。本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定、优化学习流程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冬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2):75-76.

[2]刘惠良.多角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3):51-53.

[3]郭乐静.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022,(02):58-6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理解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采取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活动中,构建及高质量的课堂具有着关键作用,这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之外,还可以推动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时,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具有较强必要性。本篇文章即将去分析如何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小学语文作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学习能力的体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的关键。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其文字功底以及语言表达水平,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独特领悟能力。同时,作文训练也从侧面对学生开展了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着一定作用力。

2 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2.1 合理带入现代教育设备开展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在诸多领域都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具有的价值,同样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的轻松且便捷。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学习具有的乐趣,构建起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播放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的过程中,对职业产生新的认识以及新的向往。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是你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要做哪些事,来深化学生对梦想的认知,推动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入自身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除了可以在精彩的氛围中开展写作之外,更能写出具有灵魂的好文章。

2.2. 以表演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表演是他们比较偏好的活动,而语文这门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出一些进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构建课堂表演情境来活跃教学氛围。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出表演的情境,推动学生运用表演的形式增强写作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根据本篇课文的主题进行表演活动,让学生去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来还原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地震这种危险的背景之下所存在的伟大情感,对父子之间的亲情也会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构建起写作主题“我与我的父母”鼓励学生写作。由于前面所具有的表演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加上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自身对亲情的理解,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2.3 设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实践出真知,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是变更教学形式,促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的重要途径。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去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还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比如当遇到植树节这种类型的节日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植树;重阳节时就可以组织学生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增强一些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写作主题“我生活中的一次难忘经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再通过写作的途径来加深学生的活动体验感,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具有着双重的作用力。

2.4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轻易的去批评学生,因为有时教师不经意的批评,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受到较大的挫折。同时教师也不要吝啬去表扬学生,在学生刚开始练习写作时,可能无法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标准。而学生的语言与成年人对比,可能存在着更多的童真,即使整篇作文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教师还要寻找出学生作文中蕴含的闪光点,或者是好词佳句,并用红笔标注出来,学生看见之后定会备受鼓舞。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丰富的课堂教学具有关键作用,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好整个教学的节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构建起表演的课堂情境,运用现代教育设备等等。推动写作教学有效性的上升,促使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玲.让生活为孩子的作文插上翅膀——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9):12.

[2]张华杰.让作文教学精彩纷呈——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解决办法[C].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2017(9):3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由于课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实施课程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语文课程是课程中最核心的基础课程。因此,在目标上,应着力探索语文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其特点和规律;在策略上要整体布局,长远规划,把美育落实在语文课上,落准在学科核心素养中,落细在语文学科的文本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上。这些将对学校贯彻实施审美教育打开新思路,选择新策略,做出有益的探索。

语文审美教育如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呢?

何谓“大”?即时代的大背景,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大生活和语文的大视野。离开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变成了小打小闹,小家子气,微乎其微,风吹云散了。反之,如果不从“小处着手”,在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落准落细,那么“大处着眼”就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了。

要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儿童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及其他语文教育活动,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自主实践活动。其主要实施途径是让儿童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在精神愉悦中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儿童在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时候,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也需要语言的调节。所以,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水乳交融,互补互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发掘和展现语文自身的美。譬如,文本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语言节奏的强弱徐疾之变化,语言情调和风格的独有特色。又如,句式的长与短、骈与散、断与续、对偶与错落、排比与回环等。这样,儿童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育以其形美、情真、心悦的特点和儿童的童心、童情、童趣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将会营造自由自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儿童兴趣盎然,情绪饱满,心情舒畅,自然会联想丰富,思维活跃,言语畅达,甚至会唤醒内生性的潜质,激活创新的天赋。

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既要反映审美主体——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又要反映审美对象——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其特性概括如下:

一、形象感染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审美活动,首先是依靠感知。语言文字虽然都是抽象的符号,但语言文字反映的事物,许多都有形象特征。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少是名家名篇。寫人叙事,形象鲜明;写景状物,具体生动;深情朗诵,以声传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试想,如果离开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审美活动吗?

从认识论角度看,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理性知识的获得,一般都从感性形象入手,并贯穿儿童认知的全过程。由于美育固有的形象特征,正适合儿童的形象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除了依托具体生动的形象,还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儿童脑海中留下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物、景色、情境以及情节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由此引发联想,激发想象,将脑中的表象置换、重组,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新形象。

文学创作强调“形象大于思想”,说明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当然是有主题思想的,但思想是从文学形象中抽象出来的。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不是脱离文本的灌输说教,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在具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经过抽象概括,提炼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儿童正是在读书中被人物形象所感染,从而自悟自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情感熏陶性

儿童的审美活动一般不直接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凭借形象,诉诸感情。形象是审美活动中的感性支撑,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必要中介。格式塔心理学揭示了人的情感结构和外物结构存在某种“同构”关系。如宽厚柔和的兰叶和欢快愉悦的心情,飘飘悠悠的白云和闲适舒畅的心境,直硬折角的树节和激奋强劲的情绪等等都会产生心理同构作用。当然,每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经验背景各异,使“同构”现象具有个性化特征。所以,无论是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是主观感情和客观对象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融合的产物。

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儿童的形象思维。教学中,儿童面对美文,有的读得声情并茂,有的读得毫无感情,其原因除了朗读技能有高下之分,还在于形象思维发展水平有别。如果儿童形象思维水平不高,很难在语言文字中去体验形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自然读得索然寡味。教学实践证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将助推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使儿童受到美感熏陶和精神洗涤。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沉的感情。这些情感因素不是借助概念和判断,而是渗透在形象之中。儿童通过依托语言文字的审美活动,激发了感情,并引发“共鸣”,这是在形象和情感交融后的强烈的情感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儿童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如果说阅读是儿童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客观世界的美,那么作文则是儿童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客观世界的美。在习作过程中,儿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用思维去筛选,用想象去编织,用情感去渲染,并选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和情感的冲动,情不自禁,一吐为快,将体验到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发乎于心,诉之笔端,洋洋洒洒地写出来。这是儿童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的操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实践。

三、多样和谐性

多样是和谐的前提。多样和单一、丰富和贫乏、丰满和干瘪都是相对比而存在的,其中多样、丰富、丰满都是美的特色。英国著名美学家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反复强调美的多样性。他说:“人的全部感觉都喜欢多样,而且同样讨厌单调。”

语文美的特性之一就是依托语言,寓美于丰满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之中。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切忌枯燥乏味,而应简略而不干瘪;在教学方法上切忌呆板繁复,而应多样而不单调。学生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宜统一要求。

审美活动的诸多因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统一体。它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整体和谐才具有审美价值。当然和谐是相对的。在审美活动中,和谐中必有变化,变化中又产生新的和谐,呈现出多样性的美感。

语文教学的最佳结构,既反映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反映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了的结构才具有审美价值。课堂结构是指课堂中诸要素之间有机统一的存在方式。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方位、距离都应遵守儿童思维和情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例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巧妙安排;开头、结尾、过渡、留白、拓展的衔接贯通;听、说、读、写(小练笔)、书(写字)能力训练的合理配置,都需要整体布局,相互配合,彼此呼应,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畸轻畸重,而要在多样和谐中组织教学活动。

四、精神愉悦性

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中,学生的精神愉悦伴随着学习过程,产生并渗透于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情感之中。

学生由于焦虑、烦恼及其他精神压抑导致心理失调,可通过审美使之平衡,例如通过激情转移、情感升华、变换节奏等方式予以调整,使之心平气和,复归于初。

据研究,人的生理机制的内部节奏与外部环境和事物变化的节奏相互影响。如果节奏合拍,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会带来心绪不宁。例如春风吹拂,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恰恰和人的心律跳动合拍,人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舒畅、欢快的感情。儿童因为学习语文生发的快乐是在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中获得的快乐,已不同于平常的趣味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只有当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感性形式达到水乳交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时,才能进入审美过程。”德国文学家、美学家席勒说:“审美王国就是自由的王国,也即游戏和外观的愉快的王国,在这里卸下了人身上一切关系的枷锁。”席勒又说:“在这个王国里,人们所借助的手段是感性和理性完全融合的审美的外观,即‘活的形象。它所產生的心理效果是唤起想象力的自由的游戏。”

当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源于美感时,不仅具有深化认知的功能,还有升华感情的功能,甚至还有促进儿童智慧即兴生成的功能。教学中,如果理性因素太多,缺失感性支撑,抹去了形象,缺失了情感,将会使语文教学成为枯燥的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和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如此语文教学,既无愉悦作用也无认知和审美价值。反之,如果缺失必要的抽象概括,也会使语文教学层次紊乱,逻辑颠倒,结构松散,甚至使课文的完整形象支离破碎。

总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不是课堂外观的美丽和课件的新颖别致,而是深入发掘语文教学自身的审美特质,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设审美的桥梁,使儿童在无心理负担、无精神压力的状态下自由自在地张开思维和语言的双翼,翱翔在无垠的星空。此时的儿童在“美”的陶冶中,自觉地把美感化为兴奋、激动,化为求知的欲望,升华为创造的冲动。

此次2022年版课标将“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再是一种奢望和点缀。这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教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统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颁布)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道路和具体的施教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中心主旨,寻求课堂教学的变革与突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模式转变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不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智力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塑形期。外界事物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另一方面,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1.发散式

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教学模式也会有所区别,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宗旨不会变,而在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教学宗旨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深究教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是认知,认知新的事物,认知新的字、词。所以教师在进行《乌鸦喝水》(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乌”“鸟”这两个字拿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字形辨析。还可以对这两个字进行联想式的解释:“乌”是黑色的意思,而乌鸦则是黑色的“鸟”。教师更可以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寻找字形相似的字,从字义上寻求相似字的关联之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2.协作式

协作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在课前预习时,共同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共同讨论问题;在课后完成作业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首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增强同学之情,增加班级凝聚力;第二,可以使学生在团队中较劲,发扬不甘落后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最后,课堂中的分组讨论,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

二、课堂教学实践

1.听

听觉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他人的言语,则是其内心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听。这里的听,并不是指“听教师说、听别人讲”,而是要学生用心去倾听,运用自身的思辨能力,从听到的内容中筛选、提取所需的精华,从而领会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案例 1:《望庐山瀑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李白所著,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奇丽。对古诗文的学习,重点是揣摩诗人的思想,站在诗人的角度,在理解整首诗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篇。但是,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暂且不说,他们基本都没有见过瀑布,就算是以图片辅助,也难以展现其雄伟的姿态,所以学生们基本无法领悟诗人李白当时的心境,更不用说带着自身的情感去朗诵。

笔者在教学时,播放诗朗诵的录音给学生们听。朗诵者的专业性,带动了学生们的情绪,犹如真的瀑布在学生面前。尤其是朗诵者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急促而又爆发式的语气,把整篇诗歌推向了高潮。所以,学生在听中对瀑布的声音有了认知,对瀑布的威严和壮丽也与诗人李白有了共鸣。

案例 2:《二泉映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名曲《二泉映月》的成曲过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阿炳的悲惨人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蕴含着凄美。笔者在课前并没有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而是让学生们先听了这首曲子。学生们在倾听之后,都产生了自己的感想。

生:感觉比较委婉。

生:很压抑,不是很欢快,好像作者正面临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

可以说,学生能够从音乐中听出作者阿炳的心情并不是那么好,那么再反过头来学习课文时,学生对于这篇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所以理解文章的内涵也相对容易。

2.说

“说”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但“说”,也是一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在日后将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平时说话少的人,可能性格会孤僻一点,往坏的方向发展可能会得抑郁症;而平时爱说话的人,性格一般都会开朗,但如果不进行指导,也会变得口无遮拦。而语文教学中的说,则是让学生从说的角度,提炼课文思想精髓,言简意赅。

案例 3:《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本篇课文较长,描写的事情也比较多,学生所要领悟的课文含义还不止一个,而是两个人的精神品质。但是不论多长的文章,不论多复杂的内容,都可以指导学生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去概括。

笔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所述的事情:第一件事,蔺相如渑池有功,封为上卿;第二件事,廉颇妒忌,造成将相不和;第三件事,蔺相如与廉颇讲述将相和的道理;第四件事,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之后,笔者再让学生说出两人的品格: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胸襟广博;廉颇知错就改,精神可嘉。

用言简意赅的语句,就能把较长的课文概括,并分析了文中两位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也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训练中,学生也学会了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去表达事物,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读与写

读书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可是并非一读就要写篇文章,但是一定要作批注或者写读书笔记或者写读后感,随手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如果课本学完,课外书读完,随手就扔掉,那读书学习将变得毫无意义。读与写,也是学生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

案例4:《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本篇课文描写的是作者在医院照顾母亲的事,从中表现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母爱的伟大,这也是一篇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佳作。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是否能够体会母爱或者父爱,不得而知,但是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会对父母之爱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朗读、概括内容,并没有深入分析,随后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情,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演说。第二天的课堂上,其中一名学生这样说道:“自己的鞋子、衣服柜子里都快装不下了,我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用父母的血汗钱买的。每天早上起床看到桌上的早餐,觉得妈妈很关心自己,觉得自己很幸福,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幸福完全因为自己是她的女儿……”读到这里,这名学生却不自觉地停了下来,笔者发现她是因为哽咽,是因为觉得对自己母亲愧疚而哽咽。眼泪不会骗人,只有感同身受,才会有感而发。学生们经过这样的洗礼,能够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母爱或者父爱。后面在笔者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时,学生便都能用心地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当今的教学宗旨。在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应重点变革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试析“统编教材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取向

2019年秋季,小学语文将全面迈入统编教材时代。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层面的公共知识产品。它累积了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语文教育和教材建设的经验,融合了现行多套小学语文教材之长,也凝聚了众多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专家的智慧。该教材不仅承载着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蕴含着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也当仁不让地指示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未来一段时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据已经在全国试用的低中年段教材和教材编写组专家公开发表的关于新教材解读的文章,笔者尝试推断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取向。

一、更加重视立德树人,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材作为法定课程的载体,理所应当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编写工作,这是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如何将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日常教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这一直是语文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语文学科承载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它不仅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养成,所以将“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它的前提是对“立德树人”的“德”有更为深广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其实是对立德树人的一个很全面的阐释。小学语文教育所立之德,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即接班人教育,涵盖了思想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其最为集中的时代表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人物及其历史功绩为什么被选择进教科书,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层面,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认同”,即让学生对教材中所体现的人物、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价值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又必须是“润物无声”的,而不是机械灌输的,是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逐步内化的。

二是文化层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方面非常突出,比如儒家说的学以成人、仁者爱人、三省吾身等等,都是希望个体向内追问自我的道德品质,所以李泽厚说儒家重视宗教性私德的养成,通过自我的内省将道德认识固化为道德信念,成为一个求真向善的人。但正如前文所述,总书记提到的“公德”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今日,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有公共道德,有同情心、同理心,对陌生的他人能表现出高素质高修养的言行的人。在这个层面,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继承”,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言行中继承下来。

三是精神层面。尤其指个体的精神层面。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必然拥有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价值的认同与继承,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个人”不是一个不顾集体利益的经济人,而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生活有独立判断能力,不会成為乌合之众的那种“精神高贵的个人”,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个人,可以用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10个字概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自由精神,培育自由精神也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这个层面的教学着力点是“尊重”,要让学生个体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温儒敏先生强调,这种价值观教育要“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这种渗透除了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贯穿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比如我们的教学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否有选择的权利,是否想去做,有兴趣去做,如果有,那他的学习就有自我价值的认同,就有尊严,相反被逼迫死记硬背,就没有尊严,也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正像温先生所言,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努力的目标。

二、更加关注积累,在日积月累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文如聚沙。“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要积累经典的语料语篇,这一点统编教材在编写上有所突破,尤其在优秀古诗文和经典篇目的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编入了古诗,6年级12册共选入古诗文约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除了课文中的古诗文,还有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等,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这对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有老师会把积累窄化地理解为背诵,这样的理解并不完全。所谓幼学如漆,小学生的记忆力好,背一些经典非常必要,但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积累并非只是背诵。如果将积累简单地看作背诵,那么只是认识到了最基本的一层,就是“语料积累”,作为一种语言材料的词语句段,能认识并了解大意。这个层面的积累是最初步的。

对经典古诗文的积累,还表现在“语感”上。这些经典古诗词的学习,要通过朗读、诵读,体会它的美感,语言的美、音韵的美、意象的美,等等,有些说不清,但“先积淀下来,就会有所感觉”。对语言的亲和力、亲近感,就是在这种对经典诗篇的朗读诵读中逐步达到的,这种语感的积累,可以加深学生对语义语境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学习母语,需要有感性认识,它不是从抽象的语法修辞等规则开始的,感性的积淀对于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所体会。

对经典古诗文的积累,积累的还是“文化”。这种文化包罗万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的认知图式。就是一种看待人与世界与他人的总体眼光,不同的经典诗文,其实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认知图式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断拓展着后继者的认识边界,这样的一种继承,往往触及了所谓民族精神这个层面,在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内化与继承。

温先生在谈到古诗词课文教学时提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进行过多的阐释,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方面讲太多。可以看出,他非常强调让学生自己读,而不主张教师过多讲解。这是从初学者的角度而言。当学生到了高年级,他们对古诗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积累还可以有更加积极的形式。学生阅读之后获得的美感体验,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并与同学交流,通过梳理所学的诗人诗篇,开展一些初步的探究活动,这样就使得阅读积累不是单向的灌输记忆理解感受,也有主动的建构,积极的内化。现代学习论的研究表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旁观者式的,而是建构的、协商的、参与的。所以,积累也并不都是被动的、接受的,只有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三、更加强调读书,在自由的、多样化的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重视读书的取向,不仅在教材文本中有所呈现,在温儒敏先生发表的言论中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新教材主治读书少”,“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他呼吁“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他建议,老师要引导学生“连滚带爬地读”,要教给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的方法等等;他指出,教师要反思“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教学有没有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教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统编教材中“单元导语”“语文要素”“策略单元”“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设计,也都体现了对学生读书兴趣和方法的关注。

笔者感觉,在上一轮课改中,全国各套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组元,对阅读的人文性颇为强调,所以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的阅读时,往往采取同主题阅读的思路较多(比如市面上可见的各种读本,也大多以人文主题组合单元)。但这似乎是一种思路。统编教材试图探索出另一种思路来,就是从方法的角度打通课内外。教师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感知阅读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掌握这样的方法,这便是打通课内外阅读的一种实践。

比如三年级上册就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阅读中的“预测”策略。教材通过精读与略读课文的呈现,引导学生如何在不同情境的语篇中学习运用预测的方法。但显然,这样的阅读方法在几篇课文的阅读中,并不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它需要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在生活语境中,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我们知道,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变式练习,即在不同情境中都能够正确使用,不仅在结构良好的语境中,在部分内容残缺等结构不良的语境中,也要能够正确运用,才能够成为可靠的阅读策略。因此,对阅读方法的强调,与提倡广泛阅读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学生读书,课标中有一句表述非常值得注意,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统编教材对整本书的阅读也非常重视。但对此我们需要有些辩证的认识。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有现实问题指向的,它指向当下的碎片化阅读,指向做题、分析讲解过度的教学,而相对于碎片阅读来说,整本书阅读更容易让学生沉下心来。读经典的好书,还对学生的文学性、人文性修养及思维有充分的长成历练,比如读一本《三国演义》,粗粗地读读情节故事也可以,但要想理解得全面,就需要借助人物和军事集团的关系图谱,来理清其中的線索,帮助自己理解,这都是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当然,碎片化阅读并不都是不可取的,它可以增加人的丰富性,有一些读书卡片上的文字写得十分凝练,阅读之后就能够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也不应被排斥。

此外,教师自己也需要成为读书人,也就是温先生所说的“读书种子”,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和大人一起读”设计的意图所在。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读书人,要进入学生的阅读世界,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阅读本身就有涵养精神的价值,带着非功利的心态去阅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阅读兴趣。

四、更加注重语言实践,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的编写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而素养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的进步,也是基于当下人们对于知识的基本认识。而有两个方面的知识观研究,对理解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是具身认知理论。具身与离身相对,其含义就是人的认识或者人所掌握的知识,不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客体,而是在人类参与世界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性产物,脱离我们参与性的行为、实践,知识便不存在。由此我们就应当将知识看作是在参与、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创生出具有情境性、具身性、复杂性品质的产物。其二是缄默知识论,就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语文素养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在复杂的语境中,有太多知识是无法言述而需要切身体会的,波兰尼说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基于默会知识的。

这两种知识观是相通的,其核心要义就是人们获取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在身体思维情感的参与中,在复杂的情境中,在混沌的背景中,有切身的感受,从混沌中找出秩序,才能成为我们所说的素养。因此,为什么读书要学生自己来阅读,而不能别人替他嚼碎了喂他就显而易见了。不仅是读书,语文学习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主题式的、项目式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切身的感受。比如辩论、采访、演讲、读书交流以及各种专题性学习,让学生在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此时教师再回过头来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和表达策略,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调查、梳理、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并记录下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的语言实践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以设计合适的语言实践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以上对统编教材的教学理解也许有不少不准确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核心意识,即今天的语文教学要站在今天社会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上来理解,要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长远发展,要吸收今天人们对于学习、对于知识的新认识,要站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角度来思考,如此就能把握住教学的大方向,就可能会走得更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5000字)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学生学什么最有价值?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材料。我去沂蒙山游览看到这样一段介绍沂蒙山栈道的文字:“行走在栈道的不同位置,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龙行天下之豪迈,有平步青云之喜悦,有临风啸傲之胸襟,有闲庭漫步之悠然,有坎坷曲折之感慨。”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一定是凤毛麟角。我为何能这么肯定?因为一般教师的语汇积累都不会如此丰富。文章写得好,和选材、立意、构思以及个人文化素养有关,但写出这样文字的前提是得有非常丰富的语言积累,这是基础。否则,你即使有这样的想象、这样的感悟,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进一步讲,这样的感悟和想象必须有相应的语词为支撑,没有这些语词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悟,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腻的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语汇的积累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思维能力。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思维、细腻情感的。

前段时间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看到有一道测试教师素养的主观题:一个班的学生习作,描写人物外貌时,有15双水汪汪的大眼睛,9对月牙似的眉毛,18张樱桃小嘴。问:学生描写人物为何会千篇一律?正确答案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所以要加强观察能力的训练。其实观察能力不强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丰富的语词,没有其他词汇来形容人物的眼睛、眉毛和嘴巴;同时学生也没有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词语的意识和习惯。首都师大有位博士做过一个调查,她收集了四年级、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若干篇,分析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作文有什么相同的特征。最后研究出一个结论,词汇量是区分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明显标志。那些写“水汪汪的大眼睛、樱桃小嘴”的,基本就是那些低水平、中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积累的语言经验太少,即使观察到人的外貌特点,也没有合适的语词来表达。

如何化解学生写人千篇一律的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促使学生大量积累语词。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记性好、悟性差,最有优势的是积累语言。儿童阶段最大程度地积累语言,可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思维的深刻、情感的细腻提供物质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古人为什么在小学阶段那么重视多读多背,就是因为语言积累需要练童子功。其实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包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佳期并不在小学,而是在初高中,甚至是在大学。

最近我提出积累语言经验的概念。以前大家一直说语言材料的积累,主要指词语、句子的积累,其实这只是语言经验的一个方面。语言经验还包括运用语言的经验,词语怎么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联结,句和句怎么组合,等等。有些学生为什么词语用不好,句子写不通,因为他缺少词语运用的范型、句子运用的范型,也就是缺少语言运用经验。其实语感也是一种经验,语感不是学理知识,而是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感性经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书面语言经验形成的初始阶段,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我研究40多年语文课程教学得出的结论。

按照这样的观点,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这是课标的观点,这个观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一种学习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可以终身受益。现在语文课上有些教师不重视词语教学,认为深层次的内容理解,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这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小学生学习课文,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识生字、学词语。老师们对识字都很重视,因为不识字就不能阅读不能写作。其实学习词语,扩大学生的词语积累是这个年龄段最有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必须落到实处。

课文中的词语应该怎么教?我们一起分析李文老师上的二年级《小毛虫》这堂课。课始李老师花了十几分钟时间教生字词语,重点抓得很准,应该肯定。需要讨论的是这堂课教师出示的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大家仔细读一下课文就会发现,课文中有新鲜感、陌生感的词语远不止这8个,还有“新奇、打量、生机勃勃、羡慕、迟疑、与世隔绝、规律、时辰、飘然而起、雾霭”等十几个词语,都是值得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教师关注的是生字组成的新词,这当然不错,但对学生来说,学这篇课文还可以积累更多的熟字组成的新词。学生语言水平有差异,因此值得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其实方法很简单。教师出示这8个词语读一读,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画出感到有新鲜感的词语,多读几遍,并抄写。黑板上8个词抄三四遍,自己主动积累的词可以抄一两遍。学生不是有词语积累本吗?让学生自主积累词语,这样教学词语的方法才是最人性化的。这样教学词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习惯:阅读当中碰到的一些有新鲜感的词语要把它积累下来。有了这种意识,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阅读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理解词语是教学的第一步。李文老师没有花太多时间指导学生理解词义,而是直接提出“课文写了什么事情,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一说”。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讓学生会运用。朗读是语言输入,语言吸收;说话是语言输出,要说出小毛虫的故事,需要学生主动建构语言,运用黑板上的词语,重新组织成连贯的句子说话。学生会用了,说明理解了,会用才是硬道理,这是词语教学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课后我跟李文老师交流,课堂上教师出示了三幅画:先是毛毛虫趴着,然后是做茧,最后是变成蝴蝶。如果这堂课就是让学生说三幅画,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来介绍,是否会更加有效?读第1、2自然段,先让学生自己准备说第一幅,再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课文中新鲜的词语说说小毛虫的故事,学生可能会照着原文说。如果教师稍微改变一下,另起一个开头“小毛虫看到到处生机勃勃……”,然后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介绍小毛虫,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新的语境,逼着学生重新建构话语。学生主动运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会产生语言的同化现象——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能大量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他的语言就会发生变化。表达实践的机会越多,学生的表达就会越来越流畅,语言表达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理解词义当然也很重要,有些词语考试时会考到,所以还要作必要的指导。但相比之下会运用词语更加重要。比如“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这句话,其中“既……也……更……”是什么关系呀?学生可能搞不明白,但是会用即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所以重在运用。其实如果抽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让教师解释,有些词义教师也不一定能说清楚,这很正常,因为解释词义是从事词义学研究的专家必须具备的学问,而小学生学习词语重在运用。

二、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以曹海永老师执教的统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这节课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题目:“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曹老师把“写清楚”改成“有意思”,这样一改非常好,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怎么写得有趣,写得有意思,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默读、师生对读、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几点写作方法。语文老师都喜欢抓“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概念性的写作方法,学生认识这些描写方法当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质量价值不大。所以,我主张换一种思路,从语言运用这个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段话里,作者的语言和我们习惯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语是我不会用的?哪些句子我不是這样写的?哪些内容是作者写了,我没想到的?引导学生寻找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比如这段话中的“托”字用得好,让学生去比较,如果你写这个动作会用什么词?拿?举?捧?学生可以说出很多。比较一下,这个情境下用哪个字更准确。还有“牵”用得好,学生平时都用“拉”着线、“握”着线、“捏”着线,而课文却用“牵”着线,更传神,更准确。这样的引导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细腻。

再讨论放风筝这段描写。如果学生写放风筝可能会这样写:“一个小伙伴拉着线,飞快地跑起来,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风筝在空中飞舞,我们快活地叫着,从早晨玩到下午,还是停不下来。”这是学生的大白话。怎样让他们体会课文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比较。作者的写法比我们高明在哪里?学生读一读就能明白:课文分三步写风筝越飞越高,先高过树梢,再飞到空中,后来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原来课文是分层次写的,写得多细腻啊!还有课文中的词句:“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多棒,比我们高明多了,这才是高质量的语言。语文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中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发现这些差异,缩小学生与课文语言的距离,引导学生不断接近高水平语言的表达。

我们再看,课文中写道:“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那么高!’”这里为什么把村里人写进去呢?哦,这样一来烘托了气氛,这是学生想不到的内容。怎样体会课文高明在哪里?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听老师讲。学生自己发现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把老师的发现直接讲给学生听,其实学生会似懂非懂,甚至稀里糊涂。自己主动发现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习惯——阅读时要发现文章的语言和我的有什么不同,课文语言比我高明在哪里。关注这些差异,有利于缩小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之间的差距,学生的语文会越学越好,阅读质量会越来越高,语言表达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其实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高质量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语言由粗变细、由俗变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这次观摩活动上的几篇课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解读,那么就可以解读出很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比如《猫》这篇课文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温柔可亲”一般是形容人的,老舍用来写猫,用得多有感情啊!“用身子蹭你的腿”,这个“蹭”字很人性化,有一种亲热的感觉。伸出脖子让你抓痒,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如果你写作业,猫在你稿纸上踩几个黑团团,你也许会大发雷霆,而老舍却说“踩印几朵小梅花”,写得多漂亮!这个句子学生是写不出来的。很多语文老师教这段话,关注的是猫的动作描写,其实这段话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把自己的感情渗透进去了。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经验。

下面一段,“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如果改成大白话怎么写?“它会丰富多腔地叫唤,有时长,有时短,粗细不一样,变化很多”,而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四字词语,读起来很有节奏,文章显得很出彩。还有写小猫这一段:“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哪一句写得最漂亮?是“撞疼了也不哭”。你想得出这样写吗?像这样的文字,只有泰斗才能创造出来。但是小学生也能模仿,因为很平实。

课后我和执教老师陈飞交流,我说这篇文章教学生对比描写其实价值不大,对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基本没用。如果能够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怎么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怎样通过词语句子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应该更有效。

三、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经验

课标中有一句话:“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的应用规则怎么教给学生,最好的途径是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前文提到的这些句子,学生领会了并不等于就会运用了。真正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必须靠学生亲身实践。所以语文课一定要设计学生实践的环节。

这里我推荐薛法根老师上的《火烧云》一课,这堂课传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上,对推进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很具导向和引领作用。我这样评价这节课:第一,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发现怎么高质量地去用词写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第二,采用比较的方法,列举学生熟悉的大白话语言和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第三,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去体会,还让他们动笔去写,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对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认识更加真切。

现代语文教学一直是零敲碎打地教学语文知识,这一段抓个比喻句,那一段教个总分总,接下来再认识动作描写,等等,学生懂了就完事了。学生学到的只是些概念性的知识,语文课上成知识课、读写方法指导课的倾向非常明显。表面看教的也是语文本体内容,但以概念性知识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学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而是运用,语文能力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以教师的讲为主的语文课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薛老师这节课传递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这堂课的目标指向不是语文知识或方法规律,而是聚焦课文语言运用经验,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并且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在表达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其实我们在名师课例中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教学设计,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用了一课时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新型玻璃,教《杨氏之子》让学生用白话文去写课文内容。这样的表达练习有什么好处?一个是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的习惯。

这次活动中,俞霞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教师用了很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爱的情感当然不错,但语文课的目标最终不能落在情感体验上,而是应该落在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上。讨论课文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这才是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事。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感的呢?“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如果改成学生的大白话可能会是这样:“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伏在床沿边睡着了。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大致就是这个水平。课文是怎么描写细节的?课文这些描写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读文章,学生读出的感觉应该不一样。你看,“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恬静”这个词用得多好呀,很安逸!其实妈妈是假睡,她没有真的睡着。“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可以看出这是一对恩爱夫妻,紧握妈妈的手是因为爸爸怕妈妈有事不肯叫自己,所以会紧握她的手,妈妈动一下爸爸就知道了。这个细节描写饱含着爸爸对妈妈的情感。后面这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段富有诗意的优美抒情,学生是想不到的吧?哦,原来高质量的语言是这样写的。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最后教师出示了四张图,让学生找图中的细节。学生确实按图索骥找到了倾斜的雨伞、湿透的衬衣等细节,但我觉得这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资源浪费:找到细节仅仅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就是讓学生模仿课文尝试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亲身体验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是怎样的,这才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只教会学生认识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性知识,并不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提高,语文课不能总聚焦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读写方法策略的指导上,这些当然也需要,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应用规律,并通过语文实践运用这些规律,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把课文内容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社会课、音乐课、历史课,造成课程性质的异化。60年代以后语文课抓“双基”,抓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方法策略指导,所以八九十年代语文课注重的是学法指导。现在语文教材把教学策略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直接向学生呈现。其实强调语文知识教学、强调学习方法策略指导都不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学语文不是先明白知识原理,然后再去运用,正好相反,他们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领会知识、明白原理的,而且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方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我经常举《天鹅的故事》这个案例,教师用这篇课文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首先要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完整;第二,把经过部分分解开来,这样才能讲清楚;第三,故事要讲得具体,必须抓住关键情节,把细节讲清楚;最后,故事要讲得吸引人,还可以加上想象。教师花了20多分钟指导讲故事的方法,学生明白了怎样讲故事,可是会讲故事了吗?当然不会。学讲故事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讲故事,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学会讲故事,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教师教的这些方法也不错,不能说没有用,但是每个学生需要的方法各不相同,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故事讲不完整,可以提醒他要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的学生讲不具体,应该提醒他要把关键细节讲具体;有的学生很会讲故事,可以指导他加上自己的想象……可见每个学生需要学的讲故事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花那么长时间去指导学生讲故事,其实效率很低。如果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去指导,会更加有效。

语文课上老师们习惯一开始就指导方法,把重点放在方法策略的指导上,这是不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以实践为先,以实践为重,在实践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构建学习的方法策略。语文知识是人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接受这些知识也需要以大量的语言经验支持。语言经验越丰富,方法策略教学就越有效。在学生缺少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过度指导方法规律,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这样的教学注定效率不高。

四、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

语文课一定要加强朗读。重视多读多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宝贵经验。朗读的功能是什么?老师们都认为朗读可以促进理解,实际上朗读最重要的功能是语言的输入、语感的培养、语言经验的获得。教学每篇课文,重点不在学生读懂,而是应该追求学生熟读,熟到课文中的语言能脱口而出,能张口就来。

小学生语言表达必须用词正确,句子通顺,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课最应该培养的规范的语言习惯。大学老师最怕碰到怎样的学生?就是句子写不通、语言规范性很差的学生。因为语言规范需要从小抓起,到了大学已经很难矫正了。

我收集了这次活动习作课上学生交流的几篇习作,一个学生这样写:“刘某某慢慢走上去,当还未到达时,他脸色已经慢慢变白了。”“到达什么地方”,不清楚。“这让我真有些害怕。手缩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个可怕的东西。”现场听课的老师可以意会,但不在现场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一读就知道这个学生语感很差。再看一篇:“刘某某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我看着他,不禁为他担心,当他走到前面”,这几个句子连贯性很差,“走到前面”表达也不清楚,应该是“走到讲台前面”。“老师让他把袖子挽起来,当老师拿着他的手往里边放的时候”,“拿着他的手”应改为“抓着他的手”。“我似乎听到他的喊叫声,他的手本能地往外缩”,这里的句序应该改为“他的手本能地往外缩,我似乎听到他的喊叫声”。这是个好学生,但语感也不好,有待提高。

如何培养语感?刚才我们研读了《猫》《爱如茉莉》《风筝》等几篇课文,分析了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但我并不提倡语文教师这样去给学生分析,那样的话又会把语文课导入过度分析的死胡同。那么应该怎样去教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点拨一个思路,指点学生应该怎么去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个人或共同去认真研读,细细体会,交流自己或团队的发现,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学生的感悟与教师的感悟可以不同,很可能会感悟出教师没有感悟出的内容,这很正常。千万不要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让教师代替学生去感悟体会,这不正常。关键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种意识,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另一个更重要的做法是提倡学生多读多背,读懂读熟,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最好熟到脱口而出。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写过一段很深刻的话:“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我们今天要使語文教学回归本真,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遗憾的是,现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教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或展示视频画面,传统的书声琅琅的画面也逐渐消失,其后果是不再让孩子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这样,孩子如何能从小积聚汉语书面语语感呢?”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最大的学习价值是什么?不是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也不是课文中包含的语言知识、读写方法规律,而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经验。现代语文教学严重忽视的恰恰是这个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误以为教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实错了!这一年龄段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课文语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这是我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倡导的一个观点,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充分重视!

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语文,语文课不会越教越复杂,只会变得更加简单。我非常慎重地提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汇,在实践中学会遣词造句,积累语言运用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希望这个观点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三大类别,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半自动化的优点,并提出教学模式可以以教学半自动化实现。其次,总结归纳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的新理念,即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好“硬件、软件、人件”三重准备。最后,提出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即包括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改善原有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

【关键词】半自动化 小学语文 教学 多媒体 新理念 具体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4-02

1.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半自动化

教学模式即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别:第一,将语文学科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将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基本媒介,将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媒介。第二,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作为基本理论,将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基本媒介,将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媒介。第三,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作为基本理论,将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基本媒介,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情景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媒介,并且使用实践更好的检验教育与学习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半自动化即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以上三大类别的教学模式可以以教学半自动化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半自动化的优点非常多,具体表现为:第一,具有直观性特点,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第二,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第三,具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第四,具有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五,通过多媒体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第六,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第七,具有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第八,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2.1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工作的辅助性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多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功能逐步的改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伴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甚至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化的思维过程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

2.2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优点,也各存在缺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实的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真正地熟悉其使用的场合与时间点,切实的了解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什么时候不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开展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次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即是正常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

3.1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首先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构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对课本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剖与分析安排课堂教学,课本与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学生想要很好的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就要不断的借助媒介的力量开展接受性的学习活动,进而获取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成为新的教学媒介,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媒介力量,所以,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需要打破原来存在的“课堂+课本”的限制性。

3.2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其次需要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主动加工和信息主动处理的过程,重点是消除学生未知知识与已知知识的差异,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化与细致化。创造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需要切实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情景化学习要素、合作化学习要素、开放式学习要素。在这种新的高效教与学的环境之中,多媒体技术就是学生不断的认知探究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工具。

3.3改善原有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

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现,最后还需要改善原有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结构主要是以“教”为中心,而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这种教学结构,形成一种“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实现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原有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而半自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一种超文本化的整体教学模式,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钦.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05).

[2] 赵俊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3,(26).

[3] 杨宝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4] 高书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学周刊,2013,(02).

[5] 顾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4,(0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身心成长特点,对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要大于传统的硬性知识灌输,不能单纯地提高知识覆盖面,使小学语文教学偏向中学化或成人化。学校要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效率,进而为小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偏向知识结构的调整,使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和小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进而使学生掌握符合年龄段的基本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偏向灌输的特点,通过传统的应试考察获得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小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家长等其他因素获得,因此小学开始盲目地开展中学化、成人化教学,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放弃了符合年龄层的培养模式,放弃了知识构成的核心价值内容,向超越学生年龄层和知识覆盖面进行发展,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加重。

另外,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小学语文学教学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了偏差,使小学生偏向掌握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反馈兴趣点很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限制了小学生多元化和思想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大量语文知识后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偏低。

同时,硬性灌输教学使小学生承担了该年龄层不应该承受的学习压力,容易引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为后续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增加了障碍。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认识到突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获得了有效发展。

生活化的小学语言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师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灌输者向生活教师和辅导教师进行转变,把课堂变为一种氛围活跃,并从被动性的小学语言教学向积极的小学语言新教学进行有效转变。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盲目提高知识覆盖面获得知识。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意义

语文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最基础的能力。首先,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文可以把生活中的各构成部分进行有效联系,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活体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与学生心灵进行有效互动,使语文课堂和现实生活获得一种直接反映。

语文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智慧和美丽,集中了大量人类生活发展积累的有价值的人文蕴含,使学生在情感和素养等方面的表达获得了有效发挥,也成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需要整合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结构。我国的义务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语文和相关其他课程获得有效促进和提高。

目前,语文学科的前言研究开始不断向现实生活体验转变,通过有效协调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对学生个体的独特才能进行开拓。因此,语文生活化是语文学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符合语文学科的发展目的和意义。

三、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含义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通过适当选取知识面保障学生获取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基础,从传统的硬性书本灌输式教学向贴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小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自身生活后,教师可以把语文知识和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反映和因果反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到的局限,获得了生活中的直接体会和反思理解。

生活体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有效提高,使小学生减少课程压力的基础上获得了独立自主、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成为了一个积极的主导者。生活化的小学语文通过书本化的教学游戏,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语文学习趣味上都获得了提高。

同时,在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良好发展。教师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表达,把很多硬性的传授模式向充满感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进行合理化表达,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变为一种平等、紧密、友好的关系。通过真诚的关系,师生获得共同发展,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生活化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避免了不理解知识的情况发生,使得知识的掌握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高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四、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关注语文知识的覆盖面和知识结构,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但却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使语文教学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没有办法开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点。

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体现出人文气息,使语文知识成为一个简单的通过教师讲授为媒介进行灌输的过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小学生进行符合年龄阶段的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人性之美的熏陶。

2.拓展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其覆盖的结构知识的丰富性延伸,协调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练习,使生活资源优势可以在教学获得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使整体教学活动获得了生动性的提高,进而使学生获得了比传统语文教学更为紧密的体验结构扩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章偏向学生的内心理解,使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表演或表达某篇文章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表述,获得对文章意境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乐曲和相应视觉、听觉方面的体验,学生可以掌握文章内容,进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断开拓多体验渠道是生活化语文教学最为核心的教学优势,也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促进。通过传统的图片、文字表达,学生对文章获得多感官、多层次的理解,教学过程出现一种直观的三维整合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过程。

3.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和教师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活动效果,使学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完备的前提、保障。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础的关系,也是教学工作者需要重点培养和建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偏向一种心理层,内容覆盖多种构成元素,如信任、理解、支持、鼓励等。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习信心,为其在校园成长环境下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可以获得对集体生活的认同,提高社会生活中的能力,是自身性格培养的一种有力导向。学生通过积极进取和努力获得自身发展,而教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可以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开创符合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对教师的良好信任,进而建立起完整的感情心理过程。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师生关系,使学生懂得平等相处和民主相处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关心学生个体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活动,让使学生获得一种平等交往的保障,使学生的个人兴趣、习惯获得尊重,进而为改善不良习惯,培养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供前提和保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学习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化的小学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信心和学习动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获得有效推动力。

五、生活化语文教学方式的建议

首先,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消除学生家庭生活中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得,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使学生有效语文教学。

其次,通过紧密联系班级,使学生感受到班级也是自身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通过演讲等方式,学生可以悠闲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进而增强学生与班级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向学生征文,鼓励学生发表对班级生活各方面的建议,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根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社会和家庭以及社区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发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组织一些课外现象,组织学生对社会进行一些现象调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一个严谨的语文应用表达方式,提高学生调查研究和撰写文章的能力,获得了各项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传统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获得了有效利用和发挥。学生掌握了有价值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各方面能力获得了有效提高。

生活化的小学语言教学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相比较具有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实用价值,可以有效发掘出现有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点。同时,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整体的小学语言教学效果,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 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万子渝.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为现代教育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改变了传统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受到的教育更为多元化和新颖化。小学语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有利于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并给出了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点影响,文章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了自己对新课改的个人见解。

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作用以及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处于人生刚开始的阶段,他们的人生经历还是一篇空白,受到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接触的事物不同,从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在接受小学语文教育的时候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是由教师统一进行讲解教材知识,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存在差异,但学生基础不同直接导致教材理解力的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成绩上的两极分化也由此演变而来。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教师在面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时有着充足的耐心,帮助其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为每位学生“解惑”的作用,这都是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太少导致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的作用,两者之间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主动去构建知识架构体系,而老师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一学习目标。这种教学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缓解学生独立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又可为学生学习指明下一步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活动更为丰富。

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加了更多新的元素,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教学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出更多新颖的课堂活动,使得学生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下就能保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增加了更多的“亲子活动”,注重家庭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会,以便方便教师及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针对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沟通。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是阻碍这一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课堂上教师没有传授过的知识。充分利用小学生希望获得教师表扬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还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独特性,并且在教师的鼓励过程中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此外,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并且让学生独自进行思考,鼓励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相互评价彼此不足以及闪光点,以制定出更为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案。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不少高年级教师过早的将升学压力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这无疑是不明智的选择。笔者一直认为,对于学会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任何时期都可以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越早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有利于他们后期的进步。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方案虽没有明文指出“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一条的寓意正是包含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范畴之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是高度响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具体途径,也是教育真正进步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融合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确立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应对时代的呼唤,推进教育改革,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中的不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时应遵循的原则

(1)简单性原则

因为学生还很年轻,知识的积累比较少,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简单性的原则。换句话说,有必要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来确保教学质量,以促进对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另外,应尽可能丢弃更复杂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一定程度的学生学习效率。

(2)目的原则

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践行整合的过程中,小学教育者应明确指出,将两者结合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的次要作用来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新颖、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技术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此原则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教学结果。

(3)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第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教学质量。

(4)全员性原则

全员性原则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所有学生积极参加,而不仅仅是部分学生。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准备,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耐心地指导学生处于特殊的情况,以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并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效结合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中,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来理解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向一个方向呈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现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视频、动态图片、声音等,而小学生则对视觉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高学生的观看能力,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更大進步。例如,在小鸟乐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这样学生会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能够更好的融入教学当中。此外,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将学生的兴趣与这个时代小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将语言知识融入学生的兴趣内容中。使用多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来实现最佳的教育成果,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注入课堂,学生比较被动的学习知识,制约了小学生的天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无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最终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索信息、备课等等,总结和交流教学的经验,从而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最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利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中的难点

语文属于是人文学科,有汉字、写作、阅读等诸多难点,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送古诗词学习方法,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古诗词有关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学习古诗词很有意思,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古诗词的学习内容,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最终实现了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来克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教学难点是非常必要的,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结合的重要一步。

(4)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交流平台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的重要方式。与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生交朋友,首先,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在放学后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让师生能够及时沟通,比传统的家访更加自由便捷,避免了学生的反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媒介,以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还有利于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爽.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20(06):142-148.

[2]黄玉玲.基于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223.

[3]姚礼星.基于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9(10):15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最新

1.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3.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5.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6.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7.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8.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9.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0.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3.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14.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5.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1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17. 个性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

18.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19.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20.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1. 主题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2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24. 差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5.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6.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

27. 小学语文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

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29. 小学语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协同

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31. 小学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联

32.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5. 跨学科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

36.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的结合

3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

38. 小学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39.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40. 小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41. 小学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42.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

43. 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的结合

44.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45. 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46. 小学语文教学与社区资源的利用

47.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8. 小学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的结合

49.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态教育的融合

50. 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1]潘宋梅.文化自信视域下戏剧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24(10):165-168.DOI:10.16871/j.cnki.kjwh.2024.10.039.

[2]朱晓美,殷明星.基于角色体验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07):85-87.

[3]吴佳妮.比较、联通、拓展:“全语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样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5):57-59.DOI:10.13525/j.cnki.bclt.202405018.

[4]贾晨铭.任务情境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应用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5):60-62.DOI:10.13525/j.cnki.bclt.202405019.

[5]杨虹.指向创造力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5):63-65.DOI:10.13525/j.cnki.bclt.202405020.

[6]沈秀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阅读《西游记》为例[J].汉字文化,2024(10):142-144.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10.030.

[7]迟家慧,韦雪艳.基于积极情绪体验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24(10):145-147.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10.050.

[8]周兴东.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5):83-85.DOI:10.13525/j.cnki.bclt.202405027.

[9]黄新悦,徐婷,孙阳.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4(10):181-183.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10.009.

[10]施伟伟,费文燕,张潇月.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段古诗词教学研究——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5):184-188.

[11]向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法与效果分析[N]. 科学导报,2024-05-17(B02).

[12]王英伟.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 科学导报,2024-05-17(B03).

[13]王翠霞. 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N]. 山西科技报,2024-05-16(B03).

[14]唐仁,江楚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确定[J].教学与管理,2024(14):37-39.

[15]党建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思考[N]. 山西科技报,2024-05-10(B08).

[16]张振华.黄河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探索——评《黄河传说故事》[J].人民黄河,2024,46(05):169-170.

[17]赵中保,靳晓丽.浅谈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5):58.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4.05.053.

[18]何智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N]. 陕西科技报,2024-05-08(005).DOI:10.28757/n.cnki.nsxkj.2024.000237.

[19]施萍一,黄伟.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解读策略与任务设计——层进阅读教学理论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03):58-63.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24.03.011.

[20]王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4(05):116.

[21]牛雪斋. 以情激趣,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04472.

[22]徐凡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路径[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04513.

[23]薛希兰.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5.DOI:10.26914/c.cnkihy.2024.004516.

[24]杨若楠.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路径探析[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04520.

[25]岳远岑.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04527.

[26]古丽吉克拉木·阿地里.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分析[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

[27]王华.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

[28]李颖.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探微[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

[29]徐红兰. 思考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

[30]陈懿.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探究[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

[31]张应龙.浅谈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J].甘肃教育研究,2024(05):15-17.

[32]鲁静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构建快乐课堂路径浅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5):54-57.

[33]周晓燕.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5):62-64.

[34]张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理念的途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05):117-119.

[35]王竹燕. 小学语文学习中单元教学设计的互动模式优化与实效评估[N]. 山西科技报,2024-04-26(007).

[36]刘畅.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N]. 山西科技报,2024-04-26(007).

[37]孟芳.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N]. 科学导报,2024-04-26(B02).DOI:10.28511/n.cnki.nkxdb.2024.000130.

[38]韩建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N]. 科学导报,2024-04-26(B02).DOI:10.28511/n.cnki.nkxdb.2024.000129.

[39]郝陆红. 读写双翼,合而为美[N]. 科学导报,2024-04-26(B02).DOI:10.28511/n.cnki.nkxdb.2024.000136.

[40]姜晓涵,杨凤林,苗静月,等.创新导向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4):111-114.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4.04.002.

[41]梁博,张立忠,王正翔.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4):115-118.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4.04.003.

[42]徐永梅.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价值与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104.

[43]吕利利.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小学语文课堂[N]. 语言文字报,2024-04-24(005).

[44]张鲁军. 在语文园地里拔节成长[N]. 语言文字报,2024-04-24(006).

[45]周韶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4):52-54.DOI:10.13525/j.cnki.bclt.202404017.

[46]胡晓春.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N]. 科学导报,2024-04-19(B02).

[47]杨文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4):36-38.

[48]宁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4):42-44.

[49]陈新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J].科教导刊,2024(11):115-117.DOI:10.16400/j.cnki.kjdk.2024.11.037.

[50]何裕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三种思维[J].教学与管理,2024(11):30-34.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的所有相关内容,也帮大家安排了题目和参考文献,所以怎么写好自己的论文就看你自己的了。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可以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完善您所需要的问题。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0篇)

赞 (1)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