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5篇)

导读:很多医生都在寻找关于医学论文范文参考2000字-3000字。668论文网站给大家精选15篇标准范文,有详细题目和参考文献。通过参考,大家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论文。

医学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浅谈医学生社区义诊

(字符:1000字左右)

1、当前医学生社区义诊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南通医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各个院系的义诊情况,得知每年每个院系至少进行一次社区义诊,义诊活动主要为①测量血压、血糖②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的相关宣传和普及。

③对当地以及当季流行病预防保健措施的宣传。

④请学校附属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相关疾病的免费诊治。

⑤各院系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参加义诊的群众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且60岁以上占较大比例。

同时以咨询高血压、糖尿病诊治以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为主。

义诊队伍的水平及素质参差不行,有些学院存在严重的表面工程,前期工作不好好准备、义诊期间做做样子、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与此同时,社会上有一些个人、单位扛着“义诊”的牌子,进行有关药品、仪器的推销,做谋取私利的事,损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存在这种图谋不轨的义诊使得某些市民对学生义诊的看法产生了偏差。

2、医学生社区义诊的重要性

2.1锻炼自我的实践能力

医学是一个重理论,更加重实践的学科,我们医学生如果光靠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见习、实习,那我们的学科也只是纸上谈兵了。

我们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通过在社区义诊,可以更好扎实我们的医学基础基础,锻炼我们的临床技能以及交流技能。

例如给市民们讲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症状、治疗、预防等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中就让我们更加了解这几种疾病了。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医学生的信心。

2.2坚定医学生的决心

义诊时,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幸福感,市民们回馈的笑容与赞许,以及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让医学生们进一步挖掘到了自身的价值,意识到身为医务人员的崇高使命,更加坚定了医学生治病救人的决心。

2.3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义诊过程中,我们通过印发某些疾病的传单、现场解答前来咨询的市民、专家为市民们免费会诊。

这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能够让患有疾病的市民更了解病情及基本治疗原则;同时,其具有的健康知识宣教作用,在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义诊也慢慢成为慢性病及季节流行病预防的一种可行途径。

2.4缓和医患紧张的关系

社区义诊是医生和患者的“调节剂”,医学生虽不是真正的医生,但终会走上岗位,也是医学界的一份子。

我们医学生义诊以及联手医院专家进行义诊,通过医生主动走进社区,为居民带来方便,针对性进行健康咨询和服务,则直接拉近了医生医生与患者的距离,缓和了医患紧张的关心,更能体现医者为民的本质。

3、医学生社区义诊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3.1诊治能力有限

医学生在校学习接触的主要是书本知识,缺乏临床经历,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治能力还很有限。

因此,我们医学生义诊时尽量邀请相关疾病的专家进行义诊,既可以弥补医学生诊治能力的有限性,同时对于医学生而言,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3.2义诊项目单一

基础医疗设备的缺乏以及诊治能力的有限,导致医学生的义诊项目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基本为测量血压、对慢性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宣传,对流行病预防保健的宣传。

如今,政府已出台相关加强社区卫生政策,因此应加大对社区医疗设备的投入,如心电图、血糖检测仪。

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保健水平,同时也能促进社区医疗服务质量。

3.3义诊人员缺乏

医学生课业相对繁重,因而参加义诊的多为大二或大三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医学知识还不是很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加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义诊人员数量较少。

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义诊项目培训课程,加大宣传力度,并规范义诊队伍,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义诊人员数量,义诊的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4、结论

医学生义诊是对社会、市民、个人有利的公益活动,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义诊对市民以及自身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义诊的局限性、不足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将义诊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不断提高我们医务人员的道德及技术水平,不断加强群众健康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医患紧张关系,为中国医疗界的未来拼搏奋斗。

 

医学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与防范策略探讨

(字符:3000字左右)

摘要:目的:研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资料,利用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后,应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评价患者的负面情绪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总疗效96.92%高于一般组的87.69%,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22.07±3.66)、抑郁自评量表(SDS,25.89±4.11)评分均高于一般组(< 0.05)。结论:利用风险管理干预方式可降低心血管内科患者负面心理的出现概率,治疗的安全性高,患者心血管病症有所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应用价值

一、前言

心血管内科疾病一类由心脏、血管疾病而诱发的疾病,该疾病治疗较为困难,疾病较易复发,根治的难度较高。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持续腹痛、恶心虚弱、晕厥水肿等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的概率[1]。为了降低护理期间的风险问题,护理人员应当设立风险管理措施,从疾病风险评估、用药干预、陪护管理等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文章就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利用风险管理干预的应对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针对我科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利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一般、护理组两组,每组患者数量为65例。一般组:男女患数比为35:30,平均年龄为(61.55±7.16)岁;护理组:男女患数比为39:26,平均年龄为(60.98±7.84)岁。两组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治疗,排除肝、肾脏器病变及精神性疾病的患者资料,其一般资料可对比(> 0.05)。

(二)方法

1.一般组

一般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持续监测患者体征,若存在体征异常状况则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2.护理组

护理组行风险管理干预,具体如下。

(1)风险评估

1)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自身免疫力、身体机能普遍较差,容易在治疗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如不慎坠床、意外跌倒等。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突发性心悸、呼吸窘迫等情况时,若没有给予干预,患者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病死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评估患者的体征情况,应急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2]。

2)治疗期间需使用不同类别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用药,故用药期间应注意给药剂量、输液方法及输液速度,统计不同药物对患者个体的影响,评估注射期间的安全隐患。

3)护理中应评估心电图装置、呼吸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避免不规范地使用情况。

(2)应对措施

1)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重点观察患者起、卧、睡、如厕等过程,加大期间的护理防护,要求患者起床时要减慢速度,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而造成的风险,可降低患者跌倒的风险。若患者存在便秘情况时候,给予缓泻剂等帮助排便的药物,避免排便用力过猛而诱发的心脏供血不足。

2)用药护理期间应当了解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种类、禁忌证,主动告知患者正确服药建议,了解特殊用药的方法及规定。

3)重要医疗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定期培训、考核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应要求护理人员落实查房、晨会记录等措施,制定护理查房技巧,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考核[3]。

(三)观察指标

1. 利用Zung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后的消极情绪,评估SAS、SDS的评分。

2.结合患者的生活、睡眠评估患者的护理疗效,具体分为优质、一般及较差三类。

(四)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录入入组者的研究数据,各项生化指标经x±s和表示检验,当值在0.05以内时,可判定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后消极情绪比对

护理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一般组(P < 0.05).

(二)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对

护理组优质护理34例、一般29例、3例疗效较差,总护理合格率96.92%高于一般组(P < 0.05)

四、讨论

心血管内科发生风险的概率较高,许多因素都会诱发护理风险事件。

(一)风险因素

1. 医护人员方面

医护人员责任意识较差,没能严格地按照相关流程要求进行护理操作。因为日常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压力较大,导致遵医嘱和查对情况疏忽,极易引发护理失误事件。另外医护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不能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发生护理风险事件[4]。

2. 患者方面

许多患者都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面对疾病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进而无法配合医护人员顺利治疗和护理。还有的患者可能私离开医院,那些对临床治疗有过高要求和期望值的患者也极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

3. 医院环境方面

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患者较多,常常导致病房紧张,因此病房环境可能得不到充分保障,病房、走廊等清洁不彻底,患者容易出现滑倒等意外事件,而且夜间治疗和护理也可能会其他患者产生影响,都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5]。

(二)安全防范对策

1.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现如今,多数患者未能对自身病情有全面地认识,且不了解相应的健康知识。因此,医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将各种专业知识普及到患者群之中,大大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1)可采用宣传册为主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印发出来,一一分发到患者手中,可供他们可随时随地翻阅,充分了解个人所患疾病。

(2)可以视频讲解为主,定期在病房内播放相关视频,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舒缓患者的压力。

(3)可及时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加以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在了解环境的基础上产生正面情绪,并积极地配合医生以及护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医学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关于疾病的问题。

通过科室的安全通报、手术流程图等,让患者初步了解手术的方法和重要性[6]。介绍主要医生临床经验的业务水平和疑似患者的手术疗效,检查他们的信仰和态度,医务人员应该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使用成功操作案例激励积极配合治疗,反复手术,没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协调。

2.优化心血管内科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其主要目的则是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1)医院应完善内部设施,确保患者所用设施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将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他们容易拿到的位置,从细节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重点管理洗手间、楼道、楼梯口等安全事故频发区域,确保地面干净,降低滑倒、摔倒等事故发生概率。

(3)完善规章制度,遵循制度展开工作,全面分析不同风险,同时以针对性的措施来消除风险[7]。

3.强化用药安全管理

要想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则必须确保用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在展开护理工作时,一方面应当结合说明使用药物、操作设备,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确定最为适宜的使用方式,使用之后则有效保存药物,并及时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当了解患者是否对某一药物过敏、排斥,若是有不良反应,则做好工作记录,加强药物使用管理,确保无误后再使用适宜的药物。除此以外,还应当提高护理人员使用应急设备的能力,使他们可从容应对突发事故,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分析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投诉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梁阿丽,朱丹红.探讨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2):92-94.

[2]许辉,李晓光,陈艳妮,刘婵.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3]卢美萍,梁冬英,陈良爱,肖凤连.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03):68-71.

[4]李亞丽,李程程,于爽,侯秀伟.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38-139.

[5]汤玲,皮芝兰.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04.

[6]刘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19-122.

[7]尹筱筱.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优化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1):60-62.

[8]李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与防范策略探讨[J].名医,2020(01):153.

 

医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在比较中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新路径

(字符:4000字左右)

医学人文是研究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相交叉的一门科学。从医学史上看,医学本身就源自对病患的关怀、安慰和照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这种职能逐渐为医疗技术所掩盖、取代甚至遗忘,特别是20世纪以后,医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形成了“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像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1的技术至上主义的路径依赖。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饱受医学技术无法解决病人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境,转而寻求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虽然我国对医学人文的重视大多被认为是拜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所赐,但被倒逼出来的关注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医学人文的回归。毋庸置疑,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根本环节。尽管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非常重视,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本文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借鉴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同时,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

院校独立设置,人文资源受限

从教育体制上来讲,我国的医学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独立设立。国外大都是依托于综合性大学而设立的医学院,他们往往与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融为一体,医学人文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涉及广泛,诸如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课程,可以实现完全的资源共享,医学人文课程广泛而深入,形式丰富而多样。比如伦敦大学是拥有强大的人文科学学院的大型综合大学,其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同时利用医学人文中心、医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资源,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巡回导师,包括作家、艺术家、电影和戏剧专家2,学生的选修课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而我国的医科大学大多是自成一体,各个医学院校都有自身历史和特点,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局限较大,医学人文课程和师资的归属也千差万别。

生源年龄较低,人文基础薄弱

从医学生来源上讲,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来自于高中生,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本就忽视,对报考的医学院校乃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懵懵懂懂,非常被动,甚至一些学生是在家长逼迫下,迫于无奈才进入医学院校。有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满意,而一旦进入医学院校基本就没有再选择的机会。此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建构期,大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期,因此,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加重要而迫切。而国外大学的医学生大多经过3-4年的理工或科学类专业的学习,之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其在本科学习期间,往往具备了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且对自身的职业选择非常理性,“三观”大都形成且稳定,学校再进行的人文教育就完全可以根据职业特点和针对性设置,效果也更好。

师资力量单薄,讲授方式单一

从课程讲授方法上讲,我国医学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众多,经过几年的扩专业、扩招,高等医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近年来教师们在教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但总的来说,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国外的医学院多为精英教育,使得诸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患者训练以及像美国哈佛医学院充分结合“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学习”(OSBL)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新途径”课程3能够很好地开展并达到医学人文培养的目标。

就医环境复杂,目标要求更高

从未来医学生面临的就医环境讲,我国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面临更为复杂的医疗环境。原因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尚处于改革中,医疗资源配置、药品流通体制、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疗保障制度等大量的体制机制尚处于未健全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直以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导向和制度缺失所造成的医患鸿沟也不可能短期修复,而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模糊不清4,这一切都给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外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本就比我国要早,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而且,大多欧美国家的医疗体制和保障制度较为完善,就医环境远没有我国这么复杂。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标模糊,价值导向不明

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是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对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目前看来,这一目标较为笼统,鲜有特色,缺乏时代要求以及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明确,因此,应做与时俱进的调整,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定位医学院校的教育宗旨和理念,只有明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以及中心环节,才能精准施策,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课程流于形式,难达教育目标

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缺乏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结合。根据《标准》的指导性要求,与医学人文相关联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两大模块,占《标准》要求六大模块的1/36,这些课程都是属于医学人文教育显性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几乎完全脱离。学校缺乏对这类课程的重视,学生将逃课的主要目标都锁定为这类课程,最终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大多是容易通过、及格万岁。这种流于形式的课程设置和约束机制,完全背离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初衷。

教育渠道单一,教育方式滞后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单向度的灌输较为普遍,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而且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环境大都尚未形成,学校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较少考虑人文学科的系统性,欠缺校园文化建设和医学人文素质氛围的营造。医学人文教师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往往力不从心;学生普遍埋头专业学习,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历史文化等漠不关心,视野狭窄、心理脆弱,与国家社会对于医学生实际需要的标准渐行渐远。

师资队伍松散,专业意识较差

实际上,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与医学院校人文师资队伍的不完备息息相关。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师资队伍力量不强,由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起步较晚,一些课程的设置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很多课程是由一些非专业的教师东拼西凑改行或临时组成的团队,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处于逐步摸索阶段,从而也成为医学人文教育困境难以突破的原因。

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明确目标,抓住核心

必须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方向和宗旨,把握中心环节,抓住核心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坚定这一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方位和全过程。

合理设置,突出特色

课程内容设置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能体现符合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又具有顺应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体制运行环境的课程,而不能为设置而设置。首先,加强像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传统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建设;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要求7,讲好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三是加强医院管理、医患沟通实践、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医疗保障制度等有针对性的课程,课程可以以专题形式讲授,但必须形成体系、形成规范、保证学时,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医疗现状的了解和认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衔接,起到铺路筑基的作用。

转变观念,顶层设计

树立“大医学教育观”,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彼此交融、相辅相成,既不可以有所偏废,更不可以相互替代。医学人文以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科学以医学人文为导向。在今天,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疾病的认知能力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医学技术尚无法解决的困境和难题也与日俱增,需要医学人文对其进行解释和弥补,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愈发得到普遍认同。因此,医学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的特殊科学,人文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医学的本质属性8。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树立“大医学教育观”,必须使医学教育既具有科学属性,又兼具人文情怀,为此,应注重顶层设计,既兼顾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又要保持彼此一定的张力,才能将彼此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克服医学与人文课程彼此独立、互不交流、教育过程碎片化的难题,实现医学与人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提高整体性和实效性。

创新方法,拓宽渠道

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拓宽医学人文教育新渠道。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上有各种局限性,但也不是没有创新的空间。近些年来,针对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和问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进行针对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天津医科大学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建立了首个生命意义展室,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的人文教育基地;近年来陆续举办医学人文活动月、与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和周邓纪念馆建立固定联系,组织学生参观、举办中共领导人廉政建设展等对学生产生极大触动和深远影响的活动、还有让学生奉献爱心、体会温暖的“手语社”、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设立、开设医学人文系列讲座等,增强了医学人文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极大提升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合资源,凝心聚力

凝心聚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者,医学人文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质量。作为医学人文教师,第一,要具备明道、信道的受教育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第二,提高自己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意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增强自身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的培养;第三,针对医学院校普遍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短板问题,加强医学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教师应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同向通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不是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拆台;第四,学校应建立有利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约束机制、协同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医学人文教师提供多种渠道的培训机会,大力支持教师的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凝心聚力,整体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医学人文建设的良好氛围。

 

医学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路径研究

(字符:5000字左右)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国内卫生人员总数1 347.5万人,管理人员仅有56.1万人,占比4.16%,说明专业管理人员数量总体偏少。我国的医院管理职业化相对于欧美起步晚,发展缓慢,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1-4]。2017年1月,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这标志着医院管理职业化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发展阶段。2018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作为培养医院管理者、领导者的医科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一流的医学专家的重任,还要重视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应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更好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5]。目前国内很多医科院校都开设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但该专业方向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大部分来自相关专业毕业直接任教,师资力量大都倾向于理论型,缺乏医院管理实战经验。此外,医院本应是最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工作选择,但医院不仅考试难度大,且存在进多出少现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6]。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以所在医科院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医院管理者,以期为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1.1 是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外医院管理专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工商学院率先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美国以医院管理硕士(Master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MHA)培养方案最为著名,该方案呈现了培养目标、学习期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等与医疗卫生机构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紧密相关的内容[7]。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健康中国战略逐步实施,国家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加快推进综合医院改革,特别是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这对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医院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鉴国外医院管理专业培养思路,探索适合我国的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路径,这有助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1.2 是推动医院管理专业化的迫切需要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当前,国家正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职业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法人治理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当代医院内部高效运行机制的完善[8]。在医院改革发展过程中,医院管理者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赢得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因此,重视和加强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学生的培养,能够为医疗机构输送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医院管理者,有助于推动我国医院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1.3 是培养输送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

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管理和医学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够胜任医院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9-10]。大部分医院管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了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了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卫生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生阶段则是要系统学习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会计学原理、医院信息化建设等管理相关知识,并到医院管理部门轮转实习培养,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这种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培养的管理人员,更能够胜任医院各管理部门的岗位需要,符合公立医院管理部门的用人需求。

2 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路径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是国内比较早开设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院,医院管理方向学生的培养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笔者结合该学院医院管理方向学生的培养情况,梳理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路径。

2.1 明确培养目标

医科院校开设的研究生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课程的设计以及培养方案主要是按照临床医学研究生来量身打造的,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医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到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特点,明确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管理能力强、创新思维好、综合素养优的复合型医院管理干部。医科院校在设计研究生培养目标要坚持分类指导,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和医院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提供指引。

2.2 制定培养方案

围绕医院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要组织医科院校教师队伍以及附属医院管理专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遴选一批师德师风过硬、医学人文素养较好、行业业绩突出的教师组成导师库。精心设计课程,设计在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名称及学时,课程设置力求科学化、规范化,在内容上追求“宽、精、新”[1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国内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获取较扎实的管理基础知识。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要与各附属医院教学机构商定,制定学生的整体轮转培养计划及考核方案,同时定期听取学生在轮转培养过程中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实践培养方案。

2.3 确定培养方式

2.3.1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医院管理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针对在校学习和下点实践两个阶段,由导师担任“学术导师”,对学生在研期间的培养负主要责任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对其完成论文全过程进行指导。利用各附属医院中层管理干部资源,建立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实践导师”,由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在附属医院期间的整个轮转培养。实践导师可选派各职能科室带教经验丰富,沟通能力、业务能力、责任意识强的教师,担任实习生的全程带教老师。轮转期间,实践导师定期配合各职能部门老师考查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实习工作问题并协调解决,保证带教质量[12]。

2.3.2扩宽理论知识教学 在必修课方面,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与临床基本相同,由于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设计,课程的学时相对比较多,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可与研究生商讨,缩短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这部分课程的时间,适当延长针对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的课时,同时要按照不同侧重培养方案,设计丰富的选修课资源,如设置《公共卫生政策概论》,向学生讲授当前公共卫生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前沿知识;设置《项目管理》、《医院管理工具应用》等,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设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院流程管理》、《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等,全方位向学生介绍医院运营管理相关知识。

2.3.3强化科研能力训练 在研究生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定期举办科研能力提升讲座,邀请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或已毕业的医院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相关的科研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医院管理论坛,了解医院管理的相关进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医院管理相关问题。设立医院管理研究生论坛,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对医院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不断培养学生钻研医院管理热点问题的兴趣。

2.3.4重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13]。进入医院部门轮转,科研导师与实践导师进行沟通,确定学生的轮转方案。为尽快让学生熟悉医院的运行情况,可安排学生到院办公室、医务处、医保处、医疗质量管理科、教务处、科研处和组织人事处开展实习培养,每个部门轮转周期可设为1-3个月。由实践导师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指定一名老师,采取一对一带教方式,让学生熟悉各部门运行情况,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可适当安排学生到急诊科、门诊部等突发情况频发的部门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跟班学习多接触临床或窗口一线单位,并让其梳理这些部门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安排学生24小时跟班医院医疗总值班员,全程了解和参与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4 实施考核评估

2.4.1毕业课题考核 学术导师要全程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要建立学生毕业课题的考核机制:组织开题汇报及课题论证,召集专家对学生课题选题及课题方案设计进行辅导;组织中期考核,中期对学生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引;组织毕业答辩,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之后统一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答辩,对学生的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后续继续教育或者工作后开展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科研基础。在学生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院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导师积极配合,经过系列科研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4.2实践能力考核 由实践导师制定部门轮转的考核方案,出科考核内容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文字能力、交办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出科之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价。所有部门轮转结束后,由实践导师综合各部门带教老师的评价进行整体评价,并向导师反馈该生的实习培养情况,对优秀的实习生,实践导师还可向医院人事部门进行推荐,符合单位用人需求的择优聘用。通过近两年的各职能部门轮转,绝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考核方式既落实了学生实习考核机制,同时通过轮转考核又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工作,在实习中锻炼自己并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为医院发现和招聘优秀管理人才创造了条件。

3 思考与建议

3.1 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虽然国内多数的医科院校都开设了医院管理方向课程,但开设的年限都相对比较短,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中。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可组织专家到国外考察学习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培养体系,同时组织同行专家深入探讨培养方案,并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征求在读的学生和已毕业的从事医院管理者的意见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地发现带教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持续改进带教培养的模式和方法[14],不断完善现行的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建立符合当前国情、适应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努力为国家输入一批懂管理、素质高的专业型医院管理者。尤其是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加强医学专业课程与卫生管理、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15],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重,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从而凸显该专业的培养特色。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卫学院要不断引进教师骨干,定期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同行进行学习交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医科院校的本科学生报考该专业。此外,要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管理部门的中层管理干部、管理骨干的作用,建立实践导师人才库,一方面邀请这些管理干部参与到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中来,丰富课程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学生下科轮转过程中发挥实践导师的带教作用,使学生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实践导师的深入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注重提升实践能力

职业化医院管理干部所要具备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化的特质需要在培养和工作实践中掌握和丰富管理科学、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进一步增强个人能力[16-17]。目前针对医院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安排大致是1年课程学习,2年实习,有些医科院校课程学习缩短为半年,实习延长至2年半,这也从侧面说明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学院和导师要重视学生轮转学习,引导学生学用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医院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中,在部门轮转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医院管理岗位的胜任能力,并得到实践导师和各部门的认可,为后续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4 培养临床管理思维

由于医院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对医学知识掌握比较少,临床医学知识薄弱,对临床一线的运行不熟悉,要大力强化学生的临床管理思维。鼓励学生到临床一线学习[18],参与临床科室查房、病例讨论、经济分析、医保管理等具体事务,全面了解科室运营管理,同时跟班临床科室住院总了解、学习临床各类特定场景和应急处理事件,并针对科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医院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逐步培养自身临床管理思维,增强临床管理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复合型的医院管理专业人才。

 

医学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浅论预防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字符:2000字左右)

摘要:人类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起到预防疾病,造福社会大众的目的,预防医学社会化、综合化的特点必然会进一步增加。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已经不仅局限于临床医学,而是一门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预防医学;现状;学科;健康

一、引言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分支之一,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观念的推广,预防医学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防医学是一门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它以预防为主要目的,结合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流行病学等学科,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关系,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消除疾病隐患达到预 防疾病的目的,提高人类的健康程度。

二、预防医学的挑战

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和消极影响,解决不了诸如艾滋病、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推动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预防医学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使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是:艾滋病防治、全球结核病控制、环境问题、吸烟与健康问题、老龄人口的健康及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计划生育技术、精神卫生问题。新时期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适宜技术,有效地解决卫生防病和妇幼保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之目的。为达此目的,全世界预防医学工作者都在努力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圆满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赋予预防医学的艰巨任务,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基数大。各地分布不均匀,教育水平低,医疗服务差等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预防老年性疾病,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疾病谱变化随着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主要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疾病谱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是预防医学面临的又一难题。环境恶化 工业的发展,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的空气、水、食物等都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环境恶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清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为人类创造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是当今预防医学面临的新问题。

四、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人们还认识到医学是一个整体,机械地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分割开 来,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保健是不利的。研究方法上的微观与宏观并重,推动着预防医学全面发展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向以交叉综合为主的方向发展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即不仅把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综合起来,而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依靠实验室的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方法,而必须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心理学、社会科学和数理统 计学等,才能深刻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关系的奥秘。至今很多疾病的 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微观研 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仍至关重要。研究器质性疾病预防的同时,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 对健康的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增多。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应激不仅影响精神活动和脑功能,导致精神性疾病、心理和行为异常,同时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促使机体发生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一系列慢性病。医学服务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大到心理,这是当前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以增加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要,预防医学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健康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资料表明,人群健康状况改善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环境和行为的改善。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居民平均寿命下降,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与 年相比,我国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明显,其中,肺癌死亡率上升很大。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使生态流行病学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

人的健康素质必须从儿童抓起,尤其要从胎儿、婴儿抓起。因此,妇幼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学科。“母亲安全”和 “儿童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共识。预防医学必须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就是全社会都把健康看作是社会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健康投资作为重要的人力投资,我国提出“大卫生”观实际上是对预防保健社会化的生动表述。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大力发展社區医学。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 97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医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浅论预防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字符:2000字左右)

摘要:人类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起到预防疾病,造福社会大众的目的,预防医学社会化、综合化的特点必然会进一步增加。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已经不仅局限于临床医学,而是一门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预防医学;现状;学科;健康

一、引言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分支之一,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观念的推广,预防医学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防医学是一门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它以预防为主要目的,结合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流行病学等学科,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关系,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消除疾病隐患达到预 防疾病的目的,提高人类的健康程度。

二、预防医学的挑战

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和消极影响,解决不了诸如艾滋病、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推动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预防医学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使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是:艾滋病防治、全球结核病控制、环境问题、吸烟与健康问题、老龄人口的健康及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计划生育技术、精神卫生问题。新时期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适宜技术,有效地解决卫生防病和妇幼保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之目的。为达此目的,全世界预防医学工作者都在努力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圆满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赋予预防医学的艰巨任务,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基数大。各地分布不均匀,教育水平低,医疗服务差等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预防老年性疾病,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疾病谱变化随着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主要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疾病谱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是预防医学面临的又一难题。环境恶化 工业的发展,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的空气、水、食物等都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环境恶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清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为人类创造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是当今预防医学面临的新问题。

四、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人们还认识到医学是一个整体,机械地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分割开 来,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保健是不利的。研究方法上的微观与宏观并重,推动着预防医学全面发展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向以交叉综合为主的方向发展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即不仅把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综合起来,而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依靠实验室的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方法,而必须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心理学、社会科学和数理统 计学等,才能深刻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关系的奥秘。至今很多疾病的 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微观研 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仍至关重要。研究器质性疾病预防的同时,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 对健康的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增多。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应激不仅影响精神活动和脑功能,导致精神性疾病、心理和行为异常,同时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促使机体发生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一系列慢性病。医学服务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大到心理,这是当前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以增加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要,预防医学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健康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资料表明,人群健康状况改善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环境和行为的改善。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居民平均寿命下降,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与 年相比,我国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明显,其中,肺癌死亡率上升很大。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使生态流行病学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

人的健康素质必须从儿童抓起,尤其要从胎儿、婴儿抓起。因此,妇幼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学科。“母亲安全”和 “儿童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共识。预防医学必须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就是全社会都把健康看作是社会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健康投资作为重要的人力投资,我国提出“大卫生”观实际上是对预防保健社会化的生动表述。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大力发展社區医学。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 97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医学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内收肌筋膜炎

(字符:3000字左右)

分娩后神经肌肉并发症有可能与分娩或产妇自身原因有关, 术后应定期评估神经功能状态, 鼓励患者变换体位并及时做相关检查, 包括肌电图、 神经传导功能、 红外热像图、 影像学等检查, 协助明确损伤部位, 并辨别是产科原因还是麻醉导致的损伤, 同时应多学科协作、 共同处理。

1 患者资料

产妇, 女, 29岁, 身高155 cm, 体质量62 kg, 因停经39+2周, 不规律性腹痛1 h于2018年7月2日18:44入院, 入院宫高34 cm, 腹围98 cm, 胎心音130 次/min, 骨盆外测量显示: 髂棘间径24 cm, 髂脊间径26 cm, 骶耻外径19 cm, 坐骨结节间径9 cm, 预计胎儿3400 g。 彩超示: 单胎, 头位, 双顶径 8.9 cm, 头位32 cm, 腹围33.8 cm, 股骨长7.4 cm, 胎心率153次/min, 脐带绕颈1周。 既往体健, 2017年足月顺产一女婴, 7月3日14:52产妇腹痛明显, 宫口已开全, 羊水Ⅱ度粪染, 胎心波动在65~ 135 次/min, 第二产程进展缓慢, 决定剖宫产。 15:00于 L1、 L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顺利置入导管 4 cm, 给予2%利多卡因4 mL试验剂量, 无入血及全脊麻征象后陆续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5 mL和3 mL, 麻醉平面为T6-S5。 于15:40-16:20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横切口, 术中见膀胱与子宫下段粘连, 15:45剖出体质量3050 g男婴, Apgar评分10-10-10分, 羊水Ⅲ度粪染。

麻醉效果尚可, 除在取胎时产妇稍感“胀痛”不适, 手术顺利。 出血 400 mL, 尿量 100 mL, 输入林格氏液1000 mL, 聚明胶肽500 mL。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舒芬太尼150 μg+曲马多400 mg+昂丹司琼8 mg+地塞米松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总计100 mL, 泵注速度2 mL/h, VAS评分1~2分。 产后第3天, 产妇主诉腹壁切口疼痛较前减轻, 余无特殊。 术后第4天产妇自感腹壁切口疼痛明显减轻, 自解大小便正常, 但产妇诉双下肢疼痛, 行走困难, 妇产科查体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无压痛; 术后第4~7天先后请麻醉科、 骨科、 神经内科会诊, 麻醉穿刺点无红肿、 压痛, 皮肤触温觉正常, 自解大小便正常等。

神经内科、 骨科会诊提示: 右侧4字试验阳性, 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 右侧大腿内稍有压痛不适, 磁共振检查显示在腰背部皮下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 边界较清; 其余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

经按摩、 热敷、 神经营养药、 制动休息等处理疼痛部分缓解, 但停止按摩、 热敷后症状又现, 且有逐渐加重趋势。 第7天疼痛科会诊: 右侧大腿、 髋关节内侧压痛叩击痛, 但无肢体远端传导性疼痛麻木, 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 4字试验阳性, 内收肌群及腹股沟附着区压痛明显且可摸到痛性肌索、 肌肉紧张, 红外热像图发现右侧腰背部的温差及患侧与临区温差明显增大, 提示为温度相对升高; 诊断为右侧内收肌筋膜炎。 经治疗, 术后11 d疼痛明显好转并出院。 术后1个月随访, 产妇定期在康复理疗科进行相关治疗。 3个月、 6个月随访, 产妇诉在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稍有不适。

2 讨论

产妇从术后第4天逐渐出现症状, 可能与术后镇痛及长时间卧床制动有一定关系, 后因镇痛泵停用及下床活动, 症状转为明显。 该产妇疼痛特点: 右侧腹股沟区及大腿内侧牵扯性疼痛, 右侧明显, 能站立, 抬高受限, 行走困难, 静息基本不痛。 其大腿内侧疼痛与控制内收髋关节的5块内收肌肉有关, 支配神经为闭孔神经(L2-4), 而腹股沟区的皮肤和肌肉则由T12、 L1支配。 对于剖宫产妇, 麻醉操作、 局麻药毒副作用、 压迫、 缺血等均可引起神经并发症[1-2]。

椎管内麻醉导致的神经并发症表现为在麻醉穿刺操作时会有疼痛异感或术后早期出现症状, 表现为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 根性背痛, 膀胱直肠功能受损, 会阴部感觉障碍等。 但该麻醉穿刺和置管时患者未有任何异感如麻木、 疼痛等, 也无血管损伤、 出血, 且术前血常规、 凝血功能正常, 术中无大出血、 血压无显著变化等; 查体麻醉穿刺点无红肿、 压痛, 皮肤触温觉正常, 自解大小便正常, 巴氏征、 克氏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下肢神经包括闭孔神经肌电图检查均为阴性, CT、 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

麻醉穿刺点为L1-2, 如为神经损伤, 则表现为L4-5支配区运动感觉异常, 而该病例疼痛点为T12-L3支配区域。 妊娠期产妇血液处于高凝且术后麻醉和疼痛使其长时间平卧, 下肢血流速度减慢、 瘀滞, 有可能发生静脉血栓, 表现为下肢疼痛、 肿胀, 但该产妇连续2次双下肢超声无异常。 生化检查也无电解质紊乱性疼痛。

产后腰腿痛除和麻醉[2-3]相关, 也与分娩、 手术、 既往病史等因素有关, 研究[4-5]认为产妇有头盆不称、 先露异常、 巨大儿、 产程延长、 困难器械助产, 特别是第二产程中, 髋关节过度屈曲、 外展或外旋, 长时间截石位, 臀部受压以及胎儿经过骨盆边缘时, 压迫腰骶干或者在闭孔内受压等。 上述因素导致的腰腿疼主要表现为下肢神经的异常, 如腰骶干受压迫(L4-5)致踝关节背屈(足下垂), L5支配区感觉障碍。 坐骨神经麻痹( L4-S3)致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 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丧失、 步态异常。 闭孔神经麻痹(L2-4)导致内髋关节内收和内旋无力, 及大腿内上侧感觉障碍, 股神经(L2-4)麻痹导致上楼困难及膝跳反射减弱或消失, 腓总神经麻痹(L4-S3)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深度足下垂、 跨越步态和踝关节外翻无力。

从产妇长时间生产史及症状表现, 似乎有闭孔神经损伤, 但查体病理征未引出, 下肢神经包括闭孔神经电生理检查、 CT、 磁共振检查未见脊髓神经异常, 故排除闭孔神经损伤。 而妊娠期激素水平改变、 休息不当、 长时间保持某一种姿势, 起卧扭伤等, 也可致使产妇骶髂关节、 韧带、 肌肉损伤等[3, 5]。 疼痛科诊断内收肌筋膜炎主要是基于产妇的症状、 体征以及磁共振检查显示在腰背部皮下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 边界较清, 此为肌筋膜炎表现之一; 红外热像图发现右侧腰背部的温差及患侧与临区温差明显增大, 提示此区域温度相对升高; 在早期经按摩、 热敷等处理能够缓解部分疼痛, 但停止按摩、 热敷后产妇症状又现, 且有逐渐加重趋势。 尤其是右侧大腿、 髋关节内侧压痛叩击痛, 髋关节活动受限, 4字试验阳性, 内收肌群及腹股沟附着区压痛明显且可摸到痛性肌索、 肌肉紧张。 以及随后针对肌筋膜炎进行的相关治疗, 产妇疼痛逐渐恢复, 均支持肌筋膜炎诊断。

筋膜炎与受寒、 创伤、 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有关, 可导致机体筋膜、 肌肉、 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慢性疼痛、 活动受限等症状[6]。 当受到风寒侵袭、 疲劳、 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情况时容易诱发, 表现为酸痛不适, 肌肉僵硬板滞, 或有重压感[6]。 本病例中产妇有以下危险因素: 长时间顺产截石位及产妇主动用力、 疲劳以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 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盆腔、 腰骶部及下肢神经、 肌肉软组织损伤等, 不过骨盆平片、 盆腔超声等均未发现异常。

需要与肌筋膜炎进行鉴别疾病主要有:

(1)急性扭伤。 多有明显的转扭伤史, 伤后立刻出现疼痛, 活动受限, 有明显压痛点, 体位不能自如转换, 疼痛为痉挛性疼痛, X光片无异常;

(2) 椎间盘突出症。 多有损伤史, 伴有肢体放射性疼痛, 症状时轻时重, 活动受限, 咳嗽、 喷嚏、 转头、 弯腰则可加重症状, 休息后疼痛缓解。 棘突间或棘旁有明显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并有相应的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及运动障碍。 X光片或CT可协助确诊;

(3)腰椎管狭窄症。 腰痛反复发作, 下肢麻木行走无力、 间歇性跛行, X光片或腰椎CT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管内径变窄;

(4)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多有扭伤或劳损史, 第3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并向下腰及臀部放射, 腰三横突附近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

(5)骶髂关节炎[5]。 原因和症状与腰骶臀肌筋膜炎症状类似, 但Piedallu征, 对抗性髋外展试验阳性。 从该产妇病史及实验室、 CT、 MRI、 肌电图等检查不支持其他神经肌肉关节方面疾病。

另外, 在测试皮损伤部位皮肤温度仅凭触感并不准确, 而采用红外热像图敏感、 可靠, 有利于协助诊断[7]; 针对肌筋膜炎的处理[6], 除前述基本治疗外还进行了中频脉冲电治疗(将射频针到达内收肌筋膜炎的触痛点, 可达到分离组织粘连、 松解挛缩和促进局部组织血流供应和烧灼局部增生的末梢神经的作用), 蜡疗(蜡敷), 气压治疗(肢体加压), 小针刀治疗(四肢), 口服布洛芬治疗3 d, 心理安慰等, 术后11 d疼痛明显好转, 内收肌群及腹股沟区附着点肌紧张缓解、 痛性肌索扪及不清, 予以出院, 并定期在门诊康复科治疗。 产后3个月、 6个月随访, 产妇主诉仅在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稍有不适, 这些症状也是肌筋膜炎的明显特征。

 

医学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字符:2000字左右)

摘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深入下,病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也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叙事护理是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中的叙事疗法与临床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病人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解开心结,使病人更好地配合诊疗,促进康复。本文旨在通过对叙述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人中的运用探讨,对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慢性老年病;叙事医学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慢性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因为机体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多,疾病的持续时间较长,易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老年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降低,生活品质降低,易造成消极情绪、精神问题,甚至会导致老年患者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介入。以叙述为基础的护理,注重病人的“身体-心灵-社会-精神”,对病人的疾病经验和生存状况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到病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但是,目前临床上有关以叙述为基础的医疗护理在老年慢性病病人中的疗效报告很少。叙事医学护理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叙事医学护理则注重个体体验与情感体验,对叙述与听众都有正面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采用数字列表方法,将100名老年慢性病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50名和观察组50名。对照组20名男性,30名女性;年龄61~79岁,病程为2~13年;慢性病包括:20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慢性胃炎。观察组25名男性和25名女性;年龄62-81岁;病程为2~14年;慢性病包括:18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2例慢性胃炎。入选条件:①60岁以上。②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排除条件: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沟通障碍。③多器官功能不全或器官衰竭。④严重的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

(二)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①卫生教育:编写一份关于慢性病的原因、危害、防治方法、日常注意事项的卫生手册,以便使其更好地了解慢性病的发生。另外,还将定期举行关于慢性病的健康知识讲座,讲授服药不规律、不吃药等严重问题。②饮食、体育保健:与慢性病病人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生活習惯,并引导他们每天吃低脂、低盐、高纤维食物,并坚持每天适量的锻炼,以帮助血压控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摄入,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吃流食,同时还要进行听觉、触觉、感观等方面的刺激。既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语言的功能,又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运动,让他们的肢体尽量的活动;糖尿病患者多摄入低糖、低脂肪的食品;嘱咐COPD病人戒烟、戒酒,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做好呼吸功能锻炼;慢性胃炎病人不要吃生、冷、硬、粘性大、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饮暴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平时要多吃高钙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避免剧烈的运动,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③心理辅导:以耐心的心态与慢性病病人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护理中要做到尊重病人,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减少患者消极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患者能主动合作,并能得到持续的护理。可以通过暗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来改善老年人的身心状况,改善其睡眠质量。④大便的护理:老年人在排便时尽量避免用力,避免加速心跳,增加心脏负担。建议老年人日常做提肛运动,每日做腹部按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喝水,防止便秘。还可以口服缓泻剂进行排便。

观察组采用叙事医学的方法,对患者的听力,提问,阅读,写作和反思能力进行培养。具体的护理内容有:①叙事材料:当慢性病病人病情稳定时,以面对面的访谈方式,搜集病人的消极情感,在预先写好的故事大纲中,患者可以将自己所患慢性病的真实心理感受、忧虑、担忧、需求等,详细地写在纸上。②叙述内容评价:根据叙述的护理目标,认真识别病人叙述的内容,并从中找出引起病人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原因。并从中筛选出影响其自主、按时服药的内容。③叙事内容编辑:将患者的正负两方面因素进行筛选,按照主题认知干预的方式,编写出一段短视频,主要是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将该系统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慢性病患者,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情绪、反应的关系,从而了解负面情绪对他们的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认知,让他们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④课题干预:采用消极情感评价、生命品质测试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正面的激励和引导。提高患者的心理抵抗力,树立战胜消极情绪的信心,加强对不自觉、不按时服药的教育,纠正病人对药物遵从的认识和行为。

(三)评估指数标准

采用抑郁自测表、焦虑自测表对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两组病人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按疗效总评表来评定,评分越高,病情越重,治疗效果越差。

讨论

慢性病病人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让病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下降,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严重者会选择放弃治疗,影响病人的生存和预后。因此,要正确认识消极情绪的波动点及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叙事医学护理是指护士具有叙述的能力,能够充分理解和体验病人的疾病经历,深入病人的心灵,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帮助病人摆脱困境。叙事护理需要护士主动聆听病人的叙述,并对病人进行情绪反应,使病人获得被了解的满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病人对护士的信赖,进而改善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本研究发现,在介入治疗后,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明显改善,说明叙述护理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在叙事护理时,采用事先准备的材料提纲,让病人说出自己的病情和内心的痛苦、困扰,护理人员听取和理解病人的内心需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

结语:

结果发现,在介入治疗后,SAS.SDS得分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叙事护理对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以叙事为基础的医疗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增强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海清.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7):112.

[2]蒋庆飞,李淑华,章肖平.慢性老年病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16-317.

[3]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73-75.

 

医学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运动医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字符:2000字左右)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经常发生,学生运动损伤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要领和技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注重控制运动强度,从而造成受伤。运动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中对肌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其应用性较强,与体育这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合理应用运动医学理论,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让学生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动医学的概述

运动医学就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保障其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安全,增强其体质,提高运动效果。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动医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运动医学为指导,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二、运动医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运动牵扯到肌体及生理,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受伤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运动医学的应用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在运动医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科学地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一)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事故,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由于运动技术不正规,就很容易发生损伤,影响到教学进度,危及到学生的健康。为了减少体育锻炼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运动医学来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1]。运动医学应用性、实践性强,它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运动医学为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运动中损伤发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远离损伤,确保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在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后,会给学生的身体、心理造成危害,这种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动而不断加深。因此,运动损伤发生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运动损伤后果的恶化[2]。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运动医学,在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治疗,如跑步过程中脚不慎被扭伤,教师可以借助运动医学的理论,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伤势作出准确的判定,然后正确采取热敷或冷敷的方式,消散肿胀部位的淤血,从而防止伤势的恶化。

(三)在运动保障中的应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等都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如果运动场地、器械设备出现问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就很容易受伤。如,足球运动场,足球运动场应该平坦,必须符合专业规范,如果足球运动场不平坦,场地存在许多碎石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3]。在运动医学的指导下,要求学校必须对运动场地、器材设备进行有效的养护,要定期检查运动场地及器材的完好程度,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运动安全。同时,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仔细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从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在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不同的学生,其身体体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学生的差异性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工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所有学生的运动量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严重的还会引发运动损伤。为了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运动医学来指导学生参与运动。运动医学利用现代的医学手段对学生的体能进行科学的评价,为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提供保障[4]。教师可以用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来制定不同层次的运动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来选择任务进行锻炼,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

三、结语

综上,运动医学是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出现损伤,既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运动医学的应用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以运动医学为指导和手段,可以保障体育教学安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柯汝环,陈若冰,陈妹.运动医学在医学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与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04):117-120.

[2]吴劲.运动医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35):111.

[3]张译丹,聂雷.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医学教育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5(05):253.

[4]朱珊.对运动医学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监测的若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01):215.

 

医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讨

(字符:3000字左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1]。2014年我院成为重庆市首批住培基地之一,超声科作为医技培训基地参与了此项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总结和积累,我科在超声专业住培探索出了一条教学之路,供与大家分享。

一、住培带教之工作篇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既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技术、技巧、经验等手把手的传授过程。带教老师是帮助学员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引路人,不仅要帮助青年医师提高临床诊治能力,还要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医德医风。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针对不同的学员,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员们能更好更快地真正掌握超声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法,具体如下:

1.以身作则,帮助住培学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学服务的主体是患者,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员,对待患者的服务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关怀均能缓解医患矛盾,带教老师用行动、真心带领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医德医风,用爱心、热心、恒心真诚地为患者服务,从而使学员思想上逐渐成熟,具备未来“大家”风范,不辱“白衣战士”的称号。

2.引入导师制,实行“一对一”指导:新住培学员入科时,给每位学员分别安排一位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导师,导师会在操作能力、医患沟通、疑难病例会诊、病例收集及科研文章的书写等诸多方面为学员提供帮助[2]。

3.提出“亚专业”培训模式及考核:将超声科分为腹部、浅表器官、妇产、心脏、血管、介入造影6个亚专业组,住培学员按照亚专业进行轮转学习。严格依据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安排超声专业住培学员在超声科轮转时间为22个月。

具体安排如下:腹部6个月、心脏4个月、妇产5个月、浅表器官3个月、周围血管3个月及介入超声1个月。轮转完每个亚专业组后,需参加科室组织的由教学主任、教学组长、各亚专业组组长组成的考评组进行的出组考评,包括理论考试、识图考核及实践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亚专业组学习。这样的规范化培训既有广度,还兼顾深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培训效果,培养出超声综合能力符合要求的住院医师。

4.注重培养学员的操作实践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带教老师要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材施教,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由浅入深地推进教学内容,每天灌输一些新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科特点,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给学员多创造实践操作机会,锻炼学员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员真正掌握这门超声诊断技术,引导学员去总结、归纳、梳理知识。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具体如下:

①观摩阶段及书写报告阶段。学员通过1~4周的时间了解超声检查的基本流程、仪器操作、报告录入,在带教老师及专业记录人员的指导下能够书写正常、常见病变、复杂病变患者的超声报告。

②标准切面培训阶段。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通过l~2个月的一对一教学,掌握脏器的标准切面操作及常规测量,初步建立临床诊断思维与分析方法。

③个性化操作实践阶段。对已经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且变更注册到我院的住培学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科室会安排其上机操作并独立诊断患者,每天安排一名高资质的本科室医师作为会诊医师,负责随时解决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针对学员在诊断思路、操作手法、注意事项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提高其超声诊断的综合能力。而对于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的住培学员,会在患者较少时,在高资质医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定量患者的扫查诊断工作,在扫查完成并给出初步诊断结果后,由高年资医师进行复查并立即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纠正,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扫查的患者量由少到多,不断积累,循序渐进,以达到由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

二、住培带教之学习篇

1.住培学员教学及病例随访能力的培养:每周举办一次集中学习,包括小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各系统指南解读等,让住培学员讲解遇到的疑难病例的诊疗体会及相关知识点的回顾,以此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要求每名住培学员每周收集一个疑难病例交给教学组长审核,包括病史收集、辅助检查结果、手术记录及病理资料等,培养住培学员随访病例的好习惯。

2.科研能力的培养:安排科研能力突出的医师讲授以“如何做好科研”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包括查阅国内外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统计数据等各项内容,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员搜集各种疑难病例的良好习惯,为后期书写科研论文积累资料。

三、住培带教之生活篇

除教会学员超声技术及医患沟通技巧外,还注重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整个住培带教工作中。我科将住培学员视为科室的一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的女生较多,而毕业后的几年又是结婚生子的黄金年龄段,对待科室怀孕的女学员,我们会很注重其排班,尽量安排轻松的岗位,让其能够轻松胜任。对于准备考执业医师的学员,也充分理解其难处,适当调整排班,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准备考试。

四、住培学员反馈

教育是付出,付出总会有收获,短短几年的住培带教工作,让我们收获颇丰。学员们的良好反馈是我们住培工作前进的动力。看到学员们毕业后已能够在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对此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也更加认识到做好住培工作的意义重大,同时也督促我们在教学这个平台上,不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坚信在“爱与责任”的陪伴下,住培工作必将硕果累累。

五、住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1.取得的成绩:通过设立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所有的住培医师均顺利通过科室的考核,且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够胜任常规的各类超声检查,完成各类床旁超声检查,也能胜任值夜班急诊的任务,并具备一定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超声综合诊疗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另外通过系统及个性化的培训,住培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大大的进步。总之,我院的超声专业住培工作个性化的培训模式设计既有广度又兼具深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超声专业住培医师。

2.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我国新模式下的住培工作刚刚起步,尚缺乏成熟的工作流程与经验,我院超声专业住培训之路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①目前三甲医院患者过于集中,超声医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高年资医师作为科室的业务骨干,担负着非常繁重的医教研任务,给予住培学员的指导时间有限,这就要求科室乃至医院层面大力培养建设师资队伍;

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部分患者不愿让住培学员为其做超声检查,这减少了实践的机会,由此也降低了住培学员的工作热情[3]。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医患沟通的能力及技巧,争取更多患者的理解及支持;

③我科提出并实施的住培新模式,教学的任务比较繁重,需要动用的教学及考核队伍庞大,这无疑给我们原本繁重的医教研工作增加了额外的任务,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学组长、各亚专业组长、各导师乃至科室主任各行其责,相互配合,才能圆满完成这项住培工作。

 

医学论文范文 第11篇

题目: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初探

(字符:4000字左右)

摘要: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法医学本科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家事业单位、保险公司以及社会鉴定机构工作,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鉴定机构不断增多,大部分法医毕业生选择进入社会鉴定机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考入事业单位从事法医工作,另外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一部分法医毕业生选择考研来提高自己,诸多原因导致我国一些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的法医是十分紧缺的,而且部分地区的基层法医由于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存在离职现象,这也大大加剧了基层法医短缺的现状,甚至部分公安单位出现由于没有法医人才导致法医工作暂停的情况。这篇论文就目前我国基层公安法医的现状,借鉴临床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探讨定向生培养模式应用于本科法医学教学的优势和问题,以解决基层公安法医人员短缺的现状。

关键词: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基层公安机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27-03

为了解决一些基层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短缺的现状,从前些年开始,国家逐渐在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这种定向生培养模式把高校毕业生、基层医疗单位、医学院校结合了起来,医学院校在国家的支持下,免费培养一部分临床毕业生,这些人才在毕业后要到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服务一定的年限。这种培养模式不但解决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临床医生的现状,而且缓解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2]。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本科法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公安法医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将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应用于本科法医学教学,以解决部分基层公安机关法医紧缺的现状。

一、我国法医学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本科法医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法医学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本科阶段开展法医学教育的国家,这与我国大部分公安机关法医学人才紧缺的现状是分不开的。相比于其他国家要想从事法医工作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我国只需要经过入学考试进入开设有法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学习五年的法医学知识,然后就可以开始从事一些法医工作,当然这样的法医学本科培养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阶段的法医学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法医本科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的法医学岗位[3-4]。另外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本科法医学教学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课程较多,法医学课程一般只在最后一个学年,主要是培养科研人才为主,而这种课程设置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法医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将来要到基层公安系统工作的法医毕业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法医学社会现状

我国当前仅有31所高校开设法医专业,每年大概只能培养出1200人左右的法医学毕业生,而我国公安系统就缺少大约6000多人的法医学人才,偏远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的法医人员更是紧缺。与以前相比,我国现在公安系统的法医工作者虽然已经达到一万多人,但是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基层法医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内地和西部偏远地区的部分区县公安局因人员不足导致一些法医工作已停止,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司法的公平、公正性。一些地区的法医学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独特的法医学培养模式造成的。很多基层的法医根本不是法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医学训练,同时由于基层法医人员的紧缺,一些地区不得不开办相关的法医培训班,在短期内把一些非法医专业的人培训成法医工作者。这些没有受到过专业而系统的法医学正式教育的法医工作者,是缺乏法医学的思维方式的,在一些疑难案件中就可能会导致工作失误。法医学主要是为法律提供服务,维护司法的公正性,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在促进司法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法医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甚至有些非诉讼类案件都需要法医学提供相关帮助。比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去医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医疗纠纷事件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当发生医疗纠纷时,究竟是由于医院方面治疗不当或者护理不当造成的,还是由患者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院方的责任,那么责任度有多大等,这些都需要法医人员的介入和鉴定,才能为医疗纠纷事件提供科学、公正的解释和依据。最近几年,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缺少法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是社会对于法医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随着司法进程的不断推进,责任评定、伤害鉴定、科学评估、防疫卫生等工作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医工作者参与,因此解决法医短缺刻不容缓。

二、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向人民群众的基层公安机关对法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却缺少大量的法医技术人员,甚至部分公安单位出现由于没有法医人才导致法医工作暂停的情况。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首先法医学本科毕业生要想进入基层公安机关从事法医工作,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而且一般法医岗位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资格又不仅限法医专业,相关医学专业均可,这些都限制了法医學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其次,随着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出台,社会鉴定机构逐渐增多,大部分法医毕业生选择进入社会鉴定机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考入事业单位从事法医工作,另外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一部分法医毕业生选择考研来提高自己,而且部分地区的基层法医由于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存在离职现象,诸多原因导致我国一些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的法医是十分紧缺的。最后大部分法医学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都希望去沿海城市的公安机关工作,但是这就造成了部分内地公安机关的基层法医紧缺,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尤为严重。法医学是我国公民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支撑,如果基层公安机关缺少大量的法医人才,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针对基层公安机关法医学专业人才的短缺的情况建议把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应用于本科法医学教学。

(一)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实施办法

首先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法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从事法医检案的人才,免费法医学定向生的培养专业主要是贴近实际工作的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专业,设置为5年制本科,定向培养模式纳入当年的高招计划,统一招生。法医学定向生在入学报到前,应当与录取的高等医学院校和当地基层公安机关签订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公安机关服务6年,同时高校可以适当免除学杂费以及降低录取分数线。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要根据基层法医工作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检案能力培养等。最后参加法医学定向培养计划的学生毕业后,按照相关规定到基层公安机关报到入职,不报到或服务年限不够的视为违约,违约要交相应的违约金和受到相关惩罚。

(二)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的优势和问题

1.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的优势。首先在录取之前公安机关和考生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到该机关工作服务最低6年,解决了一些地区基层公安机关法医紧缺的情况。其次由于签订了就业协议,法医学定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公安机关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对法医学人才的限制。再次由于是定向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而且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国家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一大批来自基层地区的学生报考法医定向生,解决了生源不足的问题。最后法医定向生在校期间可以实行与非定向生不同的培养方案,定向生主要学习以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的检案和鉴定为主,在学习期间主要以实践为主,解决了现阶段部分法医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基层工作需要的现状。

2.本科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首先,可能会出现一些违约情况。由于定向培养的學生将来主要面向偏远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环境较差,就可能导致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而出现违约的情况。其次,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由于法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招收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基层比较贫困的家庭,这可能会使一些定向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和没有自信等心理。最后,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定向生在开学的时候就已经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协议,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地方,没有其他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这就直接造成了定向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

三、结语

在本科法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法医定向生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地区基层公安机关法医人员紧缺的情况,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定向生培养模式导致的相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法医定向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的法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基层的检案实践为主,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以满足自己将来工作的需要。总的来说,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应用于本科法医学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培养法医学定向生对于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法医人员紧缺,维护司法公平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1):94-96.

[2]高卉,黄翠萍,金延安,等.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780-782.

[3]王保捷,侯一平.法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崔文.我国法医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3):153-157.

 

医学论文范文 第12篇

题目: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字符:5000字左右)

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是一种分析结构应力和变形的数值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几何体划分为更小、更简单的有限元素,有限元素经过分析后再整合起来得到整个复杂几何体的解。FEA现已成为分析预测自然牙、义齿、种植体和周围骨应力和应变分布的重要工具。研究对象的每一部分几何特点、材料特性、边界条件、载荷、界面和收敛性都可以被计算。通过模拟体内难以测量或接触的区域,FEA可以预测临床的实际情况,无需创造真实的临床样本和条件,明显降低了成本[1]。FEA实验可重复性高,在一些有伦理约束和实验条件难以达到的限制条件下,其应用尤为重要[2]。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相关研究发展迅猛,FEA建模发展从2D到3D,材料性质设定从线性到非线性,建模方法从单纯通过电脑的简化建模到引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模拟对象从只能单纯模拟硬组织到可以重建周围软组织及牙周膜。本文对近年来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维有限元分析可以建立起再现实体牙的几何模型,可验证一些研究结论是否科学和实用,为治疗牙体牙髓疾病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基础。根管治疗中,开髓是实现根管治疗预期目的的重要前提。最大化地保留剩余牙体组织并实现剩余牙体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根管治疗后牙齿长期存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传统开髓树脂充填组、传统开髓后全瓷冠修复组、微创开髓树脂充填组和微创开髓后全瓷冠修复组有限元模型中的最大主应力、von Mises应力和改良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提示,上颌中切牙开髓应尽量采取微创开髓方式,传统开髓后建议行冠修复,微创开髓后冠修复没有明显优势[4]。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未发育成熟的前磨牙模型,比较氢氧化钙、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和Biodentine的充填作用以及根尖封闭作用。结果表明,与MTA和Biodentine牙本质生物修补水泥相比,氢氧化钙的充填作用并不理想;MTA或Biodentine增加了根尖处的应力,减少了根管内应力;采用氢氧化钙、MTA和Biodentine联合复合树脂修复可达到同时保留冠状结构和根结构的效果[5]。有学者建立了下颌磨牙模型,比较在修复不同大小穿髓孔时,用不同厚度MTA盖髓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MTA-牙髓界面的应力与应变大小与MTA的厚度成反比,提示临床上可以使用较厚的MTA盖髓以减少修复材料与牙髓界面的应力[6]。

2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牙周病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牙周膜是牙跟牙槽骨之间连接的软组织,对牙齿的生理动度有关键作用,是牙周组织炎性破坏中最重要的因素。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可利用micro-CT来建立牙周膜模型。多数研究探究了在生理咀嚼和创伤性载荷情况下牙齿动度和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

Zhang等[9]研究利用CT图像建立下颌第一磨牙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咬合负荷区域的面积大小、位置和方向对牙体和牙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齿和牙周受力模式明显不同。在同一咀嚼过程下,牙体所受应力明显高于牙周,且牙体应力集中区域面积由外向内逐渐减小,提示咬合接触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改善牙体和牙周应力分布,从而减少负荷相关的结构问题。

大部分研究将牙周膜建立为围绕着牙根的一圈极薄的组织,但简化模型不能真实反应牙齿的生理动度。Tuna等[10]改进了牙周膜模型,利用接触模型可以减少建模时间,增加精确度并且提高模型的光滑度。同时,牙周膜韧带是一种位于牙齿周围的多孔纤维性软组织,在将载荷从牙齿传输到下颌骨的牙槽骨中起着关键作用。Ortún-Terrazas等[11]建立了类似牙周膜的材料模型,具有和牙周膜相似的多孔性和纤维结构特点。通过严格的拉伸和压缩载荷测试验证发现,类牙周膜的多孔材料的体积模量与孔隙流体的排液能力有关,在压缩过程中多孔材料对组织液的排出起到重要作用;在拉伸过程中,沿载荷方向运动的胶原纤维是影响牙周膜韧带刚度的重要因素,提示牙周膜结构的完整性是维护牙周健康的主要因素。

3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正畸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刘庆辉等[15]建立了上颌牙槽骨-牙周膜上颌中切牙-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FEA表明在上颌中切牙舌向移动时,未带附件的中切牙牙周膜受力比有附件组大,且带优化的粘接附件体(上半椭圆形附件、上半四面体附件)比普通附件体(水平矩形附件、水平椭圆形附件)牙周膜受力要更小。腭侧阻生尖牙的正畸需要严格的锚固控制,且治疗时间长,因此准确的定位和力的应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有学者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初始力加在不同阻生程度和在不同方向(颊侧、垂直侧和远中侧)时阻生尖牙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施加垂直力产生的应力最低,不同初始倾斜力在牙根上的应力分布也不同。同时表明颊侧力在牙颈部产生的应力会对抗运动,施加垂直力和远中倾斜力比施加颊侧力更有助于牙的移动,尤其是对严重倾斜的尖牙,差异更加显著[16]。Nagendraprased等[17]研究被加力的阻生尖牙及其相邻的侧切牙和第一前磨牙的位移模式和牙周膜应力,结果表明不同角度的阻生尖牙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有差异。相同应力下,当腭侧阻生的尖牙向近中倾斜时,上颌尖牙的位移减少,随着力的增加,牙周膜所受应力也增加,提示临床上正畸或其他治疗时应用最小力拉阻生尖牙。Moga等[18]发现旋转正畸力引起的压力最大,平移力对毛细血管产生的压力最小。若牙周膜面积减少,更小的正畸力下牙周膜承担应力的能力更强。

4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口腔修复旨在恢复缺牙患者的牙列缺损或缺失及其生理功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则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牙齿医源性折裂,显著提高修复后患牙的使用寿命。Dejak等[19]发现腭/舌倾的前牙受力最小,前牙唇倾角度越大受力越大,桩核修复的唇倾前牙相对于相同位置的唇倾前牙受力显著增加。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牙尖覆盖厚度对全瓷高嵌体修复前磨牙应力分布影响发现,增大全瓷高嵌体的牙尖覆盖厚度可减小全瓷高嵌体破裂的风险,但可能会导致高嵌体脱落和腭侧牙本质折裂[20]。Zhang等[21]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边缘厚度、不同聚合度及粘接剂厚度对玻璃陶瓷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修复体边缘越厚、聚合度越小,玻璃陶瓷抵抗断裂的能力越大,证实了修复体的厚度与抗断裂能力成正比,聚合角度与抗折性成反比。研究还提示应预留50~100 μm的粘接剂厚度,以通过缓冲应力降低全冠折断的风险。

5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种植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种植义齿行使咀嚼功能时所应具有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种植体与颌骨间牢固骨结合的能力,对于种植的成功至关重要。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可研究种植体各部件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受力方式。研究表明,种植体数量、直径、长度、螺纹形、材质以及周围骨组织本身的质量和数量影响了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受力方式[25]。在种植体的机械力学研究中,经常使用Von Mises 应力、最大/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评估。Von Mises 应力表示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最大/最小主应力可评估模型的张力与压力情况,最大剪应力表示模型在复杂的应力作用下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26]。众所周知,机械应力对骨组织内稳态的意义重大。动物实验也表明咬合应力过大可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丧失[27]。

在一项关于牙种植体支持式覆盖义齿病例的长期研究中,无炎症骨结合丧失的发生率远比种植体周围炎高,提示在植体-骨组织界面的生物力学平衡是种植体长期存活的关键[28]。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应力分布和受力方式的分析可帮助改善各类种植体的设计。Arinc[29]利用FEA评估冠部的修复材料和结构对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的应力作用,分析了下颌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在不同材料(钴铬基底陶瓷、锆基底陶瓷和锆增强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基底树脂)和不同的连接体宽度(2、3、4 mm)在斜向加载力下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钴铬支持陶瓷对植体应力最小,植体材料和连接体宽度可能影响皮质骨、松质骨和植体的应力。

6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易遭到损伤, 同时由于颌面部复杂的解剖结构,传统的研究方法耗时、耗材且不能重复,实验研究过程复杂。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三维有限元分析主要应用于骨折过程中颌骨受力的模拟分析。在颌面部区域内,下颌角骨折因其并发症高发且手术路径复杂,在内固定后常出现术区感染和骨愈合不佳的问题。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可进一步了解患者康复过程中钢钉与骨组织之间的作用关系。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在骨折区下缘放置单一双皮质板,在上缘放置单张力带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因此临床推荐单张力带结构固定作为一种微创方法来治疗骨折[30]。颌骨的真实标本难以获取,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模拟真实的颌面外科结构从而降低了相关研究的难度。Huempfne-Hierl等[31]证实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模拟人颅骨的外伤情况,并且提供关于病理和各种骨折分型的信息。Bujtár等[32]发现三维有限元分析还可用于人类下颌骨三个发育时期模型的构建及应力分布分析。有研究发现,当同时受到创伤性载荷时,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显示颏部受到的应力值最高[33]。这些结果说明了应力的水平跟受力的位置和骨密度有关,对外科手术有指导意义。

7 小结与展望

在临床中,分析不同载荷条件下口腔的应力分布对评估牙齿及修复体的损耗至关重要。由于牙体结构的复杂性、各种组织材料间的机械和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牙体形态和周围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很多实验方法和手段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34]。现在常用的FEA有2D建模和3D建模两种。2D节省成本,简化材料为同质性及均质性,建模简单粗糙,可用于定性研究。3D更加精确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且3D建模已可以做到还原组织的部分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特点,通过技术发展可以更加精确。许多研究表明,FEA应用于口腔力学已成为主流的研究应力分布的分析方法,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建模技术也使FEA在生物力学的应用中日益成为一种非常可靠和准确的方法,但FEA也有其局限性。在临床上,组织的受力是动态的、具有周期循环性的,而有限元模型的研究大多数是模拟加载时的静态情况,而非实际的临床情况。Jongsma等[35]在对不同建模方式下纤维桩受力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即使模型用到了非线性建模方式,已经好于绝大多数同类研究,但离现实仍有差距,获得的结果并不能直接进入临床。另外,同时把材料的性质设定为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模型,但需要更加复杂的数学计算,因此如何建立更精确的三维模型成为其应用的关键问题。

现在已有很多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口腔领域,例如口内扫描仪、咬合记录仪、CAD/CAM系统和FEA等[36]。未来的突破在于将这些技术应用相互结合,比如利用口内扫描仪确定几何特性,将数据传输到CAD中进行治疗方案的设计然后通过FEA加载咬合力后的情况,提示是否有受力过大的情况,便于方案设计的改进,最终从CAD的设计转化为CAM生产流程。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建模的工作量占到整个工作量的70%~80%[37],通过新的手段减少建模时间、简化FEA难度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若能实现自动化建模,将可以达到临床上特异性建模的设想,也将大大提高FEA的应用。

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未来的应用应该集中在骨组织、颞下颌关节、自然牙和义齿的模型优化和验证。现阶段,有限元分析更加适用于预测新方法且这些新方法的临床效果日后能够证实的情况或新器械与传统器械的比较。通过有限元计算预测出各组的异同点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学论文范文 第13篇

题目: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字符:2000字左右)

1 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1 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和专家系统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1.2 关于动物医学

动物医学,也可译为兽医学,但是与兽医比较应用更广泛一些。主要课程有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等。可以应用到对患病宠物的治疗以及农业生产中所使用动物的免疫及治疗。

1.3 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虽然很广泛,但是和人相比就显得少之又少。目前,兽医影像及麻醉还有动物检疫防疫应用到的比较多,但也仅限于一般的应用,提不到高精尖。

2 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基础有待加强

数据质量对于人工智能在计算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机器能否准确、高效学习的关键。加州大学旧金山医疗中心电子病案系统的分析显示,高达 80% 的文本型录入有复制粘贴他人记录的嫌疑。而由这种现象会产生失效的、错误的和冗余的信息,最终可能导致临床诊疗的错误。如何将病历、影像、检验报告里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成机器可以识别的结构化数据,用于机器学习和算法的实现,是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 此外,人工智能的实现不仅对数据质量本身有要求,数据的获取方式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当前缺乏合理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流通的机制,医疗数据的权属模糊制约着数据共享,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也值得考虑。

2.2 重视程度不够

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虽有应用,但是和人相比,相差很远。而且技术水平也不算先进。我们承认所有事务都是以人为本,但是人也离不开自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发展人类医学的同时也应发展动物医学,况且,很多人类的实验都来自于动物的贡献。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当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发展时,不妨把动物医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人类的层次。

2.3 投资力度小

人工智能加动物医学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前我们投入资金的力度很小,包括动物医院,大学实验室等。动物医院的治疗手段大部分以观察和简单的判断为主,引入高级的人工智能设备少之又少,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差距,中小城市的动物医院只是简单的一间门脸,根本没有规模而言,更不用说高级的人工智能设备了。同样,那些先进的智能机器设备也只在985院校里才有,普通的院校根本没有。学生的实验也是来自于老师的经验。

2.4 人工智能对动物医学的覆盖

动物医学范围广泛,自然界的动物千差万别,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的应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动物种类太多了,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当前我们对动物的医治局限于动物研究所、动物医院这些地方。

2.5 人才短缺

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在医学数据库建立、统计、数学建模等方面都存在人才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在实践中,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需要计算机和医学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足,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还需要经过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整体来看,医学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建立建全,人才短缺问题尚需解决。

3 解决思路

(1)夯实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基础人工智能在医疗上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汇集一定规模的医疗行业数据。鉴于当前医疗数据结构复 杂、标准不一、信息孤岛普遍存在的情况,需建立医疗数据的流通、共享机制,研究数据脱敏办法,推动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标准测试数据集,夯实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基础。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人工智能加医学不能停留在医治人的定位上,通过宣传,提高人对动物的认知度,明确动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球,发挥人工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巨大作用,通过人工智能加动物医学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人类生活的更美好。

(3)加大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吸取公益性资金,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智能机器和智能软件的开发,提升动物医学研究水平。

(4)通过分类研究加大人工智能在动物医学领域的覆盖。覆盖包括动物医院、动物研究所及野生动物园等地区。

(5)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多种方式培养和吸引医学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医学与计算机交叉性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培养跨界人才。注重医学、信息、工程、卫生政策研究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高 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设立各类奖学金,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地方试点。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带动该领域发展。

 

医学论文范文 第14篇

题目:浅谈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字符:1000字左右)

康复医学最早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迄今为止,有70余年的发展历程,康复医学是一种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应用积极、主动的康复措施,以团队协作为主,致力于广大残疾者、患者各项功能的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国康复医学最早引进于1983年,如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根据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搜集,针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做出阐述。

1 康复医学的现状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医学的分支,通过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残疾人重返社会和患者康复,在现代医学归类中,更多的将康复医学视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通过协调治疗措施,包括职业能力、身心功能、社会生活能力康复三个方面,达到治疗目的。从临床学科分类来看,康复医学的分类与临床医学相似,大类可以分为妇、内、儿、外康复治疗,再细分就可以分为骨科康复、神经内外科康复、老年疾病的康复、心理康复/治疗、心肺康复、儿童康复等内容。从工作重心来看,有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医生、社会工作者、作业治疗师等。从医疗机构来看,有专门的康复医院,医院开设的康复门诊、康复科等。当前,康复医学已经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康复医学领域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部分学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医康复医学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2 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2.1 突破学科界限

当前,康复医学已经成为联系家庭、社区之间的纽带,整合了多个学科的技能、临床知识与护理服务。在传统的医学理念下,大多只关注生命长度,很少关注其背后的生活质量,其实对于个体而言,最理想的目标应该是生活、家庭、社会、工作之间的协调。康复医学这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正是为了实现患者生活、家庭、社会、工作之间的协调,在未来阶段下,康复医学领域还会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将医疗与社会、家庭相连,这无疑也对康复治疗师、康复科医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2 诊疗标准的规范化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兴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但是整体质量却参差不齐。就我国现阶段来看,不管是哪一级医院,都有开设康复医学科的资质,部分医院甚至未对经严格审查就让相关从业者上岗,致使康复医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佳,无法为患者提供周到、精准的康复医疗服务。康复医疗学科本身包罗万象,要使其发展步入正轨,还需要规范现有的康复诊疗标准,严把审批关,对于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要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素养,对人员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经验,颁布行政规范与行业标准,明确哪一级医院,必须要具备怎样的资质后方可开展康复医学科。并指定培训基地,考试、培训基地,解决当前康复医学领域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保障疗效。

2.3 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康复医学从萌芽到快速发展,治愈了大量患者,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但是由于宣传、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患者、家属对于康复医学都是知之甚少,甚至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对康复医学的了解也不多,认为只要有理疗、针灸手法,配备了专业的仪器,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因此,康复医学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康复医学的发展应该秉承开放化发展趋势,提供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氛围,加强康复医学人才建设,鼓励其他专科医师的加入,瓦解学科之间的围墙,成立多学科小组,促进康复医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2.4 夯实理论研究

要实现发展,康复医学科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推广学科特色课程,如康复临床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康复功能评定学等代表性课程。与病理学、影像医学、重症医学、实验医学、麻醉医学等学科相比,康复医学科的群体更为庞大,不仅包括科室内的患者,也包括医院内其他学科,这对康复医学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要扩展康复医学科现有的临床应用范围,并重点开展干细胞移植、免疫学改变、运动控制、病理生理、运动分析、传统康复、机器康复等领域的研究,完善当前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发展为独立性的专业体系。

3 结语

当前康复医学在各个国家中,都呈现出了多级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收入水平、健康意识的提升,都为康复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广,如肌萎缩、截肢后康复、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脑瘫综合征、骨关节活动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遗症等,都是康复医学可以治疗的疾病。康复医学在人体功能学上和我们的传统临床医学大不相同,这就是康复医学最大的优势,它能够弥补了临床医学治疗方法的不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失,这使得康复医学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学论文范文 第15篇

题目: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字符:5000字左右)

【提要】 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医学本科人才作为国民健康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柱,只有协同健康中国战略的规划和进程,不断调节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全面契合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推进我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就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方向。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与方向,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和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健康中国建设”写入报告,将其上升至国家健康战略规划高度,要求在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中全面贯彻,全方位开展。

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健康事业统筹规划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重点层面的战略建设,建立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共享健康,缩小健康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医学本科人才作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起到强大的人才支柱作用,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是新时代建设健康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分析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教育实施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等医学教育新局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化重塑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将医学知识、医疗服务技能和医师职业素质达到所预设的标准。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医药市场动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进行调整,以满足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储备需要、国民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获取需要,以及对人类多发疾病结构变化的研究需要,避免因对外界反应的惰性带来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危机。新时代下,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健康产业孵化孕育出的心理保健师、母婴护理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中医养生师等新型健康管理职业迫使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多维化、梯级化、过程化重塑。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脱离了同质性躯壳,能够根据办学层次、办学地域、办学规模及新兴专业发展情况设置培养目标,以此突出办学特色、树立行业竞争优势,但与健康中国战略所提出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要素中缺少“复合型”理念的表述,例如某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杰出的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这些目标要素的表述集中在能力框架和职业地位层次上,没有对“复合型”医学人才所涉及到的专业结构、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进行表达,忽视了“复合型”的哲学意义和内涵价值。其次,培养目标的时代性特征不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涉及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全科医学等多个新领域,但当前的培养目标普遍缺少对新型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诉求,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沉浸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的设计与表达上,没有及时捕捉现代医学对医学本科人才的新要求、新定位。最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各二级培养单位的分目标协同度不高,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难以做到医教两个领域的广泛协同[2]。因此,健康中国战略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化重塑的契机,调整内部要素关系,紧跟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增强不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色,构建弹性互通的三级目标体系,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将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

1.2 人才培养资源的供需化配置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事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受到院校办学特色和市场发展需求的双重制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的新要求,将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逐步由行政力量主导向行业市场需求主导转变,达到以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需求来调节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高等教育大扩招,我国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已从1998年的5.8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8万人,呈现出培养总量充足,但结构化调控不均衡的现象[3]。一方面,2020年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市场需求量约13万人,但2012年毕业本科生总量已达到18万人,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3];而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2020年我国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需进行规培,但规培单位的承接人数少于每年应参与规培的总人数,2017年的差额在1.25倍左右,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4]。健康中国战略是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资源的一次再调节、再分配,涉及到教师、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经费等多种培养资源再配置的问题,应把供需化配置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影响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杠杆,利用好医教协同、区域协调两个平台,强化医学本科新专业认证,完成老旧专业淘汰工作,平衡东西部医学院校本科招生规模差异,适度增加有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西部院校本科招生数量,加强“5+3”一体化医学院校在中西部地区的分配力度,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侧重增加“5+3”一体化(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的招生规模[5]。建立规培实际招录与计划招录动态比例数据库,根据每年的医学本科生总量调整和增设规培基地,到2020年满足所有医学本科生的规培需求。

1.3 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化调节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总部署,医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应按照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的新格局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能够服务健康新动能、保健新行业、卫体新职业的结构化本科专业机制。医学门类下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等11个本科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其中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的院校最多,而开设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如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智能医学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等新型本科医学专业的院校较少,设置及审批工作推进较慢,这与我国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卫生事业体系有一定关系[6]。健康中国战略就是针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递进式改造,以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为核心,旨在培育健康管理、休闲健身、医养结合、医疗服务等国民健康保障新产业,打造推进国计民生的新动能。在培育健康产业的过程中,一大批急需的本科人才需要通过多元化健康专业来培养,因此,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要进行规模化的结构性调整。一是协同健康中国战略所涉及的多个领域,组建跨学科整合专业,将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生态学、医技创新等专业相衔接,促使基础性医学教育内容与现代中国健康问题相融合;二是加强紧缺型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加大力度培育全科医学专业、儿科学专业、智能医学专业、数字医学专业、康复专业、老年保健专业、中医临床专业等新型医学专业;三是加快老旧专业的淘汰和重组,结合“5+3”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社区医生培育等项目,对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转型重塑,加快新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建立校内新专业认证机制,提高新专业招生规模和质量,为健康服务行业所需的人才提供专业保障。

2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方式更加普及,健康服务水平更加提高,健康产业更加繁荣,健康更加公平。为达到这“六个更加”,医学本科教育需开启高速学习、分享教育、跨界整合等未来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贯穿云计算、增强现实、智能终端、智能化学习等智能技术,培养出具有整合思想、全科技能、智慧发展的新型医学本科人才。

2.1 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医学本科人才 大数据浸润的医学教育时代下,医学教学所执行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方式在强信息量衍生的环境中日渐式微,医学生接受医学系统教育的途径随着信息释放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大数据医学教育更强调发挥本科生个性化学习能力,使知识合成、情感表达以及元认知调动成为未来医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智能技术推进医学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时代转变中,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必须得到实质性的强化,以此来应对未来我国极为复杂多变的卫生健康环境,包括慢性疾病的长期威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医疗资源的多元需求等。而与普通自适应学习不同的是,医学生的自适应学习为多领域整合式的自适应学习,即医学生要学会组织适合自己的独立学习系统,而这一系统是向生态、环境、卫生、康复等多领域开放的[7],在数据移动教学技术的支撑下,医学生以自适应合力改善自身认知结构,提高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适应力。

2.2 具备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的医学本科人才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非医疗健康干预”的理念,这是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新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相结合。当前医学教育侧重于被动治疗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这类医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往往通过外源的方式,即以药物、手术、理疗、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调整失去生理(或心理)平衡的机体,且被动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耐药性等,致使患者机体的生物功能紊乱、体内菌群失调等,因此,在医学治疗形式转变的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治疗能力的医学生就变得尤为重要[8]。主动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进行的以自主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局部医学教育向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推进,医学生在系统性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患病部位治疗的方案与手段,同时还要学习和设计患者全身的辅助治疗方法。主动治疗本身也有健康保健的意义,医学生应从疾病治疗期间的知识学习向预防保健的单元前移,从研究疾病本身向研究疾病预防与健康干预兼顾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开发主动治疗技术。

2.3 具备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全科医生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家庭医疗的需求。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更高期望,指出要全方位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及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并强化全科医生队伍的执业素质及专业水平[9]。因而,大力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考生认为全科医生辛苦,专业技术不精,而回避投考该专业,但我国全科医生缺口量较大,未来医学事业的根基也是这些具备扎根精神的全科医生,因此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专业,形成知识储备—实战教学—全程实习—认证考核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全科医学生应具备6种核心能力: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服务能力、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和全面提供整体服务能力[10],其中人才培养内涵要求医学生要理解健康的含义,找到最适宜的个性化诊疗方式,并依据患者就诊的特定情况采集最佳临床证据,利用团队协作的平台,开展临床团队、辅助科室及其他服务统筹规划合作,竭力为每个患者的健康、快乐和康复服务。而“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求全科医生在关注患者全部医疗需求的同时,也成为能改变个人、家庭及其社区的医生、咨询师、倡导者和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型医生[11]。

综上,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健康战略规划,对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医学本科人才作为国民健康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柱,需要协同健康中国战略的规划和进程,通过不断调节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以全面契合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推进我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