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篇美学论文范文阐述的是关于“论《中国诗词大会》本土创新的美学”,这是一篇美术论文也是一篇文学论文,但都是讲述着关于创新美学的事情,作者李青青写的这篇美学论文很是不错,大家需要这方面内容的话,可以深入了解下这篇范文。
作者:李青青
摘要:丁酉伊始,在众多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股清流,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顿时收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圈粉无数。
在范媒体的环境下,大部分的明星真人秀的综艺节目充斥着荧屏,明星在节目里面插科打诨,节目情节更是抄袭不断,这些综艺节目前篇一律,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快感式”的浮躁体验。网友把这类节目总结为“一笑二闹三调四唱五犯傻”。
在这些的综艺节目中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文化对节目的影响力,而今天为了探索《中国诗词大会》本土创新的成功将从低碳美学的审美特征为切入点,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情景美学三要素来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本土创新的成功
关键词:本土创新;美学三要素;综艺节目
而在节目模式扎堆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综艺节目的市场里,《中国诗词大会》是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这也标准着我国本土创新也初见端倪,我们也开始尝试利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制作出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这也对之后创作综艺节目有着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审美主体
《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的制作的时候,无论选题还是诗句,可以使得每个观众都可以得到较强烈的参与性和交互性。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同时也能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是在节目中所选择的诗词中,从50、60一直到00后,都能唤起我们咿呀学习诗歌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在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使得观众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自由情感得以激发,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的唤起观众的参与感。
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员的节日里,更随着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我们一起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也增加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在这些古典诗词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的个体的人生和生命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能够给予我们每个人平静的力量。
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不少是描写的是家书,《中国诗词大会》这两位博士更是用白话给观众讲述诗句那些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感受到了尺牍深情,古人留存书写之美。尺素传真情,家书抵万金。有人早已感叹“曾经的车、马、邮都慢,但是情谊更深”,有人还有“驿寄梅花”问候“洛阳亲友”的冲动。
从秦篆汉隶到如今的简化字,从笔墨纸砚到电脑键盘,信息的载体一直在变,但是这些并不妨礙我们对于诗的回味。在那些关于家书的诗词中,一封封家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表达;不仅仅是结果的抵达,更是情感的等待。
二、审美客体
董卿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她的貌美与才气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央视花旦。而《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都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多的是表达选手对于我国古诗词的喜爱。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始部分有着一连串的镜头的的动画,更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将那些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真实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中国诗词大会》无论从舞台、音响、还是现场观众的参与性都做到了较好的美的体验,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情景相融,互相渗透,当表现古诗词的时候,这时候舞台便会出现相对应的画面,同样的也是科技与艺术的统一。
赛事的淘汰规则,这同样也是节目本身的重要内容。在节目中新增让人惊叹不已的“飞花令”增添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在节目中不仅增加了“花”、“云”、“月”等关键词的对答比赛,而且更是有了时间限制,这让观众不由的就参与到节目中,更是在选手所给出的各种答案,在惊叹和佩服之中,也有添加了几分紧张。
正是这个环节让很多观众在生活中也与自己的朋友们在展开了“飞花令”的比赛。
而在节目中,不得不提的是二位专家学者对于选手的点评以及对于古诗的深入发掘,更是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历史、文学、汉子等甚至包括戏曲为表现的元素,极大程度上更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更加贴近观众。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同样的采用了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带我们去重温那些那些年代代所传颂的诗词文本,在这浮躁的快感式体验,更是需要这种我们中华文化古典诗词,文字,戏曲把去涤荡我们的心灵,起到内化的作用。
三、审美情境
审美的本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审美情境下互相作用。而审美的发生均为不同的审美主体进行积极主动的行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之后,很多老师,父母都会要求孩子一起观看,而在观看的同时也沉醉在其中,而这种的特定的审美情境是有《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本身的内容所创定的。诗由情而生,情却因诗更浓。
《中国诗词大会》能够成为一股清流,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节目中学到知识,并且通过一种全身心放松的心态来去观赏节目,而不是像科教片那样去严谨的考究所提到的技术。
这种用寓教娱人的态度也是美学中美育观重要特征,艺术的起源有的来自“游戏说”,游戏是人天生具有的心态,利用这种育教娱人的方式来去传播知识,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之道。《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综艺节目引发热烈关注,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份诗词情怀。
的确,我们都未必是出口成章,吟诗作对的诗人,但是至少在我们的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诗意情怀。
在我们的所向往的,从我们民族文化从小渗透到心里的那种诗情画在这一刻被激发出来。使我们的精神达到共鸣,真正的诗情,是无关年龄,无关金钱,地位,无关社会中的职业与否,它只仅仅针对一点,那就是源自我们审美主体对于真善美的热爱,而在艺术学当中,真善美是艺术所创造的价值追求,而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要审美主体通过对于客体的自由情感的激发,其核心就是“善”,而又得创造艺术的形式通过“美”变现出来。
而真善美将其统一也成为了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创作中,变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利用美的形式所要表达的,那就是虽然我们身处于社会中各行各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真”并且捧着“诗意”,传达出那种“善”,我们就不会在浮躁的时代中感到内心的不安,而极大的获得了精神愉悦和快感。
四、小结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从审美主体、客体、和情境当中这三者基本要素来看,缺一不可。《中国诗词大会》也为其他的节目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在不同的元素中创新性的融合成新的节目形态,才是我们探索电视节目的发展之道,植根于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在我们本土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才能创造出我们百姓爱看的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也更多的是具有了其低碳美学的意义,在全球时代下人类日益高涨的低碳意识下,观众能够敏锐的认识到审美之于塑造低碳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能彰显出美学抚慰心灵,涵养精神的,陶冶情操的人道关怀。在这个多元化,多样性的年代,我们不仅有吸取西方经验的博大胸怀,也同时不能丢掉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也是在我们制作电视节目形态所有保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宋塔娜.让美浸润心田——以《我是先生》为例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建构的意义和方法[J].数字传媒研究,2015(6).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1).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美学论文)论《中国诗词大会》本土创新的美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