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作者:钱海娟 谭悦 刘维 李丹
摘要: 教育论文发表范文。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主体,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将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并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求提高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具体策略,为师范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本科生 专业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体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等。
由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劳动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是学生毕业后进行专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赢得社会尊重、增强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
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该学前教育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并寻求提高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策略,以促进幼师队伍力量的整体提升。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自制“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展开调查,涉及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动机、专业满意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就业前景等。对咸阳师范学院四个年级学前教育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1.3%,并分年级、性别做了相关统计(如下表)。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访谈,每个年级4名学生,共16人,按照访谈提纲进行提问,并做好记录进行分析。
样本分布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动机能最真实地反映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興趣,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54%,而非自愿选择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6%。
经过访谈得知,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浓厚。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人的需要,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推动人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个体的活动与行为动机。动机和需要紧密联系,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
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自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非常喜欢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在访谈中,很多学生会谈论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不时流露出对孩子的尊重和喜爱。
同时表达出很多疑惑,他们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能科学合理地解读,需要继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理论。这些学生表现出的就是基于需要的学习动机。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简单说教,而是蕴含在实际行动之中。
(二)专业满意度。
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生活和专业的满意度都构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个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才会增强,生活满意度才会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51.6%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满意和非常满意。问及原因时,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偏多,而与幼儿教育联系较为紧密的实践类课程偏少。在访谈实习后的学生时,他们说:“学了这么多,到幼儿园实习时感觉很多理论都用不上,而需要用到的又不太熟悉,如幼儿歌曲即兴伴奏。”
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学习非常重要,虽然在刚入园时不会像艺术技能和教育技能一样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为了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以增强在面试、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表现,它是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包括认识的正确与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意志行动的努力程度等。人的积极性产生于需要,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其需要情况。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显著特点,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能充分发挥才能、又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个没有理想的学生,没有与伟大事业相联系的自我实现需要,难以有所建树。
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表现在专业学习所用时间、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等。在问及“上专业课时是否积极听讲并参与课堂讨论”时发现,76%的学被调查学生生表示能积极听讲并参与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课堂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但在“平时是否会阅读有关学前教育书籍或期刊”时发现,选择“不看”和“不怎么看”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50.59%,“偶尔看”和“经常看”所占比例却只有26%,从这个数据结果对比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有待强化。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影响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四)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预期方向。在关于“毕业后是否打算到幼儿园工作”的调查中,选择“会”的学生占47%;选择“不会”的占2%;选择“可能”的占5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从事幼儿教师这一工作的意向的。
针对选择“可能”的学生,进行“是否从教后会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调查中发现,选择“会”的仅占17%,认为“不一定”的占71%,可见更多的学生没有打算长期从事幼教工作。
访谈中,一位学生明确地说:“教师待遇不高,保教工作比较烦琐,毕业后先找找其他工作,实在不行就去幼儿园。”一位男生表示:“挺喜欢孩子,想去做一名幼儿教师,但幼儿园的待遇让我望而却步。”
但有学生明确表态:“一定要做幼儿教师,我真心喜欢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充实,幼儿教师收获的是精神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言谈举止中,无不流露出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向往。就业意向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认同程度,也会为调动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性。
四、提升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一)完善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幼儿园教师工作辛苦、工资待遇太低等。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师队伍”中指出: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靠教师。师资上要完善编制管理办法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依法配足配齐保教人员。
十九大上,刘焱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增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和社会吸引力。国家在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还幼儿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教师和学生及时关注学前教育发展政策,让学生看到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到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增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二)整合理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构建“全实践”实践教学体系。
检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调查中,学生反映,他们感到最困惑是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甚至有学生认为教育理论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行不通;有学生提到自己的专业操作能力较弱,教师的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内容较少。
有学生反映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学校需要整合专业理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形成积极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全实践”实践教学体系。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实验、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
所谓“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贯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第一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活动组织形式,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有生命力。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可以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将这一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如普通话、儿童文学、绘本阅读、幼儿语言教育等课程与文字社团活动结合,开展主持人大赛、讲故事比赛、创编舞台剧和绘本故事、自编自导童话剧等活动。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比第一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内容和手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能有效方式再现、运用、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加深和巩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寻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社会支持系统指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具体包括客觀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和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其中精神层面的支持更为重要。豪特雷诺德斯发现,教师职前的经历是形成教师自我的主要因素,其间遇到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会主导教师的自我形成。
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自述成长历程,她在大学学习时幸遇良师,老师没有嫌弃她,经常鼓励她,能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公平对待的经历影响了该老师对幼儿的态度。
良好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顺利、更加成功。家人、朋友、辅导员、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及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找寻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参考文献:
[1]陈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益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J].江苏教育,2017(8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2);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51);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立项项目(YBKT1606);咸阳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008);咸阳师范学院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92)。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教育论文发表范文)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