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范文)自主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

作者:凌剑 陈啸 徐旭冉

摘要教育论文网的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市场化技术引进、集成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模式转变。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后,提出了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以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主创新驱动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创新与优化的原则。实施教学大纲和学位认可,促进跨学科学习,降低跨学科文化学习的门槛,实现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符合创新型战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自主创新驱动 学科交叉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核心。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来对我国实施了大量的技术壁垒与经济杠杆制约,必须加速推进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将从市场引导的技术引进、集成创新模式。

 

(教育论文网范文)自主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

(教育论文网范文)自主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

 

引导各行业领域跨入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关键在于培养和储备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并通过独立的研发活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自主研发与技术攻关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研究生是科技研发任务的主体,同时是未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储备资源。

为了适应新时期自主创新驱动战略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需要尽快调整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突破。本文以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模式为例,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现实意义,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内在需求。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它将知识创新描述为基础研究中的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知识创新[1]。多年来,我国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水平,对于科技活动的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工作,其特点突出表现在技术模仿与技术引进两个方面。

这就决定着科技活动的重点在于技术应用与工程应用等方面,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结构多以集成创新的形式体现,缺乏核心价值。随着我国自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研发能力建设的投资力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陆续提出。

成为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相对应的,高等院校是生产知识和创造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基地,新时期逐步提出了建设研究型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为高校研发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研究生主要承担着科学报告(研发论文)与知识产权形成前的基础实践工作。

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1.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需求。

研究生教育属于社会教育中的精英阶段,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领导与专业能力的高级人才,成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承担着接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联系的主要桥梁。

研究生阶段教育是我国全阶段教育体系中唯一与世界接轨,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主要阶段,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最高水平。新时期国家对自主创新硬件能力的不断培养,需要以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为基础支撑条件,结合我国现今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特点,研究型高等院校具有的人才、学科及研究条件的优势。

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负起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性任务。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制约

社会对于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估,是一份具有时效性、交叉性和开拓性的综合评价工作。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2]和国内外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差异性对比[3]入手,可以直观地将现有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2.1社会认知对创新能力的局限性。

研究生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我国从1935年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形成和实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2000年后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据统计,研究生生生均研发经费投入对比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却远高于高校支撑条件投入的增长速度[2][4]。

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仍是现今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导向。一方面,社会对基础创新能力的忽视,以经济利益与效益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并不能引导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长期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基础研发创新条件跟不上招生规模的扩张,导致教学与科研质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平衡,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思维模式的建立。

2.2学位授予制度限制学科交叉点创新能力发展。

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创新科技成果大多产生于专业与学科的交叉点。新时期科技文化水平的迅猛发展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融合才能解决,对具有学科交叉背景与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紧迫需求[5]。

在我国目前研究生学位授予制度下,研究生教学大纲和科研任务的制定尚未脱离单一学科方向的限制,甚至在某些地区高校呈现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细化、固化的趋势,制约了学科交叉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6],最终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提升。

2.3高校系统性教学体制的建立尚不完善。

高等院校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体。在我国,传统升学考试制度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一直普及至研究生阶段,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型高校对升学率考评的政策引导,“考研”成了40%以上大学生本科阶段必修的重要课程。

招生考试一般设置数学、外语及少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出题形式,考察重点是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记忆能力,忽略对创新素质的考核与评估,导致参与考试的研究生往往缺乏科研训练的系统培训、缺少系统性专业知识的掌握,致使其知识体系偏科,难以在研究中具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能力。

此外,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要求相对较低,授予要求一般从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和学位论文两方面考核。由于缺乏綜合性的创新能力考核内容,教务部门设置的教学课程,以及指导老师的科研教学大纲,研究生往往围绕课题组内现有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从事低水平、重复性劳动。

对课题组实现一定的贡献,便可达到学位授予要求。非但不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反而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导致研究生教育的高产率与低质量化并存的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3.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对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发展需求,并在实际创造生产活动中给予了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大力弘扬发现型、原创型的科技文化活动,提升自主创新成果的社会激励水平;其次,加强社会创造性资本投资。

用市场经济杠杆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本土企业自主科技成果的合作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生是创新活动与创业行为的重要组成主体,为了切合匹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制订科学性、动态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3.1教学大纲与学位认定的创新优化。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包括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7]。在该指标体系构建下,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对现有教学大纲予以改进:设置研究生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系统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加强校园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的建设工作。

鼓励和塑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与创新动机;建立系统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并给予学生学科交叉性的专业知识辅导,完善学生的创新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适时修订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考核指标,加大原创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的考核分值,减少烦琐固化的书本知识考核内容,引导研究生自主寻求创新。

3.2促进学科交叉,降低跨学科文化学习门槛。

美国在2010年发布了《消除学科边界: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学科交叉劳动力》,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以改变研究生知识结构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期望研究生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掌握若干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并具有技术、专业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技能,成为推进改革和促进创造的领导者[5]。

在我国高校,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教学科目已基本固化,研究生跨学科学习门槛和难度相当高。新时期,社会对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现有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下,高等院校应当从专业交叉与文化交叉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教学体制的改革:

在专业交叉方面,应当进一步降低跨专业选修课培养计划门槛,并让研究生在本科科研训练期间接触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主攻方向,个性化地选择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课题的设置不应以专业、学院为限制,鼓励跨专业学科导师之间参加合作项目,给予多学科之间研究生合作科研的机会,以激发合作交叉的创新思维模式。

在文化交叉方面,应当促进理工科与文科研究生之间的学科文化交叉与融合。利用理科专业的基础思维推理能力,培养研究生深入、探究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利用文科专业的人文素质能力,培养研究生非逻辑性联想与探寻思维灵感的直觉意识,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质疑与批判意识;

利用工科专业的统筹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将现有资源整合消化,形成协作创新的组织能力。

 

4.结语

新时期自主创新驱动战略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从教学大纲与学位认定等基础性工作的优化做起,促成研究生学习科研活动中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在后续实践工作中形成规范的效果评价体系。

从而实现社会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阮琼英,朱智敏.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原始型创新能力的培育[J].现代管理科学,2017(9):82-84.

[2]刘蜀阳,韩志宏.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69-71.

[3]李扬.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劣势比较[J].教育探索,2012(12):156-157.

[4]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高磊,赵文华.美国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启示——以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54-60.

[6]顾海良.“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EB/OL].2017.9.22.

[7]徐吉洪,郭石明,洪滔,薜蓉,等.多学科视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67-71.

 

在这碎花片的时代你多久没有写一篇教育论文了,教育论文网为你提供这篇自主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的教育范文是否勾起了你需要的写作的欲望呢?想要发表论文就找668论文网的李老师(QQ/微信:请看本文顶部)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教育论文网范文)自主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

赞 (1)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